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法总则原理》:分类民事法律事实

《民法总则原理》:分类民事法律事实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其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民事法律事实可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结果的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行为。例如,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的发生,有赖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留有遗嘱和继承人接受继承三个法律事实。要求事实构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只有在事实构成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民法总则原理》:分类民事法律事实

根据其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民事法律事实可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一)事件

事件又称自然现象,是指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如人的自然死亡,可导致继承关系的发生,又可导致保险关系的消灭;又如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保险合同所附条件的成就,引起保险公司投保人的赔偿关系。

(二)行为

行为,是指人有意识的活动。根据其性质的不同,行为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根据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行为可分为表意行为(包括民事行为、准民事行为)和非表意行为(事实行为)。

1.合法行为

合法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定(即不违反法律规定)并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合法行为具体包括:

第一,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如依法签订合同、设立遗嘱等行为。

第二,准民事法律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结果的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行为。它主要包括:其一,意思通知行为,即表示内心某种意思的行为,如拒绝要约、履行催告等;其二,观念通知行为,即对某种事项表示一定观念的行为,如承诺迟到通知、发生不可抗力通知、债权让与通知等;其三,感情表示行为,即表示某种感情的行为,如被继承人的宽恕。这三类行为虽然都是由法律规定而当然发生效力的,但均以表示一定心理状态于外部为特征,与法律行为极为相似,故学说上称为准法律行为。

第三,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是指基于某种事实的状态或经过一段时间即发生法律规定的效力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人实施的一定行为,一旦符合了法律的构成要件,不管当事人主观上是否有产生、变更或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识,都会由于法律的规定而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

2.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它主要包括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侵权行为,是指侵害他人人身或财产权利,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违约行为,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行为。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有时只以一个法律事实为根据,有时则需要几个法律事实相结合为根据。例如,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的发生,有赖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留有遗嘱和继承人接受继承三个法律事实。这种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几个法律事实的总和,叫作民事法律关系的事实构成。要求事实构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只有在事实构成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注释】

[1]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M].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57.

[2]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1-53.

[3]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3.

[4]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2.

[5]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74-75.

[6]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

[7]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2-173.(www.xing528.com)

[8]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1.

[9]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08.

[10]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64.

[11]四宫和夫.日本民法总则[M].唐晖,钱孟珊,译;朱柏松,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29.

[12]施启扬.民法总则[M].台北:三民书局,2000:23.

[13]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46.

[14]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9.

[15]王家福.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224.

[16]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18-119.

[17]郭明瑞,房绍坤,唐广良.民商法原理: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6.

[18]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上册[M].3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65-67.

[19]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等.法国民法总论[M].陈鹏,张丽娟,石佳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35.

[20]郑玉波.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61.

[2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上册[M].3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65-67.

[22]施启扬.民法总则[M].台北:三民书局,2000:25.

[23]郭明瑞,房绍坤,唐广良.民商法原理: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7-98.

[24]朱庆育.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比较法研究,2001(3):10-29.

[25]郑玉波.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91.

[26]郭明瑞.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

[27]施启扬.民法总则[M].台北:三民书局,2000: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