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作语言:影人表演与戏剧指挥

动作语言:影人表演与戏剧指挥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作语言是指演唱者(前台)通过口音、眼神、影人表演和特定手势对后台进行指挥,推动戏剧正常进行的动态表示。(三)影人表演影人在上场前或下场后的某些动作,可以对后台起到指挥作用,例如两个影人在交战前的预备姿势。

动作语言:影人表演与戏剧指挥

动作语言是指演唱者(前台)通过口音、眼神、影人表演和特定手势对后台进行指挥,推动戏剧正常进行的动态表示。

(一)口音

口音是艺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道白和演唱语气。如花音慢板是“哎……呀!”花音飞板是“哎呀!”伤音慢板是“咹……”伤音飞板是“呀!”后台人员通过这些不同的叫板而判断板路。大多是艺人共同的口音特点,起后台总指挥的司鼓必须完全了解,才能配合默契。有些特点是某些艺人独有的,其配合默契程度就要取决于前台与司鼓的长期配合、相互熟悉了解。

(二)眼神

眼神是前台对后台的某些演奏所做的暗示。

(三)影人表演

影人在上场前或下场后的某些动作,可以对后台起到指挥作用,例如两个影人在交战前的预备姿势。当然,影人在亮子上的所有表演动作本身就是“指挥棒”。

(四)特定手势

手势是前台指挥后台演奏的指挥动作。具体有:

唱腔: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勾压,指转入代板。

留谱:手掌左右平摆,掌心向下时为伤音谱,掌心向上时为花音谱;一、四、五指勾压,二、三指朝下点动为花音飞板谱转入伤音慢板谱,一个指头朝下点动意为伤音飞板谱转花音慢板谱。

弦乐曲牌:左手大拇指、食指分开成八字形,意为演奏“八板”。

过门音乐:左手拇指、食指相捏合,指慢板大过门开始演奏对环。

打击乐:左手拇指、食指分开成“V”形,为“倒八锤”;左手食指、中指齐伸直为“双锤”;手握成拳为豹子头;食指勾伸为勾锤;大臂及肘部摆动为浪锤;食指或中指单指为一串铃;五个指头伸展为五锤;五指尖撮合为结束(休止);中指、无名指、小指伸展为三锤。

唢呐曲牌:中指、无名指、小指伸展意为演奏“三眼帽”;食指、中指伸展且食指背在中指后,意为吹奏“悲调”;五个手指头一齐伸展并上下波动,为吹奏“流水”;右手食指伸展并旋转意为吹奏“地溜子”;大拇指伸展在武场意为演奏小开门;左手掌心向下平放在桌面上意为吹奏“老平调”;小拇指伸展为演奏尾声。

作者和同事赴合道镇辛坪村对庙会民俗活动与道情皮影戏的演出情况进行专题调查

【注释】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三国志·魏书·卷十三》电子版,第254册25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刘蓉:《德才性情之辨兼论道情产生的思想渊源》,《延安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武林旧事·卷七》电子版,第590册26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4]明代朱权撰,全书共一卷,分《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乐府》等八章。前三章为戏曲文学理论,是现存最古老的北杂剧曲谱,成书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5]《洞玄经》:又称《洞玄部》,是道教三洞经书之第二部。据《道藏经目录》凡例,为三界医王太上道君所出。

[6]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7]上海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

[8][明]王圻:《稗史汇编》,共一百七十五卷,明末野史

[9][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2009年。该书为明代中国文言笔记小说集,共五十一卷,续稿七卷。考论范围极为广阔,以类相从,凡分七门。许多内容,为史书所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0]张陵,又名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www.xing528.com)

[11]曹伯植:《陕北道情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12]步虚声:据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五》载:“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里诵经之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这“步”即“度”,效仿之意,“虚声”即“空里诵经之声”,故曰“步虚声”。

[13]闵智亭:《道教〈全真正韵〉跋》,《中国道教》1986年第17期。

[14]寇谦之,原名谦,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寇瓒之弟,北魏道士,封“国师”。详见《魏书·寇瓒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崔浩与寇谦之》。

[15]现有《云中音诵》是北魏寇谦之撰道书,一卷,是后人对原撰的节抄。原书二十卷,已佚。今亦称《音诵诫经》,或《老君音诵诫经》。

[16]《教坊记》,崔令钦撰。唐代中国俗乐(歌舞百戏)论著,是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计一卷。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唐博陵(今定州)人。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17]《乐府杂录》又名《琵琶录》《琵琶故事》,是一部中国音乐史料论著。是唐代段安节所撰,成书于唐末,共一卷。段安节(生卒年不详),临淄邹平(今属山东)人。

[18]《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国宫廷乐舞唐玄宗洛阳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它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

[19]司马承祯,唐代著名道士,居天台山,善书法,玄宗曾命其以篆、隶、楷三体书《老子》经,以为真本。

[2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乐府诗集》电子版,第1348册17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1]范紫东:《乐学通论》,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1954年。

[22]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前言》,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23]高建邦主编:《陇东道情音乐》,环县文化馆油印本(内部资料),1979年。

[24]王正强:《陇剧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25]张玉卿主编:《环县道情音乐集成》,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印(内部资料),2004年。

[26]《环县道情皮影志》编委会编:《环县道情皮影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

[27]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编:《环县道情皮影戏》,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28]黄虎著:《悲情嘛簧·灯影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29]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30]原书为“各种锤”。

[31]王正强:《秦腔,将以怎样的“唱派”赢得未来?》,《当代戏剧》2013年第3期。

[32]明、清时被称为“胡琴”,清末后俗称二股弦、二股子、二弦子。木制琴杆,“其形将木杆纳诸端下竹筒内,其筒方圆或六楞不等,槽面覆以桐木薄板、棱二弦,以竹弓系马尾,纳两弦间(定弦:内弦a1,外弦e2),轧之发声,音高而横”,“与梆子相配,在秦腔中,为弦索主器。”张两根羊肠弦(俗称皮弦),张力大,须戴指套演奏,故亦“硬弦子”。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西安地区为代表的中路秦腔,逐渐以板胡代其“主弦”地位。

[33]原文有此注释。

[34]原文有此注释。

[35]张君仁:《“秦声”初探》,《音乐研究》200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