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匈帝国统一波黑:《奥匈帝国史(下)》

奥匈帝国统一波黑:《奥匈帝国史(下)》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已经看到,奥匈帝国得到的补偿就是占领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诸省。结果,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居民全部撤离城镇,躲在防御工事后寻求庇护,这给奥匈帝国军队造成了重大损失。直到1878年8月19日,奥匈帝国军队才抵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只有奥匈帝国才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实施行政管理,奥匈帝国当然无意放弃这种权力。简而言之,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占领弥补了失去威尼斯的损失。

奥匈帝国统一波黑:《奥匈帝国史(下)》

(1878年到1894年)

为了让奥地利帝国保持中立友好,俄罗斯帝国战前与奥匈帝国达成了秘密协定,会给奥地利帝国一些补偿。我们已经看到,奥匈帝国得到的补偿就是占领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诸省。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诸省发起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直接导致了巴尔干战争[1],并让俄罗斯帝国成功介入战争。既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被征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诸省就很可能希望自己能像保加利亚一样成为独立公国,或者被允许成为邻近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公国或黑山公国的一部分—它们在种族和宗教上与这些国家联系密切。《圣斯特凡诺条约》起初只是宣布:“君士坦丁堡会议提出的改进建议,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同意达成的修改建议,都可以适用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紧接着,1878年7月13日,欧洲列强代表在柏林会议上签署了《柏林条约》。该条约决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诸省由奥匈帝国占领和治理。因为奥匈帝国政府不愿承担桑贾克地区新帕扎尔的行政管理工作,所以该行政工作继续由土耳其政府负责。桑贾克地区位于塞维利亚和黑山的东南部,并一直延伸到米特罗维察。然而,为了维持新的政治局势,并保持通信手段的自由和安全,奥匈帝国保留在新帕扎尔驻军的权利,并保留在波斯尼亚旧省拥有军事商业路线的权利。”

1878年的柏林会议

最后一个条款非常重要。“桑贾克的新帕扎尔”是波斯尼亚将塞尔维亚和黑山分开的那部分地区。维也纳政府凭借实际军事控制权,孤立了塞尔维亚公国和黑山公国,并随时阻止它们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或对自己采取联合行动。奥匈帝国进一步控制了这两个公国:通过控制科托尔湾来控制黑山公国,通过控制多瑙河来控制塞尔维亚公国。因此,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占领完全摧毁了塞尔维亚公国和黑山公国爱国者的希望,这群爱国者曾梦想重建古老的沙皇杜尚帝国[2],并使之成为一个更大的斯拉夫国家的中心。奥匈帝国从一开始就粉碎了塞尔维亚爱国者的希望,避免了一场巨大的危险。但在贝尔格莱德和采蒂涅,爱国人士非常失望。他们甚至表示,如果能重建战前局势,愿意牺牲《柏林条约》赋予塞尔维亚公国和黑山公国的一切优势。如果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还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那么其他斯拉夫国家就绝不会缺少借口干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事务。然而,随着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统治及宗教宽容、民族平等和欧洲管理原则的引入,寻找借口干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事务的机会就都消失了。

除对塞尔维亚和黑山,或许还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居民利益造成影响之外,《柏林条约》的条款可能还对巴尔干半岛未来局势和欧洲和平产生严重影响。1878年,瓜分土耳其过程中没有一个欧洲列强获得太多份额。只有塞尔维亚人、希腊人罗马尼亚人和保加利亚人从本省的革命中有所获益。即便是俄罗斯帝国,在抵达君士坦丁堡后,为了补偿自己的牺牲,也仅仅带着一些无足轻重的利益撤退了。柏林会议似乎确立了一项新原则,大概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各省随时都可能成为欧洲列强的战利品。如果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那为什么意大利王国不在达尔马提亚、俄罗斯帝国不在巴尔干半岛、英国不在君士坦丁堡也确立自己的地位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未有明确的答案。总有一天,这一问题必将会再次浮出水面,并会给正义与和平带来严重威胁。解决东方问题的唯一公平方案是,确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枷锁下的每个民族都能和平并完整地拥有历史和民族权利赋予他们的土地。

此外,《柏林条约》第二十九条让人们非常忧虑。为了使奥匈帝国获得在桑贾克的新帕扎尔地区掌控铁路和经由瓦尔达尔河[3]从米特罗维察延伸至塞萨洛尼基[4]的军事路线的主导权,并能使维也纳的政治家有朝一日掌握这条商业和军事路线,并通过这条最佳途径进入爱琴海和东方,《柏林条约》为奥匈帝国提供了方便。

等柏林会议签署《柏林条约》后,奥匈帝国就开始行动起来。1878年夏,奥匈帝国军队越过萨瓦河,进入刚刚获得的各省。这一占领本不会带来任何严重问题,但毫无预料的麻烦还是出现了。波斯尼亚的穆斯林,即这里的上层阶级,无法若无其事地目睹自己与君士坦丁堡的同教者分离,也无法若无其事地目睹一个几个世纪以来养育自己的故土遭到破坏。希腊东正教因与塞尔维亚公国结盟的希望破灭而哀伤。只有天主教教徒支持奥匈帝国的占领行动。土耳其政府没有正式拒绝服从欧洲的命令,但已经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秘密地运送武器和弹药。萨拉热窝爆发了起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组建了临时政府以抵御奥匈帝国的占领。“这片土地的第一个爱国者”、勇敢又狂热的哈吉·洛亚[5]将军率领大军进行抵抗,在山间峡径进行的第一次抵抗获得了成功。在马格拉伊和格拉达茨,奥匈帝国军队被击退,他们不仅遭到几支仓促组建的民兵部队的狙击,还遭到配有大炮、组织精良的土耳其新军的狙击。奥匈帝国军队所处形势更加严峻。结果,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居民全部撤离城镇,躲在防御工事后寻求庇护,这给奥匈帝国军队造成了重大损失。直到1878年8月19日,奥匈帝国军队才抵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此后,敌对行动并没有停止。1878年9月,奥匈帝国军队才完全占领黑塞哥维那,而一个月后完全占领波斯尼亚。奥匈帝国军队派出三支大军才完成对各公国的占领,并付出高达六千二百万弗罗林的经济代价。

哈吉·洛亚

尽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从名义上讲依然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统治者,但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暂时占领,显然已被明确视为了永久占领。只有奥匈帝国才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实施行政管理,奥匈帝国当然无意放弃这种权力。如前所述,奥匈帝国获得的领土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塞萨洛尼基的道路,为其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确保匈牙利和达尔马提亚之间安全又便捷的交流。简而言之,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占领弥补了失去威尼斯的损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面积为二万三千六十二平方英里。到1895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拥有人口一百五十六万八千零九十二人,全部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根据不同宗教信仰,这些人可分为三个主要群体:穆斯林、希腊东正教教徒和天主教教徒,对应人口分别为五十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人、三十三万四千一百四十二人和六十七万三千二百四十六人。这三个群体维持着非常均衡的权力平衡,从而给奥匈帝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使其能再次按照自己最喜欢的“分而治之”法则进行管理。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处于奥匈帝国皇帝的统治之下,并由奥匈帝国财政大臣创设的一个特别机构进行管理。穆斯林的大多数特权并没有受到干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实体经济发展迅速,布罗德和萨拉热窝、加贝拉和科托尔、米特罗维察和萨拉热窝之间都修筑了铁路。萨拉热窝已逐渐欧洲化,经济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1881年,义务兵役制被引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其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发生了一些叛乱,遭到了土耳其宫廷的镇压,很快,叛乱就平息了。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产生了诸多政治影响。一段时间内,这导致了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和黑山问题上对俄罗斯帝国产生了严重依赖。1882年,对塞尔维亚国王米兰一世的及时认可及随着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王国财政和经济利益的进一步控制,塞尔维亚王国与奥地利帝国建立了密切关系。很长一段时间内,黑山仍忠诚于保护者俄罗斯帝国,最近又通过与意大利王室联姻,拉近了与意大利王国的关系,从而使意大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与巴尔干半岛国家关系中的一个利益相关方。

塞尔维亚国王米兰一世

这样一来,尽管意大利王国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奉行和平政策,但它通过增加对巴尔干半岛基督教教徒的影响,为自己开辟通往塞萨洛尼基的贸易路线,自然就收获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带来的好处。这就导致意大利王国与俄罗斯帝国之间竞争的加剧。与此同时,由于担心现有状况受到干扰,1879年,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缔结了一项秘密条约,并于1888年公布,而当时的俄罗斯帝国似乎威胁到了奥匈帝国的利益。这份被称为《和平与共同防御联盟》的条约承诺两国将维持在柏林大会确立的诸国态势,特别是在维护与俄罗斯帝国的关系方面将保持政策不变。

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就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分歧达成一致意见,这是成为此后众所周知的“三国同盟”[6]的第一步。意大利王国对法兰西共和国占领突尼斯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怒,便加入了中欧两大强国的联盟。1881年,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访问维也纳,为一年后形成的正式同盟铺平道路。“三国同盟”的目标是由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王国三个核心大国组成的联盟来维护欧洲的和平。为履行“三国同盟”强加的条约,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不得不提高军事作战能力。1886年,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通过了一项新法律来组建国民军。这支部队是否会被用来对付普鲁士王国很让人怀疑。奥地利帝国完全忘记了曾在库斯托扎和萨多瓦发生的事,它对新德意志帝国展现的友好态度有时让世界惊讶。尽管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已结盟,但维也纳和罗马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友好。意大利人对特伦特姆和伊斯特利亚宣称主权并煽动民族统一主义运动,不时地引发骚乱。每当奥地利政府试图为伊斯特利亚省的斯拉夫人伸张正义时,这里的意大利人总会进行暴力抗议。对此,意大利王国的爱国者表示极力支持。总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不得不等待曾在1848年发动革命的马扎尔人的支持,同时,等待曾在1866年与奥地利帝国作战的普鲁士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的支持。

爱德华·塔弗

我们已经看到,奥匈帝国军队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后产生了巨额开支;民族冲突的进一步复杂化引发了一场危机。奥地利议会和匈牙利议会都不满奥匈帝国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奥地利议会和匈牙利议会称,《柏林条约》中凡涉及奥匈帝国的条款都应交由他们进行商议。最后,匈牙利议会投票通过了拨款事宜,但在维也纳举行的帝国议会上,德意志立宪派则坚决反对匈牙利议会通过的拨款事宜。与马扎尔人一样,他们也担心奥匈帝国的斯拉夫人口会进一步增加。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向捷克人、贵族联邦主义者和教皇绝对权力主义者求助。联邦党代表爱德华·塔弗取代了奥尔施佩格的阿道夫亲王。爱德华·塔弗宣布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爱德华·塔弗的任命实际上是击败了那些旨在维持德意志帝国在内莱塔尼亚全境影响力的党派。爱德华·塔弗成功说服捷克人再次参加奥地利帝国议会。捷克人称,他们参加奥地利帝国议会并不等于在维护波希米亚权利方面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只是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新内阁工作而已。摩拉维亚代表普拉扎克,也是波希米亚政治领袖的朋友,被任命为内阁部长,但他没有实权,后来又成了司法部部长。加利西亚的两名波兰人被任命为内阁成员。这个由捷克人、波兰人、极端德意志天主教教徒和贵族组成的团体保证了大多数民族参与新内阁的组成。1879年的内阁选举使一百四十五位立宪主义者(九十四位自由派和五十一位进步派)重返内阁;一百六十八名联邦党人被分为三组:捷克人五十四名,波兰人五十七名,德意志联邦党人、斯洛文尼亚人、达尔马提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共五十七名;还有四十名未公开身份的代表。爱德华·塔弗巧妙地利用这些代表来实现权力平衡。爱德华·塔弗内阁实施了温和的联邦主义政策,该政策一直持续到1893年,共持续了十四年。该政策虽然维护宪法,但不惜以牺牲德意志人和世俗权力为代价不断向斯拉夫人和天主教神职人员妥协。(www.xing528.com)

特别是捷克人,他们利用自己对奥地利政府的支持,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特权。1882年,布拉格大学被分为两所大学,一所是德意志大学,另一所是捷克大学,从而确保捷克人有自己的一所国立大学。1886年,捷克人付出了很大努力才使捷克语获得了一定地位。因此,司法部部长颁布一项法令要求所有公职人员要使用捷克语或德语回复各种问题。该法令显然为不会说捷克语的德意志人提供了便利。布拉格建了一座大型国家剧院,由私人捐款和一个学校基金会或者说学校设立的校委员会赞助,以使捷克学校能同德意志学校抗衡,并能促进边远地区的继续教育。公民行使选举权的财产资格有所降低,选区进行了重新划分,从而使捷克人能在布拉格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如果关于捷克代表人数的某些干扰因素被清除,捷克人的议会席位仍将会继续增加。德意志人要求将波希米亚王国分成两个行政区—德意志行政区和捷克行政区,但德意志人最终拒绝参加布拉格议会的审议工作。

总的来说,波希米亚的斯拉夫人都应该感谢爱德华·塔弗。爱德华·塔弗尽其所能帮助斯拉夫人,并常常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能按照古老格言行事:“公正是奥地利奉行的根本原则。”捷克人非常有耐心,会把精力集中在切实可行的事情上,不时为自己的语言和民族争取尽可能多的特权。自1887年以来,捷克人被划分为两派:年轻派和老派。年轻派捷克人比较激进,他们要求普选权、新闻自由、公众集会和学校宗教自由;老派捷克人代表贵族和神职人员的利益,他们更温和,更倾向于向政府妥协。年轻派捷克人积极开展群众集会、示威和抗议活动,以支持自己坚守的原则,并猛烈抨击老派捷克领导人弗朗齐歇克·拉吉斯拉夫·里格尔,从而很快赢得国家的支持。老派捷克人惊恐万分,向德意志人求助。这些德意志人同意帮老派捷克人恢复在波希米亚议会中的席位,并于1890年1月与老派捷克人达成一项契约。1890年5月,德意志人和老派捷克人在波希米亚召开了一次折中方案会议,并达成了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波希米亚王国被划分为多个区;各区只能承认一种语言,官员同时说两种语言的规定须废除;议会分为德意志议会和捷克议会,行政当局的主要机构如法院和教育委员会也会按照德意志和捷克两个民族进行划分。这一计划遭到年轻派捷克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该计划使国家未来自治的所有希望破灭了。因此,这一计划宣告失败。后来,爱德华·塔弗要求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解散帝国议会。他的要求没有得到选民的支持,尤其是在波希米亚,因为这里的年轻派捷克人占据四分之三以上的议会席位。帝国议会召开后,爱德华·塔弗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他只得将议会民族代表问题往后拖延,一直到1892年与意大利王国、德意志帝国和瑞士签订商业条约后再解决。与此同时,他与俄罗斯帝国、罗马尼亚王国进行了类似协议的谈判。在波希米亚,捷克人造成的骚乱迫使奥地利政府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在其要求上:规范税收货币的措施已经通过,而其他法案悬而未决。波希米亚议会上的腥风血雨后,布拉格街头发生了骚乱和示威活动,奥地利政府不得不宣布对布拉格进行戒严,同时严查民族主义社会民主党报刊并解散了一些捷克人的协会,尤其是拥有年轻派捷克代表的国家自由俱乐部。

后来,爱德华·塔弗伯爵决定妥协,并提出一项选举法改革方案,从实质上建立普选,将选民人数从一百五十万增加到四百五十万。爱德华·塔弗这一举动使保守党非常震惊。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对年轻派捷克人和社会民主党派持反对态度。在其支持下,保守党联合起来反对爱德华·塔弗,迫使他卸任。爱德华·塔弗卸任后,其自1879年上任以来奉行的联邦制政策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算是结束了。1893年11月,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成立了临时内阁,但新内阁仅持续了两年。

与此同时,自1878年以来,奥匈帝国的外莱塔尼亚或者说匈牙利一直在迅速发展。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虽然给奥匈帝国的事务带来了危机,但并没有给佩斯政府政策带来任何重大变化。自由内阁党在匈牙利议会保留了多数席位,蒂萨·卡尔曼继续掌控事务大权。蒂萨·卡尔曼对奥地利或匈牙利的少数民族的妥协遭到人们的反对。然而,新获得的省给克罗地亚人带来了新希望,他们开始梦想建立一个更大的独立于匈牙利的克罗地亚,并仅通过共主联邦形式统一到奥匈帝国。克罗地亚人提出此要求并获得了批准,可以将军事边界并入克罗地亚,但并没有获得达尔马提亚和阜姆。1883年,克罗地亚人对马扎尔人的坚决反对演变成公开的暴力行动。财政大臣挂在门上的一件新军大衣被一群暴徒扯下来撕烂了。1885年,阿格拉姆的档案文件被强行移至佩斯,引起匈牙利议会的混乱,导致几名激进的议会代表遭到逮捕和监禁。然而,人们依然反对马扎尔化,并支持大克罗地亚。1895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访问克罗地亚时,克罗地亚学生公开焚烧了一面马扎尔旗。由于没有政治组织,克罗地亚人没有渠道可讲述自己蒙受的冤屈。然而,尽管没有渠道可以申冤,这些克罗地亚人的抗议还是经常能被听到。北部的斯洛伐克人试图支持其同胞捷克人争取议会代表权,结果却发现自己成了奥地利政府和路德派神职人员的攻击对象。斯洛伐克的所有神职人员和教父都被禁止参加斯拉夫人的传教活动。罗马尼亚人的一个政党想与罗马尼亚政府寻求合作。该政党派了一个领袖带着一封信件去见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要求为特兰西瓦尼亚建立独立政府,结果遭到逮捕和监禁。在选举法中受到优待的萨克森人偶尔会反对奥地利政府的政策,但总的来说,他们支持马扎尔人。1884年,塞尔维亚人为重新获得选举自己大主教的特权,以及获得管理学校和教堂事务的特权而发动暴乱,但并未给奥地利政府造成多大困扰。

在经济和社会事务方面,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奥匈帝国出台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政策。匈牙利政府通过能源和信贷收购了匈牙利铁路。1889年,公共工程部部长巴罗萨引进了区域票价制度。车票价格大幅降低,匈牙利的客运量在一年内增长了两倍。匈牙利与奥地利之间交流的日益增多给政府大力鼓励的新型产业也带来了很大好处。随着工商业重要性的日益提高,旧地主贵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犹太人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加。试图让犹太人与其他民族处于平等地位的努力同样遭遇强烈的种族偏见。蒂萨·卡尔曼提出的允许犹太人和基督教教徒通婚的法案在匈牙利下议院获得通过,但遭到大贵族组成的上议院的否决。这导致上议院进行改革,大大减少了贵族数量。与此同时,上议院代表的任期从三年增加到五年。

1890年,像独裁者一样统治匈牙利十四年的蒂萨·卡尔曼卸任了。蒂萨·卡尔曼甚至也在自己的政党中丧失了立足之地,在他统治的最后几年,政治腐败不堪。1889年,匈牙利议会中的反对派开始骚动不安。1890年,蒂萨·卡尔曼发现自己因采取措施要废除驱逐拉约什·科苏特的法律而被同僚抛弃,于是递交了辞呈。蒂萨·卡尔曼的职位由绍帕里·久洛接任。然而,绍帕里·久洛无法承受这场由各郡议会试图发起的改革,以及教会与匈牙利关于通婚问题的争端所引起的狂风暴雨。1890年年底前,能干的金融家韦克勒·尚多尔被任命接替绍帕里·久洛的职位。韦克勒·尚多尔的上任意义重大,因为他是第一位来自中产阶层的首相,也因为他的上任标志着匈牙利教会与国家之间冲突的正式开始。

绍帕里·久洛

韦克勒·尚多尔

韦克勒·尚多尔立即着手改革工作,尽管遭到神职人员和保守贵族的疯狂攻击,但还是确保自己的方案在下议院获得通过。该方案包含五点:第一,匈牙利所有宗教团体的宗教信仰自由;第二,出生、婚姻和死亡都要进行民事登记;第三,承认犹太教;第四,允许异族通婚;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即强制公证婚姻。贵族拒绝有关公证婚姻的方案,但该法律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在匈牙利民众支持的鼓舞下,韦克勒·尚多尔第二次向下议院提交方案,再次以绝大多数投票获得通过。然而,贵族再次拒绝这项方案。人们一直怀疑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担忧实施这样的法律会对奥地利产生不利影响。确实,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私底下是反对这项方案的,因此,他拒绝让大量新贵族参与执行这项方案。因此,韦克勒·尚多尔首相辞职了。1894年,韦克勒·尚多尔卸任之际,流亡的匈牙利著名爱国人士拉约什·科苏特去世。举国哀悼。

[1]巴尔干战争,指1912年到1913年,在南欧巴尔干半岛上发生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译者注

[2]即塞尔维亚帝国。1346年起,斯特凡·杜尚(1308—1355)自领沙皇称号,建立了强大的塞尔维亚帝国。在帝国极盛时期,塞尔维亚版图占了巴尔干半岛面积的三分之二。1371年,塞尔维亚帝国在斯特凡·杜尚儿子手中消亡了。—译者注

[3]瓦达尔河,欧洲巴尔干半岛河流,干流流经北马其顿、希腊。—译者注

[4]塞萨洛尼基,希腊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萨洛尼卡州的首府。—译者注

[5]哈吉·洛亚(1834—1887),19世纪70年代萨拉热窝的波斯尼亚领导人,在1872年因反对东正教教堂建设而声名鹊起。—译者注

[6]三国同盟,是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组成的一个军事联盟。三国同意当任何一国被其他两个或更多国家攻击时协助对方。—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