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作文指导教程: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作文指导教程:提高教学效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在下列四个方面体现出作文育人的教学要求。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结合班队工作,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持续进行某些有益的活动。

小学作文指导教程:提高教学效果

(一)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前文曾强调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主要表现。这是从语文是工具这个性质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所谓工具课程,是指“为学生顺利地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或进行科学研究,掌握必要的学习与研究方法与手段而开设的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分册》)学生在语文课中学语言,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掌握语文知识。语文学科不仅在思想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表达方面发挥作用;不仅要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着重要求他们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其他学科的课本当然也有内容和形式,但主要目的是学生理解和应用其内容;而语文学科的着眼点在表达方面,这正是与其他学科在性质上的区别。而这个特别的工具性能——表达,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是需要通过作文教学手段来实现的。

(二)学作文即学做人

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整个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文道合一”,是最好的寓教于文的教育手段。语文的阅读教学是通过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与表达方式)来理解文章的主题,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习做人的道理。而作文是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表达出来的过程。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写作文,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和表达来学会做人,这就是作文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

以作文育人,我国历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很重视。叶圣陶说:“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朱自清也说过,写作“是基本的做人训练也无不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在下列四个方面体现出作文育人的教学要求。

1.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提出思想教育要求

作文学期教学计划,一般体现在语文教学计划中,也可独立制订。不管哪种形式,总得以全学期上八次作文训练为宜。结合学校思想教学要求,结合班队活动,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应地增加或调整好作文训练次数、内容和要求。每次作文训练都要符合上述三个结合的内容和训练的要求,提出作文技能和思想教育要求。

2.作文前要做好准备,使学生有正确的认识

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认识生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着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作文内容从何而来?必须在作文前的准备阶段,引导学生实践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1)引导学生为获取作文材料而观察事物,从而激起美好的思想感情。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事先的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渗透到教育中。例如,观察家乡(村子、街道、里弄)的重大建设与变化,观察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激起描写的愿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又如,组织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情况:交通民警指挥交通,退休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医生认真为病人治病,营业员良好的服务态度,教师辛勤教学,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勤劳俭朴,年轻一代的尊老爱幼……从而颂赞这些优秀人物的平凡美好的事迹。再如,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山川湖泊树木花草、禽畜昆虫、日月星空、气象气候、村寨田野,激发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动笔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这些教学手段,既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又能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

(2)引导学生为丰富作文材料而开展各种主题班队活动。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作文教学与班队活动紧密结合。为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而设计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队活动,使学生有可能运用较典型的材料写好作文。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深化作文主题,渗透德育教育。例如,描写一个人物,总要写出这个人的品质特点,这单靠作文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往往会陷于“咬笔头”而无从下笔的困境。若在作文前举行“夸夸我的好父母”“赞我敬佩的一个人”“小伙伴二三事”等讲故事活动,或演话比赛等形式的中小队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去有意回忆,收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有可能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这个过程,就是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的过程。

(3)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开展有益的活动。

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结合班队工作,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持续进行某些有益的活动。如洗碗、洗衣、铺床叠被、扫地等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为孤老、军烈属做好事,解决他们的日常生活困难,为公共场所清洁卫生等。从而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体会到劳动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这种做法,以个人活动为主体,也可以以三五人的小组活动形式。教师要善于引导,严格要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教会学生要坚持。家务劳动要天天坚持,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活动要定期开展。教师要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因坚持实践活动而写出好作文的事例,鼓励学生;对不能坚持、缺乏意志力的学生,争取家长配合,进行切实有效的帮助;还要适时结合班队活动,进行交流。

其次,在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体会实践的感受。既要有意观察实践对象(项目)不同情况下的变化,又要体会在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如获得技能、成功的喜悦,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写进实践日记中。

这种教学手段,表面上看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材料的一种方法,实质上,它对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体会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乐趣,以及锻炼意志、毅力、言行一致等品质,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3.作文过程中,完善地表达正确的思想认识

作文技能指导,指的是指导学生在作文的准备阶段收集作文的材料,运用语言文字和写作技能正确地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词用句、修改辨析等程序。实质上,这是学生表达思想认识和修正、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深化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其具体做法是:审题立意时,明确表达的目的;谋篇布局(包括选材、组材)时,提炼表达的认识;选词造旬时,丰富表达的感情;修改辨析时,完善表达的要求。

学生在观察和选定写作对象的过程中,认识往往浮于表象。如一个小吃店的服务热情,环境整洁,价格公道,食物鲜美,直接给人的印象是生意好、赚钱多,这是表象。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认识到,这是经营者为顾客服务的意识强,是职业道德高尚的表现。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也会感到没什么可值得一说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无法观察或认识到本质的东西,教师要加以启发、引导,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一定良好印象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当然这个想象要符合情理),或从间接生活(电视、广播、书刊)中感受到的有关情况,来做较理想地表达。

在谋篇布局的基础上动笔写文时,需选词造句。这一方面需要正确运用适当的词,以符合作文训练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字里行间表达学生的思想感情。这里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选用恰当的词句来正确表达丰富的感情。切忌装腔作势,成人化、口号式的表达,失去儿童特有的童真与情趣

作文最后的过程是修改辨析。不管教师评改还是学生自改、互改,都是一个目的——完善表达要求。立意不高,中心不集中,表达不完整,缺乏条理,前后不连贯,选词造句不恰当,乃至病句、错字等,都会影响表达的效果。通过修改,完善表达的要求,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更正确、健康、清楚、完整。注意了上述过程中深化教育的意识性,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表达技能,而且也能深化其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

4.作文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所谓非智力因素,即是对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掌握能力起间接作用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在作文教学全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健康的感情,以及使学生养成有意识观察、仔细审题、比较选材、多向思维、斟词酌句等良好的习惯,并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作文促进识字、阅读能力和各种知识的发展

1.作文促进字、词的巩固和运用

作文教学中对于遣词造句的训练,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字、词于语言环境中,从而巩固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扩大认识和理解的范围。

这里,我们先认识一个问题,即小学作文教学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表达训练。言语不同于语言。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中,语言是指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是人类最重要的也是最完备的交际工具。而言语则是人们具体运用语言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个人运用语言并以语言自身形式存在的言语实践。两者区别就在于:语言是客观存在的工具,言语是主观运用工具的活动。现在我们说的小学作文教学,是属于言语交际中的最基本的表达训练,它是一种运用语言的活动。有了这一认识,我们就可以依据教学论观点,去认识作文教学对识字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在识字和阅读过程中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认识和理解了字组成的词,认识和理解了字、词的音、形、义,通过思维串联起来成为句,就形成了学生的内部言语。这些内部言语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出来,含有一定的内容,就形成了外部语言。就这个角度看,作文提供了学生内部言语发展的条件,起到了巩固所认识的字、词和加深理解的作用。作文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学生内部言语还得通过它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大量使用所学的字、词,才能达到最高层次的识字目的要求——熟练运用。同时,在写作文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很多还未认识的或认识后不理解的,或即使理解却不会运用的字、词。因而,作文教学无疑地将大大扩展字词的数量,促进识字教学。

当前,我们不少低年级语文课的识字教学,还习惯于用反复、大量抄写来巩固。其实,最有效的理解和巩固识字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说话及基本的作文形式将识字运用于言语交际中。

2.作文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作文,是以识字、阅读为基础的。没有语言、文字的积累,学生无法进行表达;没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给予学生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学生也无法学会写作文和提高作文水平。学生作文离不开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宝贵的传统经验。这是阅读作用于作文的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作文也作用于阅读。这一点,我们也要有清楚的认识。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又可加深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教材上的借鉴课文进行作文知识迁移,就具有这种性质。如《忆铁人》这篇文章,学习后要仿照表达形式:先总叙,再举一件具体事例,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学生写的过程中,又必然认真阅读已学的这篇例文,从中达到写作形式和技巧的迁移。阅读是对文章的理解,是吸收消化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技能。作文是对吸收消化的反馈。作文输出的内容和技能,就需要从阅读中予以吸取。另外,对作为信息输出的作文有了兴趣,就会产生追求输出内容与技能的优化的兴趣——即追求作文表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其中的一条重要渠道,就是大量阅读,包括语文课文的阅读和课外书刊报纸的阅读。同时,作文也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作文促进各科知识的发展

小学生对客观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作文就是让他们运用语言文字和一定的表达技能,把这些认识表达出来。这里不仅包含语文学科的知识,也包含其他各学科的知识。

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表达,其范围包括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如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与评价,对自然界生物、物理、化学、气象的了解与认识。在学生作文过程中,通过运用这些知识,而达到巩固、加深、改造等一系列的目的。

(四)作文促进思维的发展

实践要求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实践要求人们对丰富的材料,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功夫,获得答案。这种改造的功夫,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

1.作文过程中思维的作用(www.xing528.com)

作文的全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作文的核心。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用文字表达出来。进一步说,文章的内容既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客观事物中来的。作者把自己从客观事物中得到的材料,经过头脑(加工厂)加工制作,围绕一个中心组织起几十句或几百句,就成为文章。这过程中所谓的“头脑加工”,就是思维活动。“文成于思”,就是说没有思维活动,任何人也写不出文章来。文章是思维的果实与结晶。

思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脑中说话。“在脑中说话”,进而发出声音,即口头语言;写成文章,即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受思维的领导和制约。因而,意在笔先,辞随意生。思维的清晰决定了语言的条理,思维的深度决定了语言的容量,思维的创意决定了语言的新颖度。

2.作文训练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前面谈的是思维对作文的作用;反之,作文训练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里指的思想水平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就是发展思维。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核心是发展思维和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和训练语言是主从的关系,即思维为主,语言为辅。

作文不是简单地反映学生的生活,不是像摄影那样摄下生活原型,而是在从认识事物到表达事物的全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形成正确认识,做到准确表达。“园中之竹”是客观事物;“眼中之竹”是通过感知获得的感性知识;“胸中之竹”是通过初步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概括后在大脑中留下的表象;“笔下之竹”则是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这个升华过程,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这样不断的作文训练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就是包括了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相互比较的观察和分析的思维能力。教师在作文命题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作文材料中确定中心,这实质上是一种揭示事物本质,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训练。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在回忆、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反复思考,认真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

如何运用作文技巧写成一篇有条理、结构完整的作文,来反映事物本质和中心思想呢?这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变、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材料的组织安排,训练学生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这是一项逻辑思维的训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文章成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修改辨析,发现和修正表达上的欠缺、认识上的片面或谬误以及语言驾驭(写作技巧)能力上的不足和偏差,这又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语言训练。

3.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基于作文与思维关系之密切,我们的教育应着眼于未来,通过作文教学,在知识、思维和情操上全面地训练学生,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当前不少学者,从各个角度描绘现代人的形象,不管哪一种描绘,都包含着智能的因素,并把运用语言的能力列为具体的表现之一。而如我们在前面所述,语言的运用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是受着思维的制约,关系着思维活动是否积极、正确、有效。作文教学恰恰是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因而作文教学同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关系十分密切。作文是认识的表达,是对社会和自然信息的检索输出,是思维的综合反映。它具有个性,表现出独创性。任何两个人的作文,尽管题目一样,写的事物相同,但主题、角度、侧重点、结构和语言都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思维活动对作文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看,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品质,意义重大。所谓思维品质,则指思维的多向性、求异性和独创性。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院1985年校庆实验报告论文选中,华师大二附中陆继椿同志《浅谈作文训练中的思维模型》一文中提出的现代思维模型可以提供借鉴。

图1 现代思维模型

对此,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发:

(1)思维的基础是生活实践。生活实践丰富,思维才会活跃,积极有效。

(2)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产生现代认识与现代情感。所谓现代认识,指现代社会一切知识、信息、观念的总和。现代认识的积累主要是按照逻辑思维的规律进行的,即符合客观条件的思维。所谓现代情感指现代社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这是古人从写作实践中体会出来的规律。无论是状物、记事、写人、写景,情不动,理不发,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的。

(3)触发事物(信息),是指在认识和情感基础上产生的作文冲动,即调动学生的信息贮存,唤起他们的有效记忆。这是交给学生思路的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触发事物有四类:①命题触发:见到题目触发认识和情感,产生表达欲望;②课文(阅读)触发:通过学习课文或课外读物,促使学生理解事物,打开作文思路;③材料触发:提供一定的材料给学生去揣摩、提炼(如扩写、看图作文等);④生活触发:最可贵的触发,最有生活气息的触发,有感可发,不吐不快。

(4)多向思维。在触发事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大脑仓库中贮存的信息进行汇集、排列、比较、重新组合,促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呈现多向发散的特点——在习惯性的常规思维中出现许多交叉和转向,这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寒假里,陈刚和他的几个小伙伴组成“寒假报童队”,向邮电局预购了各类少年儿童报刊。清晨,他们冒着严冬的寒冷,在集镇上设摊卖报刊。上午,穿街走巷卖报;下午,给学生送报上门。在整个“报童队”活动中,他们获得了深刻的体会。开学后,写“寒假生活”时,教师启发他们作多向思维。陈刚从不同角度写了三篇作文,其一,以《卖报》为题,着重写在清晨中如何不怕寒冷,如何向集市上的人们宣传,如何针对不同对象介绍不同报刊,以锻炼少年儿童能力为中心展开情节;其二,以《第一次卖报》为题,写如何不好意思喊出第一声“卖报”,如何约定齐声喊出“卖报”的有趣情节,如何练口算本领以应付找零钱等情节,表现了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精神;其三,以《送报上门》为题,写了他们不辞劳苦,把各种报刊送到同学家里,受到同学和家长赞扬的情节。陈刚同学在思考“寒假报童队”这个题材时,表现出了能够多向思维的品质。

(5)如果教师在学生多向思维基础上,注意打破思维定式,另辟蹊径,就能够具有求新思维。求新,是寻求最佳思维的必由之路。致力于新的发现,从而达到新的境界,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例如,某年二月开学的第一天,上海下了一场大雪。教师带领学生现场观雪、赏雪、玩雪。然后,要求学生以“雪”为题材写一篇作文。大多数学生在习惯性思维支配下,写雪景的美丽,堆雪人的乐趣,打雪仗的欢乐,铲雪扫雪的感受。其中有一位学生却另辟蹊径,从早上听到妈妈讲了句“春雪似刀”,便刨根问底,认识了雪有腊雪、春雪之分。农历冬至后下的雪,称腊雪;农历立春后下的雪,称春雪。腊雪如浇,指严冬季节下的雪起着浇水、浇肥一样的作用。因冬天干燥,下了雪可以保证供水,还可杀虫、灭病菌。春雪似刀,指立春后,天气转暖,小麦、油菜等已返青拔节,而突下大雪,天气骤冷,会严重冻坏庄稼。且立春后雨水增多,下了大雪,正是似“刀”一般。据此认识,他出人意外地以《唉,这一场春雪》为题,从“春雪似刀”展开情节,叙述了开学第一天下雪所带来的一系列不便:不能穿新皮鞋上学,撑一顶笨重的大雨伞,听不见枝头小鸟的“歌唱”,看不到柳枝上绿芽芽的“跳舞”,不能举行升旗仪式,校园内一棵大树被压倒,幼儿园孩子滑倒在雪地……表现了一种懊丧的心情。这篇作文就与一般学生作文不同,写出来的内容富有新意、不同凡响,是求新思维主导下产生的好作文。

(6)思维品质的顶峰是独创思维。独创思维则要求抛弃一切成见,善于在时代潮流中敏锐地捕捉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利用当代最新信息去衡量现实、预测未来,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发表见解。

例如,一个班级开展“农家乐”活动,与农民共享富起来的欢乐。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那些一幢比一幢壮观的新楼房,式样新颖,装潢华丽,室内陈设又现代化,学生们看了深受鼓舞。回校后写作文时,同学们都以上述的一些情节来反映农村之富裕,农民之幸福,反映农村经济政策对农民带来的好处。唯有两名学生,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内容。一名学生,是联系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该生也是农村学生),写了他的亲身感受:父母由于赶潮流,学人家,硬是借了很多债,盖起新楼房。为了还债,父亲日夜劳苦,人渐憔悴;母亲思虑过重,身体得病;春游时家里连20元钱也拿不出,小作者觉得,家里盖了楼房后,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他由此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不能脱离自己的经济实力,盲目追求高水平的生活;否则,便会带来不良后果。

另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了他与一户新楼房主人的对话:

“你家这三层楼房,外加厨房,花了多少钱?”

“六十万左右。”

“你家几口人?”

“三口。我们夫妇俩,加一个孩子。”

“你家只三口人,住这么九间大房间。我见你们只有一间房间和一间厨房派用处,其余几间都空关着,灰尘满屋,不是浪费吗?”

“嘻,你这孩子,农村都这样,不盖楼房,将来儿媳妇也娶不到。”

“你儿子几岁?”

“6岁,在幼儿园学习。”

“哈,你儿子到结婚还要20年左右,这20年我们国家有多大发展,

你这楼房将来还适应你儿子和儿媳的需要吗?再说,你这四五间大房间空关20年,浪费多大!”

“……”

“要是少盖几间,把省下来的钱,投资再生产,或给你儿子智力投资,不是更有价值吗?”

“……”

然后,这个学生指出:不少农户盖了那么多那么大的新房,使用价值不大,实属浪费钱财。这篇作文,表现了小作者难得的理性思维。

上述两个学生的作文,显示出了他们思维品质的独创性。他们善于在农村富起来后,急速盖房的潮流中,利用新的现代意识观念去衡量现实,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类作文,在小学生中也常有发现。我们要善于发现,哪怕是有一苗头,就要注意加以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