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莫言达人访谈:探索内心世界

莫言达人访谈:探索内心世界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作为父亲的莫言却害怕亲近的人走进自己的内心,当然他也不愿了解他们的内心,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愿跟女儿交流,希望保持一种距离”。另外,这也是“创作者”与“生活者”的区别,如果用莫言自己的话解读这种冲突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虚伪的一面,我们作为一个文学读者,一个文学作者,和我们作为家长,作为一个人在社会里生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莫言达人访谈:探索内心世界

《莫言说》《莫言:梦幻文字背后的现实足音》《“55后”对话“80后”》

1.①自己少说,调动对方说话的兴趣,适当提问,适当总结,顺着对方的思路和对方做一个简单的交流。②访谈前对受访者和访谈的话题做好充足的了解和知识储备,访谈中提问题要清晰而明确,不可轻易打断受访者的谈话。③在问题的衔接上既要对上一问题做精炼的概括,又要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的问题。

2.一部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作者内心真实的映像,虚伪的笔触写不出打动人心的文章。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便于直接表达的内心世界或者隐匿在潜意识里的意愿,尤其作家,在写作时就会把自己这种潜意识不自觉表达出来,或者借他人之口,说出可能羞于直接表达的愿望。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细细揣摩小说里每个人物的特征和语言,不知不觉总会在某些细节里揉进自己的影子和经历,而这些东西无法刻意地美化或者回避,所以我认为它们要比一般的自传更真实。比如《老人与海》中有海明威的影子,在《沙之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博尔赫斯。

3.略

4.作为文学家的莫言能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他把文学创作当作自我宣泄的渠道,他觉得“一个人是应该有一种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全部袒露出来这样一种机会”。而作为父亲的莫言却害怕亲近的人走进自己的内心,当然他也不愿了解他们的内心,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愿跟女儿交流,希望保持一种距离”。作家莫言和父亲莫言的矛盾,一是源于他自己父亲从小严苛的教育,二是与女儿小时候没有在他身边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5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本身就是半新半旧的人,他们接受了很多新教育,但骨子里还是很封建。另外,这也是“创作者”与“生活者”的区别,如果用莫言自己的话解读这种冲突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虚伪的一面,我们作为一个文学读者,一个文学作者,和我们作为家长,作为一个人在社会里生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www.xing528.com)

《美国总统的气质是什么?》

1.不论是人物访谈还是问题性访谈,访谈的重点都是被采访者,访谈的基本要求都是学会倾听,访谈的前提条件是对被访谈对象和要访谈的话题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物专访,尤其是对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访谈,既强调新闻性,又强调政治性,更要有趣味性,相对于其他访谈形式,人物专访更具有可读性。而问题性访谈侧重的是对某一观点的探究和深入挖掘。

2.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总统的气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人作为一国领袖,面对国家,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他看待问题与处理问题时体现出的一个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林肯有林肯的气质,罗斯福有罗斯福的气质,奥巴马与特朗普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但同是美国总统的他们,身上又都散发着共同的气质:着眼世界,高屋建瓴,乐观独立,理智坦诚,冷静睿智。

3.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