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试属性与试卷设计原理-深入解析理想的学习

考试属性与试卷设计原理-深入解析理想的学习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我们重点探讨考试的属性、试卷的设计原理和考试策略等问题。第一种类型的考试可以称为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的目的是选出人才,淘汰庸才,找出良材,剔除蠢材,选拔性考试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只有中高考。一卷位于试卷的前部,习题类型主要是客观性习题,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在一卷失分比低于5%的情况下,考取重点高中的可能性就会超过80%。

考试属性与试卷设计原理-深入解析理想的学习

本章我们重点探讨考试的属性、试卷的设计原理和考试策略等问题。

我们首先认识一下考试的属性。考试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考试可以称为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的目的是选出人才,淘汰庸才,找出良材,剔除蠢材,选拔性考试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只有中高考学校平时所进行的考试属于第二种类型,我们称为诊断性考试,诊断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诊断性考试的目的是考出问题而不是考出成绩,这是我们对诊断性考试的认识。对诊断性考试的评价标准则是“考而不改,不如不考”。

论语》中有一句话讲得非常精辟,孔子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而思齐”是指看到别人比你强的方面,首先应该具备“思齐”的精神,要向比自己优秀的人看齐,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外在修养。“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指发现自己不好的方面要深刻地进行自我反省,这是儒家思想中的内在修养,试卷分析则体现出了内省的精神。

从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来看,试卷表现出了“一大一小”的态势,“一大”指的是考试习题数量稍微加大,“一小”指的是考试习题难度系数有所减小。这个特点出现后,学生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做题的速度要快,当然提高解题速度的前提是审题速度要快,速度既和审题的经验有关,也和做题的数量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另一方面,做题的正确率要高,提高正确率是首要保证,没有正确率的保证速度就失去了意义。中考“失分比例”的控制更加严格,所以中考的细节要求的确比高考更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拉分点已经不再是难题,更多体现在细节上。因此,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更加关注细节。

高考也开始强调细节考查。清华大学附中一位老师经过研究发现,学生在高考中出现的十道错题中,其中七道题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粗心等细节问题造成的,而考试阅卷的评分标准往往是按照步骤得分,细节已经成了高考的拉分点。

中高考基本上都退出了“拉大分”的时代而进入“拉小分”的时代,不能在一道习题上拉开十五分,也许只能拉开两三分,积少成多导致最终考试成绩被拉开差距,从而实现选拔的目的。因此,考试试卷中经常出现“半对习题”比较多的学生要注意,半对是丢小分的基本特征,就中高考而言,一定是“凶多吉少”,因为“半对现象”的失小分刚好会掉进中高考的失分陷阱中,同时这也说明学习方法的不完备、不科学、不系统。

那些初中曾经不太努力的高中生特别要注意:考试成绩上不要和别人比基础,要和自己比进步。进一步讲,和别人比基础是不现实的,因为初中时的努力程度不一样,有人刻苦,有人懒散,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如果基础知识有长足的进步,无论高考考取什么样的大学,高中三年也是无怨无悔的。

接下来我们探究试卷的设计原理。首先我们要认识试卷的结构,按照标准化的试卷设计要求,一般试卷会在习题设计时分为两个部分,我们习惯称为一卷和二卷,先从认识一卷开始。

一卷位于试卷的前部,习题类型主要是客观性习题,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通常一卷的考查目标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从思维形式来看,一卷也是以考查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为主,也就是化零为整的能力,其知识来源途径主要是课堂。因此,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得分能力能够反映出课堂的听课质量,前面说到了目前中高考的失分比,利用失分比就可以评价一个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的情况。

我们以前对学生基础的评价只是局限于基础好坏的定性分析上,但基础薄弱到什么程度的定量分析不太容易评价,现在用中高考的失分比这个数据就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利用中高考的失分比来评价基础的时候要注意:一卷和二卷不能用失分比来搞平均主义。通常来说,一卷的失分比要低于试卷的总体失分比,一卷的难度比二卷小,只有这样才能为二卷的失分比留下足够的空间,确保试卷的整体失分比达到中高考失分比的要求。也就是说一卷失分比低于试卷整体平均失分比越多,说明基础知识扎实,考取重点大学或重点高中的机会越大。因此,当一卷的失分比越接近试卷整体失分比这个值的时候,风险也会越大,甚至很多学生的试卷可以称为“二卷赌博”,形成二卷风险大的主要原因就是一卷失分太多,当然这是由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的。

实践证明,在期中或期末考试的试卷上,一般来讲,失分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偏差并不大。月考或单元测试的一卷失分比不能作为整体基础评价的依据,因为计算出来的失分比只能评价对某月或某单元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代表学生对整体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常来说,在试卷难度系数稳定的前提下,随着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习习惯的稳定,失分比也就越来越稳定。初中生的失分比与高中生的失分比相比,高中生的稳定性要好,因为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要比初中生稳定。

前面探讨过中考命题的特点,在难度变小的状况下评价基础知识的难度要比高中大。中考试题一般以地市为单位独立命题,中考的失分比是以地市行政区域划分的,无法统一数据,一个省有多少地市就有多少个失分比,我们按照13%的平均失分比来计算,初中生考取重点高中的一卷失分比在8%左右是比较合理的估算。如果某些地市的中考试卷失分比在10%左右,那么对一卷的失分比要求会更加苛刻。

一卷失分比达到5%就已经达到基础知识的警戒线了,一卷基础知识失分比高于8%以上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可能性已经低于50%了,正常情况下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在一卷失分比低于5%的情况下,考取重点高中的可能性就会超过80%。还是重申一个观点,初中生一卷失分比为“零”是现实的,这不像高中阶段,实现一卷“失分比”为“零”难以做到。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一卷的基础知识管理就尤为重要。

从命题规律来看,命题通常紧扣考试大纲。全面覆盖考点是考试题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试题难度较好地实现由易到难,低起点、入口宽、逐步深入的格局。因此,一般一张试卷中最简单的习题会出现在一卷(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前两道题,而以选择题和填空题最后两道题为起点开始实现难度的提升,难易开始分流,也不会出现难易习题扎堆,选择题和填空题绝大多数属于难度偏低的习题,因此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最后两道题虽然属于基础类型的习题,但是已经有综合型习题的特点了,凡是答错选择题和填空题最后两道题的,这种学生通常二卷综合类型习题也会存在问题。试卷一般的设计规律是从易到难。一卷失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像每个人都会感冒一样,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基础薄弱而产生问题经常会殃及二卷,“一卷不给力”是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一卷不给力”往往会造成“二卷伤不起”的格局。特别在中高考“拉小分”的时代,稳固一卷这个阵地,我们才有机会去控制二卷。

一卷丢分基本上可以反映五个问题:①听课质量。就是学生听、读、看等感知觉在课堂中是否有效果。上课总是走神,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讲解思路,总是慢一个节拍、不吻合,教和学的两个过程在课堂上没有配合好,听课效果便会大打折扣。②基础知识。以前积累的基础知识对现在一卷丢分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初中基础主要看初二,在高中阶段会产生连锁反应,这点毫无疑问,高中和初中的关联性比较多。③预习效果。有的孩子预习只是走走过场,其实还不如不做预习,基本是在浪费时间,做预习有个要求:必须要做预习笔记,有了预习笔记以后能大大地释放课堂空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在听课上。④课堂笔记。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老师课堂讲解的节奏越来越快,要适应老师的上课节奏,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法宝。⑤复习效果。复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还是复习方法有问题。

二卷丢分问题目前在学术界争议比较大。理科二卷丢分基本上也反映了五个问题:①例题的思路。这个例题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课本内例题和课本外例题的解题思路在作业中应用广泛,二卷丢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理解课本外的例题。②习题反思。若当天作业写完以后把经典习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便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③思维倾向。有的孩子擅长聚合性思维,有的孩子擅长发散性思维,我们知道一卷以聚合性思维考查为主,二卷以发散性思维考查为主。理科小题丢分所导致的学习成绩差并不在偏科范畴里,每个人的天赋和思维倾向是不一样的,女生可能更多倾向于聚合性思维,男生则可能更多倾向于发散性思维。④熟练度,也就是习题训练的数量。在训练数量达不到的情况下,习题的解题思路就没有这种直观认识,就会导致审题时间比别人长。有的孩子一看到新题,马上能想到与做过的旧题类似的解题思路,这样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习题数量如果达不到,这种感觉是不复存在的。⑤考试心态。作业心态和考试心态是不一样的,无论什么级别的考试,大多数孩子都希望能取得好成绩,往往会给自己施加压力,此时如果心态不稳定也会导致考试发挥失常。

考试是一门技术,考试从结果来说还是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根本出发点,这样也就注定了中高考的试卷上必然机关重重、陷阱满地。中高考是障碍赛,是智力和体力的结合体,从这个角度论证也说明了考试的确是一门“技术活”。

既然中高考是障碍赛,那么就会存在障碍的设计问题,一种非常规的形式就是把陷阱和阴谋布局在整个试卷中。第一个是打破学生常规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表现为试题的设计往往虚张声势。例如,在某些习题的设计上,在已知条件上故意复杂化,光已知条件就给了四行半,然后是图形复杂化,很多学生往往在考试的时候看到这种习题就习惯性地将之归为难题,其实这种习题往往是“纸老虎”,以恐吓为主,如同窗户纸一捅就破一样。之所以很多时候难以捅破是因为学生在一开始往往就被唬住了,大脑“不战而屈人之兵”。考试中的心态在考试成绩制约因素中首当其冲,往往考试结束后才发现原来是如此简单的题目,悔恨不已的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干扰正常的心理发挥正是此类习题的意图,也就是“难题不难”。第二种表现是中高考试卷上也有很多比较简单的习题,经常三言两语就把已知条件交代清楚,然而这种习题往往才是真正的“职业杀手”。现在命题侧重对学习能力方面的考查,考试结束以后估算的分数往往和实际的分数之间的差值比较大,原因在于积少成多而差之千里。因此难题不难,简单的题往往不简单。

第二个打破就是常规的考试习惯。从小学考试开始,我们发现试卷的难题往往分布在二卷上,也就是试卷的后半部分,“压轴题”经常就是最后一道大题,然而在中高考中,这种布局经常被人为替换,具体表现为难题前移,学生考试的时候经常也有这样的感觉。一道只有五分的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居然运算量达到了满满一页草稿纸,在试卷前半部分见到这种习题的时候,经常心理准备不足,在对习题困难预计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先前的经验进行判断,其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在考试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干扰。对此,学生应该在考试中处变不惊,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考试中从容不迫地应对这类现象。

从考试的基本理论来看,我们需要准备好以下对策:考试心理、考前复习和考中控制三个部分。

首先,我们先谈考试心理。实践证明,考试前和考试中的心态是对考试成绩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因素,也就是说,比学习本身更加影响成绩。体育比赛的卫冕现象也告诉了我们,卫冕比赛的过程在水平非常接近的状况下其实是心理的较量,谁背上了负担就等于提前成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考前紧张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考前不紧张反倒是不正常的。因为正常的人都会紧张,因此不要幻想去消灭紧张,往往越想消灭考前焦虑,焦虑程度反而越发严重。有研究表明,必要的考前焦虑对考试发挥是有积极作用的,它能引起孩子重视复习和细心答卷。只不过不能让焦虑影响了考试的正常发挥。

考前焦虑的产生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考试前几天家长反复强调本次考试的重要性,这个属于低层次的错误引导。还有的家长安慰孩子,说根本不会在乎考试成绩,更在乎孩子本身的快乐,考试失败也没有关系,可以从头再来,告诉孩子不要紧张,正常发挥就可以了。这种话说出来等于在向孩子心理做了一个暗示,是隐性地施加压力,属于高层次的管理失误。心理学中有许多的暗示效应和我们的初衷完全相背,如考试前告诉孩子“不要紧张”,这句话对于大多数的孩子属于消极的心理暗示,是提示性地告诉孩子“紧张感”的存在。球队比赛前主教练往往也会采用低调的话语来答复媒体,如恭维对手的强大,实际也是替自己的队员减压,而不至于高调带来队员的比赛焦虑,影响发挥。

家长应该在考前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科学的环境,避免造成孩子考前焦虑泛滥,对家长我们有以下几点忠告:

(1)不谈考试就是最好的支援,此时无声胜有声。实践证明,家长是元帅,孩子只是一个士兵,元帅怕了,士兵当然也怕。家长先心理崩溃,孩子后心理崩溃,能否忍住吃饭不说考试,睡觉前不说考试,这对家长是一个考验,考学生首先是从考家长开始的。(www.xing528.com)

(2)不要改变孩子原有的饮食习惯。一个原本在外面吃早点的孩子,因为考试临近了,他的妈妈早晨六点起床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地忙活,是想告诉自己的孩子,大考在即,我已经睡不着觉了,难道你不应该紧张吗?

(3)保持与孩子原有的距离不变。因为大考在即,所以原本一周或者一个月谈心一次,改为三天甚至一天一次;原本只在早晨喝牛奶,改为在中午和晚上也喝牛奶,关爱的结果导致了心理的失衡,因为很多孩子想用“报恩”的思想参加考试,结果能好吗?

(4)不要改变原有的作息习惯。因为城市的堵车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不牺牲睡眠时间的情况下最安全的方案是住宾馆,结果是明天考试,今天晚上在宾馆彻夜难眠,建议家长还是提前三五天或一周住宾馆,提前适应环境最好。

(5)系统脱敏法则是家长应对孩子考前焦虑的法宝。“脱敏”的关键就是去除孩子对考试的敏感,所以可以拿来笔和纸让孩子把对考试所有的顾虑和担心都写出来,家长帮助孩子把没有必要的顾虑删除掉,这样能有效地降低焦虑的程度。

(6)中高考前的目标确定可以根据模拟考试的状况实行多级目标方案。只有一个目标的时候很容易导致考前的焦虑,特别是对这一个目标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往往对考试前的心理是有消极作用的。把考试分数当作一个相对的目标,如“一模”和“二模”中单科成绩最低的进行组合,换算出的分数作为第三级目标;两次模拟考试中的单个科目的两次平均分的组合换算成第二级目标;两次模拟考试中单科的最高分数组合换算成第一级目标。不要把自己的考试目标镶嵌在一次或者一个分数上,否则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心理负担会越来越大,也很容易聚焦焦虑。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承受的压力源于人对变化的难以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环境如果发生大的变化就会给人带来压力。例如,我们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有人和你主动打招呼的时候我们总是神经高度警戒,用试探和尝试的心理在交际,并且去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在一个自己常年生活的社区里是不存在人际交往中的试探和尝试心理的。如果周围环境一直保持持续不断的变化,那么人就很容易一直处于压力之中,压力产生了焦躁,焦躁的连续积累容易产生心理病态,长此以往,“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情况就会来临。

考试中的心理调节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自我疏导的过程,外力几乎不再起任何作用。考试中的心理紧张则与考试中的习题有直接的关系。如遇到难题的时候,是心理的自我安慰、自我修复和自我解压功能的一场竞赛。我们都知道在考试中遇到难题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考试过程中总是有人“想不开”。难题出现的时候应该想“我难都难”,考试习题的设计并不是刁难,积极的心理暗示才能产生自信的考试心理,反之亦然。

表3-1是我们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自我心理调节过程进行的对比。

表3-1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自我心理调节过程对比表

其次,我们来谈考前复习。按照规则来说,所有的考试几乎都是有范围的,其实也就是考纲,熟知考纲是考前复习的关键,是中高考、期中或期末考试都必须要遵循的原则。考纲也就是所谓的“考什么”,复习内容是由考纲决定的,包括学校平时的诊断性考试也要明确考试范围。考前“猜题”在考试过程中会带来更多的失望和失衡心态,这也是对考试认识狭隘的表现。

最后,我们来谈考中控制。考试过程的控制包含时间控制、心理控制和应急控制。从目前考试的发展状况来看,标准化考试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标准化考试核心就是命题更加正规,在题量、难度系数、习题类型、答题时间、阅卷标准等各个方面更加规范化,也就是更加明确,不会因为命题老师的更换而导致习题在题量、难度系数的跨度范围、习题类型、答题时间、阅卷标准等方面出现偏差,尤其是选拔性级别的中高考命题设计更加正规。对于参加考试的学生来说就必须遵循一个规矩去设计自己的考试过程,并在多次考试实践中把这个考试过程演变为稳定的考试方法和习惯,这样自己的考试成绩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也就不会动辄以发挥不佳来搪塞家长或老师的质询。

让我们先来看看考试过程中发挥不佳的一些现象,也就是常见的考试失误,比如,小题大做、不审先试、求快不查、粗心连连、文具不齐、争先交卷、断章取义等。

从考试时间控制来看,一卷选择题和填空题解答完毕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5~45分钟以内,否则二卷的习题很可能出现时间告急。一般来说标准化考试的难度系数、习题量和时间之间是有关系的,三者的数据是相对稳定的。答题的成本就是时间,小题大做是很多学生不易察觉的一个失误,五分的习题花费了六分钟以上,这个肯定不行,这会使其他习题的作答时间受到挤压。

应急控制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如何处理的问题。比如说,考试时间明显不够用时,怎么办?检查的时候发现习题审题过程出现严重失误,但是已经没有答题的时间或空间时,怎么办?因此,应急训练很有必要。假如再有五分钟就要收卷,但是还有两道题没有做,其中一道正在做,要如何选择?一种是继续答题,当然前提是你有十足的把握确保正在答的这道题能完全做正确;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可以有第二种选择,那就是放弃此题而去答最后一道大题。我们都知道,目前考试阅卷属于标准化考试范畴,按照答题步骤得分是阅卷所遵循的规则。因此,考题不空是考试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定要有“亮剑”的精神,首先不能放弃,放弃一道题将意味着陷入投降主义。如果某一个步骤正确,也能有所收获。

总之,考试过程的控制应从心理调节开始,答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则,沉着应对,有条不紊。设计成以下口诀帮助同学们控制好考试过程。

乱云飞渡 我心从容

浏览全卷 从简后难

难题不难 舍我其谁

我难都难 小河湿鞋

难题前移 二十分钟

大题不空 舍大求小

我会全得 尽力无悔

参加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具备隔岸观火的心态,在考场中,别人焦虑,我自暗喜,虽然做人不应这样自私而应该主动救火,但是作为考前自我心理安慰不失为一种好方案。试卷下发后不要着急答题,首先应该查看题量,把试卷各个页面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应该遵循“三先三后”原则,即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简后繁。从人的思维规律来看,应该是先通过简单题进行思维热身,慢慢达到最佳状态,实际试卷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也是遵循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从易而后难,尽管偶尔设计一些难题前移的地雷阵,但是总体是把考查学生思维规律作为出发点来设计的,所以一张试卷中最简单的习题往往出现在一卷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前三道,这个也就是送分题的基本原理。“小河湿鞋”是要防备把试卷中看似简单的习题复杂化,在审题的时候往往“断章取义”,从而乐极生悲。考试结束后学生却常以粗心来搪塞自己。舍大求小是指大题的审题过程比较复杂,在时间不够的状况下,往往小题的得分更容易,既然拾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把自己会做的习题都答对,那就是正常发挥,在此基础上较难的习题如果还能捡漏,那就是超常发挥了,而会做的习题如果没有完全得分,那就是发挥失常了。

总之,考试是一门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