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匈帝国史(下):第36章成果》

《奥匈帝国史(下):第36章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如果方案失败,奥地利帝国将重返专制主义。1896年年初,新选举法案被提交给帝国议会。有不少于二十八个政党和十二个国家代表团参加帝国议会。后来,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帝国的反对党也开始采取《语言法令》阻挠政策。《语言法令》阻挠政策成了奥匈帝国议会、政府经常讨论的内容。这种扰乱议会的行为也不局限于帝国议会。

《奥匈帝国史(下):第36章成果》

(1894年到1910年)

过去的十二年里,奥匈帝国的历史以持续、暴力的民族竞争和奥地利帝国、匈牙利王国两个君主政体国家都曾出现的令人困惑的议会僵局为标志。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知识和民族发展领域出现了重大变革。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然而,近十年,1867年签订的《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这一可行性方案一直都没有获得议会的认可,而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双方协议的延续最终要建立在该方案基础之上。少数民族的态度虽已改变,但改变甚少;如果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们的要求比以往更坚决,比前几年更有条理性。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就像外交事务一样,没有和谐的政治环境和一个强大中央政府的支持,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受到一定阻碍。奥匈帝国昔日的威望和人们对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忠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当时糟糕的政治形势给人带来的罪恶感,但这个二元君主国国内的情况实在令人失望。

爱德华·塔弗因其自由选举改革计划遭到反对而被迫辞职。爱德华·塔弗的继任者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被任命只是权宜之计。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发现人们对改革措施的反对绝不会因改革发起者的退出而减弱。此外,人数迅速增加的社会民主党、捷克人和德意志自由党继续鼓动普选。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决定妥协,并提议在现有四个选举团的基础上增设第五个选举团。第五个选举团由城镇工人和所有已缴纳两年直接税的奥地利人组成。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的提议无法使任何一个自由派分子满意,而社会民主党更是猛烈抨击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的提议。此时,斯拉夫人和德意志人之间再次爆发民族冲突,起因是奥地利政府提议在施蒂里亚的齐利的高中用斯洛文尼亚语授课。德意志人各党派撤回对内阁的支持。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因提出的选举法案没有获得通过而不得不辞职。1895年9月,在埃里希·基尔曼斯埃格伯爵短暂临时统治期间,著名的巴德尼机会主义政府成立。

埃里希·基尔曼斯埃格伯爵

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

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一个来自加利西亚的波兰人,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现在组织成立了内阁,内阁诸代表成员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认为政府要能指导而不是追随议院。在确信自己会得到波兰人、神职人员、保守派和最高法院支持的情况下,他宣布了一项计划,希望能得到全体德意志人的支持。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说,他支持德意志人,但会充分考虑各民族的正当要求。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将更新1867年签订的《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并实行选举改革。所有政党都被要求支持这一方案。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也不无忧虑地暗示,这一方案体现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立宪政府方面做出的最后努力。如果方案失败,奥地利帝国将重返专制主义。

1896年年初,新选举法案被提交给帝国议会。该法案与爱德华·塔弗提出的改革方案相差甚远。事实上,这次选举改革可以说是一种权宜之计。就像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的提议一样,新选举法案要求增设第五个选举团。该选举团由所有年满二十四岁以上的奥地利人组成,其成员不包括曾在奥地利帝国居住了六个月的其他四个选举团的成员。第五个选举团将包括超过五百五十万的选民,在帝国议会中占有七十二个席位,而其他四个选举团,只有一百七十万选民,仍保留他们的三百五十三个席位,或者说保留有占代表总数百分之八十三的席位。因此,对广大工人和农民来说,新选举法案赋予他们七十二名代表,可以和其他四个阶层一起参加选举;新选举法案分别赋予大地主八十五名代表、商会人士二十一名代表、城镇居民一百一十八名代表、乡村居民一百二十九名代表。这显然是最好的保障。在德意志自由主义者和年轻派捷克人的支持下,该选举法案于1896年6月通过。

1897年3月,根据新选举方案进行的选举非常混乱,政府对此很失望。有不少于二十八个政党和十二个国家代表团参加帝国议会。由于无法将曾经团结一致的工人阶级聚在一起,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递交了辞呈,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拒绝接受辞呈,并宣布“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于党派利益。因此,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继续担任首相,并于1897年4月颁布了著名的《语言法令》,使捷克语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与德语处于同等地位。1907年,所有官员都掌握了捷克语和德语。在法院,根据案件当事人的意愿,可随意使用这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法令》的颁布让德意志人勃然大怒,此后就是著名的《语言法令》阻挠政策的开始。后来,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帝国的反对党也开始采取《语言法令》阻挠政策。《语言法令》阻挠政策成了奥匈帝国议会、政府经常讨论的内容。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的《语言法令》可以说标志着奥地利帝国进入十年非立宪时期。“宪法不再有效。”法兰西人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该时期。

奥托·莱歇尔

德意志人反对《语言法令》。一个关乎国家利益的问题显然是立法的主题,不能靠帝国法令来解决。德意志人强烈要求改革这项不适当和不公平的法令。对捷克人来说,学习德语既容易又有益,因为德语是中欧广大人民使用的语言;而德意志官员学习捷克语不仅非常困难,也无利可图。因此,德意志官员认为掌握捷克语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关于在波希米亚使用何种语言,德意志官员认为可以有三种规定:一种是单独使用捷克语,第二种是同时使用捷克语和德语,第三种是专门使用德语。为了迫使政府调整《语言法令》,这些官员连最不体面的策略都用上了。奥托·莱歇尔一连进行了十二个小时的冗长演讲,演讲不断被打断,有人跺脚、摔桌子,甚至攻击反对派成员。这种扰乱议会的行为也不局限于帝国议会。在市镇和乡村议会及省议会中,只要有可能,人们都会发起《语言法令》抗议运动,以妨碍行政工作。弹劾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的动议一项接一项地提出。只要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不下台,众议院就拒绝给各代表团选举投票。泛德意志主义党内一个叫赫尔·沃尔夫的成员指控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并与之进行决斗。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在这场决斗中受伤。最后,在泛德意志主义党代表进行了不止一场激烈的争辩后,内阁只得采取一项警署措施,即《法金汉法令》[1]。这又导致维也纳出现了反对内阁的示威游行活动。1897年12月,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最终同意卡西米尔·费利克斯·巴德尼卸任。

保罗·高奇·冯·弗兰肯图尔恩

保罗·高奇·冯·弗兰肯图尔恩[2]继任首相,组建内阁。尽管其内阁成员全部从德意志人中选出,但德意志人宣布,他们将继续抗议《语言法令》,直到它和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得以修改和更新。奥匈帝国政府最重视《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的修改,佩斯议会也已同意对《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进行再次修订,但该方案尚未得到执行。根据宪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的执行可通过王室法令暂时延续。内阁关于捷克语问题的折中方案同样遭到拒绝。1898年3月,保罗·高奇·冯·弗兰肯图尔恩被图恩和霍恩施泰因亲王弗朗茨[3]取代。

图恩和霍恩施泰因亲王弗朗茨

新首相图恩和霍恩施泰因亲王弗朗茨处境艰难。关于语言使用的争论仍在继续,帝国议会中有代表抗议《语言法令》,此种抗议已转移至各省议会。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的《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仍未得到确定,奥地利帝国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图恩和霍恩施泰因亲王弗朗茨在阐述自己的政策时,语气非常柔和。他以奥地利帝国的名义呼吁所有党派帮助奥匈帝国政府保障所有民族的正义,并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尽管如此,《语言法令》抗议运动仍在继续,但并未有任何进展。因此,内阁不得不再次求助于宪法第十四条授予政府的权力。《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的执行期限再次延长。某些税种如烈酒税、糖税和赠品税的执行也被无限期拖延。在庆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登基五十周年之际,皇室发布了一则帝国诏令,感谢各省议会的忠诚,并承诺会让议会发挥更大作用。这激怒了德意志人,因为他们从中看到的只是奥匈帝国在向斯拉夫人卑躬屈膝。极端分子决心继续进行针对《语言法令》抗议运动,这种抗议运动在1899年持续了整整一年。当政府提出为国家存在而制定必要措施—如每年增加新兵招募的法案—时,他们则回答说:“没有什么比撤销《语言法令》更有必要的了。”帝国议会上再次出现了反抗《语言法令》的暴力场面,议会暂时中止。宪法中最适用于普通立法事项的第十四条遭到整个奥匈帝国的强烈反对。极端分子开始举行各种集会和示威游行活动,几十个自治区、商会和其他公共机构组织也都加入了这场骚乱,图恩和霍恩施泰因亲王弗朗茨被迫于1899年9月下台。

曼弗雷德·冯·克拉里-阿尔德林根伯爵继任首相显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想采取一种对德意志人更有利的政策。曼弗雷德·冯·克拉里-阿尔德林根伯爵颁布的第一批法案中有一条法案就是要撤销《语言法令》。德意志人最终获得胜利。然而,法令的撤销绝没有恢复奥匈帝国的政治秩序。现在,捷克人取代德意志人开始阻止立法。不久,捷克人就开始控诉宪法第十四条赋予皇帝的权力。曼弗雷德·冯·克拉里-阿尔德林根伯爵拒绝答应捷克人的任何要求,不久便辞职了。

恩斯特·冯·克贝尔

1900年1月,恩斯特·冯·克贝尔[4]成立了新内阁。恩斯特·冯·克贝尔确保了代表团的选举权,但由于其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他便要求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解散帝国议会。不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宣布,此次帝国议会的召开将是立宪工作努力结束危机的最后一次尝试,并称赞波兰人是唯一一个没有受《语言法令》抵抗运动影响又顾及奥匈帝国利益的民族。选举是在阴郁的气氛中进行的,维也纳的媒体也极其沮丧。选举的结果并没有让人觉得立宪工作有多大改善。政府一贯的支持者,即神职人员,在选举中惨败;反犹太主义者遭受同样打击,而选举的福利则落入了造成这一僵局的极端分子手中。由于奥匈帝国物质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益严重的损害,再加上恩斯特·冯·克贝尔对政治的操纵,历时四年之久的临时性立法工作最终陷入瘫痪。

捷克和激进党同意中止对语言和民族权利的争议,并采取了对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的有利措施。帝国议会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许多重要法案都得以通过。通过的法案有:合并铁路,修筑新航线,修筑连接多瑙河、易北河和莫尔道河的内河延伸系统,改善工业条件和废除一些令人厌恶的关税等。但帝国议会只通过了一项临时预算,因此,捷克人和德意志人之间的竞争再次变得激烈,帝国议会的工作不得不暂时中止。1901年,第二届帝国议会不得不在预算没有通过的情况下休会。与此同时,关于《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奥地利帝国明显表现出一种针对匈牙利王国所提要求的反抗情绪。1896年的《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的临时决议受到谴责,恩斯特·冯·克贝尔正式宣布,政府决心为奥地利帝国创造更好的条件,或终止与匈牙利王国达成的所有现有商业协议。

然而,对匈牙利王国的不满丝毫没有缓解帝国议会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捷克议员继续阻挠立法工作,并于1903年11月发表了一份宣言,对波希米亚王国的各项要求进行了完整陈述。该宣言要求实行联邦制君主政体,在波希米亚王冠领地上奉行捷克语和德语双语平等的原则,在西里西亚建立捷克专业院校、中学和小学,在下奥地利建立捷克公立学校,特别是在维也纳要为捷克人开办学校,保护少数民族,进行选举改革,并允许军队有使用捷克语的权利,与赋予马扎尔人使用捷克语的权利相同。在奥匈帝国采取措施满足这些要求前,捷克议员威胁要阻止众议院的工作。波希米亚王国的预算和其他紧急措施无法获得通过,到1903年年底,一些重大问题再次被提交到帝国议会进行决议。

1904年,波希米亚王国提出的各项要求没有得到任何满足。事实上,波希米亚王国的情况变得更糟了,因为除加利西亚之外,帝国议会在大多数省议会重新颁布了那些烦人的诉讼程序。对此,布拉格议会反应强烈,不得不在第二天暂时中止。奥匈帝国的民族对立日益加剧。城市、城镇和村庄也都各自为营。布拉格的德意志人遭到围攻;捷克人在维也纳和其他地方受到虐待。与此同时,奥地利的意大利人不断制造麻烦。1904年11月,在因斯布鲁克,德意志人和意大利学生因为意大利人建立一所学院的事而发生冲突。奥地利政府对德意志人和意大利学生冲突事件的解决方式受到德意志人的严厉抨击,此事最终导致恩斯特·冯·克贝尔内阁的解散。

保罗·高奇·冯·弗兰肯图尔恩继任首相。1905年,民族冲突再加上与匈牙利王国的紧张关系使帝国议会的一切有效行动陷入瘫痪。在一份长篇声明中,保罗·高奇·冯·弗兰肯图尔恩严厉谴责匈牙利王国,认为匈牙利王国必须履行其承诺并接受商业协议,并宣布奥地利帝国不会做出任何让步。如果匈牙利王国不能在1906年3月1日前履行其承诺并接受商业协议,奥地利帝国将采取独立行动。1905年5月,帝国议会通过《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按照该方案,奥地利帝国将与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俄罗斯帝国、比利时王国和瑞士王国签订的商业条约,但匈牙利王国议会不愿通过该方案。奥地利人对匈牙利王国的反对情绪越来越高涨,帝国议会的泛德意志代表大胆要求与匈牙利王国断绝关系,以换取与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关系。

近年来,在奥地利,与民族冲突和与匈牙利王国的紧张关系相比,社会主义力量的增强成为同等甚至更具重要意义的事。1895年,帝国议会议员德意志人赫尔·倍倍尔使奥地利社会主义者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者联系更密切,并通过积极宣传,在这些人中促成了一个党派组织。这一工作取得的成果从党派的稳步发展就可以看出。1905年,对旧选举制度的支持者来说,该组织的规模已经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奥地利所有主要城镇举行要求平等选举权的会议和示威活动。1905年11月,帝国议会召开之时,有二十万到三十万工人举着红旗在维也纳议会大厦前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奥地利政府承诺最迟不超过1906年2月就会向议会提交一项基于普选原则的选举权改革法案。

1906年2月23日,这一重要法案被提交给帝国议会。该法案彻底废除了旧的选举制度,并按团体或阶层划分选区,使所有选举人都处于平等地位,出于民族考虑需要特别安排的除外。凡年满二十四岁并已在选区居住一年的男性公民,除因法律鉴定的残疾人之外,均享有选举权。该法案废除了多元投票制,并进一步规定选区的划分。德意志人有二百零五名代表,斯拉夫人,包括捷克人、波兰人、斯洛文尼亚人等共有二百二十九名代表,意大利人有十七名代表,罗马尼亚人有四名代表。由于对帝国议会和省议会中的多数代表表示担忧,一些德意志党派非常反对这项措施。1906年3月23日,该法案在帝国议会通过初审。

从1894年韦克勒·尚多尔辞去首相职务到1906年夏又被联合反对派召集到政府组成内阁为止,匈牙利王国的政治发展就呈现出君主国中的奥地利帝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具有的许多特征。同奥地利帝国一样,匈牙利王国在议会程序、《语言法令》阻挠政策和《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在民族对立和选举改革进展方面也遭遇挫折,尽管表现得不太明显。此外,越来越多的匈牙利人要求在除君主之外的所有事务上脱离奥地利帝国。近年来,这一诉求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并受到了匈牙利议会多数代表的支持。

1895年,韦克勒·尚多尔卸任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发现不可能找到一个保持中立的内阁,便要求班菲·德索继续担任韦克勒·尚多尔的工作并执行之前的政策。自由党人非常高兴,并积极成功通过了韦克勒·尚多尔提倡的一些重要措施。人们将会记住,在这些措施中,建立强制性公证婚姻和为异族婚姻子女提供教育自由的法律最重要。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尽管慰问性访问了匈牙利王国,但没有消除神职人员和由年轻的费伦茨·科苏特领导的分离主义分子或者说独立党派的敌对情绪。如果帝国议会和匈牙利议会在1898年5月之前没有达成永久协议,匈牙利内阁将提出一项完全以匈牙利王国利益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并且不会通过将《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继续维持一年的方案。其他政府法案也没有获得通过,无论是预算,还是海关银行或征募新兵的规定都没有获得批准。1897年,匈牙利众议院只通过了一项重要法案,该法案严格规定了农业劳动力。在接下来的一年,语言法令抵抗运动依然存在,匈牙利政府被迫采用英国的秩序规则,并执行必要的法令来保证预算、《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和其他必不可少的措施的实施,而不需要参考帝国议会意见。这种严厉政策疏远了许多自由党人,但班菲·德索依然坚定不移。因此,到1898年,一些皇家特权法案的通过必须由维也纳议会和佩斯议会多数成员共同批准,但法案常常不会获得通过。

班菲·德索

费伦茨·科苏特

最后,少数派成功迫使班菲·德索卸任。阿尔贝特·奥波尼,一个马扎尔人代表,也不再支持班菲·德索。1899年2月,戴阿克·费伦茨的追随者塞尔·卡尔曼成了匈牙利首相。塞尔·卡尔曼承诺实行宪制政府统治,而因班菲·德索实施的严厉措施退出内阁的自由党重新回来支持匈牙利内阁。《语言法令》抵抗运动停止了。《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中对银行的规定稍做修改,此后该方案一直不断修订,直到1907年才得以通过。但维也纳议会不愿合作,拒绝批准该方案。接下来的一年里,塞尔·卡尔曼发表了一些令人不悦的言论,称如果证实奥地利帝国无法履行承诺,他将全面准备“维护匈牙利及其独立的权利”。“与此同时,让我们守护我们的力量,保持火药干燥。”由于大家都认为塞尔·卡尔曼言语一向谨慎,这些醒目的字眼就更没什么好兆头了。

阿尔贝特·奥波尼

塞尔·卡尔曼

1900年年末,在波斯尼亚铁路的延伸问题上,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因相互忌妒而触发危机。为了让匈牙利王国继续垄断通往波斯尼亚的铁路运输,奥地利帝国做出耻辱的牺牲。1901年夏,政府合同丑闻被揭露,许多议会议员都与工商企业有关联,并且这些企业持有大量与国家签订的合同。为了防止今后议会议员与工商企业进行私下交易造成政府腐败,奥地利帝国提出并通过了一项不相容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从事哪些职业或具有哪些条件的人不能拥有议会席位。

1901年选举结果显示,匈牙利独立党获得显著胜利。1902年,费伦茨·科苏特及其追随者不失时机地主张马扎尔主义,并要求匈牙利完全独立。这极其过分,连经验丰富的小说家和爱国者约考伊·莫尔也愤怒地呼吁匈牙利人反对费伦茨·科苏特及其追随者。塞尔·卡尔曼继续执行《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的政策,并答复费伦茨·科苏特说,《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存在的政治特征,如君主政体、王位继承、共同的陆军和海军、外交服务机构和代表等都不可改变并不容修改。关于纳税额、关税、其他商业和经济问题,塞尔·卡尔曼希望能尽快与奥地利帝国达成一项令人满意的协定。显然,匈牙利王国要与奥地利帝国达成一项令人满意的协定,操作起来要比之前困难得多。

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第一次重新签订《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时,为了达成一项令人满意的协定,历经重重困难。匈牙利人要求成立匈牙利国家银行,并修改关税和商业关系。经过两年多的谈判,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终于在1878年6月缔结了一项协定。一个建立在二元制基础上的国家银行得以成立,匈牙利王国保留了限额或者说奥匈帝国共同费用的百分之三十一点四,而奥地利帝国则保留百分之六十八点六,这是奥地利帝国趁匈牙利王国增加军事边界之际对原始协定的一种修改。由于十年后再续协定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因此《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仍然有效,有效期达二十年之久。《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在1897年有效期结束前,君主政体两成员国的政治家用整整两年时间为《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的续签做准备。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召开准备会议,并成立了特别议会。起初,双方在配额问题上出现了争执,奥地利帝国要求匈牙利王国支付更大的份额,而匈牙利王国虽然起初同意原有协定,但后来要求对《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条款进行彻底修改。匈牙利王国的经济利益主要依靠农业,有利于奥地利帝国工业的保护制度自然对它不利。人们已经看到,维也纳和佩斯政府在续签《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方面所做的努力并不算成功。随着独立党逐渐成长,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又进一步降低,因为独立党要求完全废除折中方案。

1897年以后,就匈牙利王国而言,这种折中方案在一种被称为《塞尔方案》的临时协定下得以维持。根据该临时协定,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同意,如果在1902年年底前无法达成明确的协定,双方可在1904年自由解散关税同盟。《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尽管遭到帝国议会反对,但在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亲自干预和塞尔·卡尔曼成功政策的帮助下,还是得以续签。1903年1月,奥地利政府与匈牙利政府同时向各自议会提交了《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续签的详细方案。然而,阻挠分子再次进行干预,导致方案没有获得议会表决通过。

然而,因为出现了新问题,法案的通过比以往更困难。出现的第一个问题与一项法案有关,该法案规定军队新兵人数从十万三千一百人增加到十二万五千人。这种增加只不过是随人口的增加而调整了军队的规模,在正常情况下不应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对,但马扎尔人,特别是独立党,却借机攻击公共军队制度和《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

库恩-海代尔瓦里·卡罗伊

塞尔·卡尔曼未能战胜反对派,于1903年6月辞职,接替他的是克罗地亚前总督库恩-海代尔瓦里·卡罗伊。库恩-海代尔瓦里·卡罗伊和塞尔·卡尔曼一样善于管理政府事务,拉约什·科苏特派继续阻挠议会事务。他们要求匈牙利各部队使用匈牙利语指挥,将所有匈牙利军官调派到这些部队,而后附加一些其他要求,最终旨在建立一支独立的匈牙利军队。匈牙利众议院的大多数党派都支持这些要求,匈牙利政府则不知所措。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称,妥协是不可能的,因为共有军队是君主政体的堡垒之一。此外,奥地利德意志人强烈反对匈牙利王国提出的改革方案。根据1899年的协定,如果匈牙利王国获得了军队分遣队的控制权,那么奥地利帝国就不应再支付百分之六十五的军队养护费,因为奥地利帝国招募的新兵仅占百分之五十六。德意志人还认为,如果军队用语按照匈牙利王国所提要求使用匈牙利语,将会导致捷克、波兰和其他民族提出类似要求,不仅奥地利军队会提出要求,匈牙利王国也会提出要求。为了消除匈牙利提出的语言政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弥补因匈牙利人拒绝投票通过征兵法案而造成的损失,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对即将刑满释放的男子延期拘留。通常情况下,这些人是可以恢复公民生活的,但现在不知道要被拘留多长时间。

1903年夏末,在加利西亚军事演习期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义正词严地宣布,要决心维持军队及其现有组织的团结统一。奥地利首相恩斯特·冯·克贝尔宣布,在影响王室军队的问题上,奥地利帝国有权干预。然而,一段时间后,这种坚定有力的措辞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解释性文件破坏了,因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文件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尴尬的歉意。库恩-海代尔瓦里·卡罗伊在匈牙利众议院为恩斯特·冯·克贝尔的观点辩护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抗议,最终被迫辞职。

1903年10月,匈牙利前首相蒂萨·卡尔曼之子蒂萨·伊什特万接替了库恩-海代尔瓦里·卡罗伊的首相职位。蒂萨·伊什特万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就拟议的军队改革和王室特权达成一项令大多数人满意的协议。该协议包括:在匈牙利境内,所有属于奥地利的军事建筑都要使用匈牙利旗帜和军徽;匈牙利军官要使用匈牙利语,为匈牙利士兵学员提供更多的教育设施以确保培养足够数量的匈牙利军官;匈牙利军官服役期限从三年缩短为两年,所有匈牙利军官都被调到匈牙利军队,并且军官和士兵都要说匈牙利语。但反对派不接受该协议。阿尔贝特·奥波尼称,关于匈牙利军官教育问题,该协议还未给出好的解决办法。为了解决匈牙利军官教育问题,匈牙利议会每天要召开两次会议。确实,议会中各党派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但最终还是达成了一项折中方案。独立党同意不再进一步阻挠议会,条件是废除《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并要求议会宣布:“在匈牙利,每一项权利及在军队中与服役和指挥语言有关的权利都是通过立法机构进行的国家意志的表达。”

1904年年初,蒂萨·伊什特万提出了一项极其严厉的新规则,以迫使反对派撤回其他法案。事实证明,这种威胁很有效。征召法案、赔偿法案和与克罗地亚的临时协议都被允许撤回。蒂萨·伊什特万议会政府在此次迫使反对派撤回法案取得胜利的同时,成功压制了由反对派煽动的国营铁路工人大罢工运动。这只会使众议院内部的冲突更激烈。大多数人支持费伦茨·科苏特和阿尔贝特·奥波尼,反对蒂萨·伊什特万提出的关于现有秩序规则的修改建议。蒂萨·伊什特万对局势的控制似乎有所减弱。然而,蒂萨·伊什特万能召集支持者来支持自己,并通过恢复《议会辩论期限》或现在称为《丹尼尔法》的法条来应对阻挠法案者。《丹尼尔法》是由丹尼尔男爵提出的。这项措施的通过引起反对党的激烈反对。他们向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匈牙利人控告蒂萨·伊什特万提出的措施,并组织了公众集会和示威游行,还仔细研究蒂萨·伊什特万提出的所有关于折中方案的建议。1904年12月,匈牙利议会开幕,匈牙利人早早进入众议院,对守卫这里的警察发动袭击,并破坏了众议院内的桌椅等设施。有人拍下了这些混乱的场面。费伦茨·科苏特称赞这一行为是“马扎尔人政治成熟的象征,因为他们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时,并没有使用暴力”。

蒂萨·伊什特万最终决定向匈牙利人妥协,并宣布于1905年2月召开选举大会,同时要求众议院投票决定今年的物资供应。但《丹尼尔法》不废止,反对派就拒绝同意这一要求。他们还宣称,即便众议院对物资供应进行投票表决,但根据1848年宪法,解散议会是非法的,因此表决也是无效的。蒂萨·伊什特万回应说,1867年法律赋予国王随时解散议会的权力,只要内阁及时召集新议会表决预算即可。蒂萨·伊什特万对国王解散议会问题已经阐释得非常清晰了,最后反对党都站在费伦茨·科苏特一边支持1848年宪法,这实际上宣告了费伦茨·科苏特一边支持1848年宪法。

尽管匈牙利政府怀着极大的热情和激情呼吁人民,但选举最终以它的绝对失败告终。匈牙利议会只选出了一百五十二名代表,而费伦茨·科苏特派有一百六十三名代表,宗教社会党人有二十三名代表,班菲·德索党有十一名代表,尤利乌斯·格拉夫·冯·安德拉西党有二十三名代表,非马扎尔民族有八名代表。匈牙利政局已经很明朗,蒂萨·伊什特万立即递交辞呈。自二元君主政体建立以来,匈牙利反对派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多数席位。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派人去找费伦茨·科苏特。

费耶尔瓦里·盖佐

费伦茨·科苏特的观点与君主政体两成员国之间现存的政治关系的发展趋势完全不符。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无法与他达成任何协议。因此,很有必要尝试让少数民族组成一个内阁。1905年6月,费耶尔瓦里·盖佐被任命为首相。与此同时,议院以绝大多数投票通过了一份对王室发表的讲话:要求王室任命一个得到多数人支持的责任政府;改革议会和选举制度;要求匈牙利王国的商业和财政独立,以及通过引入匈牙利语和国徽使匈牙利军队成为匈牙利王国的国家军队。议会正式投票表决,同意审查蒂萨·伊什特万,并于1905年7月18日发表了一份宣言,宣布费耶尔瓦里·盖佐内阁违宪,并敦促内阁停止一切公共服务。官员们将这些信息理解为,费耶尔瓦里·盖佐内阁可能拒绝在税收和招募新兵方面进行合作,一旦内阁被解散,其成员便获得赔偿。这有可能使迄今为止只限于政府立法部门的僵局态势延伸到行政部门。

然而,这种威胁无济于事。1905年9月,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通知反对派领袖,说他会将匈牙利政权交给他们,但条件如下:第一,不同意他们对军队指挥用语和士兵用语的要求;第二,在军队和外国事务方面,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继续保持务实联合不受影响;第三,只有通过与奥地利帝国谈判,并经王室批准,匈牙利王国才能修订它与奥地利帝国的经济关系;第四,依据宪法,制定规定匈牙利政府行为的必要协议措施,如招募法案、商业条约和匈牙利代表团选举法案;第五,匈牙利议会有义务对最后一批代表团投票表决的军事和海军改革所需物资进行表决。这些条款都有违反对派在1905年4月的文件精神,反对派领袖拒绝接受这些条件。由此造成的僵局似乎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然而,就在此时民众的思想开始发生了细微的新变化。

在匈牙利,正如在奥地利一样,这些年,民众的政治思想正在缓慢发生变革。1905年9月,一场社会主义运动在佩斯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人们对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的关系及匈牙利王位问题逐渐失去兴趣,并开始呼吁获得选举权。对匈牙利政府来说,新事态如何发展非常重要,政府在这些要求中看到了一股新势力,可以用来有效地对付反对派。匈牙利领导人不惜一切代价要继续保持马扎尔人的统治地位,用赫尔·倍倍尔的话说,这意味着贵族、大地主、神职人员和资产阶级将继续统治匈牙利。因此,匈牙利领导人自然会反对扩大选举权,因为这将使伟大的农业无产阶级和手工业无产阶级获得选举权,并使非马扎尔人在代表团中享有一定比例的份额。意识到这一点后,费耶尔瓦里·盖佐把“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提供适当保障”的普选作为其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费耶尔瓦里·盖佐的政治纲领还包括其他进步建议,但这些建议完全被普选这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掩盖了。在写给匈牙利社会主义者的信中,赫尔·倍倍尔坚决支持匈牙利政府的提议。赫尔·倍倍尔猛烈抨击统治阶级,因为他们对违反议会法律条文的行为表现出伪善的恐惧,又阻止国家的大多数人行使其自然代表权。赫尔·倍倍尔先生称:“我完全赞同费耶尔瓦里·盖佐首相对匈牙利议会制度的评判—死气沉沉和一事无成。我只希望费耶尔瓦里·盖佐首相能执行他的方案,使尚未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匈牙利王国能成为现代化国家。”

无论赫尔·倍倍尔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毫无疑问,反对派感受到了这场争论的力量,除非他们认同这场普选运动,否则他们无法确保在众议院的多数席位。犹豫一番后,在一封公开信中,费伦茨·科苏特表示愿意接受将普选纳入政党政策。与此同时,匈牙利人对政府的消极抵抗仍在继续。反对派代表团没资格参加内阁选举,县政府也不能“为一个违宪政府开征税款或征召新兵”。匈牙利王国的财政混乱进一步加剧,伴随着这种财政混乱,内阁也遇到了种种困难。费耶尔瓦里·盖佐辞职了,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拒绝接受他辞职,并下令解散匈牙利议会。1906年2月19日,王室谕令传到匈牙利众议院,但众议院不接受这份谕令。紧接着,一名军官进入众议院宣读谕令。众议院的代表先是口头抗议,接着就不得不清空议会厅,强行解散了议会。议会解散时,场面秩序良好,没有出现暴力行为,出乎人们的意料。(www.xing528.com)

谕令宣布:“尽管我们一再发出命令,但在不违反我们受法律保障的王室权利的前提下,由议院联合党派组成的多数派一再拒绝在可接受的基础上接管政府。不过,令我们遗憾的是,我们并不能指望议会的活动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因此,根据匈牙利内阁的建议,宣布解散1905年2月15日的议会,并保留尽快召开新议会的权利。”政治僵局似乎已经酿成了一场政治危机。好在1905年4月月初,由于担心专制主义,反对派最终同意达成一项折中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接受以韦克勒·尚多尔为首相的内阁。与韦克勒·尚多尔保持联系的反对派领袖有费伦茨·科苏、阿尔贝特·奥波尼,尤利乌斯·格拉夫·冯·安德拉西和米哈利·冯·齐希。韦克勒·尚多尔向反对派承诺会通过预算、新的商业条约和一项有关普选、平等和直接选举的法案,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同意基于旧法律进行选举,并于1905年5月召开议会。

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

这段时期,奥匈帝国的外交事务,包括陆军和海军及与一般开支有关的财政事务,都由近年来最能干的外交官之一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负责。1895年5月,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担任外交大臣,始终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步调一致,从根本上讲,他想维持一个完整的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的基本使命是维护中欧三国同盟,在不改变现有国家制度的情况下,和平解决巴尔干半岛难题,并增加君主的商业利益。

早在1879年,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结盟对抗俄罗斯帝国时,奥地利帝国的近东政策就有了雏形,后来意大利王国的加入又使这种政策进一步发展。1896年,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的宣言更明确地表明了奥地利帝国的近东政策。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在宣言中称,必须维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完整和自由,警告希腊人不要向克里特人提供援助,并与俄罗斯帝国达成协议以制裁代表亚美尼亚人利益的英国。在沙皇尼古拉二世访问维也纳期间,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达成一致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巴尔干半岛地区发生的任何事都不应影响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友好关系。1897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说:“与沙皇的多次会晤使我确信,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两国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巩固将给未来带来美好的愿景。”在详细解读新政策时,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解释说,奥匈帝国和英国在近东问题上的分歧为奥匈帝国同俄罗斯帝国“修好”提供了机会。奥俄双方起草了一份关于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所称的“东欧热点”的行动纲领。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后来宣布,该纲领最大的优势在于遵循不干涉巴尔干半岛内政的原则,以及保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现有领土疆界不受影响。

由于俄罗斯帝国代表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积极宣传、泛斯拉夫主义运动的觉醒及尼古拉二世向黑山国王赠送武器,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之间达成的联盟关系似乎要破裂,但最终这种局面终止后,并未对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造成严重影响。事实上,通过在马其顿的联合行动,这两个大国的联盟阵线很快就得到了加强。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达成了一项《奥俄改革方案》,要求欧洲各列强加以实施。此后,这两个大国一直在共同监督宪兵队的改组,并关注新公共权力在相关地区的发展。1903年,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警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如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想继续存在,就必须做出改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得抵制《奥俄改革方案》。1904年,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宣布,《奥俄改革方案》得不到实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就绝不会罢休。1906年夏,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回顾奥匈帝国对外关系问题时补充说,要坚决维护三国同盟政策,以使“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在有关近东问题的处理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威廉二世

然而,近年来,对欧洲三个核心大国之间联盟关系的维持在奥匈帝国引起诸多批评和反对。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德意志帝国的高关税及非德意志民族对泛德意志宣传的反感,三国同盟逐渐不受欢迎。1902年,三国同盟的再次成立,引起了人们极大不满。匈牙利一家核心报刊称:“除巨大的物质牺牲和无利可图之外,我们的君主国和意大利王国没有从联盟中得到任何好处。”反对派批评奥地利帝国没有必要与意大利王国建立同盟关系。意大利王国与黑山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升了意大利王国在阿尔巴尼亚的利益,而阿尔巴尼亚的利益与奥地利帝国的利益显然相互对立。在蒂罗尔南部和亚得里亚海沿岸,讲意大利语的奥地利臣民及“民族统一主义者”要将这些地区并入意大利王国的要求,妨碍了奥地利人与意大利人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在1902年阿尔巴尼亚运动[5]和的里雅斯特运动[6]期间,“民族统一主义者”曾多次威胁要制造大麻烦。1906年,意大利国王维克托·埃马纽埃尔三世在对诸国进行的一轮访问中,奥地利帝国被排除在外,这也进一步激怒了奥地利帝国。然而,奥地利政府坚持自己的政策。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在各代表团的发言中特别强调三国同盟的价值,认为它能提供真正的和平保障,能让同盟成员在照顾其自身利益的同时享有充分的自由,而不必担心来自国外的危险。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说,“民族统一主义者的示威活动,是某些政客和狂热煽动者的胡作非为”,目的是让意大利政府难堪。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威廉二世就三国同盟问题做了联合声明。直到1906年6月,在评论意大利国王维克托·埃马纽埃尔三世对此做出的诚恳答复时,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宣布三国同盟像以往一样坚不可摧。“这是已经存在了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政治制度的基石,三国同盟的存在充分保障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和平。”

这一时期早期,奥地利帝国与梵蒂冈的密切关系备受干扰。匈牙利王国的民事婚姻法问题及奥地利帝国推翻宗教影响势力“远离罗马”[7]运动的问题都遇到了种种困难。梵蒂冈积极参与这两宗问题的解决。迄今为止,除了维也纳和梵蒂冈之间的密切关系受到了轻微影响,事态并没有进一步恶化。

关于规范不断扩大的移民潮并敦促政府尽其所能弥补这种情况造成的生产力损失,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给出了温和又明智的建议。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的政策包括大力促进外国贸易。在扩大奥匈帝国贸易的计划中,阿格诺尔·马里亚·戈武霍夫斯基坦率地承认奥匈帝国没有能力获得或统治殖民地,但为改善跨洋贸易制订了完善的计划。政府鼓励商人和制造商在海外国家建立商行,组织大型辛迪加[8],并创建学校培育有能力的行商。奥匈帝国应扩大海军建设。那些“耗尽整个国家精力,拖延了国家最紧迫的事务”,以及对“君主政体的外交关系产生了最不利影响”的可耻的民族纷争应该停止。

奥匈帝国同欧洲其他强国之间的商业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时,奥匈帝国正同许多欧洲国家就新的商业条约进行谈判。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实施一种符合拟议条约的关税政策似乎不太可能。1906年春,由于匈牙利王国国内不接受新关税政策,关税政策的实施变得比以往更艰难。但在与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俄罗斯帝国、比利时和瑞士谈判的新条约于1906年3月1日生效前,奥地利政府克服困难实施了新关税政策。这些历时十二年得以制定的条约规定了奥地利帝国与条约强国商品贸易的常规关税,即一般关税,在某些情况下由最惠国条款规定,并适用于其他情况。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确立互惠税率的谈判也在进行。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王国存在非常大的摩擦,人们希望奥匈帝国通过减少对活畜和农产品的征税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这些摩擦。

然而,如果奥匈帝国因对奥地利帝国的外交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而有强有力的理由来停止政治斗争,那么在这一时期,它便能找到更多有力的理由来说明奥匈帝国对奥地利帝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1900年,在一次会议上,维也纳商会指出,在经历三年的发展后,奥地利帝国的政治和议会现状对国内政治事务及奥匈帝国的经济状况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奥地利帝国已经不可能同匈牙利王国建立宪政并维持稳定的关系。奥地利政府那些能促进本国商业、工业和贸易的措施无法付诸实施。维也纳商会认识到,为了使国家事务变得井然有序并纠正普遍存在的经济弊病,奥地利帝国的民族问题有必要得到明确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民族问题可以确保奥地利帝国免受一些不法思想和不法行为的侵害。此外,还需制定明确有力的经济政策。就在前一年,维也纳一些主要丝绸生产厂商和波希米亚王国的一些主要纺织业生产厂商将工厂迁往匈牙利王国,奥地利帝国的产品产量几年内出现明显下滑。

近年来,匈牙利王国的经济收益有了显著增加。从很大程度上说,匈牙利王国从一个农业国,逐渐变成了工业国。1897年,当匈牙利王国的农业法案出台时,有三分之二的下议院议员和所有上议院议员是土地所有者。现在,许多议员都代表工商业者的利益。匈牙利王国关于经济问题的立法,总的来说还算开明和进步,因为没有哪项法案能比得上1897年通过的《农业雇主法案》和《工人法案》对劳动者进行的严苛规定。匈牙利王国关于经济问题的立法,总的来说还算开明和进步。关于匈牙利王国近年来的社会和经济进步,最好的说明莫过于1905年10月出台的政府方案的第三部分。该法案第三部分宣布:必须扩大和强化过去几年实行的农业和工业政策,大力发展公共工程,特别是运河和其他水道工程;儿童和工人必须受到法律保护;必须对疾病、意外事故和养老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措施;必须在大城市为劳动者建造住宅,为工人阶级建造医院和卫生机构;必须实现司法现代化,修改刑法和商法典,以保证食品纯净,从而保护消费者;必须修改扣押财产和放高利贷的法律,并通过引入累进所得税和规定强制性的教会会费及降低主要食品的关税来改革税收;必须普及小学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在小学,必须教授匈牙利语,并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必须为维持天主教神父的生活提供适当的经费;必须提高官员的薪酬,扩大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权。这些方案与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公共思想完全一致。

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和匈牙利王国首都布达佩斯的显著改善和现代化已在前一章说明。这两个城市的市政管理非常好,尽管这两个城市还在以团体或阶级为基础的选举制度造成的麻烦中苦苦挣扎。维也纳对市政体系进行了大规模改进。自1903年以来,除市政燃气和电力工厂外,维也纳拥有和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市政街道铁路系统。公共垄断的广泛市政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政治运动的结果,而政治运动在国家问题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这场运动就是著名的“基督教社会主义”[9]运动。该运动在维也纳有一位具有卓越组织能力的领袖—卡尔·卢埃格尔。“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是宗教的、社会主义的和强烈反犹太主义的运动。自1897年以来,卡尔·卢埃格尔一直控制着维也纳,他之所以成功当选维也纳市长,是因为他对犹太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成功对抗犹太人,以及反对小商人和店主对抗垄断行业和资本家。

卡尔·卢埃格尔

奥匈帝国永无休止又至关重要的民族冲突已经永久地成为君主国历史的一部分,并成奥匈帝国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些更重要的阶段。当然,在语言和国籍问题上不断发生的冲突,只不过是某些民族为权力进行斗争的外在表现,另一些民族则为生存而斗争。在奥地利,民族斗争带来的实际结果比以往更“混乱”,如果这种“混乱”是指非德意志语言获得的与日俱增的地位。与马扎尔盟友相比,奥地利帝国的德意志人没那么幸运,他们完全没有把奥地利帝国的各个民族德意志化。这些德意志人被迫妥协,接受其他语言的存在,即便是最狂热的斯拉夫主义者在1867年也不会料到这一点。

1897年,捷克人使捷克语和德语一起成为波希米亚王国的官方语言,这种暂时成功显示了语言斗争的激烈程度。迄今为止,对奥地利帝国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来说,帝国议会中十二个界限分明的民族群体的存在说明其融合政策不成功。

匈牙利王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自从建立了二元君主政体,马扎尔人就一心要使全国马扎尔化并实现民族统一。由于马扎尔民族团结一致,有着卓越的文明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在吸引大批非马扎尔民族加入自己和粉碎这些民族的民族愿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果我们把犹太人排除在外,这些非马扎尔民族有萨克森人、克罗地亚人和其他斯拉夫人及罗马尼亚人。1867年以前,只有克罗地亚人拥有一定程度的国家组织,因此,他们也是唯一能抵制马扎尔民族影响力的民族。

然而,对克罗地亚的妥协可以使马扎尔人再次充满精力地自由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马扎尔人发起了一场强有力的宣传运动;匈牙利政府则采取了严厉措施以奠定匈牙利语的地位,不仅将匈牙利语作为政府和大学的使用语言,还将其作为中学教育、行政、法院和财政部门的使用语言。铁路员工必须学习匈牙利语;匈牙利的地名都要用匈牙利语命名。根据精心制定的选举法,非马扎尔人实际上被排除在匈牙利政府之外,市政当局仅把选举权留给马扎尔人。在剧院和咖啡馆的表演中,不允许人们使用德语。1896年,在佩斯举办的千年展览上,匈牙利政府规定给展览物品做标签时只能使用匈牙利语,尽管对大多数参观者来说,这些语言标签难以理解。非匈牙利语学校成了特别的攻击对象,这些学校只能使用匈牙利语教学,不能使用其他语言。1867年,匈牙利还存在大量德语学校,到1910年就只剩下几所。

特奥多尔·蒙森

对其他民族来说,匈牙利政府实施的每个措施都是为了让他们忘记自己的民族和语言而成为马扎尔人。匈牙利政府已经颁布特别法律以促进马扎尔化进程;人们只需要很少的钱即五十硬币,便可获得一个匈牙利名字。结果,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斯拉夫人和德意志人,不管是出于需要还是兴趣,都把原来的名字换成了匈牙利名字。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的经历家喻户晓。特奥多尔·蒙森说他前往佩斯的旅途中见过三个真正的马扎尔人—艾尔迪、马特拉伊和托尔迪。然而,当得知这三个马扎尔人原来的名字分别是吕策尔巴赫、罗斯克雷布斯和舍德尔后,特奥多尔·蒙森非常震惊。“著名艺术家米哈伊·穆卡切沃是德意志血统。”然而,尽管马扎尔化成功了,但人们很难接受费伦茨·科苏特关于匈牙利王国不存在民族问题的说法。令人震惊的是,在经历了近四十年的二元君主政体统治后,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仍是多语种国家。即便在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人也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民族习惯和民族特权。在最近的选举中,一个罗马尼亚民族政党将“罗马尼亚支持匈牙利的罗马尼亚公民得到匈牙利承认”作为其首要纲领。

米哈伊·穆卡切沃

这一阶段,在奥匈帝国的发展历史中,这种多语言存在情况给国家政治和工业生活带来的不便已经很明显,但最严重的民族问题呈现的特征没那么明显,而是隐藏得更深。奥匈帝国各民族常常混居。每个民族居住的领地上也都存在着其他民族居住区。数百个城镇和村庄都由两个或三个对立民族组成,彼此间或多或少相互排斥。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

由于各民族缺乏善意和信任,不能并不愿意了解彼此,再加上缺乏共同的交流媒介,各民族间进行交流就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同一社区的诸多社会和经济关系中使用不同语言造成混乱和不信任。在奥匈帝国许多地方,法官可能完全听不懂证人的话,需要一名或多名陪审员进行翻译,而案件的一方当事人可能会说一种足以考验反方律师语言能力的方言。到处需要官方翻译。奥地利帝国是世界上语言最多的国家之一,它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强烈地要求公众和官方使用特定语言。在奥匈帝国统治的各个角落,处处可见生活在一起的敌对民族,各省、首都及其他各民族生活的中心区域都体现着这种民族对立。

毫无疑问,这种混乱和纷争逐渐削弱了人们对奥匈帝国的忠诚,尽管人们依然深爱仁慈的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生于1830年8月,现已八十一岁[10]。1848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叔叔斐迪南一世退位,奥地利帝国广泛镇压国内发生的革命运动。此时,十八岁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继承奥地利帝国皇位。在他长期统治期间,奥地利帝国发生了一系列灾难性事件,而他的家庭生活充满深深的忧伤和失望。奥地利帝国损失了意大利王国各省、在普鲁士王国手中惨败及后来必须向马扎尔人屈服,如果这给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带来的伤痛还不够,那么他会因失去三个最亲近的人和自己希望的破灭而更具悲剧色彩。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来到儿子奥地利王储鲁道夫的遗体旁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最喜欢的弟弟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墨西哥的不幸遭遇广为人知。1899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唯一的继承人、儿子奥地利帝国皇储鲁道夫和玛莉·维特塞拉男爵夫人死在维也纳附近的迈尔林狩猎小屋。这场神秘悲剧引起人们的议论。奥匈帝国的民众对这位广受欢迎的年轻王储的英年早逝深切哀悼。对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来说,这简直是致命一击。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对蒂萨·卡尔曼说:“除了对我的子民的责任,我已一无所有。”大约在同一时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对帝国议会主席说:“我非常感谢我亲爱的妻子,感谢她在这段可怕的艰难时期给予我的巨大支持,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或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关于这些话,美丽的伊丽莎白皇后受之无愧。伊丽莎白皇后在匈牙利王国特别受欢迎,几年后,她在瑞士日内瓦被暗杀身亡。人们对她的惨死非常哀痛。此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就一直很孤独。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广受民众欢迎和爱戴;民众对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忠诚成了抵御今日奥匈帝国走向瓦解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

奥地利的卡尔·路德维希大公

奥地利帝国皇储鲁道夫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弟弟—奥地利的卡尔·路德维希大公。奥地利的卡尔·路德维希大公又将王位传给长子,即现任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但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似乎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古老权杖不以为然。1900年,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以贵族身份娶霍恩贝格女公爵苏菲为妻。通过这次结合,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正式宣布放弃未来孩子对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王位的继承权。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不受欢迎,被怀疑同情神职人员和捷克人。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

回顾奥匈帝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有几个特征非常鲜明。内莱塔尼亚和外莱塔尼亚的敌对民族都曾因自己的权利和主张发生同样的动乱和冲突,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在匈牙利,人们一直致力于发展匈牙利语,并使之成为民族语言;而在奥地利,德语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统治地位,因为其他语言,尤其是捷克语,都想在奥地利占有一席之地。在维也纳和佩斯,议会进程都因语言问题受到阻碍,让整个议会体系陷入瘫痪,极少数情况除外。这段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二元主义”名存实亡。在匈牙利,独立党在每次选举中都会实力大增。1905年,独立党获得了多数席位的控制权。

1906年是奥匈帝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奥匈帝国已经立宪,人民被授予许多额外特权。1906年5月27日,关税问题得以明确解决。在1907年1月6日举行的共同部长会议上,会议决定开启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谈判,寻求与它们缔结条约。1907年12月21日,深受人民爱戴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病重后首次公开露面,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感觉到了自己在臣民心中的崇高地位。1908年5月21日,八万五千名学生聚集在维也纳附近的申布伦宫,庆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登基六十周年。1908年,奥匈帝国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债务问题。对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债务问题,奥地利政府于1908年11月11日申明自己的立场并警告塞尔维亚王国,自己不会承担任何责任,要求塞尔维亚王国必须停止敌对行动。遵照这一要求,1908年11月17日,塞尔维亚王国撤回了奥地利边境的特别卫队,并将储备部队遣送回国。因此,1908年11月21日,当奥地利政府获悉一些奥地利人遭到了塞尔维亚军射击时,甚感惊讶。这导致奥地利帝国增加了在塞尔维亚边界的巡逻人数。1908年11月22日,奥地利军队击败一群穿越波斯尼亚边界的塞尔维亚人。这场战斗中,有二十人阵亡。1908年12月2日,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登基六十周年钻石庆典在维也纳隆重举行,算是敌对行动和外交事务中令人愉快的小插曲。接下来的几周,事态混乱。因此,1909年2月10日,奥地利首相保罗·高奇·冯·弗兰肯图尔恩认为建议内阁恢复帝国和平是明智的。1909年2月26日,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署了一项重要协定书,最终解决关于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补偿问题。与此同时,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王国之间的争端已经激化到法兰西共和国愿意充当调停者的地步。1909年3月18日,各大国同意法兰西共和国对奥地利帝国和塞尔维亚王国进行调停。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和俄罗斯帝国呼吁并敦促塞尔维亚与奥地利进行和平谈判。1909年3月31日,应这些大国要求,塞尔维亚王国向奥地利帝国发出一份照会。奥地利帝国接受了该照会,从而结束了两国的紧张关系,尽管奥地利帝国于1909年4月1日向塞尔维亚王国发出最后照会,宣布接受这些条件是为避免巴尔干半岛发生战争。当月晚些时候,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七万名臣民心怀感激,在维也纳公开感谢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为维护和平所做的努力。1909年6月28日,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要求前任财政大臣卢策博士与费伦茨·科苏特进行谈判,目的是组建新匈牙利内阁。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相信弗兰西斯·科苏特是能成功实现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位时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在1909年12月23日任命拉迪斯劳斯·冯·卢卡奇为匈牙利首相。拉迪斯劳斯·冯·卢卡奇组建了内阁,但没有得到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批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指示克努恩·库恩-海代尔瓦里·卡罗伊组建一个与自己观点更一致的内阁。1910年1月17日,克努恩·库恩-海代尔瓦里·卡罗伊成功组建了内阁。

拉迪斯劳斯·冯·卢卡奇

20世纪初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同样存在于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除了旧的教士团体,一个新政党—基督教社会主义党登上政治舞台。该党希望通过联合自己与人民的权利并仇视犹太人来扭转局势,因为这种局势威胁教会在哈布斯堡王朝长期存在的影响力和权力。到目前为止,奥匈帝国的每个成员国在这一时期共有的最重要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废除无效的选举制度,并将选举团按团体或阶层进行划分,这一要求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关于自由、平等和普选的立法方面,奥地利与匈牙利的议会不仅做了承诺,而且正在履行这些承诺。

在民族、政治、教会和社会的斗争中,无数相互对立的利益纵横交叉,结果会是什么呢?目前的二元君主政体是继续存在,还是不可避免地遭遇解体?如果解体,组成奥匈帝国的成员国又该怎么办呢?泛德意志民族的愿望能否实现?整个德意志奥地利是否能成为大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从北海一直延伸到亚得里亚海呢?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会成为独立的国家吗?还是会成为大德意志帝国的附庸,并在近东和小亚细亚寻求新的势力范围?马扎尔人是否会领导一个位于多瑙河中下游的帝国组织?或者有另一种可能性,一种许多亲斯拉夫人梦想的可能性,即把这些地区的所有斯拉夫民族联合成一个伟大的斯拉夫王国?根据奥匈帝国内部运作的历史力量,至少在不久的将来,更有可能发生的事是将目前的二元君主国转变为一个联邦国家,在这个国家,不同民族团体的地方自治都将得到尊重和承认。但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显而易见,即在解决上述错综复杂的问题之前,我们将听到新奥匈帝国的声音。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建立普选权和由此产生的议会代表权,使人们不再对议会权威提出任何质疑,这将大大有助于改善国家的无政府状态,并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设立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案。

[1]《法金汉法令》,1897年由帝国议会修订的一项议会法,以解决奥地利议会中断带来的一些问题,该法令以其提出者即当时奥地利的农业部长朱利叶斯·法金汉的名字命名。--译者注

[2]保罗·高奇·冯·弗兰肯图尔恩(1850—1918),奥地利政治家,曾三次担任内莱塔尼亚首相。—译者注

[3]霍恩施泰因亲王弗朗茨(1847—1916),奥匈帝国政治家,奥地利第15任首相。—译者注

[4]恩斯特·冯·克贝尔(1850—1919),是奥地利自由主义政治家,在1900年到1904年和1916年在奥匈帝国担任奥地利首相。—译者注

[5]此处指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塞尔维亚打算夺取阿尔巴尼亚领土,在伊斯梅尔·捷马利的带领下,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者争取民族统一。—译者注

[6]的里雅斯特和特伦托都是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主要基地,该运动旨在将所有由意大利人居住的地方统一成一个意大利国家。此处指的里雅斯特民族解放者争取民族统一而发起的运动。—译者注

[7]“远离罗马”,是指1897年德意志出现的政治和宗教运动。其组织者号召人们脱离天主教国家奥地利帝国而忠于新教国家普鲁士王国。这一口号后来泛指19世纪所有试图脱离天主教控制的活动。—译者注

[8]辛迪加,是指由多个实体建立的组织形态,属于低级垄断形式,虽然不会垄断整个市场,但会造成局部垄断与规模经济。这个单词在法语中,是工人组成的工会的意思,是一种自我组织的团体,由个人、公司或实体组成,以处理某些特定的业务、追求或促进共同的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成立集团的目的是扩大利润。—译者注

[9]基督教社会主义,又称“僧侣社会主义”,开始于19世纪中期欧洲,是教会人士把基督教的社会原则运用到现代工业生活的思潮或运动。—译者注

[10]指1911年。—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