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物理、化学的考试成绩决定我们是否喜欢阅读这类书籍

数学、物理、化学的考试成绩决定我们是否喜欢阅读这类书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决定我们喜不喜欢阅读这类书籍的关键点,大概就是初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的考试成绩了。数学、物理、化学的计算式,并不适用影像阅读法,因为计算式纯然运用表意识的逻辑思考力,不需要使用图像力与潜意识的直觉力。

数学、物理、化学的考试成绩决定我们是否喜欢阅读这类书籍

会决定我们喜不喜欢阅读这类书籍的关键点,大概就是初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的考试成绩了。只要考试分数好,我们会认为这些项目不难,会愿意继续阅读这类书籍。只要考试分数低,我们就会累积挫折感,且认为自己没有天分,潜意识中就会主动避开这类书籍。所以,初中的考试分数,会决定我们是否会对这类书籍产生喜好。

坊间这类书籍绝大多数是写给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人看的,也就是说我们脑中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会觉得这本书很容易阅读。反之觉得很难读,绝对是正常的。

有些人的小学数学考试分数,就决定了长大后还会不会想阅读探讨数学领域的书籍。即使是标榜且主诉求是写给小学生看的数学类书籍,如果是由不喜欢数学的大人来阅读,也会觉得好难阅读,读不出什么乐趣的。

这类书籍,需要不断地动脑,随着作者的文字一直思考、一直思考。阅读前,如果脑中的背景知识量不够广或是不够深,就会觉得整本书很难读,进而认定这本书很无趣,而放弃阅读。

刚开始进行影像阅读法的初学者,千万不要拿这类的书籍来练习,否则只是累积挫折感而已。

纯理论性的这类书,阅读起来是很费脑力的。读者需要运用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去理解作者阐述的论点与想处理的一般现象与规则。阅读这类书籍的过程,就是一场脑力运动。作者经过反复研究查证各种案例,或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运用归纳法得出结论,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反向运作,分析作者的假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或分析作者的依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纯理论性的书,也不强调实用性。萧伯纳曾说:“有能力的人,就去做,没有能力的人,就去教。”萧伯纳将实用性当成是能力的标准,所以下了这样的结论。

我在阅读这类书时,会事先留意一下这本书的初版年份或是书中引用的研究报告的年份,毕竟科学日新月异,有些科学论述已经是过时或是被后人证实是错误的,但科学家的思考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即使出版日期是近五年的,谁也说不准书中的结论会不会在明年就被新研究推翻,我不会死守作者的论点一辈子。

数学、物理、化学的理论,可以采用影像阅读法,要将重心放在作者的思考脉络上。数学、物理、化学的计算式,并不适用影像阅读法,因为计算式纯然运用表意识的逻辑思考力,不需要使用图像力与潜意识的直觉力。

我须再次强调阅读目的的重要性,假设我今天只是想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并不是想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或是专业人士,在阅读时可以直接跳过不读(跳读、略读)那些计算式,只要看懂作者提出的论点就好。

 公元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瑞尼斯提出“电解质解离说”(简称电解说),电解质在水中会分解成离子(这个过程称为“解离”),因而使水溶液能够导电。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带正电荷的粒子称为正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称为负离子

——八下康轩版自然,2019年

 电镀是电解原理的应用,以欲镀金属为正极,被镀物为负极,并以含欲镀金属离子的盐类水溶液为电镀液,将某金属镀在负极的另一材料之表面上。例如要在铁制的汤匙上镀铜,则须以铜为正极,汤匙为负极,硫酸铜溶液为电镀液。

——九下康轩版自然,2018年

 细胞核内可以控制生物特征,并使其代代相传的遗传物质,称为染色体。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平时呈细丝状,细胞在分裂时才会浓缩为短棒状的构造。染色体由DNA(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所组成,带有遗传信息,为双股螺旋状,蛋白则可让长长的(DNA)有条理地缠绕起来。

——七下翰林版自然,2018年

 生物行有性生殖时须经由配子的结合,配子通常有雌雄之分,且外形并不相同。以人类为例:男性产生的精子即为雄配子,呈蝌蚪状,头部具有细胞核,尾部则为运动的构造;女性产生的卵子即为雌配子,体积比精子大许多。
卵子与精子结合后成为受精卵,此过程称为受精作用,受精卵会逐渐发育成胚胎。由于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来自父亲和母亲的组合,因此胚胎发育后形成的新个体,不会与亲代完全相同。

——七下翰林版自然,2018年

 现代科学家认为性状的表现是由基因(gene)所控制,基因是染色体中特定的DNA片段,染色体上有许多不同的基因。
一个基因若具有两种以上不同形式,会使性状产生不同表现时,这些不同形式就称为等位基因(allele),也就是孟德尔所指的遗传因子。

——七下翰林版自然,2018年版

 生物死亡后,遗体大多会被分解或破坏,若遗骸被包埋在泥沙中,随着时间推移,上方的泥沙层层堆叠,会逐渐形成坚硬的岩层,将遗骸保存在里面。在此过程中,如果有矿物质渗入这些遗骸的骨骼或牙齿等坚硬部位,经过结晶及压力等作用,这些遗骸就会渐渐形成化石

——七下翰林版自然,2018年

 公元1753年,瑞典科学家林奈(1707~1778),采用二名法,以拉丁文为生物拟定学名。学名的第一个字为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是该生物的“属名”;学名的第二个字为形容词,全部采用小写,是该生物的“种小名”,用来描述其产地、特征或其他意义。学名不但国际通用,还能说明生物的分类地位与亲缘关系。(www.xing528.com)

——七下翰林版自然,2018年

 菌物界的生物通称为真菌,具有细胞壁,缺乏叶绿素,须从外界获得养分。真菌能产生细小的孢子繁衍后代,常见的有霉菌、蕈类及酵母菌三类。
霉菌和蕈类由菌丝构成,属于多细胞生物。菌丝能附着或侵入物体内,可分泌酵素将养分分解成小分子后吸收利用。酵母菌则不具有菌丝的构造,为单细胞生物。

——七下翰林版自然,2018年

最后列出中文图书分类法中的科学类让大家参考,这个类别究竟包括了哪些主题的书籍。

3科学类

●300科学总论

●310数学

○311初等数学

○312电脑科学

*312.1电脑,资料处理

*312.2电脑程式设计

*312.3电脑程式语言

*312.7电脑系统资料相关处理

*312.9中文资料处理,中文电脑

●320天文学

●330物理学

●340化学

●350地球科学地质学

●360生物科学

●370植物学

●380动物学

●390人类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