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戏剧技能:语言、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等形式的表演训练

音乐戏剧技能:语言、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等形式的表演训练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戏剧中运用了语言、乐器演奏、歌唱、表演、舞蹈等形式,将各种音乐学习技能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

音乐戏剧技能:语言、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等形式的表演训练

奥尔夫学院,奥尔夫的音乐戏剧也被称为“原本性的音乐和舞蹈戏剧”。音乐戏剧中运用了语言乐器演奏、歌唱、表演、舞蹈等形式,将各种音乐学习技能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学生们甚至还为自己的作品设计服装和舞台背景等,在音乐戏剧中教师将奥尔夫教学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15]

Ⅰ.音乐戏剧《挠痒痒》

挠 痒 痒

目标:

1.运用嗓音、动作、打击乐等表达音乐中的轻与重,体验其音响效果与人的情绪情感的关系。

2.注意到旋律上行与下行的运动状态,形成旋律听觉表象,促进音准概念的形成。

准备:场地、道具等。

指导:

1.师生着手装扮,准备角色扮演

教师身穿绿色裙子或衣裤,头戴大树头饰,扮演“大树爷爷”;几个学生头戴树皮头饰,扮演“树干和树枝”;其他学生头戴毛毛虫头饰,扮演许多“毛毛虫”。

提示:戏剧的四大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他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2.倾听故事,提问内容,学习台词。

(1)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毛毛虫在大树爷爷的身子里整整睡了一个冬天,春天到了,天气渐渐地暖和了,毛毛虫们慢慢地、慢慢地苏醒过来了,它们睁开了眼睛,伸伸懒腰,活动活动手脚,就开始‘哩哩哩哩’地唱着歌,全都爬到大树爷爷的身上,爬过来爬过去……可怜的大树爷爷浑身被挠得痒痒的,忍不住‘哈哈哈哈’地笑起来。”

(2)提问故事内容,记住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春天)“故事里有谁?”(毛毛虫和大树爷爷)“发生了什么事?”(睡醒的毛毛虫全都爬到大树爷爷的身上挠痒痒)“结果怎么样?”(毛毛虫们边爬边“哩哩哩哩”地唱着歌,大树爷爷浑身被挠得痒痒的,忍不住“哈哈哈哈”地大笑)

(3)学习复述故事,操练角色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先完整复述两遍故事;再用轻与重的不同音量朗诵、练唱第二乐句“哩哩哩哩”和第四乐句“哈哈哈哈”,并结合不同的体态动作表现旋律上行与下行的运动状态,形象地表达出这两句之间的戏剧性变化。

提示:复述故事、操练角色语言皆属戏剧中的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如故事复述)。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3.教师讲述故事(旁白),学生伴随情节表演。

扮演“树枝树干”的学生围站在扮演“大树爷爷”的教师周围成一棵大树,扮“毛毛虫”的学生从“大树爷爷”和“树枝树干”之间爬出,在“树枝树干”和“大树爷爷”身上爬上爬下,发出“哩哩哩哩”的声音,然后扮演“树枝树干”和“大树爷爷”的师生浑身上下摇摆,发出“哈哈哈哈”的声音。

提示:这是一个用身体动作和嗓音表达轻与重的活动环节。请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嗓子里唱出角色的声音,肢体做着角色的动作,要求有强烈的轻重感和旋律感。提醒学生:听着音乐运用肢体表现歌词,能有所控制的表演动作;运用头声自如歌唱,避免出现重则喊叫、轻则无声的状态。

4.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设计声势及乐器伴奏谱,进行奏乐演练。

(1)思考讨论:“毛毛虫发出的‘哩哩哩哩’与大树爷爷发出的‘哈哈哈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两者能否互换?”“如果我们想结合身体乐器来表达轻重,应该怎么选配?怎么演奏?”“如果我们想结合打击乐器来表达轻重,应该怎么选配?怎么演奏?”[16]逐一引导学生设计声势谱、乐器谱。

(2)呈现声势谱,请学生关注前两乐句和后两乐句的声势编配情况,视谱进行轻重对比的练习。

(3)呈现乐器谱,请学生关注前两乐句和后两乐句的乐器配器情况,音量是否一样?着重练习第2和第4乐句。

提示:这是一个创造性地运用身体乐器、打击乐器表达轻重的活动环节。演奏时,请学生注意:无论演奏是轻是重,动作都应该是放松的、轻巧的。

5.分组商议,分组排练,分享交流。

(1)分组商议:有关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道具的布置及使用,剧中人物安排(包括角色分配,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事宜。

(2)分组排练:先进行舞台布置和乔装打扮,然后进行自主排练。提醒学生综合运用嗓音、动作、打击乐器等方法来表达音乐中的轻与重,进而体验音乐中轻与重的音响效果与人的情绪情感的关系。

(3)集中交流:互为演员和观众,进行分享交流。

提示:这是一个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创造性的表演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各个学习环节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整合,并进一步深入创作、表演、交流,使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得到梳理、巩固和提升。

小结:奥尔夫教学法中“音乐戏剧”的教学目的在于把握对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以及把握语言、动作、音乐、戏剧故事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孩子们在倾听、学习、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在老师的指导和陪伴下,在和伙伴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学习领导与被领导,学习如何进行分享和社交,这是一件超越音乐本体的学习,就如奥尔夫说过的:原本性的音乐教育除了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人的教育。

Ⅱ.音乐戏剧《巫婆之歌》

目标:

1.学会运用富于变化的嗓音、表情、动作等来表达音乐中音色的变化、旋律的高低、节奏的不同,体验音乐中的音响变化与人的情绪情感的关系。

2.积极参与并投入《巫婆》的音乐戏剧表演中,尽力做好动作、表情和语调相匹配。

准备:场地、道具、CD。

指导:

1.学念咒语《Bibudi-Babudi-Boo》:

(1)师生围坐一圈,教师以神秘的口吻提问并引出主题。(www.xing528.com)

●学生思考:“你们可曾见过或听说过巫婆?在你的想象中,巫婆应是什么样子的?她有什么本领?”

●教师引题:“其实,并非所有巫婆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在她们当中,有的巫婆心地也很善良,常常会利用自己的本领为人们做好事。今天,老师想扮演老巫婆,把你们个个变成小巫婆,一起来表演一群既快乐又有本事的老巫婆和小巫婆。”

(2)教师念读咒语,学生聆听、模仿并即兴表演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巫婆很有本领,很会变魔法。在变魔法之前,要先念咒语,听听咒语怎么念?不同的语调、表情和动作各代表着什么意思?”

●提示:教师开始示范时,可按照以上拍的节奏进行;往下示范时可不按照这一节奏,注意伴以不同的语调、表情和动作,如高兴的、生气的;嚎叫的、悄悄的。学生开始模仿时,应按照以上拍的节奏;继续模仿练习时,可依照教师的范例进行。

●学生即兴:在模仿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并说说如何注意动作、表情和语调的匹配。

2.学唱咒语歌《Bibudi-Babudi-Boo》。

Bibudi-Babudi-Boo

(1)播放CD,教师有表情地范唱,提问歌曲内容:“巫婆生活在什么地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2)再次倾听,轻声跟唱,边唱边在心里默数:巫婆们一共念了几次咒语?

(3)创编念读咒语时匹配的身体动作,如跳魔法舞、挥动魔法棒、转动魔法球、调理魔法药剂等。

(4)反复播放CD,完整练唱歌曲,并伴以形象的身体动作。

提示:在念咒语地方,鼓励学生即兴表演;在“小扫把在天空飞”时,提醒学生将一只手放在眉毛上方抬头仰望;在“小果子多美味”之后,发出“吧咂吧咂”的响声。

3.学做戏剧表演《我们是巫婆》。

(1)师生着手装扮,准备角色扮演:师生跪坐一圈,戴上黑帽子、穿上黑披风,分别扮演老巫婆和小巫婆。

(2)教师完整表演,学生认真观赏:

●A段(第1~8小节):单脚跪地的动作

“我是巫婆”——双手先屈肘于胸前再往前推开,手心先朝内再朝上。

“我们都是巫婆”——手动作不变,身子先往左再往右各转90度。

“我会飞”——右手放在眉毛上方抬头仰望右上方,左手向后举起并挥动手臂。

“我会跑”——双手轻握拳,手臂自然下垂,两手前后挥动。

●B段(第9~16小节):双脚站立的动作

“哈哈哈”——身体慢慢地从蹲位变成立位,由腰部扭动带动上半身左右晃动,双手向上打开。

“哦嗬嗬嗬嗬”——双手保持向上打开动作,身体原地自转一圈。

“伊嘿嘿”——左脚向左边迈出一小步,身子跟着前倾,驼背弯腰,双眼微睁,与下一动作相反。

“嘻嘻嘻嘻嘻”——右脚向右边迈出一小步,身子先跟着前倾,再往后仰起,双眼微眯。

●C段(第17~24小节):“飞行”的动作

自由地在圆圈中跑动,并用“呼——”的嗓音和身体动作来表现“飞行”的轨迹,最后一小节必须要求飞回原位。

●A段(第25~32小节):重复第一段(第1~8小节)动作。

●结束句(第33~34小节):

香蕉苹果”——右手食指按节奏点数。

“统统吃掉……啊呜”——做吞咽食物的动作。

(3)分析乐曲的结构特点,把握动作组合结构:共有ABCA四段,按A到A的顺序进行一遍,最后结束在结束句上。每段皆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非常工整。

(4)分段学习表演,运用嗓音和身体动作综合表现:A段与B段以师生回声应答的形式学习。C段作为重点,加强引导。

提示:为学生提供一组图卡,告诉学生每张卡上的图形代表巫婆飞行的轨迹,要求学生自选1~2张图形,并根据图形提示,用嗓音的高低读出线条高低走向,用身体的移动表现“飞行”的轨迹。

4.请一学生代替老师扮演“老巫婆”,带领同伴“小巫婆”完整表演。

小结:这一课例主要参考了陈蓉的教学视频及陈蓉编著的大班《跟我摇摆》课程中有关《巫婆》的系列活动。通过学念咒语、学唱咒语歌、学做戏剧表演这三个环节的模仿学习和探索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富于变化的嗓音、表情、动作等来表达音乐中音色的变化、旋律的高低、节奏的不同,进而体验音乐中的音响变化与人的情绪情感及动作表情的关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做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