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解中餐礼仪: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礼仪概述与筷子使用传统

了解中餐礼仪: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礼仪概述与筷子使用传统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餐,是中式餐饮的简称。中餐在国际社会一直享有盛誉,被誉为世界三大名餐之一。中餐礼仪,实际上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所指的主要是以中餐待客或品尝中餐时,应当自觉遵守的习惯做法和传统习俗。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生活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农耕部落居民,大多形成了使用餐匙进食的传统。中国史前广泛的粒食传统,特别是粥食方式的确立,使餐匙的出现成为必然的事情

了解中餐礼仪: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礼仪概述与筷子使用传统

中餐,是中式餐饮的简称。它主要是指具有中国传统风味和特色的饭菜。中餐在国际社会一直享有盛誉,被誉为世界三大名餐之一。图4-9为中餐宴会摆台。

978-7-111-50589-1-Chapter04-9.jpg

图4-9 中餐宴会摆台

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深层含义,就是试图回到从前那个简单的饭桌上。它聚焦的是基本的饮食文化,深究的是植物的生长、米面的本味、炮制过程的缓慢精细、制作者根深蒂固的日常生活。它不像常见的饮食节目,剔除“食”的一切来历、一切背景,毫无顾忌地将“食”物化,将“食”的过程机械化,而是恨不能讲述所有食物的来龙去脉,恨不能描绘植物生长所经历的所有谷雨清风,让食物像人一样有了身世来历、性格情绪以及文化属性。正如纪录片文案中写的那样,“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飘散着的食物香气。

【穿越时空】

中国饮食中的五味调和

中国饮食中的五味调和说,也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所谓阴阳五行学说,即“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古代,人们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活动归结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并把饮食归于土的范畴,因为饮食中的基本成分是谷类食物,系土地所生,故属土。又,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在口味上的属性分别是咸、苦、酸、辛、甘,合称五味;五味受五行统辖。烹饪者要使五味调和,从差异到平衡,就必须掌握好“调”的本领,以达到“和”这一饮食的最高标准(如《吕氏春秋·本味》篇说:“凡味之一,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之变,人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羶,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所以,在五味中求和,就是在矛盾中求统一的朴素辩证法。

中餐礼仪,实际上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所指的主要是以中餐待客或品尝中餐时,应当自觉遵守的习惯做法和传统习俗。

(一)餐具

中餐的一大特色,是中餐餐具的使用与西餐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享用中餐时所使用的餐具可分为主餐具和辅餐具两类。中餐的主餐具,是指进餐时必须备有的餐具;通常情况下,享用中餐时要使用的主餐具有筷、匙、碗、盘等。

1.中餐的主餐具

(1)筷,俗称筷子。它是享用中餐时必不可少、颇具特色的最主要的餐具。筷子的主要功能,是用餐时以之夹取食物或者菜肴。使用筷子方法要正确,用其取菜、用餐时,要注意“五忌”:

1)忌“品尝”筷子;无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或汤汁,都不要刻意去舔。在取菜前尤其不可如此,同理,长时间将筷子含在嘴里也不合适。

2)忌“跨放”筷子。当暂时不用筷子时,可将其并齐放在筷子座上或并齐支放在自己所用的碗、碟的边缘上,不要将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更不要将其横放在碗、盘上。

3)忌“插放”筷子。不用筷子时,不要将其并排插放在食物、菜肴之上。因为根据民俗,只有祭祀先人时才会如此,同时,也不要图方便,以筷代叉,用来叉取食物。

4)忌“舞动”筷子。用餐时,如须与人交谈,应暂时放下筷子,不要将其挥来舞去,或者用其击打碗、盘,更不要用其代指,对人指指划划。

5)忌“滥用”筷子。不要“强迫”筷子去做一些分外工作,如用其剔牙、挠头、梳头,或是夹取与食物、菜肴完全不相干的东西。

【穿越时空】

筷子的由来

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有三千多年。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枝、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见图4-10)。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宋微子世家》中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同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978-7-111-50589-1-Chapter04-10.jpg

图4-10 筷子的使用

(2)匙,俗称勺子。在享用中餐时,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食物、菜肴,尤其是流质的羹、汤,有时也可与筷子并用,辅助筷子取食。在一般情况下,应注意尽量不要单独用勺子去大家共用的散菜盘中取菜。使用勺子时,也有“五忌”:

1)忌“溢用”勺子。在用勺子取食物时,不宜过满,免得溢出的食(汤)溅洒在餐桌或者自己及他人的衣物上,必要时,可在舀取食(汤)后稍候片刻,再移向自己享用。

2)忌“物归原位”。用勺子取用食物后,无论是否可口,应立即食用,不要将食物倒回原处。

3)忌“吹勺”。如果取用的食物过烫,可将勺子平稳放置在餐碟内,不要将其端放在嘴边吹来吹去。

4)忌“塞勺”。食用勺子里盛放的食物时,尽量不要将勺子塞入口中或反复吮吸它。

5)忌“立勺”。暂且不用勺子时,应将其置于自己的食碟之上,不要让它直立或斜立在食物之上。

【穿越时空】

餐匙的由来(www.xing528.com)

餐匙的起源可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生活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农耕部落居民,大多形成了使用餐匙进食的传统。因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分别适宜于湿润的南方和干旱的北方种植。这两种谷物的烹饪比较简单,可以直接粒食,加上水煮成粥饭即可食用。热腾腾的粥饭,特别是半流质的粥食,不便直接用手抓食,需要借用某种器具,于是最简单的餐匙便被发明出来了。由此看来,进食方式的确立,与农作物品种和烹饪方式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史前广泛的粒食传统,特别是粥食方式的确立,使餐匙的出现成为必然的事情。

(3)碗。在中餐里,碗主要是盛放主食、羹汤之用。在较为正式的进餐场合使用碗时,也有“五忌”:

1)忌“端碗”。不要端起碗来进食,特别是不要双手将碗端起来匆匆进食羹汤或粥。

2)忌“吸碗”。食用碗内的食物时,一般不要直接以手代筷去抓取碗中的食物,更不要干脆用嘴直接从碗内吸食。如有特殊需要,像现代人食用大骨头,则另说。

3)忌“舔碗”。食用碗内的食物时,不可将其直接倒入口中,也不要以舌头伸进碗中舔食。

4)忌“投碗”。不要将信手拈来之物随意向暂且不用的碗内乱扔。

5)忌“扣碗”。不要将餐桌上用过的碗或干净的碗倒扣过来放置。这是对厨师及工作人员的极不礼貌。

【穿越时空】

碗的来历

碗,作为日常人们必需的饮食器皿,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矮式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为方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制作碗的质料不断发生变化,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不断提高和更新。碗的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因其体积较锅、盂小而可用手端盛。

(4)盘。俗称盘子。稍微小一些的盘子,一般被称作碟子。盘子在中餐里主要用以盛放食物。其在使用方面的讲究与碗类似。在餐桌上,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待用的菜肴的盘子,被称为食碟。使用食碟时,有“二忌”:

1)忌“足取”。不要将各种菜肴不分花色品种、不管冷热地一次性足足取之堆放在食碟里,这样既不雅观,也容易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容易“串味”,使得美食不能美食之。

2)忌“乱吐”。在餐桌上,凡是不宜入口的骨、刺、残物等,不要随意吐在餐桌上或地上。应在餐巾的“掩护”下,将其轻轻取放在食碟的前端,注意不要将其与待用食物相混合。必要时,请服务员更换食碟。

2.中餐的辅餐具

中餐的辅餐具通常是指有其不多无其不少,可用可不用的餐具,主要在用餐时,发挥辅助功能。最常见的有水杯、湿巾、水盂、牙签等。

(1)水杯。进食中餐过程中所用的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或者饮料,一般情况下,水杯不要用来盛酒,不用时也不要将其倒置。

(2)湿巾。讲究一些的中餐,在进食前,一般会送上湿巾(香巾)。湿巾的作用是用来轻轻地揩手,揩手后,应将其放回盘中。要注意,湿巾的功能是有限的,不要用其擦脸、擦嘴或者擦脖子。有时在正式或较具规模的宴会临近结束时,也会送上湿巾,此湿巾是用来轻轻揩嘴的,不要用来擦脸或者擦汗。

(3)水盂。食用中餐有时需要手拿食物进餐,摆在餐桌上盛放清水的水孟是用来清洗手的,这在高档的酒店会遇到。但要注意,水盂里的水无论是纯粹的清水,还是漂着一些花瓣的水,都不能作为饮用水。在水盂里清洗手时,正确而得体的做法是:不要双手同时放入,两手轮流沾湿手指尖即可,各自轻轻捻过,清洗过后,出手时不要乱甩、乱抖,而应将手置于餐桌之下,用纸巾轻轻擦干。

(4)牙签。牙签,顾名思义,主要用于剔牙。在用餐过程中,需要剔牙时,应以“半遮面”的方式进行。即以空闲的一只手,自然遮掩住口部,徐徐进行,不要张开大口,也不要动作过大,乱捅乱戳。剔除的东西,不可放回口中,要轻轻放在纸巾内,切勿随手乱弹,随地乱吐。无论是否剔牙,都不要将牙签长时间叼在嘴里;除果盘上专门用来插取水果的牙签可用外,一般不要将牙签筒(盒、袋)里的牙签随意用来插取食物。

(二)用餐仪容

享用中餐者,除了准备品尝色、香、味、形俱佳的美食外,还应使自己的用餐表现符合礼仪规范。具体仪容要求如下:

(1)仪容要洁、着装要雅,适度修饰,自然大方。

(2)应邀赴宴或是聚餐,要按时到,不慌乱,不早退。

(3)入座时,要轻,要按座次入座,相互谦让,莫抢先。

(4)在一般情况下,宴请或是聚餐,“吃”已经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功夫在其外”,即营造一个相互交际的氛围。因此,应该珍惜和利用聚餐机会,适当进行朋友间的交际活动,不要清高自傲,目不斜视,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5)在正式宴会或者较为规范的聚餐会上,一般都有主人或主宾致辞。这时应当放下餐具,专心倾听。此时不要窃窃私语或是饥不择食地狼吞虎咽,这是很失礼的。

(6)在用餐时,要注意吃相。如果出席宴会,在餐桌上不管不顾,或是只顾自己痛快,吃得兴起,喝得顺畅,不时摇头摆脑,当众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汤汁横流,不但是严重的失态,大煞风景,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他人的雅兴和食欲,让其他人反感。

(7)在用餐时,要自觉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俗规,不要凭自己的喜好,想当然地随心所欲为他人夹菜;也不要“己所欲,多多益善”,将餐桌上自己喜欢的菜肴旁若无人地尽揽自己面前。这样的做法一是不够卫生,二是有失雅致,三是容易浪费,四是难免让人尴尬。

(8)在用餐时,不要当众对菜肴肆意评论,也不要在公用的菜盘内对菜肴挑三拣四,翻来覆去。不要信手玩弄餐具,敲敲打打,发出声响。不要当众清嗓子、挖鼻孔、吐痰等。在相互并不熟识的情况下,尤其是异性之间,尽量不要修饰补妆、提袜脱鞋等。也不要在用餐过程中频繁离开自己的座位四处走动。所有这些,都是有碍观瞻、少条失教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