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语文:同步导学案 分析《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语文:同步导学案 分析《读书人是幸福人》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二、课内语段阅读阅读《读书人是幸福人》,完成5~7题目。9.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帕克的话,是用来说明审美沉思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C.读者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语文:同步导学案 分析《读书人是幸福人》

一、字音

1.单音字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语

1.奇风异俗: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哲先贤: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湖畔 拌和 绊子 伴随左右

B.挑唆 轻佻 兼祧 极目远眺

C.澄清 澄澈 凳子 目瞪口呆

D.遨游 鏖战 敖包 佶屈聱牙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中国的专利申请大幅增长,中国制造商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涌现了一批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企业。

B.“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新的时代条件下,文艺作品既要铸就有趣的“灵魂”,做到有意义;更要打造好看的“皮囊”,做到有意思。

C.要帮助贫苦地区群众提高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D.雄安新区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的构想,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遂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有力提升了我市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学教研水平,得到了老师们的赏识。

B.感谢贵校邀请我担任四川省第三届“高考论坛”物理学科的点评嘉宾,届时本人定当准时莅临参加。

C.奉上拙作《魏晋风骨漫谈》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在所难免,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2017年12月28日,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获奖名单揭晓。陶珊的长篇小说《诗歌岁月》忝列其中,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读书人是幸福人》,完成5~7题目。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www.xing528.com)

6.文章第1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怎样的世界?

7.文章第4段末尾引用的笛卡尔和雨果的话属于____论据,作用是什么?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文学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那么读者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学经典呢?

首先,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文学经典作为超越世界的世界,超越生活的生活,将会以其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处境性和体验性的审视空间,来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之所以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是因为文学是一个形象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命题,是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让读者去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并在此过程中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这是人的一种深沉的自我实现,其审美愉悦当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人在文学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来自对自我认识的把握,还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关怀,通过精神阅历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并从中获得某种支配感。读者在文学经典中徜徉,必然伴随的是艺术沉思。这就是说,审美沉思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介入生活,而这种介入实际上是自由地控制或支配生活,这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绝对的满足”。为此,H.帕克区别了同样面对生活时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他说:“对于精通世故和自我中心的人来说,生活只是在包含骄傲、野心或激情的时候,才是有趣的。但是,对于有宗教意识的人和有审美意识的人来说,生活的任何部分都是有趣的。”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第三,文学经典是迷惘者必要的向导。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艺术沉思所实现的自由支配感既是学习和领悟的结果,同时自由支配感溢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的本质表现为某种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只有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才能找到富有张力的答案。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榜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并把这―切都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也是在确证着和被确证着人的某种身份。鲁迅又何尝不是借助他笔下的那些审美叙事为人们树立着正反两方面的样板呢,谁读了鲁迅的小说都会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

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是多重的。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读者伴随着阅读探险历程而打捞到的深刻意义和体验到的愉悦或许只能在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才能体悟得到。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其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出于对文学的认知,正是在这样一种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摘编自王确《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使读者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所以,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B.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有时是有趣的,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C.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读者只要阅读文学经典,就能找到答案。

D.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正是在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会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9.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引用帕克的话,是用来说明审美沉思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B.文章认为,阅读经典伴随着艺术沉思,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自由控制或支配。

C.读者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

D.文章认为,读者选择经典来进行阅读,主要动机是出于对文学情境的向往。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读者想要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经典将为其提供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和审视空间。

B.文章从读者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迷惘者必要的向导等方面谈了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

C.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会把经典中的情境、价值、意义等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

D.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目的是让读者自觉选择经典,以便认识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