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及区别性意味

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及区别性意味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分段目标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各学段写作教学的分段教学目标分别做了具体要求。可以说,用“习作”而不是“写作”来表述3~6年级的小学作文目标,很显然有区别性的意味。

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及区别性意味

(一)分段目标表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语文各学段写作教学的分段教学目标分别做了具体要求。

1.第一学段(1~2年级)

“写作”教学被称为“写话”教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2.第二学段(3~4年级)

“写作”教学被称为“习作”教学,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3.第三学段(5~6年级)

“写作”教学被称为“习作”教学,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二)分段目标分析

小学写作教学的阶段目标层级清楚,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呈现出低、中、高三级梯度,从随心所欲地写话到模仿性地写作练习,从激趣、涵情入手,引领学生初步感知书面语表达的规范。

限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识字量,低年级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相应地教学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喜好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增加孩子的负担,消减孩子的习作喜好,效果适得其反。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阅读量以后,就可以提出高一点的“习作”要求。“习”,繁体字作“習”,上面是“羽”,下面为“日”,表示小鸟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扇动羽毛,学习飞翔。可以说,用“习作”而不是“写作”来表述3~6年级的小学作文目标,很显然有区别性的意味。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写作主要是模仿性的练习,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去写,结句成段,集段成篇,初步形成书面语的规范意识。这一做法的后面实际还隐藏着一种写作教学的普遍规律,这就是“先模仿,后创造”的教学原则。对于学习者而言,由模仿而入门,迅速掌握书面语的写作规范,是有相当的益处的。(www.xing528.com)

所以,我们可以分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三个学段,把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归结为三个方面的阶梯目标:培养写作兴趣、鼓励自由表达和重视写作能力

1.培养写作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是这样表述的: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一学段)”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学段)”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

小学写作教学的各个阶段目标中反复出现的就是“乐于”“快乐”“自信”等字眼,可见,很注重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从写话中对词语的运用,到读习作与人分享,再到对写作价值的整体认知,有梯度地展示着小学写作教学的情感目标倾向: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感觉,这是学生写作的原动力。所以,刚开始练习写作的时候,最好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能让孩子不畏惧写作,有倾吐的欲望,而且能在言说当中体会到文字表达带来的无穷快乐,也为今后的写作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品格——写作不是为取悦老师,不是为应试,而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鼓励自由表达

明确“为什么写作”之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对“写什么”“如何写”提出了阶段性的要求:

“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一学段)”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二学段)”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第三学段)”

从课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小学写作教学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象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不拘形式地表达,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前前后后使用了十多个“自己”,也是在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表达,写自己的话、真话、实话、心里话。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也许语句不太通顺,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的,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完成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要素俱全的话”有意义呢?

随着学段的上升,对于自由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小学第一学段,落在写自己想说的“话”上,写想象作文,适于学生天马行空地放飞自我,率意写作;小学第二学段,对行文方式依然“不拘形式”,放宽要求,在内容上则要求除写想象的事物外,学写身边见闻和自身感受,从虚幻世界慢慢连接到真实的生活世界来;小学第三学段,进一步加强“感受性”写作的要求,提出关注生活世界、积累习作素材的方略

3.重视写作能力

对于每个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写作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一学段)”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受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语。(第二学段)”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第三学段)”

对于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每个学段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学段立足于“写话”,在真实表达自我的前提下,对最常用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的正确使用提出最基本的要求。每一句话都能写正确、写真实,才能更好地结句成段表情达意。

第二学段立足于实用交际,提出书信便条的写作样式,以及积累词句、运用词句和修改词句的能力要求,以“词句”为核心,初步涵盖学生的素材积累能力、句段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而冒号、引号的运用,之所以单独列出,是因为在成段表达时,根据需要变化出的标号方式较为复杂。引号的运用,不一定只表示说的话,还有表示强调、反语等多种用途;只就引用说的话来讲,也有多种标号处理方式。这样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一学段。

到了第三学段,开始有了“篇”的要求。课程标准展现的小学高年级的若干写作目标都是围绕着“篇”来展开的:自然而然的分段表述,是成篇的基本要求;文体上也有了规范——能写内容具体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意味着要超越以往的片段式表达,记叙的人与事应相对完整;学着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把写作教学与阅读、生活应用自然关联起来;标点符号在一定语境中的自如运用,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标志之一。而对于作文修改能力要求更高,不单单改自己的,还要学着修改别人的作文;不单单改词句的语病错误,还有书写工整、行款正确等篇章写作的素养要求。

小学作文教学以“文从字顺,真实表达”为核心目标,在小学第一、二、三学段各个年级逐步提高要求,一步步由口头语向书面语的素养提升,读者意识和习作目的意识渐渐渗透,梯度明显,要求简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