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与我在专业上的成长:最精华的书是陪你迈向成功之路

阅读与我在专业上的成长:最精华的书是陪你迈向成功之路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尤其是经典,应该是与一生俱、众生俱的。一切皆源于对书的阅读和学习。书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古今中外之人对此多有宏论。是书本充实了我的生活,是阅读丰厚了我的思想。于是,买书,读书,教书,便成了生活的全部。是的,书里日月长,文中天地大——这样的书香生活,怎一个“充实”了得。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对课文主要事件和典型环境——“进贾府”的理解。

阅读与我在专业上的成长:最精华的书是陪你迈向成功之路

又是一年秋风起……

不意惊见,我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之前已站立了刚好14个年头。“十年一觉扬州梦”,当时间老人将一切铅华洗尽之后,回头望望,一路行来的足迹竟是如此的深浅不一,曲折坎坷。感慨之余,心中唯一感到欣慰的,是那一路的书香始终充盈心头,伴随左右。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大学毕业之际,我在写给所有同学的留言中都有这么一句话:“阅读与写作是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底色,我因此而快乐、无悔!”是的,这既是对过去4年大学生活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自己今后人生的自勉与定位。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坚持了,尽管我做得不是最好。

生活:因阅读而充实

佛家有语:“唯是经典,与众生俱。”(白居易《苏州法华院石壁经碑》)是的,生活离不开书,离不开阅读。书,尤其是经典,应该是与一生俱、众生俱的。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得好:“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转引自苏教版必修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但思想从何而来?尊严怎样生成?一切皆源于对书的阅读和学习。书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古今中外之人对此多有宏论。我有时只会傻傻地想:如果没有书,我的生活将会是怎样一种生活?我的人生将会是怎样一种人生?我还能担当起“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吗?还能在三尺讲台前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吗?

是书本充实了我的生活,是阅读丰厚了我的思想。

众所周知,做老师难,做语文老师更难,做个好的语文老师难上加难。语文老师应该是博学多才的,这对初执教鞭者来说是一种痛苦和挑战。就如我,当初的困难和压力至今不忘:

“作为百年名校、省一级重点中学,绍兴一中辉煌的过去早在我心中镌刻成了一道不衰的风景。能在一中工作、学习,是我多年的梦想与追求。而今,当我终于放下行囊,亲身站立于学校粉黄色的教学大楼之前,还来不及分享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我的心中已充满紧张与不安。我明白了‘一中教师’这个称呼的沉重分量:多少个学子盼望着我,多少位家长期待着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除了拼命地学,拼命地练,拼命地提高,我还能再做些什么呢?”(节选于我工作第一个月时,获得绍兴市师德征文二等奖的文章,题为《甘为孺子牛》)

是啊,像我这种无经验、无能力、无水平的“三无产品”,既没博学也不多才,除了向老教师们求教之外,只能拼命地向书本学习、讨教了。不然,我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于是,买书读书,教书,便成了生活的全部。现在看来,这10年中,我确是买了、读了不少的书:专业的,非专业的;理论的,非理论的;教学的,非教学的;还有古今的、中外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是工资的一半用作了买书,书房的全部用来了塞书,工作之余用在了读书。于是心,便也在书海中慢慢地沉静下来。

杨绛先生在她的《读书苦乐》一文中,将读书形象地比作“串门儿”,说读书是一种“‘隐身’的串门儿”,人与书,亦师亦友,读书如同访友,如在与友谈心。这是何等自由与自在的读书境界啊,而我的“素读论”与它竟是如此的相似。我以为,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地粗读,可以一字一句地细读,也可以杂取种种地泛读,只要眼到手到心到,只要有书有时间,就可一读,只要一读,必求一得。这些年来,我都坚持用这种方法阅读。和书本结友,与文字谈心。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我在书林里广种薄收,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加丰厚,思想土地不断肥沃,知识世界越加宽广,教学水平持续提高。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虽没有读到“破万卷”的数量,下笔也没有达到“如有神”的地步,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赵恒《励学篇》)的滋味,我多少是真真切切地领受过了。

我曾有幸,2000年参加了“绍兴市属语文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2005年加入了“绍兴市中小学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这使我有了更好的学习机会:观摩专家的上课,学习大师的经验,阅读专业的理论,进行科学的研究……由此不断提升了我的教学、教研能力。

古人云:“耐得寂寞好读书。”是的,书里日月长,文中天地大——这样的书香生活,怎一个“充实”了得。

课堂:因阅读而灵动

讲台是我的人生坐标,课堂是我的生活舞台。

在我看来,教学是一门极富创造力艺术,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的多义性给了语文老师一方展现自己才艺的广阔天地。语文课堂是开放的、创新的和有个性的。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教师读后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而生成的课堂教学也会是风采各异。所以“教书”首先必须是读书——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此才能取得在课堂上的“发言权”,才可挺直了腰板教书。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但这个“例子”可不是随便就能对付的,需要我们作认真的、深入的、有创造性的研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课堂上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呼风唤雨。

窃举三例以说之:

备课《林黛玉进贾府》,我在研读中突然产生这样一个疑惑:贾府太大了,各种建筑也很多,学生肯定搞不清林黛玉的行踪。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对课文主要事件和典型环境——“进贾府”的理解。于是我就以此切入,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让学生找出文本中所有关于林黛玉行踪的语句,画画贾府的平面布局图,说说各处建筑的特点,——让学生给林黛玉做一回“导游”。结果学生很感兴趣,个个仔细阅读文本,找行踪,画图画,写导游词,概括各处建筑的风格特点。这节课,自然在“寓教于乐”中成功结束。

备课《项链》,我发现玛蒂尔德身上有不少闪光点:诚实、守信、勇敢、勤劳、自尊,是个很可爱的女子;而当时的教参却说玛蒂尔德是个只追求吃喝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面对这完全相反的两种理解,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巧加点拨、为我所用?我于是将自己的理解与教参的说法同时印发给了学生,要求他们好好阅读课文,找出证据来证明。学生个个很认真地阅读,读后都为自己的立场“愤而论争”。我因势利导,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方(持教参观点的为正方,赞同我的理解的为反方)两组,要求他们各自再去深读文本,广查资料,细找论据,精写辩词,下节课来一番唇枪舌剑,作一次精彩辩论。最后结果当然是学生对两种观点都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但一致认为,对于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我们理应赞美多一点,批评少一点;同情多一点,嘲讽少一点。试问:这样的教学处理方式,比教师自己一味的讲解是否要生动得多?深入得多?(www.xing528.com)

研读鲁迅的《祝福》,心中闪过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后来为何不叫“老六嫂”?是呀,小说中只提到她嫁给了卫家山的卫祥林,所以大家都叫她“祥林嫂”,这是封建社会的习惯称呼。可后来祥林嫂再嫁给贺家墺的贺老六时,为什么人们没有按习俗叫她“老六嫂”呢?是作者的一时疏忽,还是另有深意?看来,问题虽然细微,但我以为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全文的教与学,对于把握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悲剧意义,了解有关封建社会的礼教思想、贞节观念,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与好处。那么,何不试一试呢?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结论为:当时的人们都和祥林嫂自己一样反对再嫁,以再嫁为耻,说明社会是不认同“再嫁”这种事的。这足以证明当时的封建礼教思想尤其是贞洁观念极其严重,对人的毒害之深,作者这样写突出了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气氛和悲剧意义。

我以为,世上文章千千万,研读教材第一关。我喜欢把这种研读所得搬入课堂,生成教学,即使失败,也不失意;并且喜欢将这种教学实践之成败得失写成文字去投稿。粗略算来,至今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诸如“教材赏析”“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备课资料”之类的文章百数十篇。这,都应归功于平时的阅读与钻研。

教研:因阅读而精彩

天道酬勤

我本愚笨,但我踏实、勤奋、肯吃苦,骨子里有一种对文字的自然热恋。大学4年,我边读边写,毕业时居然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十数篇豆腐干大小的文章(全是散文),我因此被系里的同学称作“中文系的小才子”。工作至今,10年的时间里我再读再写,将阅读时的所感所悟、备课中的研究发现、课堂里的酸甜苦辣等,付诸文字,变为铅字。积聚至今,成果颇丰:

我开设过市属级、市级的公开课,2004年我作为浙江省的代表,在江西南昌一中举行的“苏、浙、赣三省十八校第20届语文年会”上,执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这些课均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我获得过绍兴市属第二届教师基本功比武高中组语文学科二等奖,绍兴市创新试题设计一等奖,还有其他各种名目的奖项。

我担任了《中学生导报》的特约编辑、《语文学习报》的特约撰稿人。至今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语文建设》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语文教学类论文6篇,在省级以上的20多种报刊上公开发表各种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200余篇,计30余万字;多篇论文荣获省、市、市属级一、二等奖;参编各种教辅书籍11本,计40余万字。

我主持或参与过校级、市属级、省级等各级课题,其中主持的《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荣获市属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后被立为省级教研课题,并于2006年顺利结题;参与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题,获得了市级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参与的省级课题《高中作文情趣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于2007年顺利结题。

我担任了学校“银杏文学社”的辅导教师,多年来指导的学生作文在各种比赛中获奖颇丰,在报刊上发表的也较多。

我被学校的一些老师冠以“绍兴一中的一支笔”的雅号,而我的学生在她的博客中居然对我也有如下的评说:

水军老师,您是写文章最好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多产的小文人,您在报刊上发表的大小豆腐干的数量永远让我们咂舌。您是一个典型的文夫子的形象,堪称中文系男人的代言人哦!(张卓晨:《写给我留恋的……们》,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af730010005h9.html)

这位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的高材生,居然把我提到“夫子”的高度,我实在是愧不敢当;但“小文人”这顶帽子,我则很乐意戴在头上——我身我形,恰如其论,实在是说得形象而贴切。

10年,已是弹指一挥间。

但课里课外,一路行来,我始终与书相伴,不离不弃,亦师亦友,这已成为我生活的主色调和主旋律。有歌曰:你相信吗这一生遇见你/是上辈子我欠你/是天意吧让我爱上你/才又让你离我而去/也许轮回里早已注定/今生就该我还给你/一颗心在风雨里/飘来飘去都是为你/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一路上有你痛一点也愿意/就算是只能在梦里拥抱你。(《一路上有你》谢明训作词,张学友演唱,有删节)这,多少可借以比喻我与书的情缘。

“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语)应该感谢书本,感谢生活,感谢所有帮助我、关心我的人。是书本让我变得如此美丽,是阅读让我收获许多荣誉:绍兴市属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高考学科“考试与评价”项目组成员、绍兴市属语文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绍兴市中小学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另外,我还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副组长兼备课组长之职,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研组长之一。但这些荣誉的背后,也实实在在地充满了我无限的劳累与艰辛,浸淫着我不尽的汗水和心血。2005年以来,我身体有病,尤其是因双眼视网膜出血而导致视力急剧下降,多次赴上海手术仍无力回天,目前两眼矫正视力加起来才1.1,医生说能这样保住不再加重,已是“阿弥陀佛”了。呜呼,我只能被迫向心爱的书本特别是电脑说“拜拜”了,但事实上却总是欲罢不能、藕断丝连,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越剧《红楼梦》中,黛玉这样悲吟自己:“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我不欣赏她的性格,但却敬仰她的这种诗书人生。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唯有一路阅读,一路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一步,再走一步。

注:本文因参加2008年度浙江省“阅读与我的专业成长”论文评比而作,后获一等奖,又作为封面人物介绍,发表于《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