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作文指导教程:探究教学过程

小学作文指导教程:探究教学过程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外的作文教学过程的设计1.美国学校的作文教学过程美国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很注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重视写作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和范文的示范作用。就一次具体的作文训练过程来说,美国有人提出了由“构思——转换——复阅——修改”四个环节构成的作文教学过程,但还处于实验阶段。

小学作文指导教程:探究教学过程

写作教学过程是指进行训练的步骤和程序。作文教学过程是个多层次的概念,整个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有整体作文教学过程,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有阶段作文教学过程,一次具体的作文训练也有过程。我们要研究的是后者,即一次完整的作文训练过程。

作文教学过程的结构从总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说,它是指教师设计作文教学,进行作文指导的过程;从学生方面说,它是指学生的写作实践过程。这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认真地研究这一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以便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一)传统的作文教学的过程及其利弊

在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以命题作文为主,基本程序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我们所说的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即如此。这种作文教学过程的优点是:

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命题、指导、批改再到讲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教师确定作文方向,指导学生写作,总结和评价作文教学效果的过程。就这一过程的四个环节来说,体现的都是教师的活动,因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加强作文教学的计划性

由于命题作文是由教师出题目,因此教师就可以按照自己拟定的作文教学计划来安排作文训练的数量、作文的题材范围与体裁形式、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比例等,从而使作文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学生各种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都得到锻炼。传统作文教学过程的缺点是:

(1)它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作文的心理过程和规律,抑制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作文是内心积蓄的自然宣泄,是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表达。作文的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其自然的过程是先有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材料积累,然后产生灵感和写作的欲望,最后再进行构思并写成文章。而在命题作文教学过程中,却是由教师决定命题的方向和题材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是先有内心的积蓄和表达的欲望,而是先有文题,然后才“按图索骥”,搜寻适合文题的材料。这实际上是为作文而作文,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发挥,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也就很难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2)它对写作内容做统一要求,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有效利用学生的作文材料积累。学生由于性格气质的不同、生活阅历的差异及兴趣爱好的区别,在作文材料的积累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命题作文先已限定了写作的内容范围,就很难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很难让所有的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材料积累,这就势必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

(3)它不利于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和讲评。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虽说有四个环节,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指导”和“讲评”——指导时泛泛而谈,讲评时蜻蜓点水——结果只剩下了命题和批改。命题时,有些教师又往往从主观意愿出发,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使学生面对文题无话可说,只好乱编一通,应付了事。这就免不了出现或空洞无物,或言不由衷,甚至文不对题、差错百出的现象,使教师批改也十分费力。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为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事。

关于命题作文的利弊,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论写作教学》一文中说得很明白:“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按题作文,首先遇见题目,得从平时之积蓄中拣选那些与题目应合的拿出来,比较的不自然。若嫌它不自然,废而不用,只教学生待写作的时候才写了交来,结果或许是一个学期也没交来一篇,或许是来一篇小说一首新诗什么的,这就达不到写作教学的目的。所以定期命题作文的办法明知不自然,还是要用它。”既然命题作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那么,我们就应当尽量地取长补短,加以运用。

(二)国外的作文教学过程的设计

1.美国学校的作文教学过程

美国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很注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重视写作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和范文的示范作用。根据人们多年以来的认识,美国许多老师都采用以下的作文教学过程:

①结合范文分析进行写作前的指导;

②进行各种类型的单项练习;

③集体讨论单项练习的结果;

④全面的写作实践;

⑤修改文章。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它特别注重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的结合,实际上更适合于阶段作文训练。就一次具体的作文训练过程来说,美国有人提出了由“构思——转换——复阅——修改”四个环节构成的作文教学过程,但还处于实验阶段。

2.日本学校的作文教学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出现的作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有多种,这里仅介绍迄今为止较为流行的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和写后指导构成的三阶段作文教学过程。

①写前指导:主要是针对确定主题、取材和构思方面的指导;

②写中指导:即在学生执笔为文的过程中进行的指导,主要包括写文章初稿,指导推敲和指导誊写;

③写后指导:即学生的作文交到教师手里后进行的指导,主要包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处理。

(三)小学作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研究

特级教师徐永森带领他的研究组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为理论依据,对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优化进行了探究。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探究,运用系统科学中作为研究方法所遵循的几个原理,如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理及反馈性原理的角度,按照小学生作文结构及儿童认识规律,来探究小学作文最优化教学过程。

1.最优化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

传统作文教学的框架结构,只有表达能力一个支系统的框架结构。作文课堂教学过程,包括审题立意、选取材料、谋篇构思、运用语言文字下笔成篇和修改辨析等项。这个过程虽也包含启发学生认识事物选取材料的指导,但时间太少,教师指导又局限于抽象性指导,较难开拓学生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情感,这不符合系统性原理。

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把作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看,那么,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认识能力是一支系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支系统。根据整体性原理,作文教学的整体由认识事物能力和表达事物能力两个部分组成。小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框架结构,应从这个基础考虑。

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材料的源泉,学生作文首先是内容,内容从何而来?从生活中获取。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没遵循这一规律。有人提出,10岁儿童所经历的生活足够可以应付小学的作文题目,不必再去专门观察、认识事物。小学生要写自己认识的事物,既然经历过,因而在作文课堂指导时,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就可以了。如果作前再去认识事物,就不符合作文教学“写自己认识的事物”的要求。徐永森等人却提出不同的观点:(www.xing528.com)

(1)小学生作文时,有些作文题的选材的确没问题,是他们已认识的事物,是他们主动的表达。不过,多数作文题目学生未必熟悉;即使经历过,当时也没注意,印象淡漠,感受不深,加上时间一久,情节很难记起。经历过的事物不等于认识的事物,只有认识了的事物才能表达。经历过的事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这是儿童作文过程中的认识规律。

(2)小学生作文中也有不少题目学生没接触过,需要通过有意体察来创造和积累材料。

从这两点认识出发,徐永森研究组提出根据系统性原理形成的作文教学过程框架结构,应把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纳入作文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这个最优化的框架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作前准备指导、作文指导和作后评改指导。第一个过程是在进行训练前,从作文需要出发,结合课外的集体、个体活动,引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做好前期的内容准备。后两个过程组成作文训练过程的框架结构,是在认识事物、获取了材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定材料、确立中心、谋篇布局等技巧、方法的学习过程,即作文课堂教学过程。它们分别由六个教学步骤(环节)组成作文指导和作后评改指导课的常式训练(结构)模式。但是此模式还应根据训练要求、学生基础不同编拟变式。

教学过程的关系如图示:

2.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应以系统的方法论为基础,用整体、相互联系、动态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内部因素、外因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把教学过程中各个成分融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

以此理论来实现作文教学手段的最优化,体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1)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处理好双重转换关系。

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小学生写一篇作文,都要经过双重转换的过程。学生通过直接地参与体验生活,或间接地触发感受生活,从而积累作文素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想象活动,确定表达的内容和叙述的顺序,再选择相应的词句,遵循语言规律把要写的东西写出来。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精辟地阐明了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一是情理,二是文辞。情理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是文章的“经”,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文辞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掌握与运用,是文章的“纬”,来源于培养与学习。经线正了纬线才能织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辞”才能畅达。这才是作文的根本,这是整体性原理的具体化。从整体性认识出发,学生写作文,先是经历生活(包括直接、间接),即客观事物转换为作者的认识,包括认识产生的观念和情感,形成“情理”,这是第一重转换。然后在教师的表达技能指导下,这些观念、情感转换为语言文字,即“文辞”,这是第二重转换。这个过程就是物(客观事物)→情(观念情感)→辞(语言文字),由物到情,再由情到辞,就是作文认识过程整体性原理的双重转换。

要学生顺利实现这个双重转换,教师应重视作文教学过程框架结构的作前准备指导。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对作前准备指导是忽视的,仅仅靠作文训练过程是无法完成这个双重转换的。优化的作文教学过程的作前准备指导须结合班级工作(活动),引导学生集体或个体在课前来完善、深化对所写事物的认识,达到由物到情的第一重转换。这个指导因题而异,根据写作主体——学生对作文要求的素材掌握程度而定。有的作文题目,学生没有经历或体验不深刻,就要引导学生在写作前去经历。例如习作《放风筝》,如果不有意指导每个学生去经历实践,写出来就会人云亦云。有的作文题目,如《记一次有趣的比赛活动》,应该说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比赛活动,但他们如果缺乏有意感受和积累,就不易写好。因此,作前组织一两个或更多的有趣、新奇、富有情节的比赛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生活,又有意识地积累了该次作文训练的素材。另有不少作文题目,学生有大量的生活积累,如写老师、伙伴、家人,但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提供学生回忆和选定贴切材料的时间不足。因此在作前举行相关的诸如“我最喜欢的老师”“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真心话大冒险”等主题会、故事会,就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这几类结合班级工作(活动)的作前准备活动,为完成双重转换过程创造了条件。

(2)把握教与学的关系,调节指导效果。

优化的教学过程,要把师生活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都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因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学习活动心理这个主体的内部因素,与教师教学指导这个对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外部条件统一起来,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后,就喋喋不休地进行写作技能的指导:怎样审题,选取什么的材料,怎样确定和表达中心,怎样写具体、写连贯、写得有条理,以及怎样开头结尾,乃至选用些什么词语也提供给学生。这些指导,是按照教师的教学心理——“怎样写”来进行的,且又是抽象的概念性指导。而学生呢,一看到教师的命题,其心理活动是:用什么材料写这题目,往往处于“选定——否定——再选定——再否定……”的急躁心理情绪中。因而教与学的心理是不统一的。如果作前学生已掌握了训练题要求的素材,并有表达激情,接触题目后就会有跃跃欲试的情绪,教师的“怎样写”的心理与学生“写什么”心理就达到了统一。从而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因素,从另一侧面体现了整体性原理,优化了教学过程。

同样,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根据训练要求,运用范文进行文章结构和写法技能的过渡,也要按照师生双方整体性的和谐统一,才能取得指导效果。

(3)加强自改能力的培养,完善整体能力。

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过程,这也应反映在作和改中,才算是完整的教学过程。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改出来的。在“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意义和培养”中曾谈及,学生的写作要经历“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原来的表达”的过程。学生作文写得不具体、不正确,是因为认识不足造成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认识来修改原表达的不足。教师精批细改,实质上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跳跃了一个认识过程。而学生自改作文往往反复两三次,这个过程就是提高深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改变学生只知“作”不知“改”的问题,使学生不但会写,而且会改,这才是完整的作文能力的培养。

(4)发挥个别教学优势,调动学生内在积极因素,实施因材施教

我们知道,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写某一类作文时,因受到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限制,反而写不好;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却能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内容。究其原因是一个班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个性专长、认识能力不尽相同,因而对同一作文题,各个学生是各有优势的。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发挥个别教学优势。个别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实际优势,弥补集体教学的缺点。提出个别教学,并不意味着忽视班级教学,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产生最优化效应。教学中发挥个别教学优势,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步骤。学生的生活面越宽广,实践活动越多,积累越丰富,表达能力就越强。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充分运用学生生活优势,抓住一切可诱发他们表达欲望的时机,及时对他们实施个别指导,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写出好作文。这样的指导,可以克服课堂集体指导的缺点,改变“要我写的写不出,我能写的却不让写”的现象。按整体性原理实施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指导,能更加优化作文的教学过程。

3.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实现

运用反馈性原理,在作文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中通过反馈来实现控制,从而确保优化教学过程的实施。这里所谓的“控制”,是把它“作为一种特定的作用”,通过这种作用中的行为信息反馈诸要素,实现目标控制,让每次作文训练都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步步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作前准备指导过程中的选材控制。

所谓“选材控制”,就是要求教师在每次作文训练作前准备指导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内容问题。教师通过指导中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手段,按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训练要求的作文材料。并根据学生掌握材料的广度和深度,确定课堂作文指导时应采取的相应教学措施(如提供情境、开阔思路、个别指导),尽可能达到情理转换的要求,为过渡到文辞畅通打下基础。选材控制,目标是解决作文的内容问题,即学生无材料可写的问题。

(2)作文指导过程中的构思控制。

作文指导过程中“启发选材”环节是在第一个反馈——选材控制的基础上,深化启发和开阔思路,进行选取材料如何贴切与典型的指导。而作文指导课主要是在选材控制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文章构思的指导。教师在“写法指导”和“构思评价”两个环节中,实施第二轮的构思指导和针对全体学生的思维条理化的教学环节。教师根据这些环节指导中的信息反馈,调整教学手段,优化学生构思,从而做到有结构可写。

(3)作后评改指导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控制。

选材控制和构思控制的成功,已解决了作文的内容问题和构架问题,剩下的是语言运用问题。

教师通过浏览学生在构思基础上写的作文或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根据从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编拟批改教学设计,在语文运用准确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同时,也通过此反馈与控制,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变换角度、多种表达等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作文的综合能力。

以上关于优化作文教学过程的论述,是改革小学作文教学思路的体现,其核心是从单纯重视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转变为同时重视学生认识事物能力提高;从单纯重视作文课堂教学研究,转变为同时重视课前准备指导研究;从单纯集体教学的指导,转变为同时重视对学生的个别指导。这些转变,都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