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殷墟发掘:揭开甲骨文的埋藏与破坏

殷墟发掘:揭开甲骨文的埋藏与破坏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占卜是用龜的背甲和腹甲,牛的肩胛骨和肋骨。占卜以後,常常在甲骨上面寫刻卜辭和同占卜有關的一些簡單的記事文字,這就叫做“甲骨文”[8]。這些寫刻着卜辭的千千萬萬片甲骨,在當時用過以後,有的被有意的保藏起來,有的無用的被丢在垃圾堆裏[9]。有人説秦漢時代曾發現過甲骨[10]。記載宋代殷墟銅器出土的情况更詳細[11]。可惜幾千年來,所謂“甲骨文”者,從没有見於任何古書的記載。

殷墟发掘:揭开甲骨文的埋藏与破坏

殷墟”是指現在河南省安陽縣城西北五里小屯村北洹河以南及其附近的地方。這裏是殷代後半期從盤庚遷殷到紂亡國,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間的舊都。《史記·殷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説:

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遷都。

《史記·項羽本紀》:“洹水南,殷虚上。”《水經·洹水注》:“洹水出山東,逕殷虚北。”《史記·殷本紀正義》引《括地志》:“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即北冢殷虚。”又説:“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虚,所謂北冢者也。”就是這個地方[2]

唐人杜佑《通典[3]、宋人羅泌《路史》[4]及吕大臨《考古圖》[5]都以“安陽西北五里”“洹水之濱”殷墟所在爲河亶甲城和河亶甲墓。元人納新在《河朔訪古記》中也説:

安陽縣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河亶甲城,有塚一區,世傳河亶甲所葬之所也。[6]

按河亶甲居相,見《太平御覽》八十三引古本《竹書紀年》。據《史記·殷本紀正義》引《括地志》説相在内黄縣東南十三里,並不在安陽。説安陽是河亶甲城,雖然錯誤[7],但這塊地方是殷都,也有墓葬,由殷墟發掘看來,則是事實。

《禮記·表記》説:“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殷人“尚鬼”,是最爲迷信的。那時的統治階級奴隸主,無論什麽事情都要占卜。占卜是用龜的背甲和腹甲,牛的肩胛骨和肋骨。占卜以後,常常在甲骨上面寫刻卜辭和同占卜有關的一些簡單的記事文字,這就叫做“甲骨文[8]

這些寫刻着卜辭的千千萬萬片甲骨,在當時用過以後,有的被有意的保藏起來,有的無用的被丢在垃圾堆裏[9]。殷紂亡國,都城成了廢墟,它就完全被埋在所謂殷墟的地下。殷亡以後,殷墓很可能被周人挖掘。安陽小屯村是殷墟,也有墓葬。在殷墓被周人挖掘的時候,無意中掘出甲骨,這是極可能的事。

有人説秦漢時代曾發現過甲骨[10]。這也很有可能。因爲從戰國到秦漢以來,盜墓的風氣很爲盛行。許慎《説文解字叙》:

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

所謂“鼎彝”,就是古墓殉葬的青銅器。

宋朝金石學發達,古墓的發現就愈多了。如《考古圖》所載:

乙鼎,得於鄴郡亶甲城。(一卷二二葉)

饕餮鼎,得於鄴郡漳河之濱。(一卷二三葉)

商兄癸彝,得於鄴。(四卷五葉)

足跡罍,得於鄴。聞此器在洹水之濱亶甲墓旁得之。(四卷四四葉)

亶甲觚,得於鄴亶甲城。(五卷一二葉)

這些殷代的青銅器都是從殷墟出土的。前引《路史》説,“亶甲故城在安陽西北五里”,《河朔訪古記》説在“安陽縣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正是指的安陽小屯的殷墟,便是證明。以殷墟爲亶甲墓、亶甲城,是沿唐宋一般人之誤,把殷墟當成了河亶甲所都的相。

除此以外,見於王黻等《博古圖録》、王俅《嘯堂集古録》、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無名氏《續考古圖》和王厚之《復齋鐘鼎款識》的,還有:

召夫鼎(《博》一卷一七葉。《嘯》一葉。《薛》一卷一五葉。)

册命鼎(《博》一卷二一葉。《薛》一卷一五葉。)

父癸鼎(《博》一卷二六葉。《嘯》四葉。《薛》一卷一一葉。《復》五葉。)

父癸鼎(《博》一卷四三葉。《嘯》六葉。《薛》一卷一三葉。《續》四卷二三葉。)

父癸鼎(《博》一卷二五葉。《嘯》四葉。《薛》一卷一三葉。《復》六葉。)

單父乙鼎(《博》二卷三七葉。《嘯》一二葉。《薛》九卷四葉。)

單從鼎(《博》三卷五葉。《嘯》一五葉。《薛》九卷五葉。)

單從彝(《薛》一二卷三葉。《續》三卷三葉。應叫甗。)

單從彝(《薛》一二卷三葉。《續》三卷三葉。應叫甗。)

單從彝(《博》一九卷三六葉。《薛》一五卷一二葉。應叫盉。)

單從彝(《薛》一二卷三葉。應叫觚。)

子父癸卣(《薛》三卷一五葉。應叫觶。)

等器,雖然没有像《考古圖》那樣註明出土的地方,但就形制、花紋、款識各方面看來,都是殷代的青銅器,大概也是宋代從殷墟出土的東西。

《河朔訪古記》説:

父老云:“宋元豐二年,夏,霖雨,安陽河漲水,囓(河亶甲)塚破。野人探其中,得古銅器,質文完好,略不少蝕。衆恐觸官法,不敢全貨於市,因擊破以鬻之。復塞其塚以滅跡,自是銅器不復出矣。”

記載宋代殷墟銅器出土的情况更詳細[1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安陽侯家莊西北岡因發掘殷墟而發現的殷王陵墓,也没有一個不是經過漢宋人盜掘的[12]

殷墟的墓葬既然曾經漢宋兩朝大規模地盜掘,古墓裏殉葬的青銅器既然曾經大批地出土,甲骨文在殷墟,尤其在小屯村和小屯村北,幾乎遍地都是,那末,一同被發現的,就一定很多。

在漢宋之間的隋唐時代,殷墟地方是一塊廣大的公共墓地。就殷墟發掘的情况看來,殷商以後的堆積,以隋唐墓葬爲數最多,幾乎到處都有。據《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説:

却是地面下的擾動,不但遠在挖古董的以前,並在小屯成立以前。自殷商廢棄此地直到小屯成立,中間經過了約有兩千七百年。這兩千七百年中,在此地有多少變動發生過?换句話説,這地方在這兩千七百年内是完全荒廢的,還是有人經營過?我們這一季的觀察,只能答覆這疑問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斷定這地在南北朝及隋唐時代,一定是一塊公共的葬地。因爲在我們有限的發掘區域内,發現了總有五所墓葬是屬此時代的。[13]

《小屯的文化層》一文也説:

小屯這個遺址,自殷末周初廢棄之後,由錦繡的帝都變作了荒凉的廢墟,以致箕子過殷墟而歌麥秀。其間由周初到隋前,僅有些不能確定絶對年代的零星堆積,降至隋代,又大昌盛,不過變作枯骨的寄托所了。[14]

又説:

隋唐墓葬,在殷墟到處皆有。[15]

又説:

隋唐時期的墓葬,爲數最多,所謂殷後的大量遺存,就是指此而言。[16]

隋唐時代,既然曾把這裏當作廣大的墓地,爲了埋葬,經常不斷的向下挖掘,甲骨文遍地都是,又安有不被發現之理?

可惜幾千年來,所謂“甲骨文”者,從没有見於任何古書的記載。也許因爲古代盜掘的人們只知道要鼎彝銅器,不曉得這甲骨上面還刻着極寶貴的殷代的卜辭,因而就把它和陶、骨、蚌、石一類殘碎的器物一同毁棄掉,或者把它當作别的用途。

舊醫處方,有“龍骨”一藥,最初見於《本草》,《本草》一書,“著者之年代,不出東漢末訖宋齊之間”[17]。梁陶弘景註《本草》和《名醫别録》,宋沈括作《夢溪筆談》,對“龍骨”都曾作過解説。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對“龍骨”在中醫裏的用途説得更爲詳細,説它主治小兒婦科和男子虚弱各症。所謂“龍骨”者,據近代記載,一種是古脊椎動物骨骼化石,貨分南北兩路,北路貨出於河北山西,銷在華北上海;南路貨出於川、黔、湘、桂、滇、粤的山洞,銷在廣州、香港和南洋[18]。另一種就是殷墟出土的甲骨,除在本地零售以外,主要銷路在河北的安國和北京。

殷墟的甲骨究竟從什麽時候開始被用作“龍骨”藥,不得而知。不過,可以斷言,歷史一定相當長久。這情况,一直沿傳到近代。在一八九九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以前的幾十年乃至幾百年中,小屯村居民在農閒的時候,幾乎家家都到地裏去撿拾“龍骨”,聚攏來一道賣給收藥材的人。有的人,往往一生或幾代,都以售“龍骨”爲業。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的方法,是用鋼銼把甲骨銼成細粉,叫做“刀尖藥”,據説可以治破傷,每年到各處趕廟會擺地攤出賣。整批的就賣給藥材商,或批發到北京和安國,安國是華北有名的藥市。骨頭硬的,丢掉不要。有字的常被挖掉或刮平[19]

王懿榮是第一個認識甲骨、蒐集甲骨的人。他的次子王漢章作《古董録》説:

迴憶光緒己亥、庚子間,濰縣估人陳姓,聞河南湯陰縣境小商屯地方(按當作安陽小屯村,估人詭言出自湯陰縣,見羅振玉《五十日夢痕録》)出有大宗商代銅器,至則已爲他估席載以去,僅獲殘鱗賸甲,爲之嗒然!乃親赴發掘處查看,見古代牛骨龜版,山積其間。詢之土人,云牛骨可椎以爲肥田之用,龜版則藥商購爲藥材耳。[20]

一九一一年羅振玉爲了蒐購甲骨,曾派他的介弟羅振常和妻弟范兆昌親往安陽,羅振常作《洹洛訪古遊記》一書,説:

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謂某年某姓犂田,忽有數骨片,隨土翻起,視之,上有刻畫,且有作殷色者(即塗朱者),不知爲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其處掘之,往往得銅器、古泉、古鏡等,得善價。是人得骨,以爲異,乃更深掘,又得多數,姑取藏之,然無過問者。其極大胛骨,近代無此獸類,土人因目之爲龍骨,攜以視藥舖。藥物中固有龍骨、龍齒,今世無龍,每以古骨充之,不論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創,故藥舖購之,一斤才得數錢。骨之堅者,或又購以刻物。鄉人農暇,隨地發掘,所得甚夥,撿大者售之。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其小塊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21]

駐安陽長老會牧師加拿大人明義士,在他的《甲骨研究》中説:

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處。在一八九九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當藥材,名爲龍骨。最初發現的甲骨,都經過濰縣范氏(維卿)的手。范氏知道最詳。先時范氏不肯告人正處,如告劉鐵雲湯陰牖里。余既找到正處,又屢向范氏和小屯人打聽,得知前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以前,小屯有薙頭商名李成,常用龍骨粉作刀尖藥。北地久出龍骨,小屯居民不以爲奇。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無字,都爲龍骨。當時小屯人以爲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長成的。並説有字的不好賣,刮去字藥店才要。李成收集龍骨,賣與藥店,每斤制錢六文。[22]

這樣,幾千年來,或把它當作廢物,或把它當作藥材,或用它肥田,或用它鎮井,不知毁滅了多少萬片殷代甲骨,寶貴的直接可信的史料!

又據《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一文説:

現在小屯村的原始遠在明朝。在這幾百年中,村民在這地方建過房屋,挖過井,種過樹,埋過人。他們在低的地方堆過垃圾,爲種地的方便,把高的地方剷平了。甲骨的發現就是由於農人挖地及剷地。

這樣發現了甲骨,隨着毁滅了它,幾百年來,更是不計其數!

直到一八九九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山東福山人王懿榮才首先認識了甲骨上刻的乃是古代的文字。據傳説那年王懿榮在北京作官,患瘧疾,吃中藥,其中有一味藥是龍骨。當那包藥從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買回來時,王氏親自打開審視,發現龍骨上面刻有篆文,大爲驚訝。王氏本來就是金石學家,精研銅器銘文之學,知道這種骨頭一定很古,就派人到那家藥舖,問明來歷,選了一些文字比較鮮明者,全部買下。就是這樣偶然地認識了甲骨,從此甲骨文字才見重於世。

王漢章《古董録》説:(www.xing528.com)

估取骨之稍大者,則文字行列整齊,非篆非籀,攜歸京師,爲先公述之,先公索閲,細爲考訂,始知爲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乃畀以重金,囑令悉數購歸。

以王懿榮首先考訂,斷定它是商代的卜骨。

明義士《甲骨研究》説:

一八九九年(己亥,光緒二十五年)有學者名王懿榮(字廉生,諡文敏公)到北京某藥店買龍骨,得了一塊有字的龜版,見字和金文相似,就問來源,並許再得了有字的龍骨,他要,價每字銀二兩。回家研究,頗有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

以王氏爲認識和研究甲骨的第一人。

但汐翁《龜甲文》却説:

單從彝(《博》一九卷三六葉。《薛》一五卷一二葉。應叫盉。)

單從彝(《薛》一二卷三葉。應叫觚。)

子父癸卣(《薛》三卷一五葉。應叫觶。)

等器,雖然没有像《考古圖》那樣註明出土的地方,但就形制、花紋、款識各方面看來,都是殷代的青銅器,大概也是宋代從殷墟出土的東西。

《河朔訪古記》説:

父老云:“宋元豐二年,夏,霖雨,安陽河漲水,囓(河亶甲)塚破。野人探其中,得古銅器,質文完好,略不少蝕。衆恐觸官法,不敢全貨於市,因擊破以鬻之。復塞其塚以滅跡,自是銅器不復出矣。”

記載宋代殷墟銅器出土的情况更詳細[11]

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安陽侯家莊西北岡因發掘殷墟而發現的殷王陵墓,也没有一個不是經過漢宋人盜掘的[12]

殷墟的墓葬既然曾經漢宋兩朝大規模地盜掘,古墓裏殉葬的青銅器既然曾經大批地出土,甲骨文在殷墟,尤其在小屯村和小屯村北,幾乎遍地都是,那末,一同被發現的,就一定很多。

在漢宋之間的隋唐時代,殷墟地方是一塊廣大的公共墓地。就殷墟發掘的情况看來,殷商以後的堆積,以隋唐墓葬爲數最多,幾乎到處都有。據《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説:

却是地面下的擾動,不但遠在挖古董的以前,並在小屯成立以前。自殷商廢棄此地直到小屯成立,中間經過了約有兩千七百年。這兩千七百年中,在此地有多少變動發生過?换句話説,這地方在這兩千七百年内是完全荒廢的,還是有人經營過?我們這一季的觀察,只能答覆這疑問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斷定這地在南北朝及隋唐時代,一定是一塊公共的葬地。因爲在我們有限的發掘區域内,發現了總有五所墓葬是屬此時代的。[13]

《小屯的文化層》一文也説:

小屯這個遺址,自殷末周初廢棄之後,由錦繡的帝都變作了荒凉的廢墟,以致箕子過殷墟而歌麥秀。其間由周初到隋前,僅有些不能確定絶對年代的零星堆積,降至隋代,又大昌盛,不過變作枯骨的寄托所了。[14]

又説:

隋唐墓葬,在殷墟到處皆有。[15]

又説:

隋唐時期的墓葬,爲數最多,所謂殷後的大量遺存,就是指此而言。[16]

隋唐時代,既然曾把這裏當作廣大的墓地,爲了埋葬,經常不斷的向下挖掘,甲骨文遍地都是,又安有不被發現之理?

可惜幾千年來,所謂“甲骨文”者,從没有見於任何古書的記載。也許因爲古代盜掘的人們只知道要鼎彝銅器,不曉得這甲骨上面還刻着極寶貴的殷代的卜辭,因而就把它和陶、骨、蚌、石一類殘碎的器物一同毁棄掉,或者把它當作别的用途。

舊醫處方,有“龍骨”一藥,最初見於《本草》,《本草》一書,“著者之年代,不出東漢末訖宋齊之間”[17]。梁陶弘景註《本草》和《名醫别録》,宋沈括作《夢溪筆談》,對“龍骨”都曾作過解説。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對“龍骨”在中醫裏的用途説得更爲詳細,説它主治小兒婦科和男子虚弱各症。所謂“龍骨”者,據近代記載,一種是古脊椎動物骨骼化石,貨分南北兩路,北路貨出於河北山西,銷在華北上海;南路貨出於川、黔、湘、桂、滇、粤的山洞,銷在廣州、香港和南洋[18]。另一種就是殷墟出土的甲骨,除在本地零售以外,主要銷路在河北的安國和北京。

殷墟的甲骨究竟從什麽時候開始被用作“龍骨”藥,不得而知。不過,可以斷言,歷史一定相當長久。這情况,一直沿傳到近代。在一八九九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以前的幾十年乃至幾百年中,小屯村居民在農閒的時候,幾乎家家都到地裏去撿拾“龍骨”,聚攏來一道賣給收藥材的人。有的人,往往一生或幾代,都以售“龍骨”爲業。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的方法,是用鋼銼把甲骨銼成細粉,叫做“刀尖藥”,據説可以治破傷,每年到各處趕廟會擺地攤出賣。整批的就賣給藥材商,或批發到北京和安國,安國是華北有名的藥市。骨頭硬的,丢掉不要。有字的常被挖掉或刮平[19]

王懿榮是第一個認識甲骨、蒐集甲骨的人。他的次子王漢章作《古董録》説:

迴憶光緒己亥、庚子間,濰縣估人陳姓,聞河南湯陰縣境小商屯地方(按當作安陽小屯村,估人詭言出自湯陰縣,見羅振玉《五十日夢痕録》)出有大宗商代銅器,至則已爲他估席載以去,僅獲殘鱗賸甲,爲之嗒然!乃親赴發掘處查看,見古代牛骨龜版,山積其間。詢之土人,云牛骨可椎以爲肥田之用,龜版則藥商購爲藥材耳。[20]

一九一一年羅振玉爲了蒐購甲骨,曾派他的介弟羅振常和妻弟范兆昌親往安陽,羅振常作《洹洛訪古遊記》一書,説:

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謂某年某姓犂田,忽有數骨片,隨土翻起,視之,上有刻畫,且有作殷色者(即塗朱者),不知爲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其處掘之,往往得銅器、古泉、古鏡等,得善價。是人得骨,以爲異,乃更深掘,又得多數,姑取藏之,然無過問者。其極大胛骨,近代無此獸類,土人因目之爲龍骨,攜以視藥舖。藥物中固有龍骨、龍齒,今世無龍,每以古骨充之,不論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創,故藥舖購之,一斤才得數錢。骨之堅者,或又購以刻物。鄉人農暇,隨地發掘,所得甚夥,撿大者售之。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其小塊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21]

駐安陽長老會牧師加拿大人明義士,在他的《甲骨研究》中説:

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處。在一八九九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當藥材,名爲龍骨。最初發現的甲骨,都經過濰縣范氏(維卿)的手。范氏知道最詳。先時范氏不肯告人正處,如告劉鐵雲湯陰牖里。余既找到正處,又屢向范氏和小屯人打聽,得知前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以前,小屯有薙頭商名李成,常用龍骨粉作刀尖藥。北地久出龍骨,小屯居民不以爲奇。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無字,都爲龍骨。當時小屯人以爲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長成的。並説有字的不好賣,刮去字藥店才要。李成收集龍骨,賣與藥店,每斤制錢六文。[22]

這樣,幾千年來,或把它當作廢物,或把它當作藥材,或用它肥田,或用它鎮井,不知毁滅了多少萬片殷代甲骨,寶貴的直接可信的史料!

又據《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一文説:

現在小屯村的原始遠在明朝。在這幾百年中,村民在這地方建過房屋,挖過井,種過樹,埋過人。他們在低的地方堆過垃圾,爲種地的方便,把高的地方剷平了。甲骨的發現就是由於農人挖地及剷地。

這樣發現了甲骨,隨着毁滅了它,幾百年來,更是不計其數!

直到一八九九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山東福山人王懿榮才首先認識了甲骨上刻的乃是古代的文字。據傳説那年王懿榮在北京作官,患瘧疾,吃中藥,其中有一味藥是龍骨。當那包藥從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買回來時,王氏親自打開審視,發現龍骨上面刻有篆文,大爲驚訝。王氏本來就是金石學家,精研銅器銘文之學,知道這種骨頭一定很古,就派人到那家藥舖,問明來歷,選了一些文字比較鮮明者,全部買下。就是這樣偶然地認識了甲骨,從此甲骨文字才見重於世。

王漢章《古董録》説:

估取骨之稍大者,則文字行列整齊,非篆非籀,攜歸京師,爲先公述之,先公索閲,細爲考訂,始知爲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乃畀以重金,囑令悉數購歸。

以王懿榮首先考訂,斷定它是商代的卜骨。

明義士《甲骨研究》説:

一八九九年(己亥,光緒二十五年)有學者名王懿榮(字廉生,諡文敏公)到北京某藥店買龍骨,得了一塊有字的龜版,見字和金文相似,就問來源,並許再得了有字的龍骨,他要,價每字銀二兩。回家研究,頗有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

以王氏爲認識和研究甲骨的第一人。

但汐翁《龜甲文》却説:

以劉鶚與王氏共同認識甲骨,並且説鐵雲先見龜版有契刻篆文,徧歷諸肆,先買甲骨,則不可盡信。羅振玉《殷商貞卜文字考》自序説:

光緒己亥,予聞河南之湯陰(實爲安陽)發現古龜甲獸骨,其上皆有刻辭,爲福山王文敏公所得,恨不得遽見也。翌年“拳匪”起京師,文敏殉國難,所藏悉歸丹徒劉氏。又翌年,始傳至江南,予一見,詫爲奇寶。

就是劉鶚的《鐵雲藏龜》自序也説:

(甲骨)既出土後,爲山左賈人所得,咸寶藏之,冀獲善價。庚子歲,有范姓客,挾百餘片走京師,福山王文敏公懿榮見之狂憙,以厚值留之。後有濰縣趙君執齋得數百片,亦售歸文敏。未幾,義和拳亂起,文敏遂殉難。壬寅年,其喆嗣翰甫觀察售所藏清公夙責,龜版最後出,計千餘片,予悉得之。

連劉鶚自己都説他蒐集甲骨是在王懿榮死的前後,那末,首先認識甲骨和最早蒐集甲骨的當然不會是劉鶚,而必然是王懿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