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胞的生存和增殖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

细胞的生存和增殖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概念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是由3个重要概念及若干个次位概念构成。通过学习,为构建大概念“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和重要概念“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奠定基础。

细胞的生存和增殖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

大概念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是由3个重要概念及若干个次位概念构成。构建大概念2所对应的教学内容及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业要求框架如表4-2所示。

表4-2 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业要求框架

续 表

(一)重要概念2.1(必修一)相关“微课”的开发

重要概念2.1“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由3个次位概念构成,在“微课”案例5中呈现。

“微课”案例5

课题:物质运输的方式

教学指导

【教学说明】

本节课内容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内容,包含3个次位概念: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通过学习,为构建大概念“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和重要概念“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结构和功能观,举例说明与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结构及其功能。(生命观念水平一)

2.通过相关生活实践经验和有关自然现象的分析,举例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科学思维水平二)

3.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活动,阐明质膜的功能。(科学探究水平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质膜的结构和功能,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基础,为学习物质进出细胞、细胞失水吸水建立基础。

【教学实录】

一、问题情境

细胞生活在环境中,如何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学习活动

环节1:物质通过质膜的方式

1.结合物理学知识及教材内容,说出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和特点。

2.据图比较协助扩散与自由扩散的异同。

3.据图比较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异同。

4.据图说出胞吞胞吐的过程和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物质运输的模式图,培养学生运用比较与归纳的方法说出各类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差异。

环节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根据具体事例,说出参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结构、条件及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事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学习单

【概念自测】

【课上交流】

列表比较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参考

【微课视频】

扫码看视频例5

(二)重要概念2.2(必修一)相关“微课”的开发

重要概念2.2“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由4个次位概念构成,在“微课”案例6、7、8中呈现。

“微课”案例6

课题: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教学指导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内容,包含两个次位概念: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pH和温度等)的影响;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学生通过学习,为构建大概念“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和重要概念“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阐明酶的物质属性和酶的特点,理解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生命观念水平二)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文字和图示的形式阐明酶的概念。(科学思维水平二)

3.使用简单的实验器具,基于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并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科学探究水平一)

4.运用酶的相关概念,对有关酶的社会热点议题进行理性判断。(社会责任水平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介绍的“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而对于“催化剂”这一概念,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对“1.1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的,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部分的学习,对蛋白质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酶的化学本质以及酶的失活与空间结构破坏之间的关系。

【教学实录】

一、问题情境

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含有酶的日用品,提问:这些日用品中有什么共同的有效成分呢?有什么作用呢?

二、学习活动

环节1:酶的作用——催化

1.以双氧水消毒的生活实例,用问题链引导,带领学生产生对“酶”的感性认识。提问:H2O2 大家应该都认识的,是什么?过氧化氢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主要的用途?消毒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这些气泡是哪里来的?

2.类比无机催化剂认识酶的催化特性。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认识酶的催化特性,建立对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初步认知。

环节2:酶的定义

分析酶的定义,并找出其中关键词:来源——活细胞、功能——催化、化学本质——生物大分子(大多为蛋白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酶的定义,结合原有知识建立对酶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文本信息的分析能力。

环节3:酶的特性

1.分析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比较过氧化氢酶与无机催化剂(Fe3+)的催化效率,得出酶的特性——高效性,并借助卡通图说明原因。

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记录表

2.借助“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引导,得出酶的特性——专一性,并借助原理图示说明酶具有专一性的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给定简单实验器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并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借助图形解释抽象的文字,培养学生从结构与功能观的角度来认识酶的物质属性和酶的特点。

环节4: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1.利用坐标图说明温度和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活性影响因素坐标图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温度或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利用坐标图进行知识的深化拓展,训练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对有关酶的社会热点议题进行理性的判断。

学习单

【概念自测】

【课上交流】

运用酶的相关概念,解释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的使用说明;查找资料并归纳ATP的结构特点。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参考

【微课视频】

扫码看视频例6

“微课”案例7

课题:光合作用

教学指导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部分,包含1个次位概念: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这些能量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与氧气的过程中,转换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大概念“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和重要概念“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

【教学目标】

1.用物质与能量观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概述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及其关系。(生命观念水平二)

2.以生活实例为基础,采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的思维方法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文字或图示的形式,阐明光合作用的本质。(科学思维水平二)

3.关注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社会责任水平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学生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已对酶、ATP在物质与能量转换中的作用所有了解,这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基础。这部分学科知识与化学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关联,且对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等能力有一定要求。

【教学实录】

一、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细胞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内会发生怎样的转变?这些转变为什么不能发生在细胞外?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与能量转换是什么?

二、学习活动

环节1: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1.复习叶绿体的结构,认识光合作用的场所。

2.教师提问:叶绿体作为光合作用的场所,它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哪些必须的条件呢?

设计意图:借助对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认识,来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为后续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能量转化做好知识的铺垫。

环节2:光反应

1.由于光反应阶段需要色素的参与,而色素位于类囊体膜上,归纳光反应的场所就在类囊体膜上。

2.分步图解光反应的过程,归纳出水的光解、ATP 和NADPH 的合成过程。

3.教师提问:光反应中物质的变化是什么?能量的变化是什么?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 的用途?氧气在哪里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步讲解来认识光反应的整个过程,并通过问题引导强化对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认知,帮助学生通过物质与能量观的方式来分析光反应的过程。

环节3:暗反应

1.思考问题“类囊体外面是什么结构位置”,归纳暗反应的场所就在叶绿体基质中。

2.分步图解暗反应的过程,归纳出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

3.提问:暗反应中物质的变化是什么?能量的变化是什么?光反应被阻断,暗反应会停止吗?反之呢?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步讲解来认识暗反应的整个过程,并通过问题引导强化对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认知,帮助学生通过物质与能量观的方式来分析暗反应的过程。

环节4: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回顾光合作用全过程图解,以表格形式比较归纳光反应和暗反应。

设计意图:借助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认识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联系,类囊体与叶绿体基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光能到活跃化学能再到稳定化学能这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

环节5: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教师提问: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哪些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呢?

2.通过曲线图的形式,总结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归纳与概括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

设计意图:以生活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采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的思维方法,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学习单

【概念自测】

【课上交流】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参考

【微课视频】

扫码看视频例7

“微课”案例8

课题:细胞呼吸

教学指导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部分,包含1个次位概念: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构建大概念“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和重要概念“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

【教学目标】

1.用物质与能量观分析细胞呼吸的过程,概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及其关系,说明生命活动的维持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认识细胞呼吸的实质和意义。(生命观念水平二)

2.通过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结合呼吸作用过程、相关研究资料和生活经验,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影响呼吸作用速率的内外因素。(科学思维水平二)

3.关注呼吸作用相关研究资料和生活经验,能对有关细胞呼吸的社会热点议题进行理性判断。(社会责任水平二)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已学知识如细胞的结构,酶与ATP等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铺垫。但说到“呼吸”,学生一般会认为就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即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而对吸进的氧气到哪里去了,二氧化碳是哪里产生的并不了解,本节内容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具有一定难度。

【教学实录】

一、问题情境

通过设问:“细胞呼吸”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呼吸”是一回事吗?引入对两者的辨析,明确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学习活动

环节1:细胞呼吸的分类(www.xing528.com)

1.教师提问: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必须要有氧气的参与吗?

2.观看演示实验“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归纳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类。

设计意图:问题引发思考,借助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环节2:有氧呼吸

1.根据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结果,说明有氧呼吸的概念。

2.根据有氧呼吸的定义归纳推测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说明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另一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

3.通过图示分析,阐述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及其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4.教师提问:有氧呼吸的反应物是什么?产物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物质与能量观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概述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

环节3:无氧呼吸

1.根据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结果,说明无氧呼吸的概念。

2.根据无氧呼吸两种类型,列出反应式,并结合生活实例加以说明两种无氧呼吸的产物。

3.归纳与概括出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又称为发酵,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物质与能量观分析无氧呼吸的过程,概述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

环节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1.列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反应场所、产物、释放能量方面的差异。

2.教师提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何相同之处?

3.探讨细胞呼吸释放能量,形成ATP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归纳与概括的方式,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认识细胞呼吸的实质和意义。

学习单

【概念自测】

【课上交流】

结合细胞呼吸各阶段发生的场所,探讨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多的原因。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参考

【微课视频】

扫码看视频例8

(三)重要概念2.3(必修一)相关“微课”的开发

重要概念2.3“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由3个次位概念构成,在“微课”案例9、10、11中呈现。

“微课”案例9

课题:生殖和生命的延续1

教学指导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部分,包括1个次位概念: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大概念“细胞的生存通过分裂实现增殖”和重要概念“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

【教学目标】

1.运用进化与适应观,解释细胞的增殖对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意义。(生命观念水平二)

2.运用图表等方式解释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分配的连续过程,阐释亲子代在遗传信息上的一致性。(科学思维水平二)

3.关注细胞分裂相关研究进展和应用。(社会责任水平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生物的生殖已经有过初步的接触,基于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中心体的功能有所了解,这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学实录】

一、问题情境

一般来说,生物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这个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

二、学习活动

环节1:通过学生熟悉的卵式生殖认识有性生殖

通过图示等形式,阐述有性生殖的主要方式是卵式生殖,大多数动物及高等植物都进行卵式生殖并播放精卵结合过程视频,认识卵式生殖(大多数动物及高等植物)。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相对熟悉的卵式生殖,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分配的连续过程,认识亲子代在遗传信息上的一致性。

环节2:通过计算分析配子多样性对后代的意义

以人为例,计算仅考虑染色体情况下,配子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推导后代的多样性情况,由此得出有性生殖的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计算理解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原因,以进化与适应观来认识有性生殖的意义。

环节3:通过与无性生殖的比较进一步深化对有性生殖的认识

借助图例简单认识无性生殖,列表比较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无性生殖。引导学生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区分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环节4:应用概念进行判断

分析多利羊的培育过程,应用所学知识判断多利羊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的产物。

设计意图:将书本知识联系生命科学研究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学习单

【概念自测】

【课上交流】

列表比较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异同。介绍多利羊相关研究的科学史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参考

【微课视频】

扫码看视频例9

“微课”案例10

课题:生殖和生命的延续2

教学指导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部分,包含1个次位概念: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大概念“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和重要概念“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

【教学目标】

1.用结构与功能观分析有丝分裂的过程,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生命观念水平二)

2.借助具体的生物实例,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说明染色体与染色质和染色单体的关系,学会判别有丝分裂的图像,解释细胞有丝分裂的概念及其意义。(科学思维水平二)

3.认识有丝分裂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性,能对有关有丝分裂的社会热点议题进行理性判断。(社会责任水平一)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并且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对细胞分裂有过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有丝分裂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有丝分裂”部分的学习,一方面可加深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变异”做好知识铺垫。

【教学实录】

一、问题情境

草履虫的分裂生殖、小鸡生长发育成成年鸡、表皮细胞和血细胞的更新等实例,说明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细胞的更新换代都离不开细胞分裂。提出问题:亲代、子代之间DNA分子是怎样保持其连续性?

二、学习活动

环节1:看图认识有丝分裂发生部位

看图思考:是否生物体所有的细胞都能进行有丝分裂?并据图说明有丝分裂发生在生长活跃的部位。

设计意图:由问题引发思考,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认识有丝分裂发生的结构位置。

环节2:认识有丝分裂中相关的结构

1.看图思考:细胞为什么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后的结果是什么?亲代细胞的遗传物质怎样被精确地均分到两个子代细胞中?

2.观看有丝分裂动画,阐释“染色体”及其相关的概念。

3.教师提出问题:间期为什么以染色质形式存在?分裂期为什么以染色体形式存在?

有丝分裂结构图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梳理染色体与染色质和染色单体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做好铺垫。

环节3:图文结合梳理有丝分裂各期特点

1.结合有丝分裂的模式图,总结有丝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以及分裂期中前、中、后、末各期的特征。

2.教师提问:DNA分子数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为什么?染色体数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设计意图:以问题链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用结构与功能观分析有丝分裂的过程,认识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有丝分裂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性。

环节4:尝试排序

尝试将显微拍摄的细胞有丝分裂照片按照有丝分裂的进程进行排序,分类与比较有丝分裂过程中各阶段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判别有丝分裂的图像,引导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实现有丝分裂各期特征及有丝分裂意义相关知识的内化。

学习单

【概念自测】

【课上交流】

动植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异同?有哪些事实表明细胞具有共同的生命历程?生命为什么能生生不息?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参考

【微课视频】

扫码看视频例10

“微课”案例11

课题:发育及细胞分化

教学指导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必修课程一“分子与细胞”中的内容,包括两个次位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发生特异性的分化,形成了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衰老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和大概念“细胞的生存需要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进化与适应观,理解自我更新是生物体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运动规律,解释细胞分化、衰老和死亡对个体生长、发育的意义。(生命观念水平二)

2.用文字或图示等方式阐明和解释细胞分化的概念、实质、特点、意义。(科学思维水平二)

3.通过根尖细胞分化的探究实验,举例说明细胞分化、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科学探究水平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分裂的过程、特点和意义,对学习理解细胞分化的意义做了一定的铺垫;学生已经通过实验观察了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助于设计探究实验观察根尖细胞分化现象以及分化的意义。

【教学实录】

一、问题情境

仅通过细胞的增殖,受精卵能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而发育成多细胞生物体吗?生物体生长发育等现象与细胞的生命历程中哪些环节有关?

二、学习活动

环节1:人的发育过程

通过观察、分析图示,说明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形成多细胞胚,继而发育为人的幼体,完成胚胎发育的过程。

设计意图:提供胚胎发育的过程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由受精卵到胚胎的变化过程。通过观察、分析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图示,以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为指导,分析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发育成为幼体的过程,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

环节2:细胞分化

1.通过设计实施实验、查找资料,探究并交流找出受精卵发育成个体过程中,除细胞分裂外,还发生哪些现象以及原因?

2.呈现案例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向下生长出根、向上生长出茎和叶片。实验观察并探讨芽的纵剖面和根的纵剖面,思考各部位细胞形态出现差异的原因。

3.呈现案例2:思考由骨髓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原因。

4.通过探究交流,阐明细胞分化的概念。

5.通过比较血红细胞肌肉细胞,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和特点;思考并说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个贴近生活的直观案例进行分析和观察,更容易理解细胞分化的现象和概念、意义。通过人体自身的细胞即红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基因和蛋白质的对比分析,结合中心法则的内容,学生可以直接得出不同细胞的基因表达具有选择性。学生通过文字或图示等方式阐明和解释细胞分化的概念、实质、特点、意义,使科学思维得到了锻炼。

环节3:细胞衰老和死亡

1.通过人体衰老以及神经、肌肉细胞的衰老实例,理解细胞衰老现象。

2.通过比较细胞的两种死亡方式,阐明两者的区别和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将人身体的衰老与细胞的衰老建立联系,学生更能够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习惯,再通过对具体细胞衰老的现象描述,学生更容易理解由于细胞的衰老导致人身体的衰老。学生能够运用进化与适应观,理解自我更新是生物体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运动规律,解释衰老和死亡对个体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单

【概念自测】

【课上交流】

细胞分化、衰老、死亡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参考

【微课视频】

扫码看视频例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