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采购信息资源配置后评价的标准和重要性

政府采购信息资源配置后评价的标准和重要性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资源在完成政府采购进入馆藏后,就进入配置后评价。配置后评价是对馆藏信息资源容量和质量的评价,侧重于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学科文献覆盖率、各类资源的配置比例和资源保障能力。信息资源配置的过程不是一次就结束了,而是长年累月地进行,因而信息资源配置评价也是对信息资源配置循环过程的综合评价。目前,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是考察核心藏书的占有率。

政府采购信息资源配置后评价的标准和重要性

信息资源在完成政府采购进入馆藏后,就进入配置后评价。配置后评价是对馆藏信息资源容量和质量的评价,侧重于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学科文献覆盖率、各类资源的配置比例和资源保障能力。从而为图书馆经费的预算分配和学科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帮助。信息资源配置的过程不是一次就结束了,而是长年累月地进行,因而信息资源配置评价也是对信息资源配置循环过程的综合评价。循环过程包括实体文献资源配置、数字信息资源配置、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开发等工作要素。通过评价结果,反映整个配置过程的质量优劣,并为新一轮循环过程的决策与规划提供客观依据。

通过配置后评价,对馆藏整体质量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熟知馆藏信息资源配置的现状,了解馆藏配置政策调整的力度和最佳质量点,为信息资源配置策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制定下年度整体规划和配置策略提供依据。资源配置发展过程在时间上表现为起伏不定。每一年的馆藏配置过程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重复与再现。信息资源配置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和趋向完美的变化过程。分析这个过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和把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的方向。

如果从横向看信息资源配置评价对象,那就是图书馆内部资源配置,评价工作更重视信息资源配置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馆藏资源的结构是否合理。从资源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入手:

1.资源数量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图书馆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首先要对文献资源的数量、质量进行评估。对于纸质文献而言,也就是藏书数量的多少和藏书质量的高低。对数字资源来讲,就是数据库和电子书的数量和质量。

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读者需求和经费情况,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藏书数量规模,在此范围内对藏书数量进行调节和控制。要反对两个极端的倾向:一是防止贪大求全的极端倾向,世上任何一家图书馆也不可能收齐所有的资源,必须依据自己的办馆特色,有所取舍。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就是纸本文献一本也不买,只买数字资源。因为我们知道藏书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当图书馆拥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满足相当一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另外数字资源也要量力而行,达到够用就可以了。要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是否达到要求,必须考察信息资源保证率和覆盖率两个方面:

(1)信息保证率

首先是图书的拥有量,任何图书馆都必须有一定馆藏,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增加藏书量。国际图联(IPLA)为公共图书馆制定的标准是人均拥有2~3册藏书,城市最小的行政区图书馆要求人均拥有3册藏书;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对高等学校制定的标准是生均占有量70~100册(体育院校70册,综合、师范、民族院校等100册,其余80册),生均年进书量3~4册。因电子书和数据库可以被读者反复使用和在线使用,因而不好确定数量要求。只能对纸质文献的保障率,做一个硬性的要求。图书馆每位读者平均占有的图书数量,即图书馆藏书总册数与读者总人数的比率,是馆藏评价的第一个数量指标。图书馆如果没有达到基本数量的藏书,人均占有量太少,势必影响服务效果;而一旦人均占有量过大,则藏书量又过于完备,将造成文献资源的浪费。因此,藏书保障率是衡量和评价图书馆藏书规模是否合理、藏书量是否适中的重要指标。

(2)信息覆盖率

信息覆盖率是指图书馆各学科领域资源在图书馆各类总资源的比例。各类资源对各学科领域文献的覆盖率越高,表明该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完备程度越高。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图书馆,因其读者需求,图书馆的经费水平和场地等条件限制,就不能盲目追求过高的覆盖率。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不可能完全收藏所有学科文献。事实上图书馆在追求信息资源配置完备的同时,也难免会收藏一些与专业学科不相关的冗余文献。面面俱到和贪大求全的信息资源配置策略,将导致馆藏特色配置的削弱和藏书质量的下降,弱化了对特定读者群的服务能力。因此,运用这一指标评价时,不仅要统计有关学科文献的缺藏率,还要对无相关学科的多藏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以免滥竽充数。

2.信息质量是资源配置的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质量比信息数量更为重要。因为图书馆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能力以及信息资源被利用的程度,最终取决于信息资源的质量如何。一般来说,读者需求得到满足是指读者查阅到了所需文献的内容,信息资源的质量越高,满足读者需要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信息质量评价比信息数量评价更具有说服力,更具针对性。但是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价比较复杂,其有可量化的指标,也有不可量化的比较模糊的定性描述,所以我们一般从信息资源的内容、读者满足率、信息利用率三方面考察:

(1)信息内容

信息内容上要具备保证读者的绝大部分需求的能力。一般来讲,75%的流通量集中于25%的藏书,只要把这部分情报容量与利用率均高的藏书配置好,形成“核心藏书”,就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这一定律启示我们,图书馆在进行图书选择时,就应该首选精品图书、核心图书,努力加大核心藏书的占有量,以便提高藏书质量。

确定核心藏书和核心期刊及核心数据库,就必须依靠图书情报容量的测定,可以依据篇幅、内容的创新程度,以及专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参考性进行评价;还可以对用户理解和使用的程度做出评价。目前,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是考察核心藏书的占有率。

可以通过纲目选书来实现核心藏书的建设,纲目选书于20世纪60年代末发源于美国,随后在英、美、加等国的图书馆蓬勃开展,具体做法是由书商按图书馆事先提供的“购书纲目”(Profile)采书。购书纲目是由图书馆依据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学术要求制定,馆配商根据这一纲目先进行初选,把符合纲目要求的新书提供给图书馆,图书馆对馆配商提供的样书再进行二次选择。(www.xing528.com)

一个切合实际的“购书纲目”是纲目选书和采购顺利实施的基础。纲目购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商的主题词编制得是否切合出版情况及图书馆读者的需求情况,图书馆按主题词表选定的主题范围和非主题参数是否恰当。纲目选书准确率高,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采购效率高,漏购率低,获得图书迅速及时。由于购书纲目一般是以核心藏书和读者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而纲目选书可以帮助图书馆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馆藏体系和核心藏书。

(2)读者满足率

读者满足率指藏书和数字资源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和浏览下载。如果图书馆辛辛苦苦采购的资源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或不对读者的胃口,那么资源配置就毫无意义。根据布拉德福离散定律,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比起满足80%读者的需求,藏书数量要增加5至10倍,对于单个图书馆来说是不经济的,同时也是不堪重负的。在网络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其余20%的读者需求,完全可以通过文献传递、资源共享来得到满足。读者满足率的高低反映了馆藏资源的大体质量。

(3)信息利用率

信息利用率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读者的借阅量占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的比例,另一种情况是读者和用户浏览下载数字资源的访问量。目前由于互联网和数字资源的影响,图书借阅量连年下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仅为30%左右。当然利用率高,就说明藏书质量高。因为图书馆的开放不是为了单纯的藏书,而是要通过流动借阅实现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只有藏书利用率不断提高,才能体现出图书馆配置图书的内容质量、藏书结构等方面的合理均衡,才能说明该馆藏资源受读者欢迎度高。藏书利用率代表了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

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体现在读者的访问和使用上,主要以点击率的统计和下载量的大小来衡量,只有较高的点击率,才能体现出该数据库被关注和浏览的次数多,因而其使用价值就大,反映出该数据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来年还会续订,否则就不会再考虑配置的问题了。

3.馆藏资源结构

馆藏资源结构不仅涵盖文献藏书,还应包括数字资源的配置情况。随着新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馆藏也从一馆封闭式的自我配置转变为图书馆网络的、区域的、全国的乃至全球信息资源的配置。馆藏资源结构的合理配置应该是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的新课题,一般来说,我们绝大多数图书馆都在向复合型、智慧型图书馆迈进,因此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学科结构。经过我们配置的信息资源是否符合我们的学科结构,特别是在高校图书馆,要统计各学科藏书的比例、专业特色、完备程度;统计数据库、电子书对学科的覆盖率,分析这些统计结果是否与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读者需求相吻合。

第二,收藏等级。图书馆根据文献资源本身的学术价值和读者的利用率高低,划分出几个收藏等级,一般来说有五个层次: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基础级和最低级。根据收藏等级藏书能够有效保证学校科研学术的需要,把价值不高的资源淘汰剔旧,也完成图书馆自身的新陈代谢,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资金收藏更有价值的资源,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数字资源除一次性买断外,都是通过购买使用权获得的,因而不存在收藏等级的问题。

第三,文种结构。一般考察图书期刊报纸或数字资源的文种占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总量的比例是否合适。一般图书期刊报纸分为中外文,要统计馆藏文献的文种比例,看是否能够满足读者对各文种资源的需要,如果文种结构合理,就能有效满足读者。数字资源采购一般以英文为主,附带少量的小语种。

第四,时间结构。任何藏书都是有时效性的。就像人有生老病死一样,信息资源也有其生命周期,根据图书的出版时间就可以判定图书的知识新鲜程度。我们可以用文献半衰期规律判断馆藏的新旧程度,文献半衰期是馆藏总量中超过50%信息资源失去利用价值所经历的时间。一般来说,图书的半衰期比较长,期刊报纸的半衰期比较短。利用这一规律能够确定馆藏文献时间结构是否合理。

第五,文献类型结构。不仅要看馆藏纸质文献资源,还要考察数字资源,即统计馆藏中不同类型、不同载体文献的比例以及与读者需求的适应状况。数字信息资源的半衰期更短,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换代更为频繁,需要不断更新维护。

资源配置的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馆藏资源的质量和生命,通过资源配置评估,找出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提出调整方案,才能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构,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