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海军陆战队:水陆两栖突击战车(三)

美国海军陆战队:水陆两栖突击战车(三)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栖突击战车的概念,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沼泽地救援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朝鲜战争,使美国人坚信未来战争中两栖突击战车辆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起,战后新一代两栖突击战车的开发计划就已拉开帷幕,新一代的两栖突击战车被称为LVTP5型。目前该车已从美国海军陆战队全部退役,但仍有部分在一些国家部队及地区的武装部队中服役。

美国海军陆战队:水陆两栖突击战车(三)

两栖突击战车的概念,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沼泽地救援工作。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国内曾经制造了一种具备两栖能力的车船融合体,其采用的履带式行走设计专门为执行在佛罗里达州南部地形复杂的沼泽中救援与运输任务。其具备履带车辆的特点和船的造型,使之具有非常强的地形通过能力,扁平而宽大的车身能为它提供足够的浮力以渡过河川,在水上航行时它采用履带板滑水模式,虽然效率不高但是结构相对简单许多。当时对其的称呼一般为:全地形车。随着战争的爆发,这种具备相当两栖能力的车辆逐渐得到军方的重视,并加以发展成了著名的两栖突击战车系列——履带式人员登陆车(Landing Vehicle Tracked),简称LVT。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共生产了超过15000辆LVT,这种两栖战车跟随海军陆战队甚至是陆军部队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个战场。不包括试验性质的改进型号,也不包括更换搭载机枪型号这一类的改进,有4种主要类型的LVT战车,LVT1(部分因为加装一门37毫米战防炮以增强火力而被称为LVTA1)、LVT2、LVT3、LVT4(部分因为换装M8榴弹炮以执行火力支援任务,而被称为LVTA4)。其中产量最大的是LVT4型(包括LVTA4),包括战后生产的合计产量超过8000辆之数。LVT4从1944年起开始服役,首次参加实战是在1944年的塞班岛登陆战。

另一种同LVT一样有名的两栖车辆被称为DUKW。它是一种轮式输送车辆,一般情况下DUKW并不参加抢滩作战。但是其设计为两栖装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其运载能力几乎同美军当时装备的2.5吨卡车等同,因此在那些不适合修建码头或者无法占领港口的登陆点,它自然就成为了将货物转运上最便捷的手段。川流不息的DUKW奠定了盟军登陆西西里最终胜利的基础,也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霸王行动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DUKW代表了如下含义:D-1942年型、U-两栖、K-全轮驱动、W-双轮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朝鲜战争,使美国人坚信未来战争中两栖突击战车辆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起,战后新一代两栖突击战车的开发计划就已拉开帷幕,新一代的两栖突击战车被称为LVTP5型。但是,坦率地说,这种新式车辆同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前辈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LVT履带车在战争中逐渐受到重视

两栖舰艇及车辆字母代号:

坦克登陆舰:LST                     两栖人员运输舰:APA

船坞登陆舰:LSD                     两栖船坞运输舰:LPD

多用途两栖攻击舰:LHD                  两栖攻击舰:LHA

两栖指挥舰:LCC                     两栖货船:LKA

高速气垫登陆艇:LCAC                   车辆人员两用登陆艇:LCVP

机械设备登陆艇:LCM                   坦克登陆艇:LCT

效用登陆艇:LCU                     高速车辆人员两用登陆艇:LCPL

履带式人员登陆车:LVT                  两栖突击车:AAV

先进两栖突击车:AAAV                   轻型装甲车辆:LAV

车体采用全焊接结构、甲板内侧有船肋一样支撑的结构,车体呈船形、宽大而且全密封。考虑到水上航行的必要,车体前甲板呈倒V型为提高水上机动性,车体前甲板和底甲板制成倒V形。后置动力舱、履带划水方式推进。车体顶部安装有小型炮塔,主要武器为炮塔内的一挺机枪,设计最大载员34名,重39吨(后期的改进型号则更重一些)。从上述数据和车辆的实际构造来看,与其说这是新设计的,不如认为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类车辆的改进和放大。目前该车已从美国海军陆战队全部退役,但仍有部分在一些国家部队及地区的武装部队中服役。

LVT履带车在战争中逐渐受到重视

两栖舰艇及车辆字母代号:

坦克登陆舰:LST                     两栖人员运输舰:APA

船坞登陆舰:LSD                     两栖船坞运输舰:LPD

多用途两栖攻击舰:LHD                  两栖攻击舰:LHA

两栖指挥舰:LCC                     两栖货船:LKA

高速气垫登陆艇:LCAC                   车辆人员两用登陆艇:LCVP

机械设备登陆艇:LCM                   坦克登陆艇:LCT

效用登陆艇:LCU                     高速车辆人员两用登陆艇:LCPL

履带式人员登陆车:LVT                  两栖突击车:AAV

先进两栖突击车:AAAV                   轻型装甲车辆:LAV

车体采用全焊接结构、甲板内侧有船肋一样支撑的结构,车体呈船形、宽大而且全密封。考虑到水上航行的必要,车体前甲板呈倒V型为提高水上机动性,车体前甲板和底甲板制成倒V形。后置动力舱、履带划水方式推进。车体顶部安装有小型炮塔,主要武器为炮塔内的一挺机枪,设计最大载员34名,重39吨(后期的改进型号则更重一些)。从上述数据和车辆的实际构造来看,与其说这是新设计的,不如认为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类车辆的改进和放大。目前该车已从美国海军陆战队全部退役,但仍有部分在一些国家部队及地区的武装部队中服役。

LVT履带车在战争中逐渐受到重视

两栖舰艇及车辆字母代号:

坦克登陆舰:LST                     两栖人员运输舰:APA

船坞登陆舰:LSD                     两栖船坞运输舰:LPD

多用途两栖攻击舰:LHD                  两栖攻击舰:LHA

两栖指挥舰:LCC                     两栖货船:LKA

高速气垫登陆艇:LCAC                   车辆人员两用登陆艇:LCVP

机械设备登陆艇:LCM                   坦克登陆艇:LCT

效用登陆艇:LCU                     高速车辆人员两用登陆艇:LCPL

履带式人员登陆车:LVT                  两栖突击车:AAV

先进两栖突击车:AAAV                   轻型装甲车辆:LAV

车体采用全焊接结构、甲板内侧有船肋一样支撑的结构,车体呈船形、宽大而且全密封。考虑到水上航行的必要,车体前甲板呈倒V型为提高水上机动性,车体前甲板和底甲板制成倒V形。后置动力舱、履带划水方式推进。车体顶部安装有小型炮塔,主要武器为炮塔内的一挺机枪,设计最大载员34名,重39吨(后期的改进型号则更重一些)。从上述数据和车辆的实际构造来看,与其说这是新设计的,不如认为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类车辆的改进和放大。目前该车已从美国海军陆战队全部退役,但仍有部分在一些国家部队及地区的武装部队中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两栖登陆战中发挥巨大作用的DUKW水陆两用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两栖登陆战中发挥巨大作用的DUKW水陆两用车(www.xing528.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两栖登陆战中发挥巨大作用的DUKW水陆两用车

AAV7两栖突击车是第一种完全采用铝合金的装甲车辆

LVTP5之后是LVTP7型。LVTP5在越南战争中暴露出许多缺点,让陆战队比较无法容忍的是其不论在陆地还是水上都一样低劣的机动能力。两栖突击战车不可能有太强的防护能力,所以这种能载运将近一个排的两栖突击战车许多时候简直就是个活靶。加上其他的诸如发动机可靠性差、车辆过重无法通过越南那种泥泞和沼泽地带等缺陷,促成了海军陆战队要求研制一种更新式两栖车辆的决心。1964年3月,海军陆战队发布了研制新一代履带式人员登陆车的需求报告并获得批准,这也就预示了LVTP7的诞生。

开发新式两栖车辆的标的由FMC公司的军械分部获得,于1966年2月正式启动。样车于1967年9月交付,然后是2年多漫长的测试。为了验证其可靠性,代号LVTPX12的首批15辆样车被海军舰船系统司令部(NSSC)送到了世界上所有角落进行测试。从巴拿马热带雨林中的泥泞沼泽到阿拉斯加冰川上的严寒,所幸的是LVTPX12通过了所有的考验。1970年中,LVTPX12获得正式编号,即LVTP7型并投入正式生产。这一笔生意业使FMC公司的军械分部收益颇丰,首批订单就高达942辆之多,合同总值接近8000万美元。1977年该公司又再次应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要求对已经服役的LVTP7进行改进,使之更为现代化。这次改进的成果,获得了“两栖突击车”(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简称AAV)这个正式名称,也就是现在我们称呼的AAV7。

AAV7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采用铝合金装甲的战斗车辆,其整个车体结构都采用焊接结构,即车辆的结构被融合进装甲防护内部了。同以往的两栖车辆相比,AAV7拥有相对较强的装甲保护,使其在枪林弹雨般的登陆场中能获得更好的遮蔽。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在海上航行的必要,车体的首部略呈尖形并逐渐向下倾斜,同时两侧甲板平滑的向内倾斜。全车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在三级浪下正常行驶,并且全车可在水中浸没10-15秒而不进水。搭载人员从尾部的舱门登车,车尾设有液压驱动的跳板,所以非常便于搭载乘员上下车。车体前部右侧有一座全封闭型的全向旋转枪塔,采用电液混合驱动方式,内装有1挺M85式12.7毫米机枪,对于无防护和轻度防护目标有较大的破坏力。AAV7有两种水上推进方式,传统的履带划水以及喷水推进系统,后者可以为车辆提供最大13.2公里/小时的水上航速,同时良好的悬挂系统也使车辆的陆地最大行驶速度达到了70公里/小时以上。目前整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内,有1322辆AAV正在服役。

AAAV两栖突击车

鉴于目前陆战队装备的AAV两栖突击车装甲防护弱、水上速度低等缺陷,为了满足“超地平线”登陆理论中对平面登陆的两栖机动能力和地面作战能力的需求,1996年陆战队确定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部研制的两栖突击车为新一代两栖突击车,代号为AAAV(Advanced Amphibious Assautlt Vehicle,意为先进两栖突击车)。1998年陆战队对AAAV车进行了全面考察后,批准了AAAV的总体设计。预计2005年起进入批量生产阶段,2006年起交付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队总共计划采购1013辆,其中950辆为装甲人员输送车,其余则为指挥控制车。

AAAV两栖突击车设计新颖,在结构上采用与赛艇相似的滑行车体,而不是靠浮力支持车体在水面上滑跑,从而使车辆获得较高的水上机动速度。动力系统中采用伸缩性液气弹簧悬挂装置,水上行驶时可回缩至紧贴车体位置,以减少滑行阻力,陆上行驶时又可弹出。车体由铝合金和玻璃纤维强化塑料制造的复合材料制成,并附加一些铝合金装甲块,具有很强的防护能力。

该车战斗全重33.8吨,乘员3名,可搭载18名陆战队员。陆上最大时速72公里,最大陆上行程482公里,水上行驶时速20节,最大水上行程65海里。装备1门30毫米“大毒蛇”机关炮(备弹600发)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备弹2400发),还可配备“陶”式反坦克导弹系统,火控系统为全解式火控系统。车上电子设备包括卫星通信在内的多波段无线电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AN/VSQ—1型雷达等,具有较强的指挥控制能力,能较好地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入侵格拉纳达的经验总结使美国海军陆战队广泛引进机动战的思想,进而提出了“超地平线”(Over The Horizon,简称OTH)登陆作战理论。超地平线作战最后又发展出了 “海上机动作战”(Operational Maneuver From The Sea,简称OMFTS)理论。上述作战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敌对国家海岸线外部署两栖舰队,并随时在其海岸线视距外机动,伺机攻击其岸防薄弱环节,以达到在敌人戒备条件下最大可能的突然打击并取得胜利。上述理论有着诱人的战术前景,但是也对登陆设备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要在视距外发起攻击,也就意味着登陆舰队必须止步于登陆场外至少40公里的距离。在这种距离上使用AAV7的话,依照13.2公里/小时的最大航速,等其磨蹭到滩头阵地时,一切战术奇袭效果必然已经荡然无存。如果上述战术想要取得成功,那么首要的就是必须提高现有两栖突击车辆的水上速度,在这如果可能的话还必须具备上岸后即向内陆渗透的能力,海上机动作战就是寻找岸防薄弱点并伺机攻击。因此一旦再踏上疏于防范的滩头阵地,继续深入攻击内陆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战果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很明显,现有的两栖突击车根本就不可能满足上述要求,开发相适应的两栖战车势在必行

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于1989年9月发布了“先进两栖突击车”(Advanced 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简称AAAV)的需求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两栖突击车两必须能在视距外向海岸发起高速突击,并能在上岸后不间断地向内陆继续发起冲击。突击车具备比较强的火力,可以摧毁地堡、掩体、以及轻型装甲车辆,同时具备比AAAV7更强的防护能力。AAAV是一项耗时甚巨的工程,总设计直到1998年6月才获得批准,截止此书完成日尚未正式服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现有的原型车数据和该计划的发展情况来看,其确实非常有潜力。

1998年12月,AAAV计划的第一辆工程样车交付。这是一辆全新概念的两栖车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设计思路。以AAAV设计总纲中最基本的高水面航速而言,其测试最大水面最大航速竟然高达37-46公里/小时,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惊人的航速得益于两点:(1)大马力的喷水推进器;(2)独特的水上滑行机构。AAAV具备两套推进系统分别用于航行和陆上行驶,海上航行时采用两具23英寸(584毫米)直径、2700马力输出的喷水推进器驱动,单位马力高达78.26马力/吨(原型车全重34.5吨)。当然,要达到如此高的航速光有大马力推进器是不够的,况且两栖战车由于其“战车”的本质,所以从船形上来说也是极其不适合水上高速航行的。但是设计人员通过独特的“冲浪板”设计绕开了水的巨大阻力。在水上高速航行时,船体两侧和首部均有液压驱动的导流板下撑,从而使车体可以在大马力推进器的猛推下像冲浪板一样在浪尖上“冲刺”。当战车靠近海岸抢滩时,可以很容易将那几块导流板快速收起使其不妨碍战车的陆上行驶。AAAV在陆上行驶时采用一台850马力的柴油机,公路最大时速72公里/小时。

由于设计中要求具备较强的火力,因此AAAV在设计中也不再采用传统的机枪作为主要火力。车体顶部炮塔内安装着一门采用弹链供弹的波音公司MK44型3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M240型7.62毫米同轴机枪。这样的火力对简易工事和轻型装甲目标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同时,设计中还强化了车体装甲,车体正面60度区域内可以抗击30毫米机炮的直接射击,在加挂凯夫拉内衬的陶瓷附加装甲时,有望抵御RPG-7型火箭弹的射击。航电设备也具备同期M1A2主战坦克一样的水准。AAAV完全是和V-22、HLCAC、黄蜂级两栖攻击舰一样,代表两栖作战最尖端技术与成就的未来武器。

当然,目前在美国海军内服役的“两栖突击车”AAV和将要投入现役的“先进两栖突击车”AAAV(近来《Jans》周刊传出消息,AAAV将来将改名为“远征战车”EFV),依旧可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DUKW和LVT系列的发展。只不过现代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并没有“两栖运输车”这个概念,唯有两栖战车在大量服役。

AAV7两栖突击车是第一种完全采用铝合金的装甲车辆

LVTP5之后是LVTP7型。LVTP5在越南战争中暴露出许多缺点,让陆战队比较无法容忍的是其不论在陆地还是水上都一样低劣的机动能力。两栖突击战车不可能有太强的防护能力,所以这种能载运将近一个排的两栖突击战车许多时候简直就是个活靶。加上其他的诸如发动机可靠性差、车辆过重无法通过越南那种泥泞和沼泽地带等缺陷,促成了海军陆战队要求研制一种更新式两栖车辆的决心。1964年3月,海军陆战队发布了研制新一代履带式人员登陆车的需求报告并获得批准,这也就预示了LVTP7的诞生。

开发新式两栖车辆的标的由FMC公司的军械分部获得,于1966年2月正式启动。样车于1967年9月交付,然后是2年多漫长的测试。为了验证其可靠性,代号LVTPX12的首批15辆样车被海军舰船系统司令部(NSSC)送到了世界上所有角落进行测试。从巴拿马热带雨林中的泥泞沼泽到阿拉斯加冰川上的严寒,所幸的是LVTPX12通过了所有的考验。1970年中,LVTPX12获得正式编号,即LVTP7型并投入正式生产。这一笔生意业使FMC公司的军械分部收益颇丰,首批订单就高达942辆之多,合同总值接近8000万美元。1977年该公司又再次应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要求对已经服役的LVTP7进行改进,使之更为现代化。这次改进的成果,获得了“两栖突击车”(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简称AAV)这个正式名称,也就是现在我们称呼的AAV7。

AAV7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采用铝合金装甲的战斗车辆,其整个车体结构都采用焊接结构,即车辆的结构被融合进装甲防护内部了。同以往的两栖车辆相比,AAV7拥有相对较强的装甲保护,使其在枪林弹雨般的登陆场中能获得更好的遮蔽。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在海上航行的必要,车体的首部略呈尖形并逐渐向下倾斜,同时两侧甲板平滑的向内倾斜。全车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在三级浪下正常行驶,并且全车可在水中浸没10-15秒而不进水。搭载人员从尾部的舱门登车,车尾设有液压驱动的跳板,所以非常便于搭载乘员上下车。车体前部右侧有一座全封闭型的全向旋转枪塔,采用电液混合驱动方式,内装有1挺M85式12.7毫米机枪,对于无防护和轻度防护目标有较大的破坏力。AAV7有两种水上推进方式,传统的履带划水以及喷水推进系统,后者可以为车辆提供最大13.2公里/小时的水上航速,同时良好的悬挂系统也使车辆的陆地最大行驶速度达到了70公里/小时以上。目前整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内,有1322辆AAV正在服役。

AAAV两栖突击车

鉴于目前陆战队装备的AAV两栖突击车装甲防护弱、水上速度低等缺陷,为了满足“超地平线”登陆理论中对平面登陆的两栖机动能力和地面作战能力的需求,1996年陆战队确定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部研制的两栖突击车为新一代两栖突击车,代号为AAAV(Advanced Amphibious Assautlt Vehicle,意为先进两栖突击车)。1998年陆战队对AAAV车进行了全面考察后,批准了AAAV的总体设计。预计2005年起进入批量生产阶段,2006年起交付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队总共计划采购1013辆,其中950辆为装甲人员输送车,其余则为指挥控制车。

AAAV两栖突击车设计新颖,在结构上采用与赛艇相似的滑行车体,而不是靠浮力支持车体在水面上滑跑,从而使车辆获得较高的水上机动速度。动力系统中采用伸缩性液气弹簧悬挂装置,水上行驶时可回缩至紧贴车体位置,以减少滑行阻力,陆上行驶时又可弹出。车体由铝合金和玻璃纤维强化塑料制造的复合材料制成,并附加一些铝合金装甲块,具有很强的防护能力。

该车战斗全重33.8吨,乘员3名,可搭载18名陆战队员。陆上最大时速72公里,最大陆上行程482公里,水上行驶时速20节,最大水上行程65海里。装备1门30毫米“大毒蛇”机关炮(备弹600发)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备弹2400发),还可配备“陶”式反坦克导弹系统,火控系统为全解式火控系统。车上电子设备包括卫星通信在内的多波段无线电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AN/VSQ—1型雷达等,具有较强的指挥控制能力,能较好地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入侵格拉纳达的经验总结使美国海军陆战队广泛引进机动战的思想,进而提出了“超地平线”(Over The Horizon,简称OTH)登陆作战理论。超地平线作战最后又发展出了 “海上机动作战”(Operational Maneuver From The Sea,简称OMFTS)理论。上述作战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敌对国家海岸线外部署两栖舰队,并随时在其海岸线视距外机动,伺机攻击其岸防薄弱环节,以达到在敌人戒备条件下最大可能的突然打击并取得胜利。上述理论有着诱人的战术前景,但是也对登陆设备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要在视距外发起攻击,也就意味着登陆舰队必须止步于登陆场外至少40公里的距离。在这种距离上使用AAV7的话,依照13.2公里/小时的最大航速,等其磨蹭到滩头阵地时,一切战术奇袭效果必然已经荡然无存。如果上述战术想要取得成功,那么首要的就是必须提高现有两栖突击车辆的水上速度,在这如果可能的话还必须具备上岸后即向内陆渗透的能力,海上机动作战就是寻找岸防薄弱点并伺机攻击。因此一旦再踏上疏于防范的滩头阵地,继续深入攻击内陆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战果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很明显,现有的两栖突击车根本就不可能满足上述要求,开发相适应的两栖战车势在必行。

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于1989年9月发布了“先进两栖突击车”(Advanced 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简称AAAV)的需求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两栖突击车两必须能在视距外向海岸发起高速突击,并能在上岸后不间断地向内陆继续发起冲击。突击车具备比较强的火力,可以摧毁地堡、掩体、以及轻型装甲车辆,同时具备比AAAV7更强的防护能力。AAAV是一项耗时甚巨的工程,总设计直到1998年6月才获得批准,截止此书完成日尚未正式服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现有的原型车数据和该计划的发展情况来看,其确实非常有潜力。

1998年12月,AAAV计划的第一辆工程样车交付。这是一辆全新概念的两栖车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设计思路。以AAAV设计总纲中最基本的高水面航速而言,其测试最大水面最大航速竟然高达37-46公里/小时,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惊人的航速得益于两点:(1)大马力的喷水推进器;(2)独特的水上滑行机构。AAAV具备两套推进系统分别用于航行和陆上行驶,海上航行时采用两具23英寸(584毫米)直径、2700马力输出的喷水推进器驱动,单位马力高达78.26马力/吨(原型车全重34.5吨)。当然,要达到如此高的航速光有大马力推进器是不够的,况且两栖战车由于其“战车”的本质,所以从船形上来说也是极其不适合水上高速航行的。但是设计人员通过独特的“冲浪板”设计绕开了水的巨大阻力。在水上高速航行时,船体两侧和首部均有液压驱动的导流板下撑,从而使车体可以在大马力推进器的猛推下像冲浪板一样在浪尖上“冲刺”。当战车靠近海岸抢滩时,可以很容易将那几块导流板快速收起使其不妨碍战车的陆上行驶。AAAV在陆上行驶时采用一台850马力的柴油机,公路最大时速72公里/小时。

由于设计中要求具备较强的火力,因此AAAV在设计中也不再采用传统的机枪作为主要火力。车体顶部炮塔内安装着一门采用弹链供弹的波音公司MK44型3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M240型7.62毫米同轴机枪。这样的火力对简易工事和轻型装甲目标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同时,设计中还强化了车体装甲,车体正面60度区域内可以抗击30毫米机炮的直接射击,在加挂凯夫拉内衬的陶瓷附加装甲时,有望抵御RPG-7型火箭弹的射击。航电设备也具备同期M1A2主战坦克一样的水准。AAAV完全是和V-22、HLCAC、黄蜂级两栖攻击舰一样,代表两栖作战最尖端技术与成就的未来武器。

当然,目前在美国海军内服役的“两栖突击车”AAV和将要投入现役的“先进两栖突击车”AAAV(近来《Jans》周刊传出消息,AAAV将来将改名为“远征战车”EFV),依旧可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DUKW和LVT系列的发展。只不过现代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并没有“两栖运输车”这个概念,唯有两栖战车在大量服役。

AAV7两栖突击车是第一种完全采用铝合金的装甲车辆

LVTP5之后是LVTP7型。LVTP5在越南战争中暴露出许多缺点,让陆战队比较无法容忍的是其不论在陆地还是水上都一样低劣的机动能力。两栖突击战车不可能有太强的防护能力,所以这种能载运将近一个排的两栖突击战车许多时候简直就是个活靶。加上其他的诸如发动机可靠性差、车辆过重无法通过越南那种泥泞和沼泽地带等缺陷,促成了海军陆战队要求研制一种更新式两栖车辆的决心。1964年3月,海军陆战队发布了研制新一代履带式人员登陆车的需求报告并获得批准,这也就预示了LVTP7的诞生。

开发新式两栖车辆的标的由FMC公司的军械分部获得,于1966年2月正式启动。样车于1967年9月交付,然后是2年多漫长的测试。为了验证其可靠性,代号LVTPX12的首批15辆样车被海军舰船系统司令部(NSSC)送到了世界上所有角落进行测试。从巴拿马热带雨林中的泥泞沼泽到阿拉斯加冰川上的严寒,所幸的是LVTPX12通过了所有的考验。1970年中,LVTPX12获得正式编号,即LVTP7型并投入正式生产。这一笔生意业使FMC公司的军械分部收益颇丰,首批订单就高达942辆之多,合同总值接近8000万美元。1977年该公司又再次应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要求对已经服役的LVTP7进行改进,使之更为现代化。这次改进的成果,获得了“两栖突击车”(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简称AAV)这个正式名称,也就是现在我们称呼的AAV7。

AAV7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采用铝合金装甲的战斗车辆,其整个车体结构都采用焊接结构,即车辆的结构被融合进装甲防护内部了。同以往的两栖车辆相比,AAV7拥有相对较强的装甲保护,使其在枪林弹雨般的登陆场中能获得更好的遮蔽。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在海上航行的必要,车体的首部略呈尖形并逐渐向下倾斜,同时两侧甲板平滑的向内倾斜。全车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在三级浪下正常行驶,并且全车可在水中浸没10-15秒而不进水。搭载人员从尾部的舱门登车,车尾设有液压驱动的跳板,所以非常便于搭载乘员上下车。车体前部右侧有一座全封闭型的全向旋转枪塔,采用电液混合驱动方式,内装有1挺M85式12.7毫米机枪,对于无防护和轻度防护目标有较大的破坏力。AAV7有两种水上推进方式,传统的履带划水以及喷水推进系统,后者可以为车辆提供最大13.2公里/小时的水上航速,同时良好的悬挂系统也使车辆的陆地最大行驶速度达到了70公里/小时以上。目前整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内,有1322辆AAV正在服役。

AAAV两栖突击车

鉴于目前陆战队装备的AAV两栖突击车装甲防护弱、水上速度低等缺陷,为了满足“超地平线”登陆理论中对平面登陆的两栖机动能力和地面作战能力的需求,1996年陆战队确定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部研制的两栖突击车为新一代两栖突击车,代号为AAAV(Advanced Amphibious Assautlt Vehicle,意为先进两栖突击车)。1998年陆战队对AAAV车进行了全面考察后,批准了AAAV的总体设计。预计2005年起进入批量生产阶段,2006年起交付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队总共计划采购1013辆,其中950辆为装甲人员输送车,其余则为指挥控制车。

AAAV两栖突击车设计新颖,在结构上采用与赛艇相似的滑行车体,而不是靠浮力支持车体在水面上滑跑,从而使车辆获得较高的水上机动速度。动力系统中采用伸缩性液气弹簧悬挂装置,水上行驶时可回缩至紧贴车体位置,以减少滑行阻力,陆上行驶时又可弹出。车体由铝合金和玻璃纤维强化塑料制造的复合材料制成,并附加一些铝合金装甲块,具有很强的防护能力。

该车战斗全重33.8吨,乘员3名,可搭载18名陆战队员。陆上最大时速72公里,最大陆上行程482公里,水上行驶时速20节,最大水上行程65海里。装备1门30毫米“大毒蛇”机关炮(备弹600发)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备弹2400发),还可配备“陶”式反坦克导弹系统,火控系统为全解式火控系统。车上电子设备包括卫星通信在内的多波段无线电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AN/VSQ—1型雷达等,具有较强的指挥控制能力,能较好地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入侵格拉纳达的经验总结使美国海军陆战队广泛引进机动战的思想,进而提出了“超地平线”(Over The Horizon,简称OTH)登陆作战理论。超地平线作战最后又发展出了 “海上机动作战”(Operational Maneuver From The Sea,简称OMFTS)理论。上述作战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敌对国家海岸线外部署两栖舰队,并随时在其海岸线视距外机动,伺机攻击其岸防薄弱环节,以达到在敌人戒备条件下最大可能的突然打击并取得胜利。上述理论有着诱人的战术前景,但是也对登陆设备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要在视距外发起攻击,也就意味着登陆舰队必须止步于登陆场外至少40公里的距离。在这种距离上使用AAV7的话,依照13.2公里/小时的最大航速,等其磨蹭到滩头阵地时,一切战术奇袭效果必然已经荡然无存。如果上述战术想要取得成功,那么首要的就是必须提高现有两栖突击车辆的水上速度,在这如果可能的话还必须具备上岸后即向内陆渗透的能力,海上机动作战就是寻找岸防薄弱点并伺机攻击。因此一旦再踏上疏于防范的滩头阵地,继续深入攻击内陆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战果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很明显,现有的两栖突击车根本就不可能满足上述要求,开发相适应的两栖战车势在必行。

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于1989年9月发布了“先进两栖突击车”(Advanced 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简称AAAV)的需求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两栖突击车两必须能在视距外向海岸发起高速突击,并能在上岸后不间断地向内陆继续发起冲击。突击车具备比较强的火力,可以摧毁地堡、掩体、以及轻型装甲车辆,同时具备比AAAV7更强的防护能力。AAAV是一项耗时甚巨的工程,总设计直到1998年6月才获得批准,截止此书完成日尚未正式服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现有的原型车数据和该计划的发展情况来看,其确实非常有潜力。

1998年12月,AAAV计划的第一辆工程样车交付。这是一辆全新概念的两栖车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设计思路。以AAAV设计总纲中最基本的高水面航速而言,其测试最大水面最大航速竟然高达37-46公里/小时,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惊人的航速得益于两点:(1)大马力的喷水推进器;(2)独特的水上滑行机构。AAAV具备两套推进系统分别用于航行和陆上行驶,海上航行时采用两具23英寸(584毫米)直径、2700马力输出的喷水推进器驱动,单位马力高达78.26马力/吨(原型车全重34.5吨)。当然,要达到如此高的航速光有大马力推进器是不够的,况且两栖战车由于其“战车”的本质,所以从船形上来说也是极其不适合水上高速航行的。但是设计人员通过独特的“冲浪板”设计绕开了水的巨大阻力。在水上高速航行时,船体两侧和首部均有液压驱动的导流板下撑,从而使车体可以在大马力推进器的猛推下像冲浪板一样在浪尖上“冲刺”。当战车靠近海岸抢滩时,可以很容易将那几块导流板快速收起使其不妨碍战车的陆上行驶。AAAV在陆上行驶时采用一台850马力的柴油机,公路最大时速72公里/小时。

由于设计中要求具备较强的火力,因此AAAV在设计中也不再采用传统的机枪作为主要火力。车体顶部炮塔内安装着一门采用弹链供弹的波音公司MK44型3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M240型7.62毫米同轴机枪。这样的火力对简易工事和轻型装甲目标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同时,设计中还强化了车体装甲,车体正面60度区域内可以抗击30毫米机炮的直接射击,在加挂凯夫拉内衬的陶瓷附加装甲时,有望抵御RPG-7型火箭弹的射击。航电设备也具备同期M1A2主战坦克一样的水准。AAAV完全是和V-22、HLCAC、黄蜂级两栖攻击舰一样,代表两栖作战最尖端技术与成就的未来武器。

当然,目前在美国海军内服役的“两栖突击车”AAV和将要投入现役的“先进两栖突击车”AAAV(近来《Jans》周刊传出消息,AAAV将来将改名为“远征战车”EFV),依旧可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DUKW和LVT系列的发展。只不过现代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并没有“两栖运输车”这个概念,唯有两栖战车在大量服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