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阅读力的有效提升:由理解到创造

中学生阅读力的有效提升:由理解到创造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王的魂灵现身之后,哈姆雷特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观众看来,此后的哈姆雷特应当承担起三重责任:为父报仇、道德重建、国家治理。哈姆雷特的道德重建应包括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这两个层面。看来,哈姆雷特的父亲并未向他灌输过管理国家的理念,而他自己也没有主动承担起管理国家之责。哈姆雷特最终还是成功复仇了。

中学生阅读力的有效提升:由理解到创造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在追求成功。而在艺术世界里,由挫折带来的痛楚在美感上要胜过成功带来的喜悦。人们更偏爱项羽而不大喜欢刘邦,乐于赞颂孔明的智慧而无法欣赏司马懿的老到。几百年来,读者和观众如此热爱哈姆雷特,是因为他是帅气的丹麦王子,是因为他是俏皮的情种,还是因为他是一个失败的绅士?答案可能远不止于此。

父王去世,哈姆雷特中断在威尔登大学的学业回到丹麦。父王的魂灵现身之后,哈姆雷特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第一幕末尾,哈姆雷特独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在观众看来,此后的哈姆雷特应当承担起三重责任:为父报仇、道德重建、国家治理。

为父报仇这一责任是最迫切的。但这一责任不但非常艰巨,也会与道德重建的责任相冲突。当母亲改嫁给叔父之后,哈姆雷特杀死叔父就是弑君弑父。不管是世俗道德还是基督教伦理,都不允许他这样做。

评论界对哈姆雷特为什么在报仇这件事情上一再延宕给出多种解释。从哈姆雷特自身的视角来看,伯拉德莱认为哈姆雷特患有“忧郁症”;歌德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公子,不是一位英雄,他不配去做报仇的事情;乌里契认为延宕是由于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不经过审判而自己动手杀死叔父,也是一件罪恶;弗洛伊德认为哈姆雷特有恋母情结等。这些分析都是基于哈姆雷特的身份和个性做出解答,而我认为这一延宕与使命本身的矛盾性不无关系。对于本身存在冲突的两重使命,任谁都得思量一番。

哈姆雷特的个性也并非总是犹豫不决的。送走父亲魂灵之后,哈姆雷特立马决心报仇,他对着消失的魂灵说:“我已经发过誓了。”他告诫霍拉旭等人不要走漏消息,还说自己要通过装疯的方式来复仇。

哈姆雷特的对手是强大而狡猾的。哈姆雷特一回国就陷入克劳狄斯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奥菲利亚这根爱情线被克劳狄斯牵在手中,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这根友情线同样被他捏在掌心,还有母亲那根亲情线。陷入左右掣肘中的哈姆雷特只能装疯卖傻、见招拆招。

就像哈姆雷特要试探父亲是否真的死于叔父和母亲的合谋一样,克劳狄斯多方探听哈姆雷特是否真疯也是纯粹多余的。双方都怀有同一目的,让对方的罪恶暴露天下,然后正大光明地除掉对手。不过,哈姆雷特只能赤手空拳,而狡猾的克劳狄斯擅长借刀杀人

在复仇之路上,哈姆雷特躲过了数次凶险,也错过了数次良机。“戏中戏”那一场,克劳狄斯丑态百露,只要对自己的剑术足够自信,哈姆雷特完全可以趁机刺死叔父。更引人叹息的是另外一次好机会:“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仇了。不,我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这样的台词,无法引起信仰淡薄的中国读者的共鸣,我们只会抱怨说这个人真傻。而在重视彼岸的教徙看来,哈姆雷特此时的犹豫不决是有其现实基础的。

哈姆雷特的道德重建应包括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这两个层面。已经接受过大学人文教育的哈姆雷特在宗教观念上不同于那些虔诚的教徙,因此他被一部分评论家称作异教徙。与此同时,他又由于这次的犹豫不决而被盛赞为人文主义者。(www.xing528.com)

如果从尊重生命这个角度看,哈姆雷特也算不上一个人文主义者。发现了波洛涅斯的偷听行为后,哈姆雷特一剑刺死了对方。出剑之前,哈姆雷特是把他当成克劳狄斯的,如果能在克劳狄斯出现如此不道德行为时将他刺死,那么哈姆雷特的两重使命同时完成了。而在知道自己纯属误杀之后,哈姆雷特并没有过多的愧疚自责,他冲女友的父亲吼了一句:“你这倒运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

对罪孽深重的克劳狄斯一再放过,而对克劳狄斯手下的走狗却一个也不肯放过,哈姆雷特对待生命也有双重标准。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本是哈姆雷特的同学,受国王指派监视哈姆雷特,本非大恶,而哈姆雷特却在那封经篡改的信里要求英格兰王立即处死二人。由此,我们看到哈姆雷特本性中有残忍的一面。

作为丹麦的王子和储君,在老哈姆雷特过世之后,哈姆雷特身上还有一重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国家。不过对这事,哈姆雷特很少去考虑。听到福丁布拉斯率领一支军队去与波兰争夺一小块徙有虚名的土地,哈姆雷特起初觉得荒唐可笑。“为了这一块荒瘠的土地,牺牲了二千人的生命,二万块的金圆,争执也不会解决。”后来他又开始佩服福丁布拉斯的勇气了:“瞧这一支勇猛的大军,领队的是一个娇养的少年王子,勃勃的雄心振起了他的精神,使他蔑视不可知的结果。”但他对福丁布拉斯只有敬佩,而无效仿。看来,哈姆雷特的父亲并未向他灌输过管理国家的理念,而他自己也没有主动承担起管理国家之责。

就现实而言,哈姆雷特的可恶在于,看到丹麦陷入道德沦丧、民不聊生的境地,而他没有取而代之的雄心。就艺术而言,哈姆雷特的可爱也在于,他一心要复仇,要置克劳狄斯于死地,可是他一丁点也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作为读者,我们内心的犹豫和矛盾一点也不比哈姆雷特少。一方面我们讨厌坏人身居高位,为非作歹;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好人能远离政治,清高寡欲。出生于政治家庭,哈姆雷特的政治心态却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远离政治,另一方面因为复仇使命的关系,不愿担当的他又必须以一种可能的方式介入政治当中。欧洲文学里后来盛行“多余人”形象,哈姆雷特大概是肇始者。

哈姆雷特最终还是成功复仇了。这次复仇,不是在哈姆雷特提前精心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是由于克劳狄斯百密一疏,轻易地让自己处于了险地,为丹麦王子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哈姆雷特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在很多不可控的局面中,复仇作为一个镜头也就仓促变成了现实。

哈姆雷特的独白中有许多豪言壮语。对于责任与担当,他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而由于理性精神和大局观的缺失,哈姆雷特的慷慨力争变成了意气之争。

美丽的奥菲利娅死于精神失常,英勇的雷欧提斯死于设计陷害,王后服毒而死,国王遇刺身亡,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悲观之美,美在令人可气可叹。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在于,他执着于思想者信念而无力承担实践者的责任,最终在两种伦理力量的矛盾纠缠中,身心交困,归于毁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