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孩子主体性,责任感与教育机智

尊重孩子主体性,责任感与教育机智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以来,我对“教育机智”的理解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教学智慧,遇到教案以外的突发问题能够应变自如、游刃有余。教育机智对一名教师来说是一项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教育机智还建议改成和上面对称的诗句。这样的帮助,就是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这样的帮助,也是一种责任感;这样的帮助,更是一种教育机智。教育机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

尊重孩子主体性,责任感与教育机智

宁静的夏夜,一杯清茶似灵丹妙药,振奋原本萎靡的精神;一本好书,似春风化雨,滋润夏日燥热不安的心田。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

最近有幸拜读了加拿大教育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这后,顿觉眼前一亮,大有豁然开朗之感,对教育理念特别是对教育机智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

所谓“机智”,顾名思义,“机”者,机会也;“智”者,“智慧”也。一直以来,我对“教育机智”的理解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教学智慧,遇到教案以外的突发问题能够应变自如、游刃有余。我们常说某位老师富有教学机智,就是夸奖他(她)能够很好地处理课堂上生成与预设的问题,随机应变能力强。我是这么理解的,多年来在课堂教学方面也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然而细细品读本书,方才知晓,原来教育机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教育机智还视为克制、对孩子的经历坦诚以待、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我,作为一名教师,无论知识经验多么丰富、渊博,思虑多么周密,都难免在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碰到偶然事件。教育机智对一名教师来说是一项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正如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这也正是我学习这本书的深刻感受。

衣带渐宽终不悔——教育者要成为“替代父母”。

教师的含义就是他们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关系。以前,我只知道教师要关爱学生,要“爱生如子”,不知道教师是 “替代父母”的说法。

书中说,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生产关系等等,这些都时刻影响着我们身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责任,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这种“替代父母”关系。

其实,这正是说明了教师应该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用自己的爱心,筑成孩子心中的信心,让家长尽量放心、称心。

在文本解读时,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看来,教师更应该解读孩子的生活背景、时刻关注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反思。一千个孩子,就来自一千个不同生活背景的家庭。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凭借自己积累的相关经验,对孩子相同的错误,往往一律用相同的方法去对待,不问或不调查孩子犯错的具体原因或背景,结果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或者可以说毁了孩子的一生。通过本书具体案例的解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这种“一棒子打死一大片”的做法确实不可取。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各个孩子的特点“量身定做”适合他(她)的教育方法,衣带渐宽终不悔,做一个成功的“替代父母”。

任尔东西南北风——“克制”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范梅南说,有的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行动,克制,也是一种机智的表现。克制的特别之处就是忍耐。

是的,学生的表现总有不令人满意的时候,有时是在课堂上,有时是在活动中。这时,我们就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去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何时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事,何时后退几步,而不去干预、干扰等。比如说,我们在课堂上新授某个知识点,结果发现还有不少的孩子尚未弄明白,那么我们是为了完成教案内容继续前进,还是调整一下教学步骤,停下来帮助孩子把这部分内容搞懂呢?再比如说,有个孩子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尽管你已经提醒过他,但他依然没有改正,你是当众批评他,还是克制自己的情绪,等到下课后找他谈话或采取其他温和的做法呢?克制,有时候其实就是耐心。教育学生是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是需要耐心的。确实,耐心一直被描述为每一个教师和父母应该具有的美德。耐心能够让教育者将孩子与其成长和学习所需的时间协调起来。

有了耐心,我们就会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急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融洽师生关系。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老师摆正了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www.xing528.com)

真的,克制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润物细无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机智还建议改成和上面对称的诗句。例如:“绝知此事要躬行”之类的,还是不够准确。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理儿。可是究竟应该如何尊重呢?

这样的帮助,就是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这样的帮助,也是一种责任感;这样的帮助,更是一种教育机智。

一位班主任对两个学生吵架事件的巧妙解决就是一例。课间,两个学生发生口角。上课铃响了,班主任劝他俩进教室。一个学生很快进去了,另一个学生因吃了亏,不愿进教室。班主任没有硬拖他进去,而是针对这位学生平时乐于助人的优点,亲切地对他说:“你看我双手拿这么多东西,你能帮我把小黑板拿进教室吗?”这位学生看了看老师,就接过小黑板走进教室。老师马上对大家说:“刚才两位同学吵了架,但是有的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还帮助老师把小黑板拿进来,我相信他一定能上好课,有问题课后解决。”后来那位同学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比较安心地听老师上课。这件事看来十分平常,但如果班主任平时对学生心理特点没有观察入微,深入了解,没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就很难有十分的把握灵活地处理好这起吵架事件。教育机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教师只有对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他才能预见到学生在受到表扬或批评之后将会发生何种变化,其他学生将受到何种影响,才能选择适当的方式和口吻,从而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使教育工作取得预期的成功。

有人曾形象地说,管理教育学生,一流的教师用眼神,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三流的教师用惩罚。此话也许有些极端,却非常令人回味。在一个好老师的眼里,学生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而在孩子的眼睛里老师却有着高下之分。

真正的机智是一种具有“她者性”的实践。机智意味着教师必须真正去关注 “她者”(学生),即教育者不再凌驾于孩子之上,始终以孩子的成长为指向,全身心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表现为:对孩子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教育机智来自于大量积累。

当我读到“机智受见解的支配”这句话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少男少女喜欢看何炅主持的“快乐大本营”。为什么他的语言总是那么自然生动,而不像有的主持人那样生硬别扭?再由此很容易就让我们所有大师、专家的观摩课、示范课,为什么他们的课堂是那么浑然一体,那么和谐自然?为什么听他们的课会如沐春风、沉浸其中?因为他们具备了机智。他们的见解、他们的积累决定了他们拥有的机智。

机智来自积累。首先教育机智是一种教育经验的积累。正是因为教育专家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反思,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因此能从容机智地面对一切突发事件。其次,教育机智更是一种学习的积累。上示范课的也不乏年轻一辈,他们照理说也谈不上多年的教学经验,这无疑是学习的结果。他们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汲取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乃至修炼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一切就促成了他们的成长,教育机智也就自然形成了。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后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才可能具备教育机智,才有可能从空地驾驭课堂。

我常常会醉心于支玉恒、于永正这些教学大师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艺术,折服于他们或妙趣横生、或鞭辟入里、或幽默雅致、或润物无声的高妙的教学机智。这些教学大师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它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求教师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阅历。这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寻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教育机智犹如一个人的语感,它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应变能力,它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风细雨,有凉风习习,有浪花点点,有激流澎湃,这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课堂。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将班级打磨成内外兼修、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有书的飘逸,有激扬文字,有波澜起伏,有激流勇进,这才是人人向往的“圣地”。

我坚信,教育的智慧成就智慧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