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意兴国:大城市中心功能与文化产业

创意兴国:大城市中心功能与文化产业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意文化产业对增强大城市中心功能的重要作用,首先是通过文化建设实现的。创意文化产业对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主要是通过对人这一生产力的要素的积极影响进行的。这些文化单位的产业化,将增强大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城市文化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形成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力。

创意兴国:大城市中心功能与文化产业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上,城市化现象代表着不可逆转的社会进步趋势,并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和更为广大的经济文化空间,形成了国家级乃至于世界级的文化中心城市。要建设现代化的大都市,要带动全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切实实施龙头战略。它一方面需要选准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文化资源最丰厚、对外辐射最广阔的城市,作为全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基地;一方面要求在对某一地域中心城市的创意文化产业现状调查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该大城市发挥中心文化辐射功能的突破口,为其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制定远大战略。

从城市自身的发展战略角度看,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是保持和发挥国际大城市和地域中心城市的充沛活力与强大功能的明智选择。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际文化市场的建立,创意文化产业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和都市圈中的地位及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其发挥国际性、全国性、地区性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等辐射力的核电站。

创意文化产业对增强大城市中心功能的重要作用,首先是通过文化建设实现的。所谓文化,广义的包含了人类历史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则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

城市化及其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它表现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生产,以及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城市的精神文明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形文化层面,如市政建设、教育培训、科研机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文博等各项文化事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二是无形文化层面,如市民精神风貌、理想信念、道德风尚、观念习俗等等。

创意文化产业对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主要是通过对人这一生产力的要素的积极影响进行的。而对建立于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创意文化产业则是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结合点,对大城市的政治影响、文化创新、文化形象、文化辐射等重要功能的全面发挥,都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我国城市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文化行业中所有有条件的门类尽可能地全面实行产业化,是将过去的事业单位转化为可以自我发展、自我再生、自我壮大的创意文化产业,活跃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繁荣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径。

从世界各国城市的创意文化产业看,其涉及范围确是相当广泛的,其发展水平,可以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据介绍,加拿大将出版、印刷、通信广告摄影电影、录音、录相、戏剧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娱乐及其场所、博物馆图书馆、书店、展览、文化遗产和信息产业等统统包括在文化产业内。日本将文化产业分成三类:其一是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雕塑影视、音像制品的行业;其二是包含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其三是向其他商业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包括装璜、装饰、形象设计、广告、文化旅游等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则有10大项,它们分别是:1.文学,2.图书(含出版、各类图书馆、档案馆),3.音乐(含音乐门市),4.表演艺术,5.美术(含设计、摄影),6.电影,7.广播电视,8.艺术教育,9.群众文化,10.健身娱乐(含体育与旅游)。泰国的经济虽不算发达,但其文化产业也很有本国特色,包括了含风味饮食、民俗风情表演和展览的旅游文化,各类健身文化,含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图书广告在内的媒体信息文化,以及举办各种专业或业余的文化培训,如外语、书画、器乐的艺术文化等。

从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的类型和发展经验看,我国大城市里绝大多数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事业单位,以及现在早已或多或少卷入市场经济的一些文化行业,均可创造条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产业。如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科研服务、艺术表演、报刊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录放、卫生体育、出版发行、文物博览、广告展销、策划咨询、群众文化、旅游文化等。这些文化单位的产业化,将增强大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城市文化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形成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力。

这一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力,首先是通过城市特有的教育文化培训基地的作用实现的。有人认为,教育产品与文艺产品不同,城市教育文化部门不宜实行产业化。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劳动者,是培育塑造、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故不能完全按经济规律去运作,否则会削弱重要的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其实,教育产品与文艺产品的服务对象都是人,都有提升人的道德和文化水平,以及建设精神文明的目的,只不过手段和方式有别而已。而且,教育文化包括艺术教育的产业化,并不等于要背离教育的目标,相反,它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根据兴办教育各方的知识、技能、土地、资金的投入,合理分配增创的财富,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和个人办学的积极性,扩大招生,满足人们接受教育提高文化水平、艺术水平和生产技能的需求,有利于学校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兴办高科技文化产业,以高效的经济效益来支持与发展教育文化业。

这一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还与其文艺发展的水平直接有关。有人担心,以文艺活动为主的文化事业,历来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支持,一旦全面转为创意文化产业后,政府会逐年削减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导致城市各类高雅文化业的萎缩甚至消亡,出现西方国家的那种一切向钱看,甚至不惜制造大批色情暴力的文化垃圾的腐朽现象。这种顾虑完全可以打消,因为只要政府注意文化立法和加强文化管理,为文化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的保障,不断开辟文化活动的新的融资渠道,并把过去对文化事业的无偿投入,变成政府对主流文化的倡导性增值性投入,就可以鼓励文化实体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多的锤炼,获得更大的发展。

如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文化组最近的调查显示,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化结果,不但没有减少其文艺的资金来源,反而改变了过去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的状况。过去,澳国大多数文艺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政府的拨款。90年代后,随着澳国文化业的产业化,其资金来源已愈趋多样化。其中联邦及各州政府的文化拨款,仍为澳文化业资金主渠道。1993年至1994年度,澳各级政府对文化业的拨款总额达22亿多澳元,人均127澳元,其中联邦政府拨款近13亿澳元,发放对象主要是全国性的广播影视机构。地方政府的拨款近10亿澳元,重点用于加强并改善地方性的文化娱乐设施及相关的服务。两级政府的文化业拨款分别占各自财政总预算的1.5%和1.7%,其拨款的90%属经常性文化开支,10%为文化基本建设资金。(www.xing528.com)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世界迅速进入信息时代后创意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澳国政府的文化拨款,正朝着“鼓励各类文化组织向产业化、市场化和文商联合、文企联合等方向发展。增强创意文化产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方向发展,政府的“计划型拨款”,也随之转为“产业需求型拨款”。其国内文化机构或团体凡申请拨款者,均须就其活动目的、内容、成本、成效及运作方式等,制定出年度性或三年期的实施计划,提交政府拨款部门审核认可后,方能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这就有效推动了该国文化业加强自身的产业化管理和运作,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

此外,在增加文化业资金有效供给的政策制定和具体措施上,为了进一步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创意文化产业的赞助,澳联邦政府还于1991年成立了隶属于澳通讯艺术部的文化团体注册局,专门审批各类文化团体享受捐赠减免税待遇的资格。任何公司和个人如给注册后的文艺团体提供赞助,可享受相应的税款减免。注册局成立以来,文化团体通过此类方式获得的私人赞助已达数千万澳元,一些在澳举办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得到了企业和商界的大力支持。如澳大利亚芭蕾舞团、歌剧院、交响乐团、美术馆、各州主要文化团体及艺术节主办者,1993年度就获得了价值3亿多澳元的赞助。

城市文化业拨款和捐赠的增多,促进了中心城市文化市场的繁荣,增强了澳国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巨大的文化市场购买力,使文化业获得了高额回报。据统计,澳国每年家庭文化消费总额近百亿澳元,平均每户每周支出约25澳元。购买图书出版物、音像制品,观看电影、文艺演出、展览及体育比赛,成为澳国公众普遍的文化消费内容,为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经济动力。

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文化组的上述调查提示我们,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自觉立法资助文化业,在政策上扶持文化业的发展,财政拨款及投入资金总额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多,文化业的倡导体制和审批制度也更为健全的前提下,创意文化产业化不但不会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其发展的动力,为大城市的文化形象增添亮丽的时代风采。

应该看到,现代创意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总体性塑造,归根结底,主要是通过它的影视、音像、图书等文化产品的流通、消费实现的,是通过其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在的文化价值为人们所认识、所欣赏后才实现的。因此,城市创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教育和审美功能的发挥,通过现代化、多样化、艺术化的影视广播、图书发行、剧院表演、旅游娱乐等寓教于乐,陶冶人的美好情操和性情的文化活动,使城市成为一个人群集中,相互交流,沟通思想的文化传播场所。这对提高广大市民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丰富城乡文化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城市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有助于市民的广泛就业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并不像有的人所想象的,只属于高层次的文化人或少数的艺术家;相反,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开展文化生产经营活动的大行业。它既可具有高科技的生产手段,成批量的复制文化产品,又可以通过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的、大众式的文化生产经营,创造富有民族风情的或现代大都市气息的独特而优质的文化服务产品,为各阶层民众服务。因此,它的大力发展必然十分有利扩大就业,缓解我国国营企业改革后,大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的严峻社会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创意文化产业对扩大就业,特别是对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城市居民的就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加拿大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数有75.2万人,占总就业率的6%;新西兰的文化企业共11835家,占企业总数的5.7%,从业人员8.7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5%;澳大利亚从事文化产业人员,更是占了总就业率的10%。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以创意文化产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若能达到发展中国家水平,可解决则9900万个就业岗位,若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则可解决3亿个就业岗位,可见其潜力之大。

我们还必须看到,创意文化产业对就业问题的缓解,是在国家城市化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由于我国一直采取重农主义的国策,视城市为非生产性的消费城市,在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下放千百万城市知青,已造成了城市化严重倒退的逆向发展效果,大大落后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的建设终于开始步入正轨。据联合国统计,1983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754美元;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约占世界的7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657美元。中国城市的数量也已从1949年的69座发展为1995年的622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8.9%,虽然比例上还远低于全世界城市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在总量上已等于美英法三国人口的总和。可以肯定,在数千万民工进城入厂,沿海城市致富扶贫,全国开发大西北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的比例还将大幅度提高,从而为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在我国城市创意文化产业的布局中,京沪穗深等大城市,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这四大城市的城市人口看,约占中国城市人口的1/10,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的水平,已提前进入了小康。在这四大城市中率先制定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并付诸实施,将不仅使中国创意文化产业获得强大的发展基地和新的发展势头,而且有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有利于中国创意文化产业整体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各级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在当今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