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丰富学生生活,重视活动设计——小学作文指导教程

丰富学生生活,重视活动设计——小学作文指导教程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地说,有以下三个原则:(一)人人参与这里指的“参与”,是指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这是相对于当“观众”式的参加活动来说的。活动时,由这些骨干学生表演,多数学生当“观众”。从作文教学角度看,多数学生因为是“观众”,对活动难以产生感情,缺乏表达兴趣。例如一位平时很少说话、表达基础很差的杨丽同学,“猜谜夸家乡”活动对她来说是个难题。

丰富学生生活,重视活动设计——小学作文指导教程

小学生的生活分为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有两种:一种是学生每天周而复始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及对自然界景物气象变化的认识;另一种是学校教师组织的各类有目的的活动。这是有意组织的生活,是引导学生创造生活、提高认识事物能力的一种主要教学手段。它包括以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弘扬民族文明风尚等为目的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中小队活动;学习雷锋,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集体所做的好人好事活动;为丰富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以及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活动;为培养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的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以及力所能及的农副、手工业实践劳动,等等。学校应该根据政治思想工作的要求,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作文教学目的和各种训练的要求,把各种活动与作文教学的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中,寓知识于活动中,寓作文教学于认识事物的能力活动中。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对学生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积累多彩的作文材料有切实作用。但是,教学实践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参加了活动,仍然写不好作文;久而久之,学生对活动也持反感情绪,活动成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一个五年级学生放学回家对妈妈说:“明天,老师又要带我们去公园玩了。”妈妈听他口气不对头,就说:“去公园玩还不好吗?”孩子说:“玩了要写作文,我情愿不去玩。”

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提出:“搞次活动写篇作文”这个方法是否可取?应该说,班级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创造生活,深化认识,激发情感。“搞次活动写作文”合情合理。问题是如何组织和指导开展活动。要是去游公园前,教师只是简单地布置学生:“带上笔记本圆珠笔,记上所见所闻,回来要写作文的。”那么,学生会视活动为上课,当然他们会把活动当成负担了。在这种思想情绪支配下的任何活动自然不可能是理想的。

学生写好作文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对所写的对象(事、人、物)要有情感(由“物”到“意”到“情”),情感越真切越丰富,越有兴趣表达;另一个是对所写对象要有具体的描述,情节越丰富,写起来越顺手。这两个基本条件,实质上是遵循了作文教学的认识规律。我们要以这两个基本条件来组织设计活动、指导活动,就能使活动的教育因素与作文的教学因素统一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激发了他们写作兴趣。这是活动与作文的指导艺术问题。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多数是班主任和班级辅导员,因而研究这个问题,也是研究小学作文教学与班队工作如何和谐统一的问题。

怎样的活动才能把活动的教育因素与作文的教学因素统一起来,使作文教学与班队工作和谐统一呢?最主要的是设计活动要具有作文教学意识,要精心设计每次活动,要在设计思路上诱发学生的积极性,力求做到联系学生的环境实际和生活实际,注意活动的新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既有一定的教育因素,又有浓厚的情趣,使学生经历过后能久久难忘。不少学生对小学时代的少先队活动,到大学时还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这样的活动,你不叫他写,他也会主动写入作文。因而在活动设计时,应从作文训练角度为作文考虑。具体地说,有以下三个原则:

(一)人人参与

这里指的“参与”,是指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和活动实施阶段),这是相对于当“观众”式的参加活动来说的。

当前不少教师设计与组织班队活动,缺乏作文教学意识,只依靠班上少数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骨干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完成整个活动过程。活动时,由这些骨干学生表演,多数学生当“观众”。这类活动,组织一两次还能吸引学生,经常组织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从少先队活动角度来看,也不符合自主自动的原则。从作文教学角度看,多数学生因为是“观众”,对活动难以产生感情,缺乏表达兴趣。就等是那些“演员”学生,往往也因频繁的排练而产生厌烦心理,也不会有多大的兴趣写作文。同时,多数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录活动过程,没有精彩的情节可写。教师在组织指导这些活动时,花的时间很多且很辛苦,但却不是良好的工作方法;指导学生作文,又激不起学生写作文的欲望,学生望纸兴叹,无从下笔,对“搞次活动写篇作文”的做法产生厌倦心理。

重视人人参与的原则,每个学生在活动准备与进行过程中,有自己参与的情节,有活动中的感受。这些正是活动后作文的内容。正因为人人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了乐趣(成功的愉悦和受挫的沮丧),又有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节,就会有表达的欲望。所谓“不吐不快”,就是这种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语文教学一旦结合小队活动,并结合教材上基础训练的作文练习内客进行活动设计,就会非常活泼。如写《我受到xx表扬》,举行“我受表扬的一件事”演讲比赛;写《我的小伙伴》,举行“夸夸我的小伙伴”小班会,写《我要学习他(她)》,举行好事故事会等等。这类主题活动不要对学生要太高,只求学生都去参与,去回忆,去调查、访问、收集、观察。然后,在主题活动中交流、比赛、演讲,引导学生相互充实、扩展。活动不要太拘形式,与上课有区别,力求生动活泼,情绪热烈,以激发学生活动与作文的兴趣。另外,根据作文教学需要,设计一些中小队、活动,来丰富班队活动内容,活跃学生生活。这些活动饶有趣味,学生乐于参与,以此来作为作文训练题材,更易激起学生作文兴趣。如写《我爱家乡》的作文题时,开展“猜谜夸家乡”活动,每个学生选择家乡出产的一种物品,观察其形状,了解其习性、作用等,用三言两语编一则谜语让人猜。编得贴切或一分钟时间内未被猜出的,全班学生给他唱首歌作为奖励;编得不贴切或被立即猜出的,他唱一首歌给全班学生听。

从少先队活动来看,这活动达到了丰富生活、消除学习疲劳的目的。更有意义的是,在愉快的活动中,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并扩展了学生知识面。从作文教学角度看,调查、观察、思考、分析、编迷、夸家乡的过程,已经含有丰富的情节;在参与表演时,又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失败的感受。因此,这个活动创造了写好作文的两个基本条件。活动后,全班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的作文。例如一位平时很少说话、表达基础很差的杨丽同学,“猜谜夸家乡”活动对她来说是个难题。她观察这样的物产,都觉得没有时间编谜语。到了星期天,她仍编不出来,眼看下周一要举行主题活动了,心里很着急。在洗剥葱时,突然灵感来了,她发现了葱的特点:葱叶是青色的,葱根是白色;葱叶是空的,葱根是实的。她编了两句谜语;一半青来一半白,一半空来一半实。但觉得太短了。她又对着葱,横看竖看,终于又想到了两句: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于是,一则谜语编成功了。在“猜谜夸家乡”主题会上,杨丽把“三个一半”的谜语一说,全场一片寂静,她顿时也很紧张。突然,在安静的思考气氛中,嘀的一声哨音,她的心一下子轻松了。同学们奖励她,为她唱了歌。她编谜成功了,写作文也成功了。她后来谈体会说:“这次主题会,我心里比吃了蜜糖还甜。同学们唱歌给我听,我从来没有这样自豪过。写这篇《猜谜夸家乡》活动的作文,我觉得十分顺利,就像告诉别人自己做了一件愉快的事一样”。

另一个学生张健兵,是个很顽皮的男孩子。他平时喜爱唱歌,但因为他常惹同学,学校和班里搞文艺活动,总轮不到他表演唱歌。这次“猜谜夸家乡”活动,编不好谜语要罚唱歌。他决定不编谜语,以便捞到唱歌的机会。到了星期五下午,他到乡下一位同学家去要了一支钓鱼竹竿,扛着走回家里。路上,他见一池塘中养有不少菱。他见四周无人,就用钓鱼竿拨近一丛菱,躲在胡塘岸坎处偷吃菱角。就在这当儿,一则谜语却自然地从脑子里跳出来一棵草,水中漂,开银花,结元宝。(www.xing528.com)

因为当时正开展编谜活动,他虽不准备编,但由于受到班里编谜的气氛感染,产生了一种编谜的意识。所以,当他看到漂浮在水面的菱茎叶,似一丛丛青草;菱花有白的,似银花;菱角两头弯弯像一只只元宝,就不自觉地编出了这则谜语。既然谜语编出来了,能不舍得献一献?于是,他想出个既参加了编谜活动,又实现表演唱歌愿望的办法。他串通了一个小伙伴,告诉他自己谜语的谜底,等他把谜语一说出,小伙伴就举手揭开谜底。

“猜谜夸家乡”主题会上,谜语刚说出口,他的同学马上揭了谜底。“菱”。按照规定,他应该给全班同学唱支歌,但是就在这当儿,他一个事先没通气的同学,站起来帮他的“忙”:“中队长,我有个见意。今天的主题会上,要数张健兵的谜语质量最高。第一,字数最少,只有12个字;第二,谜语押韵,草、漂、宝。”

这位同学话音刚落,中队长竟毫不犹豫说:“同意!”于是,变为同学们唱支歌给张健兵听。张健兵在作文上写、这次编谜和主题会的过程,最后写到:“我还是没捞到唱歌表演的机会,都怪那个‘倒霉’的朋友帮忙。”

杨丽和张健兵两位同学,都写出了富有情趣的作文。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参与了活动全过程,创造了情节,积累了情感。若不是人人参与活动,只是少数人参加活动,他们就不可能当“演员”,只当“观众”,就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好作文。而这两篇好作文,又可以激起这两个同学学习作文的兴趣,为他们今后学好作文创造了条件。诸如“猜谜夸家乡”这样人人参与的生动有趣的活动还很多,如“各显神通”主题会(每人表演一分钟的兴趣爱好),“从名字谈起……”(人人介绍父母为什么替自己取这个名字),“异想天开”主题活动(每人选取生活实践中不如意的事物,谈自己改进的设想)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全班人人投入,人人都积累作文材料。

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也可使教师为辅导活动减少耗费精力,“猜谜夸家乡”编谜,“各显神通”所准备的兴趣爱好表演,“异想天开”的想象等,只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鼓励、督促,个别地给予适当帮助。教师只需精于设计,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投入活动即可。

(二)内容与形式新奇

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设计组织的活动,只要在内容上或形式上稍有点新意,就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使其从中获得感受。“猜谜夸家乡”活动,新奇点在于猜谜的形式上。每个人编的谜语,都处于保密状态。否则,不就让人轻易猜到了?“各显神通”活动,新奇之处在表演各自的兴趣爱好上。上海市政府在风景秀丽、地势起伏、树林茂密的浏河岛上,建立了一个少年儿童浏河营地,以供全市少年儿童进行野外活动。凡去营地活动的少年儿童,都能写出很多生动的作文。这是因为这个野外活动营地,既富有野趣,又有惊险新奇的“抢渡”“索道过河”“荡索过河”“走铁索桥”“夜间军事游戏”“野炊”等十多项野外活动,大家食宿在一起,过着自我管理的集体生活。这一切,对现今的少年儿童,尤其是久居城市的小学生来说,是新奇无比的。在活动中,乐趣足,感受深,加上这些活动都是带有竞技性的军事游戏,新奇刺激,给学生的作文表达创造了条件。紧紧抓住儿童心理好奇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在活动内容或形式上都追求新奇的效果,不仅吸引学生,而且使他们的作文内容更加新颖有趣。

(三)积极创造情节

有的活动过程较简单,学生的感受雷同,缺乏个性。参与这样的活动,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既呆板,又千篇一律。教师在设计与组织这类活动时,要为学生创造情节,并为各个小队(小组)设计不同的个性情节,从而使学生作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例如搞野炊活动,一般都是写野炊前准备、野炊经过(挖灶、备饭菜、烧饭菜)和野炊结束。要是统一活动,学生必然写出内容雷同的作文。教师在野炊活动中,根据各小队实际,为他们设计一些情节,如挖灶、点火、切菜竞赛;以鲜橘水代酒为某个同学祝贺生日,说一句祝贺语或演个小节目;为某两个同学重新和好祝贺;为某个同学某方面的进步祝贺;为某小队所烧炒的菜题上贴切的名字,并以此展开想象,说古道今;或通过野炊所烧的饭菜,向烧出美味佳肴的老师或同学学艺等。野炊活动时,全班各个小队情节各有不同。这样既增加了活动的情趣性,又丰富了活动情节。各小队的活动又有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在小队情节个性中又各有不同的细节表现。活动后,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有具体情节可写。一次野炊活动,反映在学生作文本上,就显得丰富多彩了。就算是只是游览公园,也可指导学生写出有个性内容的游记。教师在组织学生游览公园或某个风景区前,应事先了解这公园或风景区内各区域的景色特点,然后分成小队(组),要求学生进入公园或风景区后,各小队(组)重点观察一个区域的景色特点,教师可提示各景点的观察要点。学生进入公园后的一二十分钟内,像刚响上课铃声,学生等候教师进教室上课,进入准备状态一样,思维处于最活跃阶段,记忆力最强。这时候的有意观察,不必记在本子上,回忆起来也会历历在目。正如上课开始,需安排20分钟左右“新授”课一样,因为这时候学生思维最活跃,最易接受知识。观察好重点景点后,他们就各自选择,自由活动。组织这样的游公园活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因此活动后写起作文来,详写重点景点区的所见所感,略写其余区域,学生也不会感到困难。其中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自会写出几个区城的景色特点,不必担心这样指导会限制他们。这样的指导方法能防止学生捧着笔记本到处抄资料,结果记了很多连老师也难理解的古词句,却没有游览后欢愉的感受,当然写不好作文。

在语文教学文践中,遵循这三个指导和组织活动的原则,学生开展活动时觉得轻松愉快,活动后感到有内容可写,久而久之,孩子们喜欢搞活动,乐意写作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