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直击民生建设新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直击民生建设新目标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财力状况”是一个现实的具体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改善民生,即改善民生要从具体条件出发。这里的“雪中送炭”蕴含着有针对性地为民众自我解决民生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直击民生建设新目标

“每年抓几个重点,完成几项任务,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1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时的一个重要论述,在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今天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极其形象化的寥寥数语,揭示出了深刻的方法论,仔细体会不难发现,这一注重积累、循序渐进的做事原则也体现着一种人学原则。

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离开具体条件谈解决问题是幻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典型表现。对于具体的事物和人的活动来讲,条件又有有利和不利之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到支持和抑制作用。对于解决问题来讲,条件又分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表现为能够识别各种条件、利用有利条件以及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甚至能够创造出事物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当然改变或创造条件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能罔顾现实蛮干。

“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1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条件论的一个生动注解。“财力状况”是一个现实的具体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改善民生,即改善民生要从具体条件出发。这里的“雪中送炭”蕴含着有针对性地为民众自我解决民生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国弱势人群体的发展具有历史和时代的特点,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状况有关。曾经特别突出的弱势人群体生活问题(如饥寒),在今天已经不成其为问题;而现在的弱势人群体发展问题在过去也许是不敢想象的问题,这一切都与时代发展及人们的现实需求有关。当人们连生存都有困难的时候,受尊重的需求是淡漠的,更遑论自我实现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弱势人群体也许只是想办法活下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生状况分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创伤型民生;改革开放前的追求温饱型民生;改革开放初期逐步解决温饱问题的恢复与发展型民生;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后的追求小康型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追求美好生活型民生。从历史来看,每一个时代民生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当时的条件出发的,偶有例外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进入新时代,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大背景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民生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在新的物质条件下,新的民生问题也伴随产生,诸多困难和挑战依次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13]对于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从现有的条件出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脱贫攻坚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实事求是理念指引下完成的。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4]弱势人群体的需求层次处于基础阶段,物质利益作为现实的考虑必然是最真实的。“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既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又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前者是要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则蕴含着一种能够保证持续用力的科学态度。从“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直到“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论述则更加生动地诠释了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目标明确地促进弱势人群体发展的基本原则。

促进弱势人群体的发展问题之所以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因为此问题不是突然产生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应地,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功。问题的产生有一个时期,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阶段,任何事物从产生到结束都在一个整体的过程之中。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急功近利,就会摸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如庖丁解牛,依道而行。

循序渐进地促进弱势人群体发展的根据,还在于这一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所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解决问题只有循序渐进的进行时,而没有万事大吉的完成时。譬如人民原来的需求是温饱,现在的需要是小康,将来的需要是更加惬意、美好的生活;原来的需要多落实在物质层次,现在的需要就开始向自我发展、受到尊重等精神性内容逼近。说到底,促进弱势人群体发展就是需要和满足需要所应具备的条件之间尚未解决的矛盾,解决矛盾必然渗透于各种有针对性的过程之中。

我国现在已然进入全面小康的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突进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追求温饱已经成为过去时,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成为新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美好”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心理反映。如果大家都和过去比,生活总有或多或少的改善;但只要横向比较,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落差就会使弱势人群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也是人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存在阶级和阶层的现实条件下,非不得已应不能要求弱势人群体继续“无私奉献”,相反,应该千方百计帮助弱势人充分发展,而且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发展时期都关心弱势人群体的发展问题,是在顶层层面抓住了人的发展的关键。对于人的发展,资本的逻辑(人之道)是取不足而奉有余;反之,社会公理(天之道)则是取有余而补不足,实现共同富裕。“天”代表一种公平,也代表一种规律。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事求是无疑是完成这一使命的灵魂。

【注释】

[1]丰子义.自觉回应时代问题的人学研究[N].光明日报,2017-09-18(0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4.(www.xing528.com)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6]习近平.深化改革要有新谋划新举措[N].新华每日电讯,2013-11-14(0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7.

[1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17.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9-130.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