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成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批判是有着明确的人学指向的,那就是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复归到合乎人的本性的人。要想理解马克思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与实践指向就必须首先要明确马克思所要消灭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有财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私有财产的人学指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的根本目的在于扬弃产生了私有财产的异化劳动,使人获得实现自身本质的途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学展望成果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批判是有着明确的人学指向的,那就是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复归到合乎人的本性的人。要想理解马克思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与实践指向就必须首先要明确马克思所要消灭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物早已有之,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有产与无产之间的对立还只是一种外在的对立;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产和无产的对立成了一种内在的矛盾,即作为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劳动与作为私有财产资本的矛盾。这种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一经产生就伴随着消灭这一矛盾的共产主义运动,以私有财产为其发展动力的资本主义社会越是发达,以否定私有财产及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共产主义运动就越是成熟,而共产主义的运动终将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私有财产的人学指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共产主义的运动是在充分肯定人的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又通过扬弃产生这一成果的异化劳动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复归。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共产主义的运动采取的是扬弃的态度而非彻底否定的态度,这是因为,一方面,共产主义的运动是在以往全部财富的基础上生成的,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又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另一方面,物质财富实则就是积累起来的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人的劳动。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的根本目的在于扬弃产生了私有财产的异化劳动,使人获得实现自身本质的途径。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含了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人的自然性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才能得以存在,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于人而言才是人的存在。那么人便不可能逃离现实社会而在一个抽象、虚幻的自然中重新恢复自己的本质,人只能选择在社会中、在人的类生活中寻找恢复人的本质的可能性。

社会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而成的整体,而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不过是整体的一部分,是生产的一些特殊表现方式并受生产的支配。以往探索扬弃私有财产的运动往往都是在这些特殊领域中打转,然而从被生产所决定的某一特殊领域出发以扬弃私有财产无异于在一个抽象的自然当中探索解放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同样割裂了社会的整体性联系。在马克思看来,在一个非现实的领域中去追求私有财产的扬弃并不会产生真正的实效,只有在现实的社会中直接追求私有财产的扬弃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而这正是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

其二,共产主义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追求私有财产为其自身目的的,对于私有财产的追求就是对私有财产的占有,这种占有是直接的、片面的享受,这种片面的享受表现在人停留于占有的感觉中。在这种片面的占有感中,人面对对象而产生的真正的、真实的感受,如人的听觉、触觉、嗅觉、情感、愿望都被弱化甚至被抹杀了。马克思认为对私有财产的追求会带来人的愚蠢和片面,一切肉体和精神的感觉都被拥有的感觉所代替,因而人在物质上越富裕,他在肉体和精神方面就越贫穷,他的感性存在就越遭到异化。马克思认为,只有彻底扬弃私有财产,人才能重新占有自己的感性存在方式,而且重新占有不仅意味着人在个体层面恢复了其人的感性器官的原本功能,还意味着人在社会层面同时占有了他人的感性器官,正如重新占有人的本质意味着不仅仅是使眼睛重新成为人的眼睛,还可以使眼睛成为能够欣赏美的眼睛,而美的产生正是由社会器官所形成的。

在马克思看来,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必须要从客体对象和主体人两个向度着手。马克思指出,一方面,对象何以能成为人的对象,既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也取决于与对象相适应的人的本质力量,那么要想使对象成为真正人的对象,不仅要改变对象的生产关系,也要同时改变接受对象的主体即人的本质力量,而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在变革私有制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的感觉感受并不是凭空存在的,人的感觉依赖于它的对象,人的感觉感受是人在将自身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这就意味着通过人的感觉感受能力的恢复是离不开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对象化成果的,现实的、已有的对象会对人的感觉感受能力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恢复人的本质,同时离不开对于现实存在的根本变革。

其三,共产主义通过人的劳动而将人树立为主体。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6]在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之前的社会当中,由于人一直将自己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上依赖于他人他物而未将自身视为真正的主体,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造物主。然而回顾人类的历史却不难发现人类的整个历史都是由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因此对于人的历史而言,人一直是应然主体。在以往的社会中,人作为应然主体是通过外在的中介来实现自己的本质,人长期受制于这一中介,甚至成为中介的奴隶。在马克思看来,经由共产主义而实现了的社会主义中,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已经实现了统一,人再也不需要通过外在的中介实现自身,人从自身的感性意识出发的活动就是人对象化自身的方式,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

【注释】
(www.xing528.com)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