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馆配市场问题探究

图书馆馆配市场问题探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给馆配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大量的馆配商应运而生。一些馆配商一味追逐利润而出现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了馆配市场的健康发展。(二)馆配商存在的问题第一,塞书。这是不诚信馆配商在图书外包加工过程中的惯常做法。有些馆配商利用低价格的手段来展开竞争,以求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图书馆馆配市场问题探究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给馆配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大量的馆配商应运而生。由于馆配商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不少馆配商对图书馆业务熟悉程度不够,再加上进入门槛过低,导致馆配商鱼龙混杂,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图书馆招投标体制出现只重折扣、不讲品质的盲目招标的弊端,使不少不良馆配商中标,影响了馆配商整体声誉。恶性竞争导致优秀馆配商的生存无法保障,影响了图书品种覆盖保障,使得馆配后期服务质量下降。一些馆配商一味追逐利润而出现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了馆配市场的健康发展。下面我们从馆配市场三大主体的角度分析馆配市场存在的问题。[2]

(一)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多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但是图书馆在制定招标条件时各项权重分配不合理。图书采购招标,本来是规范图书馆供货市场竞争的一种较好方式,但由于招标制度不够完善,不规范操作以及有法不依,特别是目前很多区域采取的最低价中标法,影响了馆配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评标条件中,图书馆招标方虽然可以从折扣高低、编目水平、售后服务、图书质量四个方面对馆配商进行评估,但是除了折扣一项具有可比性之外,其余各项指标都是软性指标。

第二,评标委员构成不合理。原先的图书招标是不公开招标,一般都是内部组织招标。招标委员会成员一般由校领导、纪检、财务和馆长组成。由于大多数参加人员不了解馆配市场行情,也不懂图书馆的业务知识和文献入藏要求,财务部门总想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书,纪检部门又觉得买便宜的总不算错,这样使图书馆的正常购书诉求得不到响应,让低价中标成为必然。虽然目前招标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多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但实际上没有本质变化。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根据招标额度的大小可采用三人评委、五人评委和七人评委,但图书馆和招标单位仅能有少数名额具有评标资格,如三人评委中,图书馆代表只能有一人,五人评委中,也仅能一人参加,七人评委中才能有两人代表,而且有时图书馆的主管单位多让纪检、财务或国资部门代表招标方。其他评标人员是从政府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商务或技术专家,他们虽然熟悉招标的程序,熟悉招标的法律条文,但是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特殊性不够了解,一味要求以最低折扣为主来评判投标方,结果往往导致低价者中标。这些低价中标的馆配商,不仅由于没有雄厚的实力,各项服务不到位,而且由于利润的关系,对于那些学术类图书、专业类图书,往往以各种借口不去组织,从而影响到图书馆整个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使图书馆的利益受到损害。

第三,对馆配商的违约行为惩处力度不够。图书馆与馆配商签订的招标采购合同中,对图书供货能力、到货率、到货速度、到书差错率、订单反馈、MARC数据的提供及图书加工水平、物流服务能力、付款时间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馆配商没有严格按照合同要求执行,一些图书馆也没有认真按照合同规定的违约条款对馆配商进行相应的处罚。对馆配商缺乏足够的约束力,不利于控制和改善图书采购的品种和质量,这对于按质供货、认真工作的优秀馆配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打击了他们依法守约的积极性,形成“劣币”驱除“良币”的局面。

(二)馆配商存在的问题

第一,塞书。是指未经图书馆认可与同意在订单外私自添加图书品种和复本的行为,通常是在采购过程中加塞一些滞销书、高利润的畅销书、特价书、高定价低折扣书。这些现象在10年前最为突出,当时由于没有更好的对比方法,图书馆采购人员只能通过人工方法来进行对比,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所以后来很多图书馆在选书时,工作人员带着手提电脑录入条码,在馆配商供货时逐项校对,以保证馆配商供应图书的准确性。近几年,相应的选书工具,如查重器的使用,基本上避免了塞书现象的发生。

第二,少提供或不提供学术类、专业类采购书目,或对图书馆报订的学术类、专业类书目采取漏订的方式节约成本,这是馆配商信用缺失的一种表现形式。衡量高校图书馆藏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馆藏学术性、专业性图书所占的比重,保证学术性、专业性图书采购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图书馆在图书招标书中对此类图书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但由于学术类、专业类图书发行量少,受众市场窄,成本高,发行折扣偏高,而馆配商在馆配竞标中得到的是平均折扣,高折扣的学术书无疑拉高了折扣,从而降低了供货商自身的利润,所以多数馆配商的销售积极性不高。馆配商为了中标,通过降低折扣来提高竞争力,中标后,因出版社降扣让利的空间有限,大多通过加大低折扣的社科书比例,以及减少专业类、学术类图书的比例来降低成本,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淘汰掉一部分学术类、专业类书籍,造成图书馆学术馆藏图书的缺失和到货率低。(www.xing528.com)

第三,推迟供书,打时间差。图书品种增加,出版频率加快,导致图书销售周期缩短。部分出版社为了回笼资金,会根据出版时间长短采取高低不同的折扣,出版时间越长折扣越低,有时甚至将出版不到半年的图书就做降价或特价处理。馆配商之所以推迟对图书馆供书,是因为能从出版社获得更低的折扣,但对读者借阅新书的时效性产生了影响。

第四,图书耗材掺杂掺假、以次充好。这是不诚信馆配商在图书外包加工过程中的惯常做法。图书加工所用磁条、条形码、书标、胶布等物品,一般在图书采购合同中规定由馆配商免费提供,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馆配商掺杂掺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如书中的条形码用材品质差、质量无保证,容易被损坏;书标及书标护膜黏度不够,粘贴不牢,经过几个寒暑的冷热天气变化,就容易脱落;一些图书被盗,是因为防盗磁条粘接不牢,失去了防盗的功能,造成图书馆的财产损失。

第五,书目数据不标准。馆配商利用的数据不标准,加上编目人员水平高低不一,在检索、核对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偏差。有的编目人员对图书馆的具体情况不熟悉,在分类级别和类目上没有按照馆内特定规则进行,因此造成数据的不统一、不规范。而馆配商对员工的计酬方式多采用计件制,一些员工为了利益,会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再加上馆配商疏于管理,因此经常发生书目数据不标准的现象。

第六,打价格战。有些馆配商利用低价格的手段来展开竞争,以求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这种价格战是一种初级的竞争手段。如果低价中标后无法获取正常的利润,这些馆配商就用特价书充当正价书。正常情况下,馆配商进正价书,毛利润不到10个点,维持生存都比较艰难,而特价书进价很低,一般是2—3折,毛利润在20—30个点甚至更高,高额利润使得一些馆配商铤而走险。

综上所述,部分馆配商对图书馆的需求并未真正了解,对图书馆的服务在认识上有误区。虽然当前馆配商所提供的采购书目、编目数据、给图书贴条形码以及图书上架等诸多“服务”较之前已有很大进步,但还只是停留在商业运作的浅层次服务上,而对基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所要求的深层次服务多半是知之甚少。他们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规律与原则、采购规律与原则都缺乏深入地了解,更多的是被动提供服务,没有主动了解图书馆业务需求的意识。

可以将馆配市场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矛盾:

第一,出版社图书品种的不断增长与图书馆图书经费受限之间的矛盾。每年图书品种不断增多但图书馆采购经费更倾向于电子资源。第二,学术图书进货价格与馆配商中标价格之间的矛盾。学术图书定价不断提高但中标价格不断下滑。第三,图书生产成本增加与馆配商中标折扣低之间的矛盾。由于成本增加,出版社提高了发行价格,但馆配商中标价格在下降。第四,图书定价增长与图书馆品种册数考核之间的矛盾。图书馆的评估政策是考核采购多少书,而同样的采购经费每年能采购的图书册数在下降。第五,大型馆配商中盘化趋势与区域馆配商特色化服务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图书馆离不开区域馆配商;另一方面,大型馆配商实力强劲,造成区域馆配商竞争力下降,减少了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