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三国演义》有感:我的教师成长之路

教学《三国演义》有感:我的教师成长之路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我精心为学生选择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作为五年级上半学期整本书阅读的素材。现将我教学《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不动笔墨不读书。整本书阅读的关键是交流。整本书阅读是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大门了解外面世界的有效窗口,但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中,在每个章节我都会出一个或几个话题借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的主题。

教学《三国演义》有感:我的教师成长之路

安宁区崔家庄小学 陆海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好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得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书能通古今,很多事就可以未卜先知;读历史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我从学生一年级起就引导他们读大量的课外书。步入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默读能力,因此我开始尝试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在班级中让所有学生共同完整地读一本书,并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阅读的方法,及知识方面的学习。在继《西游记》《城南旧事》……后,我精心为学生选择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作为五年级上半学期整本书阅读的素材。因为新课标规定五至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一百万字。这么大的阅读量,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探究性研读,从中捕捉到自己认为有趣、有用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点进行整合,从而丰富自己的积累,为写作及与别人交流做好铺垫。五年级上册习作中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特点,此书内容浅显易懂,并且有人物特点描写总结、插图,比较适合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现将我教学《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随着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课余以书为伴的同学越来越多,有的同学得到向往已久的书就爱不释手,有的同学一回到学校就直奔图书角,甚至有少数同学就是课间也要到班里的图书角驻足阅读一阵子。可惜,我发现其中不少同学阅读书籍,往往只追求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许多精彩描写往往一跳而过。如此读法,尽管书读得很多,却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收不到应有的效果。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总结出来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因此,我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都会提议孩子们做读书笔记。

然而,我也听到不少呼吁:“别让阅读成为孩子的负担!”“如果一读书就要求做读书笔记,这书还有人愿读吗?”甚至还听说有名师明确提出不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确实,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如果总是与好词佳句摘抄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沉重负担可能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如果不写读书笔记就一定能让读书活动持之以恒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已经几年了,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坚持得好的同学,几乎也是读书笔记记得好的同学。因此,读书笔记并非阅读持之以恒的必然障碍。我想问题不在于读书笔记本身,关键在于学生自身有没有做读书笔记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指导、布置和评价的策略!例如在这次《三国演义》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摘录好词佳句。

这是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就要求的,在读课外书或上语文课时,在书旁放一本摘录本,遇到好词、佳句随时摘录。

2.勾勾画画。

在书中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做一注释,也可以写读书感悟。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二、总结章节大意必不可少。

在阅读完每一章节后,我都要求学生将总结章节大意写在空白处,我按时批阅。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层次,提高写文章的能力。读别的文章也可如法炮制,读多了写得也就多了,自然阅读能力就提高了,同时,写起文章来就会主体明确,决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当然,在这一点上,针对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同一水平。

三、阅读交流是重点。

整本书阅读的关键是交流。阅读交流是学生阅读经验的分享,是每一个人聊天般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交流就是通过人与文本以及成员之间的联系,帮助参与者扩展知识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不同的发言会使阅读者产生互动,有助于学生获得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与欣赏。但交流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读物的选择要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整本书阅读是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大门了解外面世界的有效窗口,但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内容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内容过难,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抑制学生的读书兴趣。(www.xing528.com)

2.阅读的话题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中,在每个章节我都会出一个或几个话题借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的主题。实际上这些话题就是对整本书内容与主题的一个分解,这些话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目标性,即它们都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读本而做的铺垫。

3.话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的智力、能力等不容置疑地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他们对于一本书甚至一个章节的理解都有差异。我们在阅读中不能要求学生围绕老师的指挥棒用一种思维去思考问题,用一种口吻去评价人物,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体在阅读中的各种能力。另外学生的理解力、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家庭环境等都不一样,因此我在话题的设计上尽量针对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且有所收获。同时尽量注意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在阅读课上完成每章节的话题,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这样做让能力强的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享受到读书的快乐,能力欠佳的学生也能品尝到跳一跳就能够着苹果的愉悦。

4.话题的设计应该多样性。

对于阅读中的话题设计我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话题是为学生理解故事作铺垫,形式可以多样,尽管这样会很辛苦,但看到孩子们从中有收获有进步,我的所有辛苦就会化作甘泉。

5.问题的整合要有助于学生对读物的理解与主题的升华。

当带领学生读完整本书时,我都会安排一堂课来回顾这本书。在课堂上将每一章节的话题进行整合。这样做就使得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使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有所收益。

这次在《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完后,我要求每位同学从文中挑选出十位自己印象较深的人物,一一评价,也可以用词概括,例如:诸葛亮——足智多谋;曹操——生性多疑……然后交流。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教学中尽量避免以下几点:

1.不细讲、细抠文章内容。

2.不强迫每个学生都深刻理解。

整本书阅读,意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充实学生的积累。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任务,如果仔细分析、强迫理解,就会打击学生阅读兴趣。

以上是我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及其他整本书阅读时的一些方法,因为我班整本书阅读指导才开展不久,因此尚不成熟,在此抛砖引玉,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2015年9月发表于《语文课程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