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馆配:历史、现状与发展

图书馆馆配:历史、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馆配会,又称“图采会”“馆藏会”,是指专为各级各类图书馆现场采购图书而举办的图书贸易会的简称。馆配会这一会展经济在图书馆市场中得到进一步释放。馆配会由新华书店总店承办,邀请全国近千家图书馆前来采购,成为图书馆采购的最大盛会。

图书馆馆配:历史、现状与发展

馆配会,又称“图采会”“馆藏会”,是指专为各级各类图书馆现场采购图书而举办的图书贸易会的简称。它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图书馆馆藏建设需要,增加出版社图书销售机会,为馆配产业链上下游创造效益,实现馆社供需见面,人员沟通交流、增进了解的创新之举。馆配会这一会展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图书订货会中,成为出版发行业以及图书馆界的热门词汇,从年初到年末,此起彼伏,呈现出异常火爆场面,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采购市场,为图书馆资源采购和馆藏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的馆配会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繁华表象背后掩饰不了其潜藏的诸多问题与困境。如何切实研究图书馆的文献采购需求,让馆配会模式推陈出新,不断丰富馆配会的内容,形成一套与图书馆专业需求相契合的业务理念和行之有效的业务模式,是摆在馆配产业链主体各方亟待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馆配会现场采购图书的历史与现状

2003年10月,作为全国流通发行龙头企业,新华书店总店为了解决图书馆大规模采购难题,提高图书经费的使用效益,与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在广州、佛山两地同时举办“2003首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为图书馆提供一个资源采集平台,建立一种“集团采购”的模式,首创了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模式,即“馆配会”营销模式。由于订货会是首次专门为图书馆馆藏图书采购而创办的,在展会策划和各项配套服务方面打破了传统方式,成功运用了信息网络技术,在会场设置无线网络和计算机,随时供图书馆连接单位主机进行查重、订购,方便了图书馆的采购工作,因而得到了全国图书馆客户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吸引了122家图书馆前来现场采购,参会代表达700多人,累计采购图书码洋超过千万元。2004年10月“第二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和2005年10月“第三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暨首届全国图书馆京版新书展示订货会”,均在北京举办,也采取由新华书店总店负责组织出版图书商品,中国图书馆学会邀请图书馆客户现场直接选购的销售方式,成效显著。

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的成功举办,为馆配产业链中的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提供了良好的销售、交流与合作平台,在满足图书馆馆藏采购需求,为出版发行企业创造效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独特优势开始显现出来。馆配会除了具备现采的优势外,其一,馆配产业链主体各方可以直接见面,沟通交流。图书馆可以直观地了解出版发行的动态,加强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的研讨,研究工作当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上下游可以直接见面,出版社可以更了解市场。其二,馆配会上的交易方式更为透明,对于馆配商和出版社来说,通过这种形式减少了退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图书馆而言可以避免了以往只能根据中间商提供的书目单订货的局限,分散对馆配商书目数据强势地位所产生的过度依赖。

正是在三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的示范效应带动下,2005年11月上旬,大学出版社订货会也首次引入了图书馆采购。此外,南宁、江苏、上海等地新华书店也纷纷举行地域性的图书馆采购会。2006年,馆配会这一形式被广泛应用到全国各种图书订货会中,成为分割馆配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馆配会也成为出版发行业以及图书馆界的热门词汇,从年初到年末,此起彼伏,呈现出异常火爆场面,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采购市场,为全国图书馆资源采购和馆藏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馆配会这一会展经济在图书馆市场中得到进一步释放。

2007年,新华书店总店停办了原定于2006年10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好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全国图书馆新书现货看样采购会”上,把北京图书订货会馆配会办成全国规模的现代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图书馆采购订货会。同年4月举办的第十七届重庆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书博会)也举办了图书馆新书现采会。至此,全国三大图书盛会中的两个举办了馆配会,把馆配会这一图书现采模式推向高潮。

在我国各种书市、书展、图书博览会和图书订货会中举办的馆配会类型多种多样,形式各异,从规模看,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行业性的;从办会内容看,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从办会时间看,既有定期举办的,也有临时举办的;从办会主体看,既有国有新华书店举办的,又有民营书商举办的;从馆配市场供应链看,既有发行集团举办的,又有出版社举办的,等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年一届的“北京图书订货会馆配会”和“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原名“全国书市”)图书馆新书现采会。

1.北京图书订货会馆配会

北京图书订货会已被业内和主管部门一致评价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成效最好、影响最广的中国书业三大盛会(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之一。北京图书订货会从1987年“骡马市”的起步,至2010年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三届,从1987年社科图书交易会只有40多家出版社参展、订货码洋不到700万,发展到2010年展位数达2283个、订货码洋突破28.5亿元(不含图书馆采购码洋)的中国书业盛会,如今成为全球华文图书最大的交易平台。北京图书订货会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握出版发行市场脉搏,不断优化自身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出版企业和发行企业的需求,成为沟通供需双方的优质平台,在出版业改革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成为出版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各届图书订货会以不断创新、加强服务为第一要旨,使订货码洋、参展单位等方面稳步增长,往往由一年初始的图书订货会可以观察到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形势。

由于全国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每年图书采购量将近50亿码洋,为增加出版社的新书订货量,规范、整合图书馆采购市场,2007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专门增加了“全国图书馆现货看样采购会”(简称馆配会),这是订货会举办20届以来首次开辟专门针对图书馆的订货区域。馆配会由新华书店总店承办,邀请全国近千家图书馆前来采购,成为图书馆采购的最大盛会。首届馆配会重点展示2006年10月以后出版的新书和本社的重点、品牌、畅销图书,突出现货采购的特点。首次开设的图书馆新书现货看样采购会成交额反响不错,成交额为4900万元。

200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馆配会1月8—11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由订货会组委会主办、新华书店总店和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总店和新华文轩作为组委会唯一指定承办单位,着力打造首屈一指的全国规模的现代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图书馆采购订货会,此次馆配会向客户提供两种书目信息,即现货可供书目和期货可供书目,其中期货可供书目是首创。新华文轩做出了在发货后3个月之内与出版社结账的承诺。馆配会参展品种、订货人数均创新高。400余家出版社参展,书架近千个,展销品种17万,大大超过首届馆配会12万品种的规模。其中2008年新书品种达4.3万种。现场增设了台港澳图书采订专区,图书馆可在现场直接采购港澳台出版的图书。参会出版社精选适合图书馆馆藏的“新、专、精”的产品参展,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54家省、市级新华书店、103家民营馆配商参加了订货。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全国各地1200余家图书馆的3200多名客户代表参展,订货码洋约6500万元,较首届订货会馆配会增长了1600余万元。

2009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馆配会继续委托新华文轩独家承办,本次馆配会展场面积达3000平方米,有500余家出版社、1100多家图书馆、70多家馆配商参展,样本品种达15万种,其中2008年出版的新书12万种,2009年1月至3月出版的新书近3万种,包括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农家书屋必备图书100种,推荐图书500种。实现了8100万元的码洋收入,比2008年的6500万元增加1600万元,增长26%。相比较前两届“馆配会”,2009年馆配会参展环境得到改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令参展的出版社和前来采购的图书馆都比较满意,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佳绩。

201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委托四川新华文轩公司独家承办第四届“全国图书馆新书看样采购会”。509家出版社参加“馆配会”,并增加了代理项目,文轩专为品种少的出版社和民营出版商代理图书馆采购服务。展示的当年新书和各社的重点品牌书、畅销书信息已经达到20余万种,其中四川文轩代理6000多种。全国各类图书馆1000多家终端客户参会采购,采购9200万元码洋,比去年增加1100万元。同时将连续第四年举办“北京图书订货会馆社高峰论坛”。

2019北京图书订货会图书馆馆配会于2019年1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5号馆)隆重举办。本届馆配会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主管主办,由北京发行集团承办。来自全国各大图书行业提供共二十多万种精品图书可供选择。在此,广东省图书文化信息协会与广东才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本次北京图书订货会协办单位诚邀各大中专院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单位团体,企业,图书馆(室)以及提供图书配送及数据加工服务的大型智慧型企业集团等组织业务人员参会。

2.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简称书博会,其前身为全国书市。第一届全国书市于1980年10月在北京举行,由新华书店总店和北京市新华书店主办,是新中国成立30年第一次举办的全国规模的书市。时隔10年之后,第二届书市于1989年10月在北京举行。之后,全国书市轮流在各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省会城市举行,至2010年,已经举办了20届。

2007年4月在重庆举行的第十七届全国书市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主办者仿照北京图书订货会馆配会的做法,同时举办图书馆新书现采会,遍邀全国图书馆参会现采,力求将全国书市打造成图书馆采购的最大平台。团购总额达到5067万元。

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2008年4月在郑州举行,同期举办的图书馆新书现采会在河南出版物流配送中心样本大厅举办,展出面积5000余平方米,330多家出版社参展,集中展出2007年至2008年前4个月出版的各类出版物总计10余万种,以适合馆藏的出版社重点品牌书、畅销书,各大专业出版社的高端精品专业书为主。和以往的现采会有所不同之处,在于所有出版物采用“前样后现”的现采模式销售,展场展示的样本均有一定的备货,这样就能够充分满足图书馆现采的需求,采购人员只需手持无线终端扫描样本即可,方便快捷。

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2009年4月在山东济南举行,同期举办的馆配会吸引了近400家出版社参展,品种达15万种,首次开辟了农家书屋专展,展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重点图书、必备图书1000种,共吸引全国380余家图书馆到会采购,采购码洋达7100万元。

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2010年4月在四川成都举行,新华文轩为同期举办的馆配会准备了5万种2009年10月—2010年4月出版的新书样本,按出版社分别陈列。为了满足图书馆的特殊需求,在展区中心特设精品图书展区,展示近3年出版的极具馆藏价值的精品图书。馆配会共吸引全国600余家图书馆前来采购。

(二)馆配会现场采购图书的现实困境

伴随着馆配会扎堆出现的,是形式、内容、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与此同时,一年到头,各种名目的馆配会不胜枚举,重复的展会消耗图书馆、馆配商和出版社有限的人力资源,增加成本支出,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馆配会的热闹非凡与繁华表象掩饰不了其潜藏的诸多问题与困境。

1.营销理念没有突破传统图书订货会的运作模式,形式单一、内容雷同

馆配会作为专门为图书馆现采图书而举办的专业展会,然而并没有突破传统图书订货会的运作模式,颇有“新瓶装旧酒”之感。目前大多数馆配会还只是为了抢占市场,为销售而销售,为利益而销售,强调码洋的多少,展会中名目繁多的书目信息缺乏必要的整合,没有按图书馆采购习惯进行学科分类,先期发至各馆的参展的书目信息严重滞后,展区也没有进行整合,没有从图书馆藏书建设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和服务于馆藏采购,给采购带来很大不便。在组织形式上重场面不重细节,强调“大规模”“全品种”,一味求全、求大,但由于场地及组织能力限制,往往只集中一批大社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而一些图书馆很需要的地方小社,专业性很强和馆藏价值很高的图书无法与图书馆见面。因此,各种馆配会之间没并有鲜明的特色。

2.馆配会现场采购功能被异化

馆配会之目的在于打造出版社与图书馆进行信息交流与图书交易的平台,通过现场看样采购,采购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图书内容,采购到符合馆藏需要的图书,避免预订仅看书名不了解图书内容的弊端,所谓“有用没用”,一看便知。然而,伴随着图书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在一个书目品种动辄就上十几万的馆配会上,采购时间本应该充裕,但由于展会通常只有短短的2至3天,采购人员在短时间内要完成数量庞大的采购任务,根本无暇细看每本图书的真实内容,只能凭书名及图书外观匆忙选购,图书质量难以保证。每年我国新版图书就多达十几万种,每天都有大量新书出版,图书馆采购人员至多一年只能出去两三次,如果仅靠现采会,其实很多书买不到,不利于馆藏建设。在北京图书订货会馆配会上,某某学院图书馆“一行四人,拿着两个扫码器,不到一天的功夫已经选了近两万种图书”。也就是说,每人平均一天选了5000种,如按每天工作10小时来算(中间不能休息),每人每小时要选500种,每分钟要选8种。这样的选书,质量如何保证?然而,这种选书方式并非个别现象,在馆配会上经常看到一排排书架前一人拿书,一人扫条码,采集器的声音响个不停的情景,实际上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隔山买牛”,根本看不到现场采购的优势,现场看样采购的初衷完全被异化。(www.xing528.com)

3.馆配会图书供货率及回款问题突出

馆配会普遍存在组建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展会一结束便就“曲终人散”,馆社联系也就基本停止,不能建立起供需联系的长效机制,缺乏稳定的后续服务机制的保证,后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就难以保证。由于许多出版社参会时都未能准确拿出实际的出版图书品种,订单上的书目与实际出书品种和数量不符,展销会结束几个月出版社都没能提供货源,馆配会举办后往往有几百万的订单不能兑现,出现到货率低、到货周期长、回款问题日益突出等现象。

对于某些中小型图书馆来说,现采的采到率高,退货率低,对馆店两方可谓皆大欢喜。小馆订量和复本不大,一般画圈后交馆配商配货,不存在退货现象。由于馆配会上出版社往往带的样书不全,而且到货率不能保证,有样书但不一定有库存,大概只能保证80%—90%的到货率,有些社还达不到这个数,这样就会影响到图书馆的后续采购,下了单的书在其他地方碰到也不敢买,怕买了回去订单的书又到了,造成复本太多,就算馆配商同意退换,但也增加不少工作量且比较烦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馆配会后退货率一般在3%—8%之间。深圳图书馆参加馆配会后,一般退货率在2%—15%。2007北京图书订货会馆配会曾有6家馆配商协办,800多家图书馆参会,订货量达4900万元,但会后的实际供货率不理想。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秘书长黄国荣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货款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出版社供货积极性不高。二是出版社备货不足。三是馆配商所报订数不完全是馆配会现场的参展品种。四是一些出版单位不讲诚信,绕过主办方直接供货。

北京图书订货会馆配会在解决供货率和回款上做了一些很好的尝试。为了保证参展商及时收款,新华文轩承诺采取与出版社专项合作方式,做到“专项单结”,在收到发货后6个月内与出版社结清货款。新华书店总店和新华文轩联合成立了专门的馆配会工作组,工作组下设采购、客户服务、物流、信息系统等小组。双方还抽调了业务骨干,完整、独立的运作馆配会的工作。馆配会客户采购书款由文轩公司统一向出版社付款。文轩公司对出版商承诺,本次馆配会的项目合同、订单处理、回款处理等都是独立的,与一般业务完全区分开来。馆配会的订单将首先汇总到新华文轩,由新华文轩向各出版社直接下单。新华文轩收到货且出版商的供货达到95%的满足率的条件下,新华文轩将在三个月内向出版商结清货款。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馆配会才能如新华文轩那样向出版社承诺保证回款率,对一些大型图书馆和馆配商来说,馆配会结束后供货率、退货率和回款是他们最头疼的三大问题,由此引发图书馆对出版社和馆配商服务的不满,影响馆配市场主体之间今后的继续合作。

4.参加馆配会的采购主体并没有代表性

展会采购主体的参与度与代表性是衡量展会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参加馆配会的多是些新设立的本科高校图书馆,或高职高专学校图书馆,起点比较低,对现采需求很大,馆配会成为这些图书馆突击采购的场所。图书现采也已成为这些图书馆采购的主要方式,一些地区图书馆的现采比例几乎占到采购经费的2/3,并由此地出现采是图书馆采购发展趋势的结论。但是就国外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采购是更科学的采购方式,更应该提倡。随着第一轮高校评估的结束,“井喷式”的图书馆采购量逐步回落,馆配市场进入平稳发展,图书馆开始看重有质量的书目订购模式。

5.参会成本高,利益难以保证

馆配会作为会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能够给主办方和参展商带来足够的人气,但是在风光的背后,能否给参加展会的各方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则是个未知数。近年来,每年全国各地基本每月都会有一两个或大或小的图书馆现采会,大大小小的图书订货会、交易会都会设置专门的图书馆采购区,馆配会此起彼伏,从年初办到年尾,几近泛滥之势。遍地开花的馆配会消耗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有限的人力资源,增加成本支出,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北京人天书店副总经理施春生认为,作为图书馆采购的有力补充,现采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一些现采会“变相”了,出现了一些弊端。第一,不少展会的主办方和参与方,发现最后整个订单做下来是亏损的。前期加工费用加上举办现采会的成本,令主办方和馆配商很难赚到钱。市场规律是企业要追求效益,所以有时会在现采会上现身低折扣书,这样可能就会发生以图书馆牺牲馆藏或馆配商牺牲利润作为代价。第二,参会的真正目的——采购并非主角。有些图书馆以采书为名义,目的是出去走走。这样到展会去采书的有些图书馆人士并不十分懂书,仅是为达到出去转转的目的,所采书的质量并不能完全保证。每个馆配会图书馆通常会派出2—3人参加,这笔差旅费一般都是由书商提供。

参展商参会的利益往往难以保证,供需不对路,想选的选不到、想卖的卖不掉,所投入不能带来相对应的回报。馆配会结束后常常听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成交利润还不够支付差旅费”的抱怨。当然,图书馆的采购人员也感到如同走马观花,疲于奔命,叫苦不迭,逐渐丧失了对馆配会的热情。

由于采用馆配会等现场采购方式采书,受馆配商拥有的品种数量的限制,在采购时偶然性大,很难保证图书采购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以,图书现采的方法对于小型图书馆来说,是一种主要的购书方法,而对于大中型图书馆,仍是一种辅助购书方法。

(三)馆配会现场采购图书的发展

馆配会的举办在解决图书馆为迎评急需大批量购书的难题,缓解馆社供需信息不对称矛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馆配会在运行过程中潜藏的问题和困境不利于馆配产业链的平衡发展,需要馆配产业链主体各方亟待破解。

第一,切实研究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需求,不断充实和丰富馆配会的内容,“为馆找书、为书找馆”,而不是“为销售而销售”“为利益而销售”,这样的馆配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馆配市场作为书业市场的一个细分化专业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已从急剧扩张式的非理性化采购,逐步过渡到一个以学科建设为主体的理性采购阶段,图书采购回归正常,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细水长流”的常规采购才是图书馆购书常态。图书馆对文献产品的内容采购要求越来越高,馆配服务的专业化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需求出发,“为馆找书、为书找馆”“为馆找书”就必须做到,在出版社的选择上,强调重点社、大学社和地方社相结合;在参展物内容上,强调丰富性、学术性、适用性相结合。所有出版物立足于求新、求精,认真做好出版物的选择和甄别工作,让图书馆能看到好书,选到适用的图书。“为书找馆”就要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发动连锁经营子公司对所在区域的图书馆逐一发动落实。对省外的图书馆,则是以已经建立的省外紧密型图书馆客户为主体,稳扎稳打,落实主要客户,拓展新客户。

要精选参展品种,充分利用信息、现代技术,将传统展销模式和现代展销模式相结合,搭建符合馆配选购特点的馆配会销售平台,注重馆配市场的可持续拓展和馆藏建设的有机统一,融展销活动于事业性建设之中,这样的馆配会将得到了出版社、图书馆的高度认可。而急功近利,“为销售而销售”或“为利益而销售”的馆配会,要么入不敷出,投入产出比低;要么其产品内容品质不高,以低折扣进货图书、高定价低折扣图书和盗版书为主,甚至以特价书充当正价书,虽然能争取一定量的市场销售,但随着市场逐步规范和文化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难以持续发展。

第二,注重实效,理性办会,从资金链运转出发,寻找馆配业务拓展与盈利之间的平衡点。

目前馆配商之间仍处于市场激烈竞争的阶段,惯用手法就是打价格战,“即便是利润很低,投入产出暂时不成比例,也要抢夺图书馆现采的市场”,“事实上,现在图书馆采购的利润已经非常之低,处于‘纳米级’的利润。但是,为了跑马圈地,即便没有利润,也要参与竞争”。“先上车、后买票,先抢市场、后讲利润”的做法屡试不爽,各种类型的馆配会泛滥就是一个突出表现。馆配会规模宏大,宣传攻势如潮,码洋硕果,甚是羡人,至于会后真正实现了多少交易,有无画饼充饥,没人去关心。因此应从资金链运转出发,注重实效,理性办会,把投入产出比作为馆配会重点考虑的指标,寻找馆配业务拓展与盈利的平衡点,那种为了争夺市场而举办馆配会的做法应该停止。

投入产出比便成为馆配商开展馆配会的重点。他们对馆配业内未被开发的领域,以及为馆配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中小出版社、西部偏远地区出版社和图书馆加强服务进行探索与实践。

第三,重视品牌建设,突出馆配会的专业性和服务性,促进馆配市场有序发展。

馆配会潜藏的问题和困境是馆配市场竞争无序,馆配主体各方缺乏理性的结果。目前真正形成品牌的馆配会还较少,“全国范围只有10%的馆配会能算是合格的”,馆配市场上的大量馆配商是中小馆配商,在卖产品的同时也提供部分服务,但由于自身管理、服务水平的限制,在打造馆配供应链环节,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日渐成熟的馆配市场对馆配商的服务品质和渠道来源要求更高,虚拟的码洋是不可能长久的,处于整合竞争期的馆配会应从数量规模的竞争过渡到质量效益的竞争,再到品牌特色的竞争,从而使馆配市场进入有序阶段。北京图书订货会馆配会、全国书博会馆配会由于有官方色彩的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的强力支撑,引领馆配市场走向,打造沟通信息平台,已形成大规模、全品种的全国性品牌馆配会。

第四,馆配商与图书馆联合办会,形成一套与图书馆专业需求相契合的业务理念和行之有效的业务模式,实现三方共赢。

面对层出不穷的馆配会,图书馆限于人力物力在选择上有些无所适从。馆配会的举办应紧扣图书馆文献采购需求,了解图书馆选择参加馆配会的标准,唯有这样才能在馆配市场中赢得未来。

随着图书信息加工、传播、使用的技术的日益进步,采购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各类图书信息,大规模、集中式采购方式现阶段已不适合馆配市场。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更加务实,在馆配市场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并引导着馆配市场的长远发展。馆配商与图书馆联合举办馆配会,展会主题明确,定位清晰,针对性强,会展成本不高,操作简便。各地图书馆协会或有影响力的图书在当地业内有号召力,能锁定目标用户,同时对图书出版发行链上的每一环都有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