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述与宣传:民国旅行指南中的北京形象塑造

陈述与宣传:民国旅行指南中的北京形象塑造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民国旅行指南对于老北京的“陈述”,作为民国文人建构北京城市史的话语实践,其结果固然可以看成民国北京的历史档案,亦可视为解读民国北京之于文人精神映像的文化标本。任何一本旅行指南都试图激起读者的心理反应,必然渗透着“宣传”。北京雄伟壮丽、精华荟萃的都市形象在民国旅行指南里得以广泛传播,推介北京、貌似“平直”的文辞不单是信息陈述,也是一种话语宣传。

陈述与宣传:民国旅行指南中的北京形象塑造

游记旅行者于游览之后撰写的文章,旅行指南系文化机构为准旅行者提供的信息参考,两者可以并置,因为“旅行指南”也是文化人对于旅游场所及路线等情形的书面记录。某些文献资料便是这样处理的,例如《北京历史文献要籍解题》在简述文人游记的同时,还介绍了《新北京指南》《实用北京指南》《简明北平游览指南》《最新北平指南》《北平导游概况》《北平旅行指南》等旅行指南的主要内容[185]。更何况,很多民国文人游记与旅行指南具有“链接”关系,例如,朱自清[186]、徐宗泽[187]二人在游记中都提及《北平指南》,云实诚的游记谈到了《旅行指南》[188],等等。当然,就编撰意图、内容主旨和话语方式而言,旅行指南与文人游记差别明显。

江绍原在《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中指出:“古中国人把无论远近的出行视为一种不寻常的事;换句话说,古人极重视出行。夫出行必有所为,然无论何所为,出田,出渔,出征,出吊聘,出亡,出游,出贸易……总是离开自己较熟悉的地方而去之较不熟悉或完全陌生的地方之谓。”而古人往往“对于过分新奇过分不习见的事物和地方,每生恐惧之心”[189],在此种文化心态的支配下,很难想象一般的中国古代文人会积极地鼓励和引导他人离家出游。无论塞外踏雪、大漠观日,还是东篱采菊、山林云游,对于古人来说,大多因个人的职位变迁或审美兴致使然。民国文人佘贵棠认为中国人的游览观念表现为“出世的而非入世的”“静止的而非活动的”和“个人的而非大众的”,细究之,“我国游览有与现代各国异趣者,一为国人未尝对游览作积极的利用,二为国内徒有游览之现象,而终鲜游览之事业”[190]。旅行指南只有在旅游活动成为一项公共社会事业时才有可能产生,它未能出现于古代中国。

民国时期是我国旅游业的近代化发展阶段,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建设明显进步,旅游经营结构开始建立,旅游主体数量激增且多样化生成,旅行指南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北京是皇城古都、文化中心,兼有瑰奇壮丽的天然景观,是国内外游客奔赴、涌集之地。民国时期与北京有关的旅行指南数量较多,除《北京历史文献要籍解题》列举的几部书籍之外,还有《京汉旅行指南》《京沪路旅行指南》《京绥铁路旅行指南》《京奉铁路旅行指南》《全国都会商埠旅行指南》《中国旅行指南》《中国旅行便览》《中华国有铁路旅行指南》等多部。(www.xing528.com)

民国北京旅行指南由市政府、新闻社、出版社、铁路管理局等各类文化机构制定,其内容皆不同于文人游记,绝少情景交融、有感而发之类的表达,更多的是对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及文化设施的历史陈述。旅行指南对于北京的历史沿革、宫殿城垣、名胜古迹、河流水源、坛庙教堂旅馆饭店、政军机关、户籍人口、物产挑力、工厂公司、妓馆茶楼、浴堂发室、学校会馆、医院药房、货币商号、银行当铺、娱乐场所、报纸书铺、市政建设等各类信息进行了全面描述。众多旅行指南关于民国北京的立体多维陈述,展现了燕京大都市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同寻常的物质文明基础,却也折射出叙述者本人观照北京城的历史意识。福柯指出“陈述”与“档案”有内在关联,他声称“在话语实践的深度中看到一些把陈述当作事件(因为它们具有出现的条件和范围)和看作事物(因为它们包含使用的可能性和范围)的系统”,主张将“陈述系统”称之为“档案”[191]。据此,民国旅行指南对于老北京的“陈述”,作为民国文人建构北京城市史的话语实践,其结果固然可以看成民国北京的历史档案,亦可视为解读民国北京之于文人精神映像的文化标本

任何一本旅行指南都试图激起读者的心理反应,必然渗透着“宣传”。正如民国文人陈东原所言:“宣传原是一种刺激作用,要引起人的反应。”[192]几乎所有民国旅行指南都盛赞了北京的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地位之显赫、景观之优胜,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其评价略有波动,然无损大局。民初的旅行指南颂扬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洛,居天下之上游,得寰中之北拱,诚形胜之区也”[193]。稍后,旅行指南宣称北京“北据高原,俯临全国,山海襟带,轮辐交通,盖自明清而返,数百年于此为都城矣”[194]。1920年代的旅行指南又推崇北京“负海环山,轮轨大同,人文荟萃,不愧首都气象也”[195],或称道北京“居全国上游,环山负海,控驭南北,深得高屋建瓴之势……诚天然之大都会也”[196]。1928年之后,沦为故都的北京改称“北平”,仍有旅游指南赞美“北平地居温带,土脉坚厚,地气爽垲……气候与北美之纽约日本之东京等处相等耳”[197];也有旅游指南既惋叹“至民国十七年,北伐成功,国都南迁,平市日渐凋敝,更以九一八事件,东三省沦亡,外患日亟,人心咸感不安,市况江河日下,益趋萎靡”,又宣扬“北平系五百年都城,有深久之历史,故商贾辐辏,冠盖如云,繁盛景象,为全国所称”,肯定“北平昔有首善之称,政府所在,人烟稠密,故市政建设,自较他地优良”[198];还有旅行指南推举北京“左海右山,北枕天寿居庸,前带九河,诚神州之奥区,游观之胜地,又以铁路开通,轮轨四达……故虽国都南迁,仍能保其重要地位”,褒扬北京“文物之殷繁,规模之伟大,实具有千余年之历史”,以及“远人梯航,万邦辐辏,各出其能以相竞,乃克臻于庄严璀璨之域”[199]。旅行指南甚至夸赞北京“占河北平原之一隅,控制东南之天津大商埠,形势极为优胜……为世界有名都城”[200]。北京雄伟壮丽、精华荟萃的都市形象在民国旅行指南里得以广泛传播,推介北京、貌似“平直”的文辞不单是信息陈述,也是一种话语宣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