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天一阁:四库传奇,荣誉国宝

宁波天一阁:四库传奇,荣誉国宝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钦根据汉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清乾隆三十八年,乾隆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1982年天一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天一阁:四库传奇,荣誉国宝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是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

范钦(1505—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曾任兵部右侍郎。范钦生平好学,性喜读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搜集各类典籍,辞官返里后又收得许多藏书,经多年累积,所藏典籍达7万卷,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是普通藏书家所难以获得的。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贵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范钦

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正门前有獬豸浮雕,又称“一吾庐”,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数量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范钦根据汉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

在《易经·系辞》中,把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天数”和“生数”,把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地数”和“成数”,在数字和五行的对应上,一、六属水,二、七属火,三、八属木,四、九属金,五、十属土,所以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范钦根据“天一生水”和五行生克中水克火的意思,在设计上独具匠心,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楼下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上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在建筑物的装饰上,也特别在阁顶及梁柱上饰以青、绿二色的水锦纹和水云带。西侧生活区与藏书楼利用防火墙隔开,保持一定距离,并使两者的门错开,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水量源源不断,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天一阁在通风、防潮、防蛀、驱虫等方面也独具特色,藏书阁明为二层,实为三层,其中的暗层为藏书库,光线幽暗,阳光不能直射入室内,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藏书构想。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不储藏书籍,以免外面的潮气侵袭。惟居中三间,排列大橱十口,内六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亦可以透风。后列中橱二口,小橱二口,又西一间排列中橱十二口,总计大小书橱共二十六口。即在上下六开间的二层楼房中,只有楼上通为一间的居中大屋用来贮书。并且,书橱都不靠墙,而是放置在屋子中间,楼房前后开窗,书橱亦前后开门,以便通风,防止潮湿。橱柜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块,以达到吸湿的作用。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范钦临终前,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遵照父亲“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许多规矩,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烟酒切忌登楼”,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阁,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www.xing528.com)

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曾孙范文光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绕池叠砌假山,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修亭建桥,种花植草,风物清丽,格调高雅,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环境初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改善了天一阁周围的环境。

天一阁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四世孙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并破例帮助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姓人,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范懋柱辑《天一阁藏书总目》,序中提及“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四库,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16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12幅。

清道光九年(1829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3种,条款15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1982年天一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