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绘画技能评价

智力障碍儿童绘画技能评价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第一,最重要的是确认该学生当时所处的绘画发展阶段,这相当于确认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智力年龄。对学生作品的评价,需要教师具有相关的知识和长期的经验,这并非一时之功。作为评价手段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技术分析,需要着重分析以下几点。

智力障碍儿童绘画技能评价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第一,最重要的是确认该学生当时所处的绘画发展阶段,这相当于确认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智力年龄。一旦确认,很长一段时期对学生的教学都是在那个时期,教学的目标就是朝着下一个阶段努力。例如,学生虽然有12岁,但他的画面明显处于前样式化期,那么就可以确定他的智力年龄相当于正常学生的4~7岁;再根据学生画面中的形象细节、不同形象的数量,又可以确认该学生是才进入前样式化期,还是已经快接近于样式化期了。如果是才进入前样式化期,那学生就需要很多的训练进行巩固;如果已经到了前样式化期中段,那就需要多进行创作,增加形象认知,熟练技法;如果到了前样式化期末期,即将进入样式化期,那么就要在技法、材料上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帮助学生为进入样式化期作准备。在教学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了教师教育能力的专业性,教育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就不会失去目标和依靠。

第二,要观察学生是否利用艺术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经历。艺术不仅仅是画得像不像,更重要的是具有艺术特点,即应用视觉艺术的方式表情达意。有的教师的课程设计总是有新的内容要求,每次都要求学生学习画一个新的东西、新的主题,采用新的媒材。似乎没有新的东西就表明教师的教学没有突破、没有前进。实际上,我们看到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表达情感、思想的固定形象符号,中国画中的牡丹、荷花,西方绘画中的人体,以及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虾,这些形象其实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艺术家借助这些形象化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样的,用熟悉的形象语言来表达感情与认知,这才是艺术的本来面目。当孩子们能够不受技能技巧的束缚,毫无顾忌地表现身边熟悉的人物、事物时,他们才能够熟练地用这些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教师不能陷入认知型的美术教学中,把美术课上成认知课,把学生的美术教育引入歧途。在欣赏学生的作品时,教师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观察学生是否利用艺术形象来表达他的情感和经历,而不是注重画得像与不像。

第三,要通过作品发现学生的认知兴趣、情感特点、性格特征、形象风格等个性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好的一面。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需要教师具有相关的知识和长期的经验,这并非一时之功。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很快就从学生的作品中看出学生的性格,实际上也是长期了解学生的结果。

案例

学生的真实性格特点有时是被隐藏着的。隐藏的原因有时复杂,有时也不复杂,美术教师往往可以从孩子的画面中看出端倪。图7-1是一个轻度智力障碍孩子的作品,这个孩子三年级时由于行为问题从普通小学转到培智学校逆反心理一直都很严重,对教师、同学很不友善,课堂上起哄,威胁其他同学,不理睬教师的批评,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但是,教师从他的绘画作品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有着善良品质、丰富情感的孩子。后来教师了解到他的家庭中有一些问题(这些家庭问题不是教师能够帮助解决的),教师能做的只是对这个孩子保持希望,耐心教导。毕业后,孩子找到了工作,具有了一定经济能力,变得温顺、善良,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他多年后回到学校,对美术教师十分感激,承认自己在学校期间“很不懂事”,并为那时的事情感到十分惭愧。

图7-1 男(轻度智力障碍) 12岁

第四,通过作品分析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必要时可以进行艺术治疗。当然,艺术治疗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不是普通教师能够胜任的,但是具备一些艺术治疗的常识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协助解决问题。

案例

图7-2 (智力不详) 4岁

孩子4岁,教师教他画画时很困惑,反映说:“孩子画画时无论有没有主题都是画这些东西(图7-2),要不就写自己的名字,或者数字。手工作品,无论有没做完,做了就拆,母亲怀疑他智力有问题。”从这幅画来看,孩子处于涂鸦期,与生理年龄相称,且用笔很重,说明控制笔的神经、肌肉发育正常。而红色黑色都是情绪很强烈的颜色,表示孩子的情感受压抑很厉害。后来通过询问,发现孩子会弹钢琴,表明智商应该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母亲每天都要让孩子弹钢琴、写字,此外还要参加其他兴趣班。从母亲与教师的对话来看,母亲性格比较专制,导致了孩子心理十分压抑,需要宣泄。

当然,以上案例只是间接地进行分析,要作出确切的判断,需要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作为评价手段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技术分析,需要着重分析以下几点。

1.是否独立创作

独立创作说明学生的创作能力较强、性格独立。有的孩子只愿自己单独创作;有的孩子愿意与他人一起共同创作,也愿意自己独立完成创作;有的孩子需要在教师辅助下才能进行创作。

现代教育开始提倡集体合作创作的形式,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对方的技能技巧,但是,依然不能排斥个人的创作。个人创作的时候,更利于表现个人的情感和经历。(www.xing528.com)

2.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自我感觉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感觉如何,是沉醉在画中,为作品感到骄傲,还是仅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如果是后者,虽然完成了任务,教师仍然需要关注,寻找激发孩子兴趣的内容,或者改变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3.风格

有的学生风格小心谨慎,有的学生喜欢大气磅礴;有的学生喜欢潦潦草草,有的学生喜欢密密麻麻。无论哪种风格,教师都要寻找方法,立足学生自己的风格,辅导他们创造出具有艺术趣味的作品。不能以尊重孩子的艺术为理由过于放任,使孩子的认知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4.色彩

在智力障碍学生中,有不少是色盲或者色弱,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运用各种颜色来进行绘画创作,以刺激视觉细胞的生长。有的学生比较偏爱某些颜色,教师可以进行有意识的矫正,但是,这并不是强制性的,只能建议孩子多用一些颜色,提醒他使用从来没用过的颜色。

使用颜色的过程也像一个冒险探索的过程,孩子没有用某些颜色可能是因为自己在生活中从来没有注意过而忽略了它,或者天生就不喜欢那种颜色,或者对那种颜色有不好的印象。当他用了那些颜色之后,发现也很好看,就会主动去运用更多颜色进行创作。通过自然的探索形成的色彩风格,往往具有一种天然的协调,不像经过专业学习后形成的色彩风格。智力障碍孩子由于智力较低的原因,难以理解复杂的色彩理论,最好以自身的感受为基调进行天然协调。

案例

图7-3 (唐氏综合征) 13岁

学生小非是唐氏综合征儿童,男生,从小喜欢画画,家长也十分支持。但是,由于家长也不知道怎么教他画画,只能给他水彩笔任由他随便画。进入学校后,教师发现他勾画形象还不错,但在用色方面却没有任何想法,每次涂色的时候只使用两三种颜色,大多数是大红、深绿、黑色,偶尔用深蓝、柠檬黄、橘黄。经过观察,教师发现他只是缺乏色彩训练,不知道颜色是需要相互搭配的。他以为画好了画后,只要涂上颜色就算完成。于是教师就让他尝试着用所有的颜色进行涂色,目的只是把画面画得更好看。于是,他开始了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除了红色,他并没有比较偏爱的颜色。但如果他觉得画面中不应该出现红色,那么他也会放弃使用红色。可见他的色彩感觉应该是比较全面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色彩创作体验,他形成了自己的色彩风格(图7-3)。

5.形象

教师要关注学生画面中的主体是否突出,各个形象细节是否丰富,给学生确定努力的方向。有的孩子的画面中会反复出现某个形象,这时需要寻找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特别喜欢这个形象,也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刺激,需要艺术治疗的介入。

案例

学生小耿,男,12岁,轻度智力障碍,一直在普通小学上学,毕业后由于学习太差无法进入中学学习,转入培智学校。才到学校的时候,其作品画面单调,形象细小。教师故意安排他用四开图画纸作画,画完教师规定的内容后可以自由添加自己喜欢的形象。第一次,他不知道该画什么,就从参考书中找了一只螃蟹画下来。虽然那只螃蟹与那幅例画整体上并不搭配,但形象画得不错,于是教师及时表扬了他,他自己也很骄傲。后来这只螃蟹多次出现在他的画中,几乎成了他作品的标志。虽然大多与画面环境并不相称,但教师并不制止,因为这是他的自信心的起点,一旦建立起自信,以后他就会突破这只螃蟹。果然,第二个学期,他的画面上就再也见不到那只螃蟹,他的绘画能力很快就名列前茅。

图7-4 这只标志性的螃蟹是学生自信心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