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深化改革新境界:理性共识是关键

新时代深化改革新境界:理性共识是关键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创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观点新要求,不断开辟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其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新贡献。其三,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开拓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新时代深化改革新境界:理性共识是关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创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观点新要求,不断开辟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其一,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也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力量,其核心在于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这客观上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各方面体制机制在创新发展中已日渐完善。然而,新的体制机制确立后,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和巨大优越性,除了继续深化改革别无他途。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1]面对新时代中国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现实,面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保证我们的举措和行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前进方向,更好地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2]这就要求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不能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能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要坚持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有机统一,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新贡献。(www.xing528.com)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矛盾的角度分析事物,在矛盾体系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双方中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全面性特征。社会改革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系统和整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国防、军队、外交等多个方面,要将这些复杂关系理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变“摸着石头过河”为加强顶层设计。因而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察、认识、处理和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直面主要矛盾和破解重大问题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3]以此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紧紧围绕”: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紧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抓住了中国社会改革工作的基本规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在当代中国改革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

其三,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开拓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2016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时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4]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人的发展的科学思想理论,其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在于为人类谋幸福,在不断推进社会变革中谋求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而推动社会变革的实践必须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社会的发展最终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整个世界历史也正是“人作为人”的历史,离开这个目标,所有发展都会失去价值和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要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些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改革“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突出并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体性原则。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改革最高准则和根本目标,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任务,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把让人民满意,为人民造福作为检验改革的根本尺度,增强改革的包容性和和普惠性,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使改革得到更广泛的群众支持和社会基础。这些都是在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新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