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要业务:探讨证券公司的核心经营模式

主要业务:探讨证券公司的核心经营模式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证券公司借助自己在证券市场上的信誉和营业网点,在规定的发行有效期限内将证券销售出去,这一过程称为承销。证券承销是证券公司的基本职能之一。证券公司保荐业务的主要职责就是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上市,并对申请人适合上市、上市文件的准确完整以及董事知悉自身责任义务等负有保证责任。在我国,证券自营业务专指证券公司为自己买卖证券产品的行为。

主要业务:探讨证券公司的核心经营模式

(一)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

证券承销是指证券公司代理证券发行人发行证券的行为。当一家发行人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时,就要聘请证券经营机构来销售证券。证券公司借助自己在证券市场上的信誉和营业网点,在规定的发行有效期限内将证券销售出去,这一过程称为承销。证券承销是证券公司的基本职能之一。证券承销业务可以采取代销或者包销方式。

发行人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依法采取承销方式的,或者公开发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实行保荐制度的其他证券的,应当聘请具有保荐资格的机构担任保荐机构。证券公司保荐业务的主要职责就是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上市,并对申请人适合上市、上市文件的准确完整以及董事知悉自身责任义务等负有保证责任。

(二)证券经纪业务

证券经纪业务,是指证券公司通过其设立的证券营业部,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要求,代理客户买卖证券的业务。证券经纪业务是随着集中交易制度的实行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在证券交易所内交易的证券种类繁多,数额巨大,而交易厅内席位有限,一般投资者不能直接进入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故只能通过特许的证券经纪商作为中介来促成交易的完成。

(三)证券自营业务

证券自营业务,是证券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或者合法筹集的资金以自己的名义买卖证券获取利润证券业务。从国际上看,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按交易场所分为场外(如柜台)自营买卖和场内(交易所)自营买卖。场外自营买卖是指证券公司通过柜台交易等方式,与客户直接洽谈成交的证券交易。场内自营买卖是证券公司自己通过集中交易场所(证券交易所)买卖证券的行为。我国的证券自营业务,一般是指场内自营买卖业务。

国际上对场内自营买卖业务的规定较为复杂。如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经营证券自营业务的机构或者个人,分为交易厅自营商和自营经纪人。交易厅自营商只进行证券的自营买卖业务,不办理委托业务。自营经纪人在自营证券买卖业务的同时,兼营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其代理的客户仅限于交易厅里的经纪人与自营商。自营经纪人自营证券的目的不像自营商那样追逐利润,而是对其专业经营的证券维持连续市场交易,防止证券价格的暴跌与暴涨。

在我国,证券自营业务专指证券公司为自己买卖证券产品的行为。其买卖的证券产品包括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A股、基金、认股权证、国债企业债券等。

(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是指取得监管部门颁发的相关资格的机构及其咨询人员为证券投资者或客户提供证券投资的相关信息、分析、预测或建议,并直接或间接收取服务费用的活动。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可以分为面向公众的投资咨询业务,为签订了咨询服务合同的特定对象提供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为本公司投资管理部门、投资银行部门的投资咨询服务。(www.xing528.com)

拓展阅读10-1

美林证券百年发展史

美林证券曾经是华尔街美国五大投行之一,在证券承销和零售经纪业务上一度领先全球,其诞生于1914年,2008年被美国银行收购并成为其控股子公司,到2013年被取消法人资格成为美国银行的一个组成部门。起初美林从证券分销做起,伴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转型为主要依靠经纪业务发展的零售经纪商,并在零售经纪的细分业务上做到第一,在60年代末成长为华尔街的大投行之一,成为美国最早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投行。之后,美林开启了多元化和国际化之路,并大力开拓财富管理与投行业务,在世纪之交成为能与摩根、高盛并驾齐驱的华尔街顶尖投行。但在随后却迷失了方向,倒在了衍生品业务上,最终不得不委身于美国银行。

一、美林崛起之路(1914—1970年):深挖中小客户下沉市场,庞大的零售网络构筑竞争壁垒

1914年,查尔斯·美里尔在纽约成立了美林证券的前身“Charles E.Merrill&Co.”,同年,艾德蒙·林奇加入公司,公司更名为“Merrill,Lynch&Co.”。公司成立初期以证券承销为主业,经纪业务居于次要位置,1919—1929年,美林所承担发行的75只股票中约有一半是连锁店。1929年股市崩盘,大萧条随之而来,对证券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公众对华尔街充满了极度不信任感,彼时证券零售经纪业务一片凋零,交易清淡。当大部分投行远离不那么“上流”的零售经纪业务时,美林却反其道而行之。1940年,美林将业务重心放到经纪业务上,分别与美国第一、第二大经纪公司E.A.皮尔斯、芬纳比恩合并,成为全美拥有最大零售经纪网络的投行,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展开竞争,大力开拓以中小客户为主的零售经纪市场。美林在这一时期为证券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即“将华尔街延伸至主街”。

二、美林迈向卓越(1971—1999年):重整公司架构,转型财富管理,多元化与国际化之路

1971年,美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华尔街第一家公开上市的投行,在唐纳德·里根就任美林新一任CEO后,美林不再局限于证券业务,开启了多元化之路。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美林陆续收购了商业地产金融公司、咨询公司、保险公司,开始进军房地产、保险和共同基金等多个领域。1984年,美林将公司重组为三个业务单元:消费市场部、资本市场部和房地产及保险业务部,在这一新的架构下,投行业务的重要性提升至与零售经纪业务相同的地位,之后美林参与了诸多杠杆收购项目,并于1988年夺得总承销业绩行业头名。随后美林的经纪业务开始向财富管理转型,1976年美林的约翰岛会议上首次提出公司财富管理理念。2000年,美林创下了新的业绩纪录,全年净利润达到37亿美元,首次超过高盛,在华尔街五大投行中排名第二,达到了鼎盛时期。

三、美林盛极而衰(2000—2013年):过度瘦身埋隐患,深度介入高风险领域终踏空公司

美林在20世纪90年代的过度扩张在世纪之交的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开始显现出副作用,成本居高不下,叠加“9·11”事件影响,美林2001年净利润由上年的37亿美元迅速下滑至不到6亿美元,公司新上任的CEO斯坦·奥尼尔认为,美林需要进行根本性变革,开始精简业务,大幅裁员,三年共裁减了17 000个工作岗位,员工数量几乎裁减了25%,远超华尔街同行,并减少了75%的国内股票交易,基本上取消了承销商业票据、短期银行债券和机构债券的业务。在业绩初步稳定下来之后,奥尼尔开始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作为房产担保抵押债券业务的后来者,美林从2005年开始深度介入,一年的时间内美林就成了全球最大的贷款抵押权证承销商。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整个CDO(担保债务凭证)市场濒临崩溃。2007年11月,美林宣布因房贷衍生品亏损84亿美元,2008年亏损额将进一步提高至272亿美元。美林新任CEO约翰·塞恩(John Thain)不得不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支持下,出售美林证券。

(资料来源:赵律.美林证券兴衰史对券商发展的启示[N].中国航空报,2019-09-1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