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呼唤理性共识:知行理论探析

新时代呼唤理性共识:知行理论探析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悠久深邃,光照四邻;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一篇宏大壮丽的叙事史诗,影响深远。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新时代呼唤理性共识:知行理论探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悠久深邃,光照四邻;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一篇宏大壮丽的叙事史诗,影响深远。

第一,就时间跨度而言,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里的绵延传承,至今不断流。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永续传承,从未间断。我们常说的四大古代文明,古代埃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在四大古代文明中,古代埃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印度三大文明要么被其他民族征服、要么成为废墟、要么烟消云散,唯独中国的文明从起源一直绵延至今,且从未断流。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先后六次被外族入侵,最后终止于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古代巴比伦文明,是在平原上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城市,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巴比伦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因此有“空中花园”之美誉,但后来成为了废墟。古印度文明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历史上被几个种族入侵,比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的希腊帝国,阿拉伯帝国也曾侵占过印度,也正是因为这些外族的入侵殖民,古印度文化丢失,成为了现在的印度。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中游一带生活着一群黄土地的儿女。他们在那里开始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中华文明的航船从此扬起风帆。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建立。继起的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以后周人代商而拥有天下。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诸子争辩、百家争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把所辖疆域泛称为“中国”。以后经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等古代王朝一直延续至今。朝代无论怎样更迭,“中国”的专称从未改变过,中华文明的血脉从未中断过。

第二,就发展水平而言,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华章,抵达世界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巅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

历史上的中国“鹤立鸡群”于世界长达1500年之久。从秦汉直到晚清2100多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一直是世界第一,直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当时西方国家中最富强的英国销往中国的商品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一项,更无需提丝绸和陶瓷了;全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英国著名经济史专家安格斯·麦迪森曾计算过,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3]

中华民族的文学历史悠久且独具风格。诗歌中国文学中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屈原的《离骚》和《孔雀东南飞》等分别是楚辞和乐府诗的代表作。汉赋辞藻华美,颇有磅礴之势,代表人物有贾谊司马相如等。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最为灿烂的一章,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辛弃疾陆游等是那个时代的标识。元明戏曲中,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不朽之作。明清小说盛行,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就产生于此。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www.xing528.com)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和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天文方面,春秋时期就留下了世界上有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这一记录比西方早600多年;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唐代一行和尚的关于子午线的测度,比西方早1000年;元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比西方早800年。数学方面,汉代《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周髀算经》证明我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地发现并应用了勾股定理的一般情形,比西方早600年;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13位,比西方早1000年。医学方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0000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遍布于各个领域,都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就影响范围而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艳惊四座、光照四邻、影响深远。

首先,中国疆域版图特别辽阔。自秦朝统一之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至中华民国,中国的疆域版图不断扩展壮大。清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辖钓鱼岛),使古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最后定格为:北至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面积共约1300万平方公里。清帝国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管辖权和控制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大值。当代中国的领土范围就是以清王朝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疆域版图为基础确定的。

其次,中外交流频繁,中华文明泽被深远。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贯通了中原至西域的通道。公元73年,班超前往西域,之后甘英奉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由此打通了由西域至条支(在今伊朗一带)和安息(西亚古国,领有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并抵达波斯湾沿岸的道路。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开始出现。西汉中叶,汉武帝遣使远航,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我国。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的。四大发明的西传对整个人类社会,特别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5]

最后,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巨大,中华文化圈影响深远。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多样化的封建文化达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大繁荣,世界各地来中国留学、取经学习的人摩肩接踵。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圈已经形成。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中华文化圈的出现,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600年,日本首次派遣隋使到中国,实地考察和研究中国文化。公元645年,日本又推出全面引进和效仿唐朝文物典章制度的“大化革新”,同时19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有的遣唐使为了深入研修中国典籍,可以留下来学习三五年不等,人们习惯上称他们是“留学生”。中国的“留学生”一词即由此产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到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基本上具备了中国文化的雏形,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日本的民族文化。

汉代以后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交流频繁,直至隋唐达到了高潮,中国文化逐步变成了朝鲜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概括地说,朝鲜的语言文字、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等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据有关专家研究,越南的语言词汇当中,几乎有一半源于中国,中国的方块字曾是越南的官方文字,长达一千多年。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华文明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