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后殷墟遗物的破坏和损失

抗战后殷墟遗物的破坏和损失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戰争,前中央研究院的殷墟發掘工作被迫停止。抗戰勝利後,在南京、上海和北京等地,經常駐有美國各博物館、圖書館、高等學校和研究機關的人員,無限制的搜購中國的古物和圖書。抗日戰争以後,尤其日本投降以後,他們所劫掠的就應當更多,惟迄今還未見發表。總之,抗戰以後,由於日美帝國主義者的盜掘和搜購,殷墟遺物已經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有了很大的損失。

抗战后殷墟遗物的破坏和损失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戰争,前中央研究院殷墟發掘工作被迫停止。華北淪陷,繼以安陽,敵人先後組織了不少的“調查團”和“研究班”,在東北、華北一帶考古。其人數最多、經歷最廣、規模最大的要算東京帝國大學;其專在河南考古的,則有華北綜合調查研究所等機關。至於私人的史蹟探察和考古旅行,那就更難計算[143]

據我們曉得的,一九三八年春慶義應塾大學文學部組織了北支學術調查團,曾由大山柏率領來安陽考古[144]。同年秋,東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岩間德也等人曾來安陽侯家莊考察發掘[145]。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一年,東京帝國大學考古學教室曾來安陽發掘。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駐河南的日本軍隊也曾利用奸匪大事盜挖,出土古物不少,都運往日本去了[146]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抗戰結束。但是由於國民黨反動政府勾結美帝國主義,發動了危害人民的内戰,殷墟發掘工作就一直不能恢復。

美帝國主義的軍政酋首以至海陸空軍士兵,在中國到處横行覇道,古物損失更多。反動政府以大量文物運往美國;一些美國空軍的所謂“將軍”,有時也用飛機向美國運古物。抗戰勝利後,在南京、上海和北京等地,經常駐有美國各博物館、圖書館、高等學校和研究機關的人員,無限制的搜購中國的古物和圖書。反動政府表面上也有禁止古物出口的法令,但通過免驗的特許,成千百箱的書物一批批的偷運了出去。

在以前,美國有時還通過日本搜劫中國的文物,譬如在紐約等地就有“山中商會”,這是日本人開的名聞世界的中國古董行。到一九四五年以後,日本投降,美帝國主義與反動政府相勾結,更直截了當,爲所欲爲。新發現的最精的古物,幾乎都到了美國[147]

不但如此,就連日本劫去的中國古物,美帝國主義佔領日本後,也在打着主意。美軍總部文物部門的主持人郝利思,他是以克利夫蘭美術館東方部主任的身分調去日本的,去日本後不久,他就常帶着一些古物,僕僕往來於東京、紐約之間。其野心可想而知[148]

據報載,就連劫往臺灣的古物,美帝國主義看到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就假借展覽爲名,把最精的部分運到美國去[149]

美國早年所得,一部分曾見著録於梅原末治的《支那古銅菁華》[150]、陳夢家的《海外中國銅器圖録》第一集[151]及其他圖録。其概况又見梅原末治的《美洲博物館裏的中國古美術》[152]、袁同禮的《我國藝術品流落歐美之情况》[153]和陳夢家的《中國古代銅器怎樣到美國去的》[154]等文。抗日戰争以後,尤其日本投降以後,他們所劫掠的就應當更多,惟迄今還未見發表。

總之,抗戰以後,由於日美帝國主義者的盜掘和搜購,殷墟遺物已經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有了很大的損失。

當時安陽當地的人又乘機盜挖起來。先後出土的青銅、石、玉、骨、蚌、白陶器物,除流到國外的以外,也略見著録於黄濬的《鄴中片羽》初二三集、《古玉圖録》初集[155]、于省吾的《雙劍誃古器物圖録》[156]、李泰棻的《癡庵藏金》[157]、梁上椿的《巖窟吉金圖録》[158]及其他書中。

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就是“司母戊鼎”的出土。原來在安陽侯家莊西北岡東區有個“吴家柏樹墳”,墳有五座,周圍栽着柏樹一百多棵。當一九三四年、一九三五年前中央研究院發掘西北岡時,曾探得在這柏樹墳地下會壓着“殷陵”,只因阻於習俗,未曾動手。在日本侵略時期,墳上柏樹被砍伐浄盡。一九三九年,就在一九五〇年發掘武官大墓西南隅約八十餘公尺武官村吴玉瑶家的田中,發現了一個殷代的大銅方鼎,俗呼爲“馬槽鼎”,意思是鼎大得可以作馬槽[159]

這個鼎出土後,因太大太重,當地的人曾擬鋸斷運出,但鋸了一足,鋸不下了,就悄悄的又把它埋起來[160]。消息走漏出去,日寇聽説,勒索未成,又説願出七十萬元僞幣收買,也没有挖出。據説另外送出了一個小的才算把它保留了下來,但那個小的究爲何物,則不得而知。勝利後,一九四六年重新挖出,因主權發生糾葛,遂歸了當時的安陽縣政府[161],今存南京博物院。這個鼎失去一耳,未掘出,鼎重一千四百多斤,連耳高一三七公分,長一一〇公分,寬七七公分。鼎的周圍以雷紋爲地,上有龍紋蟠繞,四角爲饕餮紋。鼎内有“司母戊”三個字的銘文。爲出土大鼎中最大最重者[162]

此外也發現了甲骨。這些甲骨除流到國外者以外,其落在北京者,重要的有北京圖書館得了二百片,輔仁大學得了一百九十五片,李泰棻得了一千片,于省吾得了一千片,謝午生得了五百片,徐宗元得了三百片,孫海波得了二百片,陳保之得了一百片。其落在上海者,孔德研究所得了一千五百片,郭若愚得了八十片,孫師匡得了五十片。我自己也略有所獲。此外藏家還多,不備舉。

把新出的材料編印成書[163],重要的有:

一、黄 濬 《鄴中片羽》三集 一九四二年 二一五片

二、于省吾 《雙劍誃古器物圖録》 一九四〇年 四片

三、李旦丘 《殷契摭佚》 一九四一年 一一八片

四、胡厚宣 《元嘉造像室所藏甲骨文字》 一九四六年 二七〇片

五、胡厚宣 《頌齋所藏甲骨文字》 一九四六年 一三片

六、胡厚宣 《雙劍誃所藏甲骨文字》 一九四六年 二五四片

七、李亞農 《殷契摭佚續編》 一九五〇年 三四三片

八、胡厚宣 《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 一九五一年 一一四五片

九、胡厚宣 《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 一九五一年 三二七六片

十、郭若愚 《殷契拾綴》 一九五一年 五六〇片

十一、郭若愚 《殷契拾綴》二編 一九五三年 四九五片

十二、胡厚宣 《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 一九五四年 五六四二片

共約萬餘片。若連没有著録的和流到國外的算起來,那就更多了。

【注释】

[1]參看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序言》,中華書局一九五二年版。

[2]參看胡厚宣《美日帝國主義怎樣劫掠我們的甲骨文》,載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上海《大公報》及天津《進步日報》。

[3]《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總報告》,歷史語言研究所部分,《安陽調查》節。

[4]《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載一九三〇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

[5]李濟:《現代考古學與殷墟發掘》,載同上刊;又單行本。

[6]《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總報告》,歷史語言研究所部分,《安陽調查》節。

[7]參看董作賓《民國十七年十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調查》一節,載一九二九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

[8]參看董作賓《民國十七年十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調查》一節,載一九二九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第五頁。

[9]《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總報告》,歷史語言研究所部分,《安陽調查》節。

[10]比較普遍的擴展到河南安陽以外的地區和山東各地進行發掘,是從這一階段開始的。在第一個階段第三次發掘以後,曾經發掘過山東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那是因爲前中央研究院和前河南博物館發生争執,殷墟發掘工作因而停止,所以才去山東發掘。

[11]參看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載一九四七年《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册。

[12]參看董作賓《民國十七年十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又《新獲卜辭寫本後記》。載一九二九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

[13]載一九二九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

[14]載一九三〇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

[15]同②。

[16]載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七日及四月七日北京《新晨報》。

[17]載中山大學一九二九年《語言歷史學研究集刊》七集七十五期。

[18]載一九三三年《中山大學文學院專刊》第一期。

[19]李濟:《殷商陶器初論》,載一九二九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

[20]李濟:《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載一九二九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

[21]李濟:《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載一九二九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

[22]李濟:《民國十八年秋季發掘殷墟之經過及其重要發現》,載一九三〇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

[23]載一九三〇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

[24]載一九三一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

[25]載一九三〇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

[26]載一九三一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

[27]載《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下册,一九三五年。

[28]同④。

[29]載一九三三年《燕京學報》第十四期。

[30]載中山大學一九三三年《文史研究所月刊》第二卷第一期。

[31]東京文求堂書店一九三三年版。

[32]同③。

[33]載一九三一年《師大國學叢刊》第一卷第二期。

[34]載一九三二年《史學年報》第四期。

[35]載一九三四年三月十八日及二十五日北京《世界日報》。

[36]參看《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載一九三〇年《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又單行本。

[37]參看李濟《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又《城子崖序》,一九三四年。

[38]李濟:《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39]李濟:《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40]同上。

[41]李濟:《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42]吴金鼎:《摘記小屯迤西之三處小發掘》,載同上刊。

[43]梁思永:《後岡發掘小記》,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44]董作賓:《釋後岡出土的一片卜辭》,載同上刊。

[45]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46]載《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册,一九三三年。

[47]同③。

[48]同③。

[49]載《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下册,一九三五年。

[50]董作賓:《釋後岡出土的一片卜辭》,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51]李濟:《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52]李濟:《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載同上刊。

[53]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54]載《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册,一九三三年。

[55]李濟:《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56]吴金鼎:《摘記小屯迤西之三處小發掘》,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57]同上。

[58]參看李濟:《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第五節,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59]參看郭寶鈞《河南古蹟研究會成立三年工作概况》,一九三五年。

[60]參看董作賓《殷人之書與契》,載《中國藝術論叢》,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八年版。

[61]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62]載一九四五年《六同别録》上册。

[63]載一九四七年《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册。

[64]載一九四五年《六同别録》上册。又載一九四八年《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本

[65]載一九四五年《六同别録》上册。又一九四八年《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本。

[66]載一九三六年《田野考古報告》,第一册。

[67]參看董作賓《殷虚文字甲編自序》,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八年版;又載一九四九年《中國考古學報》第四册。

[68]參看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載一九四七年《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册。(www.xing528.com)

[69]關於這一件饕餮的照片,見梅原末治《河南安陽與金村之古墓》,載一九三八年《支那考古學論考》第八三圖之三;又《河南安陽遺寶》,第六〇頁,第三十二圖;又《支那殷代之文化》,《東亞之古代文化》圖版八之三;又鄭振鐸《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第二輯,《偉大的藝術傳統——殷代的藝術》下,插圖六,載一九五一年《文藝報》第四卷第三期;又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三六,第六〇圖,載一九五四年《考古學報》第七册。

[70]見《孟子·梁惠王》上。

[71]載一九三二年《清華週刊》第三十七卷九、十號《文史專號》。

[72]參看《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三年度總報告》歷史語言研究所部分。

[73]關於一〇〇一號大墓槨底照片,見梅原末治《河南安陽與金村之古墓》,載《支那考古學論考》第三六七頁,第八二圖;又《河南安陽發現之遺物》,載《東亞考古學論考》圖版二九之二;又《河南安陽遺寶》,第二〇頁,第九圖。又陳夢家《殷代銅器》插圖一。

[74]關於一〇〇二號大墓墓形的照片,見梅原末治《河南安陽與金村之古墓》,載《支那考古學論考》第三六四頁,第八一圖;又《河南安陽發現之遺物》,載《東亞考古學論考》圖版二九之一;又《支那青銅器時代再論》,載《東亞考古學論考》圖版三六之二;又《支那殷代之文化》,《東亞之古代文化》圖版五之二;又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四四之四和五。

[75]參看胡厚宣《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載《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三册;又《殷代卜龜之來源》,載《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四册。又《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商務印書館一九五一年版,第七四頁。

[76]大牛鼎照片,見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一圖一。

[77]大鹿鼎照片,見上文插圖三,又圖版二圖三。

[78]大圓鼎照片,見上文圖版四圖五。

[79]銅盔照片,見鄭振鐸《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圖版三第七圖;又《偉大的藝術傳統——殷代的藝術》上,插圖六,載一九五一年《文藝報》第四卷第二期。又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三四圖五五。實物除運走的以外,故宫博物院歷代藝術陳列室商周室還陳列着一件。南京博物院也有收藏

[80]銅鐃照片,見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三二、三三圖五二至五四。

[81]一〇〇四號大墓出土的成捆的矛頭的照片,見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四四圖六五之一。

[82]大理石雕鴞的照片,見梅原末治《河南安陽與金村之古墓》,載《支那考古學論考》第八三圖之四;又《河南安陽發現之遺物》,載《東亞考古學論考》圖版三〇;又《河南安陽遺寶》,第二五頁,第十一圖;又《支那殷代之文化》,《東亞之古代文化》圖版八之二;又鄭振鐸《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第二輯,圖版十二第六十一圖;又《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録第一輯,圖版三第十一圖;又陳夢家《殷代銅器》插圖四。

[83]石雕雙獸的照片,見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三八圖六二。

[84]關於儀仗殘留的痕跡,所謂“花土”,没有被運走了的,現南京博物院尚有保存,清楚的並印成了彩色的明信片。

[85]《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四年度總報告》歷史語言研究所部分統計三次發掘共獲小墓一二四二座,合三次數目看來,計算有誤。陳夢家統計共小墓一二五九座,實則第十次小墓共發現六三,只發掘三二,陳氏多算了三一墓,所以成了一二五九座了。

[86]一四〇〇號大墓南墓道裏所出尊和斝的照片,見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一九、二〇圖二五、二六。

[87]一四〇〇號大墓東墓道裏所出盂、盤、人面具的照片,見上文圖版五、六、七圖六至八。

[88]一八八五墓的鴞尊的照片,見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二五圖三五。

[89]牛爵照片,見上文圖版二七圖三八。

[90]提梁卣的照片,見上文圖版一六、一七圖二一甲乙。

[91]參看徐中舒《關於銅器之藝術》載《中國藝術論叢》,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八年版,第一二七頁。

[92]參看《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三年度總報告》和《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四年度總報告》歷史語言研究所部分;梁思永《國立中央研究院參加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出品目録》,一九三七年單行本;胡厚宣《中央研究院殷墟出土展品參觀記》,載《中國藝術論叢》。

[93]鑲嵌松緑石花紋的馬當盧的照片,見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三五、圖五九。

[94]中柱旋龍盂的照片,見梅原末治《河南安陽遺寶》,第二四頁圖十;陳夢家《殷代銅器》圖版八、九圖一〇甲乙;鄭振鐸《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第二輯,圖版七圖三十。

[95]參看梁思永《國立中央研究院參加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出品目録》,一九三七年單行本。胡厚宣《中央研究院殷墟出土展品參觀記》,載《中國藝術論叢》。

[96]載《中國藝術論叢》,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八年版。

[97]同上。

[98]原載《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一册,一九四四年。修訂本改爲這樣的題目。

[99]收入郭沫若《奴隸制時代發掘中所見的周代殉葬情形》,一九五二年。

[100]載一九五〇年三月十九日《光明日報》及一九五〇年《新華月報》第一卷第六期。

[101]載一九五四年《考古學報》第七册。

[102]參看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載一九四七年《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册;石璋如《小屯的文化層》第七頁:“以一百六十平方公尺爲一工作單位”,恐有錯誤,載一九四五年《六同别録》上册。

[103]參看石璋如《小屯後五次發掘的重要發現》四,載一九四五年《六同别録》上册,第九至十二頁;又《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載一九四七年《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册。

[104]參看石璋如《小屯後五次發掘的重要發現》;又《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又同文《後記》載一九四九年《中國考古學報》第四册。

[105]參看胡厚宣《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載一九四四年《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三册;又《殷代卜龜之來源》,載同集第四册。

[106]參看石璋如《小屯後五次發掘的重要發現》,載一九四五年《六同别録》上册;又《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載一九四七年《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册。

[107]參看董作賓《殷虚文字乙編序》,載一九四九年《中國考古學報》第四册;或商務印書館一九四九年版。

[108]載一九四七年《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册。

[109]陶奴俑的摹本,見董作賓《摩些象形文字字典序》,一九四四年。照片見鄭振鐸《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第二輯,圖版三,第八至十一圖,一九五〇年;又《偉大的藝術傳統——殷代的藝術》下插圖五,載一九五一年《文藝報》第四卷第三期。

[110]關於前後十五次發掘的簡要報道,見前中央研究院各年度的總報告,歷史語言研究所部分。《燕京學報》第八、九、十七期,《國内學術消息》;第十九期,《殷墟發掘工作近况》;第二十一期,《第十四次殷墟發掘近况》、《第十五次殷墟發掘近况》。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商務印書館一九五一年版。石璋如《小屯的文化層》,載一九四五年《六同别録》。

[111]見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插圖二十《安陽小屯C區現象圖》。

[112]見石璋如《小屯後五次發掘的重要發現》,插圖七,《C區北部之一部》。

[113]見石璋如《小屯的文化層》插圖四及五,《殷墓》一(人)及《殷墓》二(獸)。

[114]見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插圖九,《墓葬與基址的關係》。

[115]參看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後記》一、《關於基址墓葬與殷代宗教儀式》。

[116]見石璋如《小屯的文化層》插圖五,《車馬坑》。

[117]見石璋如《小屯的文化層》插圖六,《馬坑》。

[118]參看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後記》一,《關於基址墓葬與殷代宗教儀式》。

[119]見石璋如《小屯後五次發掘的重要發現》六;又《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圖版五之二。

[120]見《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圖版十二之一及圖版十四。

[121]見上文圖版十二之二及圖版十三。

[122]見石璋如《小屯後五次發掘的重要發現》插圖十三《龍形銅刀》。

[123]見①文圖版十一之一。

[124]見①文圖版十上。

[125]見①文圖版十下。

[126]見石璋如《小屯後五次發掘的重要發現》插圖十、十一。

[127]參看鄭振鐸《偉大的藝術傳統序》及《圖録》,載一九五一年《文藝報》第四卷第一至三期。

[128]參看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附表》。

[129]本節的統計,係根據前中央研究院各年度總報告、《安陽發掘報告》、《中國考古學報》、各期《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城子崖》、《周公測景台調查報告》等書和個人的一些筆記、日記作成。爲了節省篇幅,以下僅舉地名,不再作詳細叙述。

[130]參看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第二三頁;又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商務印書館一九五一年版,第四五、四六頁。

[131]參看《河南省人民政府文物保管委員會工作報告》,載一九五一年《文物參考資料》第二卷,第十二期。

[13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第六二〇頁。

[133]參看向達《過去圖書館博物館及考古工作的檢討》,載一九五〇年一月十五日上海《大公報》;又《新華月報》第一卷第四期轉載。

[134]阿爾奇浩夫斯基:《考古學》,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第一三頁。

[135]王國維有《最近二三十年中國新發現之學問》,載一九二五年《學衡》四十五期。又收入《静安文集》續編。

[136]參看裴文中《新中國五年來考古事業的成績》,載一九五四年《新建設》十一月號。

[137]參看竺可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載一九五〇年《科學通報》第一卷第二期。

[138]參看李濟《安陽發掘報告編後語》,載一九三三年《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又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載一九四七年《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册。

[139]參看夏鼐《考古工作在新中國的蓬勃發展》,載一九五四年《科學通報》十月號。

[140]參看向達《過去圖書館博物館及考古工作的檢討》;又裴文中《總路綫光輝照耀下的考古工作》,載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一日《光明日報》。

[141]阿爾奇浩夫斯基:《考古學》,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第八頁。

[142]李四光:《新中國的科學研究》,載一九五〇年《科學通報》第一卷第五期。

[143]參看宿白《八年來日人在華北諸省所作考古工作紀略》,載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一日天津《大公報》;梅原末治《殷時代之文化》,載一九五二年黑川古文化研究所《研究叢刊》第一。

[144]參看日本大山柏《北支調查行》,載一九三八年《史前學雜誌》第十卷第五號。大給尹《河南省安陽郊外後岡高樓莊兩遺跡發掘調查豫報》,載一九三九年《史學》第十七卷第四號。

[145]參看水野清一《殷墟侯家莊記》,載一九四〇年《史林》第二十五卷第二號。

[146]參看胡厚宣《美日帝國主義怎樣劫掠我們的甲骨文》,載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上海《大公報》及天津《進步日報》。

[147]參看陳夢家《中國古代銅器怎樣到美國去的》。

[148]參看王世襄《記美帝所攫取的中國名畫》,載一九五〇年《文物參考資料》十一期。

[149]參看一九五四年十月十一日《光明日報》。又邱挺《蔣介石賣國集團是破壞盜賣歷史文物的罪人》,載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光明日報》。

[150]梅原末治:《支那古銅菁華》七册,一九三三年。

[151]陳夢家:《海外中國銅器圖録》第一集二册,一九四六年。

[152]梅原末治《美洲博物館裏的中國古美術》,刊《佛教美術》第十六至十七册,一九三〇年。又收入《支那考古學論考》。

[153]袁同禮《我國藝術品流落歐美之情况》,收入《中國藝術論叢》,一九三八年。

[154]陳夢家《中國古代銅器怎樣到美國去的》,載一九五〇年《文物參考資料》十一期。

[155]黄濬《鄴中片羽》初集二册,一九三五年;二集二册,一九三七年;三集二册,一九四二年。又《古玉圖録》初集四册,一九三九年。

[156]于省吾《雙劍誃古器物圖録》二册,一九四〇年。

[157]李泰棻《癡庵藏金》一册,一九四〇年。

[158]梁上椿《巖窟吉金圖録》二册,一九四三年。

[159]參看郭寶鈞《一九五〇年春殷墟發掘報告》,第四、五頁,載一九五一年《中國考古學報》第五册。

[160]參看陳夢家《殷代銅器》,第二九頁,載一九五四年《考古學報》第七册。

[161]參看邵慎之《安陽探古殷代祭器出土記》,載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上海《申報》。

[162]參看《我們偉大的祖國》,載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三日《人民日報》。

[163]書中所收,不一定全部爲戰後出土,也有的是戰前所出,今始編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