首页 理论教育 洪氏语文教育思想的渊源:归真的理解与实践

洪氏语文教育思想的渊源:归真的理解与实践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洪宗礼是叶圣陶先生的一位虔诚的追随者,是受叶氏影响最大的语文教育家之一,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都是洪宗礼传承和弘扬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果和见证。所以,笔者认为,若从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渊源这个维度来考察和研究,其结论当然该是归真的。

洪氏语文教育思想的渊源:归真的理解与实践

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渊源,也就是他语文“教育链”思想及其理论支柱“五说”的思想渊源。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洪宗礼弘扬与发展了传统语文教育精髓。比如,他的“五说”就始终在强调,文道要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要统一;教师要有较高的语文和人文素养,要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指导;学生要熟读、多思、精思,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读写结合训练,要注重循序渐进,要使前面的学习成为后面发展和提升的端点,等等。[1]他的这些观点都是符合语文学科教与学本质规律的真知灼见,都是他潜心学习、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精髓的结晶。二是洪宗礼还传承并弘扬、发展了叶圣陶吕叔湘和张志公这“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说,洪宗礼是叶圣陶先生的一位虔诚的追随者,是受叶氏影响最大的语文教育家之一,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如,叶圣陶先生所主张的“教材是个例子”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两点,洪宗礼语文“教育链”背景下的“双引”教学法和“三一”教材观都充分体现了叶老的“例子说”,也正是对这一学说的弘扬和发展。洪宗礼一直强调,要依照课文这个“例子”来教给学生读写之法。教材要文质兼美,明确目标,有益于教师教有所得,要成为学生学会和会学语文的范例,还要有益于学生广泛阅读和迁移提高。[2]洪宗礼曾对笔者讲,2000年,民进中央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徐州再次召开全国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他在会上作主题发言,介绍了自己运用叶老创新思想、立志改革形成自己的语文“教育链”、“双引”法、“五说”观等思想及学术流派的经历,并有针对性地批判了少数人试图贬低、否定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潮。2008年3月,全国中语会、江苏省民进和扬州市教育局在扬州召开叶老逝世20周年纪念会。他又应邀在大会上作题为“重读叶圣陶,推进新课程”的报告,阐述了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说明了重新学习叶老语文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思想的一致性,并特别强调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再如,吕叔湘先生始终强调,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不需要讲语文知识,因为能力和知识是分不开的。语文知识除了帮助提高写作能力之外,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解祖国的语言[3]洪宗礼的“五说”及洪氏初中语文教材,就高度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洪氏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均设有序列化的口语训练专题,尤其是突出整体、综合性循序提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能够“绕线圈似的绕上去”。这都是洪宗礼传承和弘扬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果和见证。(www.xing528.com)

张志公先生一向强调,要坚守语文的工具性。1963年,在《说工具》一文中,他就将语文的工具性界定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同时,他认为,语文这个工具,不同于一般的工具,一般工具与它的工作对象是分开来的,而语文这个工具与被反映的内容是长在一起的,是人文性内容的载体,是密不可分的。[4]他还特别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弘扬传统语文教学的三大经验:第一,要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第二,要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采取让学生多读多写,在训练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要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己能够不断地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5]对于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观,洪宗礼一辈子都在坚守和弘扬,他的语文“教育链”思想的灵魂就是辩证法。唯其辩证,才做到了文与道、教与学、学与思、标与本、知与行、教文与立人的辩证统一。当下,个别名师、专家动辄偏激甚至极端,其根源就在于缺乏辩证智慧。洪宗礼之所以从未遭到这样的诟病,就在于他始终都在学习、弘扬着“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始终坚持辩证法。

毋庸置疑,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都是对语文学科教与学本质规律的归真认知。叶圣陶、吕叔湘和张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就是对这种精髓的传承、弘扬和发展。洪宗礼则又是在此基础上的传承、弘扬和发展。所以,笔者认为,若从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渊源这个维度来考察和研究,其结论当然该是归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