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对策为智美望实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对策为智美望实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备教材时,要求教师在编写科学课堂教学预案时,要理解教材、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及活动的内涵,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对策为智美望实

综合以上情况,要实现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应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优化合作、课后延续四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抓课前准备的有效落实,保证探究的效度

课前准备要求教师要把力度放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上。备教材时,要求教师在编写科学课堂教学预案时,要理解教材、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及活动的内涵,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备学生时,要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已会的技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备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优化组合与材料适时使用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地准备和充分地思考。

在备完教材、学生、材料后,教师还要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要充分预见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会做些什么?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要做到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提高探究的深度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主渠道。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再好的教学设计意图也不能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其次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是,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例如,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探究小组,把自己作为一名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和学生“打成一片”,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一方面,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探究中的困惑、需要以及他们的投入程度等等;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探究过程的科学指导,不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及时指导和个别指导,对这一小组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同时,也应注意指导的针对性。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有效的指导促进有效的探究。

(三)抓小组合作的有效组织,保证探究的效果

1.要实行科学分组(www.xing528.com)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和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重大关系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个人责任。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当然,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的。

2.要科学指导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的话,学生就会各做各的,使合作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对于学生来说:一要学会倾听。不随便插嘴打断,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二要学会发言。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围绕中心话题发言,看法要有理有据,语言要清晰,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耐心解释;三要学会帮助。帮助他人要热情耐心,要善于启发他人思考。

3.要及时评价调控

教师要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坚持以评集体为主,评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探究结束时,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抓课外拓展的有效反馈,加大探究的力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实效性。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学生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要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适当时可以交谈、书信、家长签字的形式取得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尽量设计些简单易行图表式的记录单,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过程性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别人来欣赏,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学生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