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与包容: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开放与包容: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整个人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表现为西方与非西方基本价值观念及思想信仰的差异。亨廷顿把文明视为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是文明冲突和文化差异。“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营养,以柔性、温情、共赢的和谐力量赢取世界人民的价值认同。

开放与包容: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各流派相互接纳包容—和合发展—包容异质—再和合发展的循环往复并不断上升的过程。我们所说的开放包容,不仅仅是在国内实施开放与包容,更重要就是向世界开放,能够包容世界上不同文化。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包容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立的双方只有在统一体中才能斗争和发展。不同的文化流派只有相互包容,才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是公认的中国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众学派各抒己见又相互攻讦,一时星光灿烂、名家如云,最终却是不约而同地和合于探求治国安邦之谋、天地万物之道、善恶人文之德,由此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和发展方向。相反,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其著作,不是包之容之、而是坑之、焚之,交流学习借鉴的对象消失了,数百年间思想同归于儒教一门,后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也就只能在其上添添补补,再无跨越式的发展了。第二,包容是不同流派共存的条件。各个文化形态都是由无数个部分构成的,这些部分又分为外围、内围与内核。不同流派的交流,首先进行的是一些外围观念和衍生物的冲突,此后才会进行内围的和合运动。但是每一文化流派的内核一般来说始终保持其原有特征,这时只有相互包容,才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否则,要么同归于尽,要么一方消灭另一方,斗争结果归于“同一”而丧失发展的动力。

1.我们要正视西方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特别是美国,依仗其军事和科技实力把控着国际话语权,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用开放与包容的意识认真学习西方各方面的知识,并采取扬弃的方式,取长补短,让优势为我们所用。我们知道,世界各国都在一个地球村,相互了解和学习是大势所趋,全面开放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开放的世界,我们就要有包容的胸怀。

我们在继承和弘扬包括荆楚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主动学习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坚决反对用自己的文化霸权来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就是“文化帝国主义”,是指“把一种‘优越的’文化灌输给另一国家的人民,使他们自愿服从这种文化的统治。”我们必须承认,就近代科学而言,中国是落后,中国尤其需要向先进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弘扬近代科学精神。

2.中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体现在自由民对纯粹知识、对“无用之用”学问的追求,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传统。形而上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进一步追求建立自洽的逻辑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训练。西方文明的精髓在于思辨理性、逻辑思维的实证方法,尊重人权、个性解放的自由主义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主制衡的新政治伦理,勇于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造福于人类的工业文明、商业文明。(www.xing528.com)

西方世界,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他从社会契约论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契约一旦缔结,“就意味着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由人民结合成的集体,因此个人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人民则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上那些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经济生活、居住地域、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带形成的民族等。对于不同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各种共同体都会逐渐发展,随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整个人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

中国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世界的进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传统。顺应自然,注重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辩忘言,是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她指导中国人有效地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然相处,并造就了历学、农学、医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的成就。重视整体、关联、综合、包容、感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与强调理性、批判、分析、实验、精确的西方科学文化有着不同的底色。在不同的底色上思维习惯必然有所差距、各有特点,需要交流互鉴、相互学习。面对这些文化差异,我们不能单纯地非彼及此,而是要认真交流与借鉴,获得新的认知,更好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有效对话而不是对抗。我们如果用自己的文化优越性来反对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就是跟西方部分人犯了同样的错误

3.正确分析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

美国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哲学判断。他认为,导致未来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文明的差异”。表现为西方与非西方基本价值观念及思想信仰的差异。他认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因素,将是西方与非西方的文明冲突。 亨廷顿把文明视为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是文明冲突和文化差异。

人类的文明进步,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优秀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习俗,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正是把“和合”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倡导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摒弃“二元论”的博弈思维,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大同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营养,以柔性、温情、共赢的和谐力量赢取世界人民的价值认同。多种文明应该是长期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是使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