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地利本土革命运动:奥匈帝国史(下)中的第28章

奥地利本土革命运动:奥匈帝国史(下)中的第28章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48年3月13日,下奥地利议会收到人民的请愿书。请愿书要求议会公布预算,定期召开大会。人们高喊“打倒梅特涅”,并烧毁了多年来控制奥地利帝国命运的首相的公馆。宪法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比利时宪章》,并没有考虑奥地利的特殊情况。在中央议会召开前,奥地利政府暂时搁置了吞并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计划,但保证波希米亚人和德意志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奥地利政府授命成立一个国家委员会,以起草新的改革方案。

奥地利本土革命运动:奥匈帝国史(下)中的第28章

(1848年到1849年)

1848年到1849年,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历史像奥地利这样充满血雨腥风。在联合王国,革命只有一个中心,各省的运动都向这个中心靠拢,而奥地利则有几个中心:维也纳威尼斯、佩斯、布拉格、阿格拉姆和伦贝格,人民起义几乎同时发生。三个伟大的民族突然被唤醒,然后沿着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寻找自由。这些民族的利益分歧和过去的竞争导致了彼此间的冲突,使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努力付诸东流,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粉碎了他们的希望。

如果说有哪位君主不适合处理人民起义事件,那就是被人称为“仁慈者”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了。对斐迪南一世和奥地利议员来说,巴黎发生二月革命[1]的消息算得上是一场真正的惊雷。奥地利帝国不再像1830年那样因受到一个反动的德意志邦联的蛊惑而与法兰西王国断交。德意志各国国王迫于舆论的压力,都纷纷颁布了宪法。事实上,来自巴黎的新思想通过德意志邦联传到了维也纳。1848年3月13日,下奥地利议会收到人民的请愿书。请愿书要求议会公布预算,定期召开大会。大会不仅由享有特权的领地领主组成,也要由各阶层人民代表组成;请愿书还要求言论自由,公开公众审裁及设立新的市政和社区机构。大学生自由主义者联合起来进行游行,并向各领地领主递交了请愿书。军队试图驱散这些学生,但没有成功。人们高喊“打倒梅特涅”,并烧毁了多年来控制奥地利帝国命运的首相的公馆。被要求卸任的克莱门斯·冯·梅特涅见状,便坐上一位洗衣妇的马车从维也纳逃到英国

革命期间,走上维也纳街头的民众

“旧体制的最后一根顶梁柱已经倒下了。”《伦敦时报》说,“用更恭敬的话说,这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克莱门斯·冯·梅特涅被迫退出较量,再无法与世界,甚至与下奥地利爱好和平的人们在舆论方面一争高下了……最古老的宫廷里最年长的大臣被赶下台……在经历了四十年无休止的摇摆动荡后,他留下了一个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帝国—帝国一贫如洗,各省各自为战,那些最重要的领地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学生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和一个相当于国民警卫队的组织。对此,斐迪南一世不得不予以批准。斐迪南一世邀请各领地领主派代表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议会,并宣布废除审查制度,颁布一部言论自由法。维也纳人相信了斐迪南一世的承诺,便解散了。弗朗茨·安东·冯·科洛弗拉特-利布斯泰斯基被任命为议会主席,卡尔·路德维希·冯·菲克尔蒙特则被任命为内政大臣兼内阁部长。克莱门斯·冯·梅特涅的学生卡尔·路德维希·冯·菲克尔蒙特并没有赢得人们的信任。不过,卡尔·路德维希·冯·菲克尔蒙特似乎很认真地承担起了改革部长的角色,并为之后在1818年4月25日公布的宪法做了准备。宪法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比利时宪章》,并没有考虑奥地利的特殊情况。宪法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匈牙利和伦巴第。按照宪法规定,奥地利帝国其他省设立两个议院:一个是参议院,包括身为皇室成员的诸侯、由君主提名的终身成员及大领主;另一个是众议院,由三百八十三名选举议员组成。宪法还保障公众集会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宪法本身无关民族问题,也不涉及斐迪南一世最近对波希米亚所做的承诺。这个由君主批准并以盛大仪式进行宣布的宪法并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1848年5月4日,一场民众运动让卡尔·路德维希·冯·菲克尔蒙特被迫辞职。接替卡尔·路德维希·冯·菲克尔蒙特的弗朗茨·冯·皮勒斯多夫男爵起草了一部选举法,小心翼翼地将劳动阶层排除在外。对此,维也纳人强烈抗议。起初,斐迪南一世似乎向民众运动屈服了。1848年5月15日,斐迪南一世同意建立一个由普选产生的独立议院,但两天后他就逃离维也纳跑到因斯布鲁克了。依然浸染着传统君主政体思想的维也纳人根本没想过篡夺权力,因此,面对斐迪南一世的逃跑,他们甚是惊讶和尴尬。奥地利政府堆了几个街垒,牺牲了几条性命,但总的来说,斐迪南一世的政府还是经得起考验的。约翰大公被派往维也纳,并被授权组织一个比之前略微开明的内阁。1848年7月初,议会代表开始抵达维也纳,但从各省发生的事可以很容易看出,这个议会注定不会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或者说它无法恢复根基受革命撼动的奥地利帝国的和平。

卡尔·路德维希·冯·菲克尔蒙特

弗朗茨·冯·皮勒斯多夫男爵

在波希米亚,革命爆发的时间甚至要早于维也纳。革命信号是由一个自由主义协会发出的,该协会拥有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名字—“废除”。1848年3月2日,在圣瓦茨拉夫洗礼大厅举行的一次会议起草了一份请愿书。请愿书要求把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与波希米亚联合起来,实行共同管理,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并提供公共教育。这些要求非常温和。然而,维也纳发生的事很快就鼓舞了波希米亚爱国者。波希米亚学生组织了一个学术团体,并不断召开请愿会议。波希米亚人受到抑制的情感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力量在公共活动中爆发出来。不久,第二份请愿书发表,要求重建波希米亚王国,在布拉格设立一个中央议会,建立一个责任内阁,并承认波希米亚人和德意志人享有平等权利。波希米亚代表团带着这些请求去了维也纳,并受到热情接待。在中央议会召开前,奥地利政府暂时搁置了吞并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计划,但保证波希米亚人和德意志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奥地利政府还承诺要在普选基础上召开波希米亚议会,并给予波希米亚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奥地利政府授命成立一个国家委员会,以起草新的改革方案。然而,即使这样,波希米亚自治问题仍没有解决;维也纳的德意志人也并不希望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因为他们希望继续保持自己在奥地利帝国的领导地位。匈牙利人也不会支持波希米亚人解决自治问题,因为匈牙利人与斯拉夫人有冲突,匈牙利人非常忌惮可怕的泛斯拉夫主义。此外,匈牙利人更没有必要去取悦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根据《维也纳条约》和古老的权力,波希米亚人坚持认为波希米亚王国是属于他们的,并期望波希米亚能成为大德意志的一部分。为筹备德意志议会而在法兰克福召开会议[2]的“五十人委员会”邀请波希米亚伟大的民族历史学家弗兰基谢克·帕拉茨基参加会议审议。弗兰基谢克·帕拉茨基的著名回复清楚地表明了波希米亚王国和奥地利帝国关于德意志人的立场。

弗兰基谢克·帕拉茨基

弗兰基谢克·帕拉茨基说:“你们在会上提出的目标是,要用民族联邦来代替以前的诸侯联邦,从而使德意志民族真正团结起来,增强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感,并巩固德意志民族在国内外的地位。我很尊重这些努力和激励德意志人情感的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我会认同。我不是德意志人,至少我不觉得自己是德意志人。当然,你们也并没有叫我加入你们的行列,让我扮演一个没有自己见解和梦想的局外人角色……我是波希米亚人,一个体面的斯拉夫人,我拥有的一点点价值就是为我的国家服务。毋庸置疑,这个国家面积不大,但它从一开始就具有自己的历史个性。波希米亚诸公爵与德意志诸侯保持步调一致,但波希米亚人从没有把自己看作德意志人。此外,你们希望永久削弱奥地利帝国,使之不可能作为独立国家而存在。现在,维护奥地利帝国的完整和发展不仅对波希米亚人,也对整个欧洲、文明和人类十分重要。”

然而,德意志诸侯完全赞同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发起人的意见,并下令选举参会代表。这引起了诸多分歧和严重混乱;1848年4月25日奥地利宪法的颁布又进一步加剧了分歧和混乱。新颁布的宪法没有提到奥地利政府几天前与波希米亚达成的协议,波希米亚人对此怒不可遏。斐迪南一世逃往因斯布鲁克期间,波希米亚人拒绝听从维也纳内阁的命令,并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当图恩伯爵召开波希米亚议会时,一些波希米亚名人发起了一场运动,旨在在布拉格召开斯拉夫议会。此议会与在德意志召开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性质相同。奥地利帝国的斯拉夫人第一次团结起来。斯拉夫议会宣言如下:“兄弟们!谁不是带着悲伤回顾我们种族的过去?谁不知道我们的痛苦是由于对彼此的无知、争吵和不同立场造成的?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苦难后,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团结、需要统一。”斯拉夫议会分为三派—波希米亚派,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各省的代表;波兰和罗塞尼亚派及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派。斯拉夫议会要考虑的问题有:奥地利各地斯拉夫人之间的关系;斯拉夫人与德意志人、马扎尔人及在土耳其统治下的斯拉夫人之间的关系;斯拉夫人对其他民族的态度,特别是对现在聚集在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德意志人的态度;奥地利成为联邦国家的条件及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对奥地利的斯拉夫民族国家具有约束力。(www.xing528.com)

有人提议向欧洲各国人民发表一份宣言,以便使他们了解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种族的情况,或者说一个虽在国外为人所知却备受诋毁的种族的情况。然而,正当斯拉夫议会和平审议上述问题时,布拉格爆发了一场暴乱,这场暴乱的起因至今尚不太清楚。1848年6月12日,布拉格的学生和守备部队士兵互相射击。军事指挥官温迪施格雷茨亲王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斐迪南[3]的妻子在酒店被杀。守备部队士兵筑起路障,在上城建立了稳固的指挥中心,并连续三天轰炸下城,直到下城无条件投降。斯拉夫议会被解散,布拉格宣布进入戒严状态,召开波希米亚议会的计划也被搁置。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斐迪南

不久,维也纳召开了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代表选举大会。波希米亚王国的德意志人派出代表,但人们知道这些代表对斯拉夫人怀有强烈的敌意。德意志人更热衷于建立一个更大的德意志帝国而不是奥地利帝国,并且他们似乎认为波希米亚人实现政治解放的企图是特别针对德意志人的。而波希米亚人在同胞中选择了最能支持民族运动的人去参加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这些人带着一个提议去了维也纳,要求立宪自由,维护受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威胁的帝国的完整性及争取波希米亚王国可能拥有的最大自治权。然而,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把目光投向了法兰克福,认为只要德意志人能取得半个波希米亚王国的统治权,就愿意把另一半波希米亚王国让给匈牙利人。

在加利西亚,人们已经感知到三月的革命运动。很早之前,伦贝格的波兰人就向政府提出要求。他们并没有要求脱离奥地利帝国,而是要求撤掉不受欢迎的官员和特警,由本民族人管理加利西亚,并且波兰军队不应撤出加利西亚。然而,加利西亚的贵族什么也不敢做,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惧怕俄罗斯帝国,另一方面是因为惧怕农民。许多政治难民都返回加利西亚,人们开始骚动起来。克拉科夫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1849年4月26日,克拉科夫爆发了一场暴乱,但随即被镇压。几天前,加利西亚总督奥地利-埃斯特的斐迪南·卡尔·约瑟夫大公宣布废除强迫劳役,从而剥夺了贵族强迫农奴劳役的权力。奥地利-埃斯特的斐迪南·卡尔·约瑟夫大公还通过支持罗塞尼亚人的诉求,巧妙地拒绝了波兰人的要求。罗塞尼亚人要求承认其民族与波兰人、希腊东仪天主教教会教徒和天主教神职人员具有平等权利。这样一来,奥地利-埃斯特的斐迪南·卡尔·约瑟夫大公就确保了奥地利政府作为仲裁者的身份,从而增强了奥地利帝国对这个古老波兰省道义和经济上的影响力。此后,加利西亚再没给奥地利帝国制造过任何麻烦。

在谈论匈牙利之前,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在意大利发生的事。1848年3月18日,米兰发动起义,奥地利人被迫撤退到著名的四角防线[4]—伦巴第和威尼西亚之间的要塞戒备森严之地。不久,奥地利人就被赶出威尼斯、摩德纳和帕尔马。1848年4月初,撒丁-皮埃蒙特国王卡洛·阿尔贝托宣布支持意大利人的事业,向奥地利帝国宣战。然而,夏季还未结束,卡洛·阿尔贝托就被打败了。1848年8月,在结束了一场出色的战役后,奥地利将军约瑟夫·拉德茨基·冯·拉德茨再次占领伦巴第。

维也纳诗人弗朗茨·格里帕泽写道:“奥地利只驻扎在你的军营,其他军营只不过是孤独的废墟。”然而,还需要一系列战争才能把这些孤独的废墟恢复到不真实的统一中,在这种不真实的统一中,专制主义又使这些废墟维持了半个世纪。

[1]二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1848年2月,法兰西人民面对七月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当时的法兰西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并鼓励欧洲其他地区革命运动。—译者注

[2]即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是在德意志1848年革命期间成立的国民议会,用以计划以民主之方式统一德意志。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有八百三十一名众议员出席。—译者注

[3]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斐迪南(1787-1862),出身于奥地利施蒂里亚的贵族家庭,奥地利陆军元帅。—译者注

[4]四角防线,是传统用来称呼由奥地利帝国于伦巴底及威尼西亚建立的防御系统。防线连接着跨越明乔河、波河及阿迪杰河的四个要塞—佩斯基耶拉、曼图亚、维罗纳及莱尼亚戈。1833到1849年,奥地利动用极大代价才建成四角防线。防线的构思原本来自奥地利的卡尔大公,以防守关键的战略地点,亦代表奥地利帝国对当年拿破仑·波拿巴侵略的反击策略。—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