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沟通技巧,改变教育语言,实现追梦

掌握沟通技巧,改变教育语言,实现追梦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结果教育成了争吵,以失败告终。我们得到的调查资料显示,有这么几句话高居榜首:“快点!”然而,戒除这个词语,很难。但也不是做不到。以上两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的沟通技巧。当孩子向父母倾诉自己的难过时,父母要用适当的话语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千万不能否定孩子的感受。我们甚至不必说什么,常常孩子所需要的只是那深表同情的沉默!

掌握沟通技巧,改变教育语言,实现追梦

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结果教育成了争吵,以失败告终。

下面我们一起检视一下我们的语言模式:在您和孩子的日常对话中,什么词或什么话您使用的次数最多、重复频率最高?我们得到的调查资料显示,有这么几句话高居榜首:

“快点!”——不耐烦地催促。

学习要认真!”——笼统地指示。

“不要看电视了!”——否定指示。

“你怎么会这样!”“你怎么回事?”——不接受地指责。

“我说过你多少遍了!”——无可救药地预言。

“你真没出息!”“你真不听话!”——贴标签。

我们一起来检视这些句子背后的潜台词

“快点!”(不耐烦地催促)不好意思,这两个字,我也常用,同样的,让我戒除这个词,一时半会儿我也很难做到。但是,我已经觉察出来了,这个词语的背后的潜台词是“你太慢”!何况,我们再加上不耐烦的语气和紧皱的眉头,甚至再来上一脚,搡上一把。结果呢?孩子快了吗?难道孩子从此做事就不磨蹭、不拖拉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事与愿违。注意了:大多数时候“说什么”和“怎么说”同等重要。有些时候,说话的语气神情甚至比内容本身更具杀伤力,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然而,戒除这个词语,很难。但也不是做不到。我们既然知道了这种催促没有效果,就要找到新的方法,尝试去改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案例。

1.典型案例对比。

案例一:过多的提问与建议。

孩子:“有人偷走了我那支新红铅笔。”

妈妈:“你敢肯定不是你自己弄丢的吗?”

孩子:“我没丢,我去上厕所的时候它还在我桌子上呢!”

妈妈:“你自己的东西随便乱放,能不丢吗?”

妈妈:“你知道你已经丢了好几次东西了,这不是第一次。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贵重东西要放到抽屉里面。你知道你的毛病在哪儿吗?你从来不听大人的话!”

孩子:“别管我!”

妈妈:“太不像话了。”

案例二:认同孩子的感受。

孩子:“有人偷了我那支新红铅笔。”

妈妈:“噢!”

孩子:“我去上厕所的时候把它放在桌子上了,有人把它拿走了。”

妈妈:“嗯……”

孩子:“这已经是第三次被人偷了。”

妈妈:“噢!”

孩子:“我知道的,以后我离开教室的时候要把铅笔放到抽屉里。”

妈妈:“好,我知道了!”

分析与评论:家长朋友们,案例一如同我们的日常,把我们的日常语言复制出来了。如果我们一味地向孩子发问、指责或发表建议,孩子就无法清楚地、富有建设性地思考。案例二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用“噢”“嗯”“我知道了”等词语来认同孩子的感受。简单的一个“噢”“嗯”或“我知道了”其实非常管用。这样伴以关心的态度会引导孩子去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还有可能促使孩子进一步找到解决办法。

以上两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的沟通技巧。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对话方式。这也正是我今天要着重跟家长朋友们共同探讨、学习的。下面继续进行案例对比。

当孩子向父母倾诉自己的难过时,父母要用适当的话语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千万不能否定孩子的感受。以下有两个鲜明的对比。

案例三: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呢。”

爸爸:“不要这么伤心,宝贝。”

爸爸:“不要哭,不过是一只小乌龟嘛。”

爸爸:“别哭了,我明天再去给你买一只来。”

孩子:“我不要另外一只!”

爸爸:“不许不讲道理!”

分析与评论:很奇怪,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边(不论我们说得多么亲切),孩子似乎越伤心。

案例四:肯定孩子的“难过”,把孩子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

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呢。”

爸爸:“噢,不会吧。太让人震惊了!”

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

爸爸:“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

孩子:“我还教它怎么玩把戏呢。”

爸爸:“你们在一起玩得很高兴。”

孩子:“我每天喂它。”

爸爸:“你对那只小乌龟真的是很有感情。”

分析与评论:家长们通常不会像案例四这样来回答孩子,他们担心一旦把这种感情点明了,情况会更糟。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听到可以描述他内心感受的词语时,他会深感安慰,因为有人认可了他的内心感受。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无理要求时,父母要借助想象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千万不能蛮横地用过多的解释和逻辑分析给予拒绝。以下有两个鲜明的对比。

案例五:过多的解释和逻辑分析。

孩子:“我要吃薯片。”

妈妈:“宝贝儿,家里没有了。”

孩子:“我要!我要!”

妈妈:“我刚刚跟你说过了,家里没有了!”

妈妈:“吃点爆米花吧。”

孩子:“不要!”

妈妈:“这么大了还耍小孩子脾气。”

分析与评论:当孩子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我们通常做出逻辑性的解释,但往往我们越解释他们越反抗。

案例六: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孩子:“我要吃薯片。”

妈妈:“我真希望我们家有这东西。”

孩子:“我要吃!”

妈妈:“我知道你非常想吃。”

孩子:“我真希望我现在就能吃!”

妈妈:“我要能变魔术就好了,马上变一大盒出来。”

孩子:“好吧!吃点爆米花也行啊。”

妈妈:“嗯。”

分析与评论:有时,仅仅有人理解你多么想要某件东西,就会使现实变得更容易接受。

当孩子与父母交谈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地听,不能心不在焉。以下有两个鲜明的对比。

案例七:心不在焉地听孩子说话。

孩子:“埃里克打了我,所以……爸爸,你在听我说吗?”

爸爸:“我听着呢,你说下去啊。”

孩子:“于是我就回了他一拳,然后他又打了我一拳。你在听吗?”

爸爸:“我每个字都在听呢。”

孩子:“不,你没有在听!”

爸爸:“我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继续说吧。”

孩子:“算了吧!”

分析与评论: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用心聆听孩子,只是表面敷衍,孩子就会感到失望,从而不再愿意与你交心。

案例八: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

孩子:“埃里克打了我一拳,于是我就……爸爸,你听见了吗?”

爸爸:“在听呢!”

孩子:“于是我就回了他一拳,然后他又打了我一拳。”

爸爸:“他好坏啊!”

孩子:“好吧,以后我去和丹尼玩。丹尼不随便打人。”

分析与评论:如果我们是在真正用心地聆听孩子,孩子就比较容易向我们倾诉他们的问题。我们甚至不必说什么,常常孩子所需要的只是那深表同情的沉默!

以上几个案例让我们认识到: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用“噢”“嗯”“我知道了”等来认同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用适当的话语表达出来;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能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让其高高兴兴地同我们交流、沟通。

2.角色练习,体验感受。

下面列举一些孩子可能对父母说的话,请将每句话读一遍,然后写出一两个词来描述孩子此时的感受,写下一句你可能对孩子说的话,来表明你理解他的这种感受。

例如:

孩子说:“汽车司机对我大吼大叫,结果大家都在笑我。”

孩子的感受:丢面子,窘迫。

你的感受与反应:那一定很丢面子吧。(或:听起来好像很丢面子。)

a.孩子说:“我真想照迈克的鼻子来一拳!”

孩子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感受与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孩子说:“就因为那么一点点雨,我们老师就说我们不能去郊游了。她好蠢。”

孩子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感受与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孩子说:“玛丽请我去参加她的派对,可我不知道……”

孩子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感受与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孩子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周末老师还要给我们留这么多的作业!”

孩子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感受与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孩子说:“我们今天练篮球,可我一个球都没投进去。”

孩子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感受与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孩子说:“珍妮要搬走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孩子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感受与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注意到了吗?要想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此时的感受,要花多少心思,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呀!下面这些话是刚才那个练习的参考答案。对大部分人来说,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不太自然。

a.“哎呀,你听起来好生气呀!”

b.“那你一定很失望吧?”

c.“嗯,至于去不去参加那个派对,你似乎还有些犹豫。”

d.“听起来好像你真的很反感那么多作业。”

e.“噢,那一定是非常令人沮丧的!”(www.xing528.com)

f.“好朋友搬走了真的非常令人伤心。”

但是,只有这样的话语才能给孩子带来安慰,才能使孩子平静下来,进而开始面对他们的问题。(顺便提一下,不必担心用词太深奥。学新词的最好方法就是听别人使用这个词。)

你也许在想:“虽然在做练习的时候我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让孩子知道我多少有些理解他的感受,但接下来该说什么呢?我该怎样继续跟孩子说呢?”

一位父亲与大家分享了这样一个经历。有一天,他儿子从外面冲进家来,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练习中的一句:“我真想照迈克的鼻子来一拳!”

这位父亲说,若是照着平常,他们的对话就会是这样进行的:

儿子:“我真想照迈克的鼻子来一拳!”

父亲:“为什么?出什么事了?”

儿子:“他把我的笔记本扔到地上了!”

父亲:“那你是不是先惹他了?”

儿子:“没有!”

父亲:“你敢肯定?”

儿子:“我发誓,我根本没动他。”

父亲:“那好。迈克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听我的,就把这件事儿忘了吧。你知道你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时是你先惹事儿,然后又埋怨别人。”

儿子:“我才不呢。是他先惹我的……哼,跟你没法说。”

但是,因为这位父亲刚刚参加过一个如何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的研讨班,所以他们的对话是这样进行的:

儿子:“我真想照迈克的鼻子来一拳!”

父亲:“哇,你好生气呀!”

儿子:“我真想把他的胖脸揍扁了!”

父亲:“你那么讨厌他呀!”

儿子:“你知道那个小霸王干了什么?在汽车站他把我的笔记本抢过去扔到地上了!我根本没惹他!

父亲:“噢!”

儿子:“我猜他一定以为是我把他的那只破泥鸟弄碎了。”

父亲:“你觉得是这么一回事呀。”

儿子:“是的,他在哭的时候一直朝我看。”

父亲:“噢。”

儿子:“但是我没有弄碎那只泥鸟。我没有!”

父亲:“你是这样想的。”

儿子:“嗯……我不是故意弄碎的。那个蠢戴比推我时使我撞到了桌子上,我有什么办法。”

父亲:“噢,戴比推了你。”

儿子:“是的,好多东西都被撞到地上了,只有那只鸟打碎了。我并没想打碎那只鸟。他的鸟做得很好。”

父亲:“你真的没想打碎那只鸟。”

儿子:“是的,但他不肯相信我。”

父亲:“你觉得如果你说实话他不会相信你?”

儿子:“我不知道……不管怎样,我会去向他说实话——不管他信不信。而且他也应该向我赔礼道歉,他不该把我的笔记本扔到地上。”

这位父亲惊讶极了,他并没有问任何问题,孩子却把事情的全部经过告诉他了;他并未给出一字的指导,但孩子自己找出了解决办法。这位父亲简直不敢相信仅仅通过倾听并承认孩子的感受,他竟能给予儿子那么大的帮助。

在纸上做做练习、读读对话例子是一回事,在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的孩子对话时能够应用倾听技巧则是另一回事。所以,在回家面对孩子之前,家长们彼此之间做做角色替换练习是很有帮助的。

3.角色互换,体验感受。

接下来我们提供一些角色替换练习,家长两人一组试一试。在做练习之前要先决定谁是大人,谁是小孩,然后只读与你的角色有关的那部分。

孩子的角色:

①医生说你的花粉过敏症需要每周打一针才不会喷嚏连天。有时打针很疼,有时却毫无感觉。你今天打的那针是特别疼的那种,所以从医生那里出来后你想让你父母知道打这一针的感觉。

你父母对此的反应有两种。第一种情况下他们会首先否定你的感觉,但你继续试着让父母了解你的感受。对话结束后,问问自己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并将这种感受与扮演父母的一方分享。

你一边揉着胳膊一边说:“医生这一针简直疼死我了!”

②同样的情况,只是这一次你父母的反应不同,他们接受并承认了你的感受。同样,对话结束后,问问自己对于父母的这种反应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并将这种感受与扮演父母的一方分享。

同样,你一边揉着胳膊一边说:“医生这一针简直疼死我了!”

演完两次之后,你最好演一下相反的角色,从而体会一下父母的观点。

父母的角色:

①你每周都要带孩子来打针。虽然你知道小孩都怕打针,但你也知道大部分时候这种针只是疼一下就过去了。今天,从医生那里出来后孩子却抱怨个不停。

父母这个角色你要表演两次。第一次试着通过否定孩子的感受来使他停止抱怨。请用下列回答(你也可以自己编一些话来说):

“算了吧,不可能那么疼吧。”

“没事儿净瞎闹。”

“你弟弟从来不怕打针。”

“你是小婴儿吗?”

“你最好忍了吧,每周不都得来打一次吗?”

等对话结束之后,问问自己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并将这种感受与扮演孩子的一方分享。

扮演孩子角色的人先说

②同样的场景,再表演一次。只是这一次你是真的在倾听,你的回答要表明你听到并接受了孩子所表达出来的感受,不管是什么样的感受。例如:

“听起来好像真的很疼。”

“那一定很疼的。”

“噢,那么疼!”

“听起来好像是你最希望让你的劲敌忍受的那种疼。”

“一周接一周地打针实在是不容易。我敢打赌,针打完了你一定会很高兴。”

等对话结束之后,问问自己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并将这种感受与扮演孩子的一方分享。

同样是扮演孩子的人先说。

演完之后,最好演一下相反的角色,从而体会一下孩子的观点。

当你扮演那位感受遭到忽略、遭到否定的孩子时,你是否发现你变得越来越生气?你是否发现起初你是生打针的气,后来却转而生你“父母”的气了?

当你扮演那位试图终止孩子抱怨的父母时,你是否发现你被那个“不通情理”的孩子搞得越来越心烦?

否认孩子的感受通常会带来不幸的结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敌意由此而产生。

父母们,在这次对话练习中,当你们承认并接受孩子的感受时,你是否感到争吵的火药味儿在渐渐地消失,是否体会到真诚助人的力量呢?

孩子们,当你们的感受得到承认与接受时,你们是否感觉到更受尊重呢?你们是否觉得更爱父母呢?知道有人了解你们的痛会不会使这份痛更容易承受,使你更有勇气面对下次的挑战呢?

承认孩子的感受,是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们帮孩子认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他们一旦清楚地了解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现实状况,他们就会鼓起勇气去面对问题。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如果他们感到有人在聆听,如果他们得到了别人的理解,那么他们同样可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话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感受通常都是遭到否定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练习,熟练地掌握这一接纳性的新语言。

再来分享一个案例,进一步体验沟通的几个技巧。

一天,男孩皮皮从学校回来说:“妈妈,上学真无聊,我烦死了。我要休学,找工作!”

皮皮妈妈一听就急了:“什么,你今年才初二,这么小出去找工作,谁要你呀!你真不懂事,现在不读书,一辈子就完了,只有去扫马路了。我们供你读书,不要你做事,你只要把书读好就好了,还说烦。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还没说烦,你真不懂事!”

皮皮说:“烦死了,烦死了……”转身进入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把房门关起来!

这个场景似乎有些熟悉,我看有的妈妈的眼神告诉我:是呀,我们孩子也这样,我们说都没说几句就说我们烦。

皮皮妈妈说的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们来看看,其实妈妈的话一点没错,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因为妈妈没有沟通的技巧,没有听懂孩子真正的意思。技巧就是用心倾听,善于提问。

同样的,孩子放学回来,还是这几句话,运用倾听和提问的技巧,可以改变对话,使沟通顺利进行。我们来看一下。

皮皮妈妈听了孩子说要不去上学,心里也一急,但马上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她仔细听着孩子的话,觉得孩子今天很不高兴,心想孩子一定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事,于是问:“听起来,你好像很不高兴,能不能和妈妈说说,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

皮皮一听这话,眼眶红了:“今天上数学课明明是别的同学和我说话,我根本没理他,李老师就让我们两个人罚站,我说我没说,老师还说我抵赖,后来还让别人先坐下,让我站了一节课。”

好,两次比较一下。第一次妈妈没有用心倾听孩子的话,一听到孩子话里有不合情理的地方,马上就开始批评。结果,孩子就烦了,和孩子的沟通失败了。而第二次妈妈用了技巧——用心倾听,善于提问,听出了孩子的不开心,找出了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

好,现在,大家已经知道第一个技巧,知道用心倾听就能使谈话继续,就能找出事情的原因。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技巧——适当的反应。

就是当孩子说话时你要有所反应,这个反应包括对内容的反应和对情感的反应。

好,我们来看看如果没有运用这个技巧,刚才的谈话如何继续。

假设皮皮说出原因了,皮皮妈妈说:“哦,这么回事呀!算了,老师是不对,可是老师就算不对,你也不能这么点事就说休学呀,遇到这么点事就说休学,将来还有什么出息,将来你人生当中要遇到多少事呀,一遇到困难就想逃避,怎么能行?想当年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要给家里烧饭呢,什么时候耽误过学习呀!……”

妈妈还要继续说,皮皮说:“烦死了,烦死了!”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房门。

(大家在谈论,皮皮妈妈又怎么了,为什么谈话又陷入僵局呢?)

原因就是皮皮妈妈没有运用第二种方法,即学会适当的反应技巧。

刚才讲了适当的反应就是对对方谈话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反馈。下面我们来学习怎么用。

我们再次假设第二次谈话从孩子说出原因后开始,妈妈说:“哦,你没有做错事却被罚站,你受委屈了,怪不得不高兴呢,你一定感到很气愤!”

这里妈妈对内容进行了反应,说“孩子你没有做错事却被罚站”就是把孩子发生的事总结了一遍,说明你听懂了他的话。后面,妈妈又对孩子的情感做出了反应,说:“你受委屈了,怪不得不高兴呢,你一定感到很气愤!”这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理解了自己的委屈和气愤。

得到了妈妈的理解,于是皮皮又说:“就是,老师连情况都不搞清楚,就乱罚人,素质太差了。妈妈,这种学校无聊死了,我不要上学了。”

妈妈又说:“哦,情况妈妈也清楚了,老师的确做法不妥,妈妈也很同情你,不过,你说学校无聊,不要上学,还是不行的,这是两回事,妈妈还要和你说,碰到这点事就不要上学,怎么行呢?……”

妈妈还要说,皮皮说:“烦死了,烦死了!”又转身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房门。

大家要问了,你看这个妈妈蛮好了,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情况,又对孩子受委屈的心情给予了反应,教育他几句也蛮对的,没错呀;本来就是孩子不对呀,怎么这个孩子还说烦呀!

原因在哪里?

哎,妈妈没有用第三个技巧——学会同感。

虽然皮皮妈妈也同情孩子的遭遇,但对孩子遭遇挫折事件后不想上学,对老师有抵触情绪,这点没有同感,就进行批评。什么是同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我们下面来看看应该怎么运用同感来化解这场冲突。

当孩子说“就是,老师连情况都不搞清楚,就乱罚人,素质太差了。妈妈,这种学校无聊死了,我不要上学了”时,妈妈应该怎么说呢?妈妈应该说:“嗯,妈妈小时候要是遇到这种事,也会和你一样想的。”这里就是一个同感。运用同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要放下家长的架子。

“真的吗?”皮皮感兴趣地问。

“是呀,人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对不公平待遇的制造者,总要反抗的,但是因为他是老师,所以你觉得不能和他吵,于是你就想用不去上学来反抗,妈妈说得对吗?”

孩子笑了,说:“对的,我就是气不过,可我又不能骂老师、打老师,所以只好说不去上学了。”

大家看,妈妈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孩子就轻松多了,因为妈妈不仅同情自己的遭遇,还理解自己为什么说那样的话。所以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谈话继续下去了。孩子说出了心里真正的感受,也发泄了情绪。这时,有效沟通的渠道已经开通。

大家注意,运用沟通的三个技巧,皮皮妈妈根本不用批评孩子。在此基础上,只要耐心引导,就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让我们看看皮皮妈妈如何成功解决这一个问题,结束这次沟通。

当皮皮说:“对的,我就是气不过,可我又不能骂老师、打老师,所以只好说不去上学了。”

妈妈也笑了,说:“我很高兴看到你还是很懂得尊重老师的,知道老师不能打骂。你愿意听听妈妈给你的建议吗?”这里,用到了发现孩子的优点的技巧。

皮皮:“当然了,我和你说,就是想让你给我想想办法呀!”

妈妈:“办法有呀,不过,你觉得老师是不是故意冤枉你呢?”

皮皮:“那倒不是,他刚转过身写板书,应该是没看清。”

妈妈:“好,那么妈妈给你两个建议。一个办法就是你明天和老师心平气和地去解释清楚这件事,让老师知道这件事你没错,是老师搞错了。也许老师会和你说对不起。实事求是,勇于面对问题,这叫勇敢,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品德。你可以去尝试一下。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你原谅老师,让事情就这么过去,心里也不再去想它了。原谅别人的无心过错,宽容和乐观,也是很好的美德。你可以考虑一下,自己做决定。”

皮皮说:“那我想想吧。”于是,皮皮转身进了房间。门被轻轻关上的时候,妈妈看着孩子沉思的背影,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许多!

这个事例给大家展示了运用沟通的三个技巧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让大家体会到看似简单的谈话,用技巧和不用技巧结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天天在和孩子沟通,我们是否因为没有运用这些技巧使亲子沟通困难,使亲子关系走向破裂呢?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亲子沟通技巧,家庭教育重在改变心态,如果心态调节不过来,技巧只会停留在技巧层面上。当然心态的改变不可能靠听我这么一番话,就立竿见影,就调整好了。只有一种职业不经培训就上岗了,那就是“父母”。做好父母是每个家长的本能,但是做“好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最后,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所有的父母都能感受到伴子女成长是一种享受幸福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