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与需要理论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与需要理论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我们只能求助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需要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不同的,它们是关于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29]这一经典论断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一个根本性的命题,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有主次的,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物质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与需要理论的研究成果

我们前面对精神家园概念和特性的分析,实际上是预设了精神家园之存在这样一个前提。然而精神家园是否真正存在呢?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我们只能求助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需要理论。

(一)人的本质理论

“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是古今中外哲学理论研究和探讨的主题。马克思在分析和批判前人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在马克思看来,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不同的,它们是关于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共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人的本质则是人成其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根源。人的本质决定人的特性,人的特性从一定的侧面表现和反映着人的本质。正是在对人性和人的本质作出区分的基础上,马克思着重探讨了作为人的内在根据,即人如何成为人而动物不能成为人的原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9]这一经典论断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一个根本性的命题,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有三点需要理解。一是在其现实性上。首先指的是分析人的本质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要看到使人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生活条件,现实的环境对人起着明显的直接作用。马克思一直反对脱离生活现实、脱离环境、脱离历史去抽象空洞地谈论人、分析人,认为这种纯粹抽象的、一般的人只是作为概念在人的头脑中存在。而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本质。马克思的所有理论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人;恩格斯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其次,“在其现实性上”这个“社会关系”的限制表明的是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凝固的,而是历史的、可变的。马克思认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而发展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30]因此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的本质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差别,造成不同社会条件下人本质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体现出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特性。二是一切社会关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称《提纲》)明确使用了“社会关系”概念,明确表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而《提纲》中讲的社会关系不是指某一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和家庭的等各个方面。总的说来可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并且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有主次的,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物质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而政治的、思想的、宗教的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但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对物质的社会关系具有反作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1]这段话体现了马克思强调人的主观方面,从主体的能动作用方面去理解人同周围世界的关系。继而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中马克思指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表达的意思是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关系体系之中,要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只有在分析社会关系的历史体系中才有可能。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总和的分析就是人对社会关系的能动反映即社会意识和精神。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精神,表征着人的本质,铸就人的真正财富。由此马克思说:“个人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32]

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界定是基于对过去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的批判。但这不是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因而将人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消极“产物”;人也是能动的,可通过劳动积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它们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创造出来的。”[33]说明人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是一身二任的,“把这些人既当成本身的历史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物。”[34]

因此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而且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5]正是由于有人的意识,人的活动才是创造性的,而非像动物一样出于身体的本能。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也就是在了解事物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理想。而这种理想为人类提供了一副美好的图景和意义世界,它指引着人类社会不断朝着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因此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用宗教、艺术、哲学、科学、教育甚至战争等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发现、表达、验证和实现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即意义世界或精神家园的追寻。精神家园是在人的创造行为中形成的,是人源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意义世界和理想社会,它的建设不能脱离现实,而是根源于当时的物质社会关系,并高于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精神文化心理指向。

(二)人的需要理论(www.xing528.com)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36]总的来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人的自然需要,即为了生存摄取自然物质的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37]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这一发现时强调:“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这样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穿、喝、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38]

其次,人有社会需要。因为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大自然的恩赐,而是联合起来积极地改造大自然,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大自然,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的需要可以用另一个人的产品来满足。”[39]动物则不是这样,“不可能发生大象老虎生产,或者一些动物为另一些动物生产的情况。例如,一窝蜂实质上就是一只蜜蜂,它们都生产同一东西。[40]除此之外,人和人联合起来不仅能满足自身,还可以在其中改造自身。恩格斯说:“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的状态,实现自然界中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体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41]这是一种合作的力量,单个人无法达到,而组合起来的单个人,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力量,便会得到一种合力,个人在其中也可以发展自身。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们丝毫没有建立一个社会的意图,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使社会发展起来,因为他们总是想作为孤独的人发展自身,因此他们也就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42]

最后,人还有精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包括人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才能的需要以及对文化享用的需要。发展才能和实现自我价值与享受文化成果,虽然是不同的要求,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如果人的各方面的才能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对文化的成果的享用就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享用文化成果也会增进人的才能。人之所以有精神需要是因为人必须通过实践感觉和精神感觉来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精神需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自人类由于分工和私有制出现而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发展的形式只能是“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之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43]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精神需要在人的需要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如果说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中对物质的需要占主要的比重,那么,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上,精神需要会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在未来社会中,当生产以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为目的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的精神自由的需要,到那时候,精神需要发展的限制消失了,精神需要将成为主要的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的社会设施也将得到极大的增长。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体系,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有高一层次的需要。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发展程度,人的精神需要发展程度越高,人离动物就越远。但并不是就此认为人有了精神需要以后就不需要自然需要了,其实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紧密联系、互相包含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人的需要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这有助于对需要理论的深入了解。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递进顺序可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论中,前两个层次的需要可归为基本需要,马斯洛称之为缺失性需要;后三个层次都属于高级的精神需要,称之为发展性需要。两者对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缺失性需要的丧失直接导致人的机体的病症,而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性需要的剥夺也会酿成人体缺乏维生素时所呈现的类似病状,这是一种精神的不健全,或‘人性的萎缩’。具体地说,就是生活缺乏价值观念,缺乏意义感和充实感。马斯洛将这种状态称之为‘超越性病状——即灵魂病’。”[44]一般说来,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双向建构。没有生存基本需要的满足,发展需要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但是发展需要的实现却又完全统制着先前作为基础的基本需要。如果说,前一种等级需要系统是一个简单的由低向高递升的过程,而在后一种逻辑中,则是人从基本需要由下而上地达到发展需要后,再由上而下地泛化升华过程。“这时人们进入了人的存在性领域的生活状态,人就开始受到新的超越性动机的支配和驱动,这时的驱动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强迫性驱动,而是人自身在进入人的真正存在状态所实现的一种‘自我促动’。由自发转向自觉。这就是马斯洛所指称的人的最真实的本质状态。”[45]可见,越是高级的需要、精神的需要,越体现出人的本质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级的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46]

因此精神家园的建设是人的一种生存需要,人的生存不仅仅是动物式的物质过程,他超出动物的根本质点正在于人的精神生存,人如果失去了支撑自己精神的基点,他就会患精神上的疾病,陷入迷茫、困惑和空虚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