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学展望:推动全面发展的现实平台

人学展望:推动全面发展的现实平台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具备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与个人社会交往能力还不够,还必须通过道德理想教育、政治伦理教育、日常生活养成教育,有层次地构筑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平台。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仅仅是人类未来的美好远景,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够实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人学展望:推动全面发展的现实平台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具备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与个人社会交往能力还不够,还必须通过道德理想教育政治伦理教育、日常生活养成教育,有层次地构筑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平台。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7]

在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劳动实践和社会交往以及接受教育过程中,“人都发现并且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18]

因此,改变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首先要用科学的教育模式分层次、分阶段地教育人和塑造人。这种科学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儿童或者小学突出日常生活养成教育,这是最基本的教育,也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和最长远的教育;少年或者中学正是人的行为习性开始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则主要进行伦理行为规范的教育;青年或大学正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应该抓好道德理想教育。可见,这种科学的教育模式“意味着对多维度的丰富具体的人生回归,对多元开放精神的追求”[19],从而真正构筑起人的全面发展的平台。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正确地、全面地重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会受到一种启发。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仅仅是人类未来的美好远景,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够实现。而事实是,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理想,同时也是一个渐进而又不断提升的历史过程。深入理解、正确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神实质,用其审视我们的现实,规划我们的目标与行动,对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自觉地推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人的现代化,从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AZX001)的研究成果。

【注释】

[1]陈志尚,等.人学新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5.

[2]韩庆祥.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19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4]弗罗洛夫.人的前景[M].王思斌,潘信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22.

[5]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第4版.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7]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80.(www.xing528.com)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9]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M].第4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40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11]陈新夏.唯物史观价值取向当代建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57.

[12]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97.

[13]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6.

[14]黄楠森.人学的科学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99.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542.

[16]高清海.高清海类哲学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4.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18]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389.

[19]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