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家庭环境探索青少年异常分化原因及其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从家庭环境探索青少年异常分化原因及其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不得不从家庭环境中进一步探索异常分化的原因。“补偿”思想的影响。在片面和实用主义思想引导下,中学生的身心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天长日久,他们终究要被分化出来,那时再想弥补,大好时光已经错过。

从家庭环境探索青少年异常分化原因及其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社区环境的影响。社区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在同一社区里青少年生活学习也是相对稳定的。在同一社区范围内长大的中学生,为什么存在品德和学业上的较大差异呢?我们不得不从家庭环境中进一步探索异常分化的原因。

1.教育思想偏差的影响

家庭在教育思想上的偏差,包括如下几种: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家长对孩子品德要求以不闯祸、不添麻烦为标准,身体要求以不生病为标准,学业要求以考高分,上好学校、学好专业为标准。这几个标准之中,学业是至高无上的标准,其他标准的坚持与否,无不是为学业标准服务的。因此,品德上出现了问题,以被制止为满足;学业上出现了问题,则不加理解,不能原谅,到了学业很差的时候,一切希望都不再存有,索性撒手不管了。事实上,学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分数的高低和落差属于正常范围的,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必就此失望。但由于学业成了唯一标准,许多孩子由于学业的暂时落差,竟被家长放弃了。

“补偿”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由于时代等原因,自己没能读大学,一心要让下一代来补偿,以了却终生的心愿,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同样会以学业的好坏为最高标准,舍此就没有了教育的意义价值。就这样,一些孩子还在启蒙阶段,就被认定“天生不是读书的料”,从而使一些家长放弃了教育的责任。

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为了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不少家长花过心血,付过代价,但一时见不到明显的效果,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绪之下,还是让他(她)“儿孙自有儿孙福”去吧。

片面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作为人的个体品德,必须是道德、意志、思维和心理品德上的全面合成,而不是某一个因素的单独作用。这些无形的品德作用,尽管总是通过有形的言行一再表现出来,却为许多家长所忽视,总是习惯于片面的就学业抓学业,总是热衷于万能的说教、简单的惩罚,结果当然事与愿违。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更糟糕。把学科分成主科、副科,把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看成多余,把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看成是“奇技淫巧君子不为”等。在片面和实用主义思想引导下,中学生的身心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天长日久,他们终究要被分化出来,那时再想弥补,大好时光已经错过。

2.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如果说,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思想偏差的影响是不利于中学生成长的话,这种不利在学校还可以随时得到纠正;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如果是消极的,学校和社会教育则要花很大气力都不易纠正。家长对孩子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给孩子的。有些中学生,对学校进行的思想教育,常常不予认同,甚至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www.xing528.com)

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在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以如何省事、如何讨巧、如何多得好为荣,这些想法和做法往往喜欢在没有外人只有家人的环境中一吐为快,言谈中还充满了庆幸和自豪,殊不知,孩子也在其中,长此以往,他们也会学着在学习和劳动中图省事、走捷径,不肯下实实在在功夫。待孩子长大了,当家长板起面孔教育他们如何对待工作时,尽管一定不错,但在孩子的心目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标准。

不严肃的生活态度。生活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人和事,这在成人世界里总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家长如果成天怨天尤人、东抱西怨,这对孩子的影响同样是消极的。生活中应该充满美的东西,但家长如果娱乐成瘾,中学生跟着模仿就不足为怪了。生活中应该有娱乐和调整,但家长如果以此为借口,忙着赶时髦,忙着到处潇洒,忙着不择手段地升官发财,且不说有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子女,即使养足了精神来尽教育责任,其感染力、号召力、说服力又能有多少呢?不受子女的冷脸和白眼就很给面子了。

表里不一的思想作风。有些家长对中学生总要求敬重父母,可是自己对父母却是不敬不孝;对在场的客人总是恭维之至,背后却说三道四;对自己的东西爱惜如命,对公家的东西能沾就沾,能拿就拿;要求中学生文明礼貌,自己讲话却总是粗话不断,如此等等,到底给中学生什么影响呢?百分之百地讲,没有哪个家长是希望孩子学坏的,直接教唆孩子干坏事的毕竟是极个别的。因此,许多家长常常为不争气的孩子长吁短叹:“现在条件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我为什么要生下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这些家长忽视了“跪着长大的孩子总希望别人跪着”,“任何犯罪行为都是犯罪教育的结果”。看上去家长没有直接教育孩子不学习,也没有直接教孩子干坏事,可是,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教育的结果。人之最初,本无所谓善恶,也无所谓勤与懒、忠与奸,这些品德和性格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后天教育的起点环境正是家庭这个天地,这样,我们就不难解释,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为什么在有些中学生身上一拍即合,而在有些中学生身上却是“刀枪不入”。我们同时也能发现,有些中学生尽管受教于非名牌、非重点、非名师,照样德才并进,品学兼优。相反,一些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受到很好教育的,最后走下坡路,甚至犯罪的,决非个别。总而言之,人生观和世界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影响

教育方式成人化、说教化,是许多家庭存在的普遍现象,教育内容单一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正因为如此,教育标准和人才标准也就单一化了。这不能全怪家长。深受病人爱戴和敬重的医师,只因学历较低而评不上高级职称的有;因为学历不够,哪怕是某一方面再有建树,也得不到相应的待遇和报酬的,同样有之。这是个复杂的政策问题,有待进一完善。身为家长,不能以此为理由,无视中学生的特长和爱好,非要按单一的标准走下去。硬逼的结果,只能走向反面。

与此同步,家长和老师联合起来给中学生规定考分和名次指标的,不惜重金请家教的,许诺考好了就奖励的,一切家务劳动全由家长代劳的,明显的缺点和错误也不予指正的,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就在这些不正常的方式和标准下延伸和扩展了。

4.偶发事件的影响

偶发事件既包括家庭中的天灾人祸,也包括来自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意外刺激,也包括来自中学生本身的生理变化,还包括家庭关系的突然恶化等。这些偶发事件,会给中学生增添不少疑虑、恐惧等情绪的变化,势必会影响身心。其中以父母的反目为仇、离异,对中学生心理影响最为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