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话剧成立史:1949~1966时期的衰弱与变质

中国话剧成立史:1949~1966时期的衰弱与变质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3年前后,文明戏开始被称为通俗话剧。[21]据笔者调查,1956年6月21日《新民晚报》上出现了独立的通俗话剧广告。曾有一次通俗话剧演出受到过广泛关注,即1957年1月8日至19日由上海市文化局、中国剧协上海分会联合主办,在上海召开的通俗话剧、滑稽剧观摩演出。大概缘于此,1959年《传统剧目汇编·通俗话剧》得以编辑出版。上海人艺方言话剧团在“文革”期间成员分散,“文革”结束后没有进行重建。

中国话剧成立史:1949~1966时期的衰弱与变质

文明戏在游乐场等地方勉强维持着演出,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于建国初期的文明戏的演出形态,相关资料很匮乏。和建国差不多同时创刊的《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上海报纸上没有刊登文明戏演出广告,直到1953年左右,上海人民、大新、先施等游乐场广告上才出现了话剧一词。纯粹的话剧在游乐场里演出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的话剧大概就是文明戏。1953年前后,文明戏开始被称为通俗话剧。因为文明戏这个词包含贬义,需要避开。[21]据笔者调查,1956年6月21日《新民晚报》上出现了独立的通俗话剧广告。

曾有一次通俗话剧演出受到过广泛关注,即1957年1月8日至19日由上海市文化局、中国剧协上海分会联合主办,在上海召开的通俗话剧、滑稽剧观摩演出。为期12天,前半段的8日至13日是通俗话剧部分,每天更换剧目,演出了《珍珠塔》、《婚变》、《张文祥刺马》、《光绪与珍妃》、《社会钟》、《手足情深》。《解放日报》1957年1月5日刊登的演出广告说这次演出是“由通俗话剧老艺人及全市通俗话剧团演员联合演出”。这个时候,文明戏最繁荣时期的老演员还健在。1957年前半年国家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次观摩演出的举行也和当时的社会气氛密不可分。《解放日报》上刊登了几篇剧评,《戏剧报》1957年第2期上也报道了演出情况。[22]

据报道,参加演出的演员中最年轻的40岁,年纪最大的80岁,通俗话剧(文明戏)已有迟暮之感。原计划演出10个剧目,因演员不够不得不有所压缩。[23]不过,通过这次观摩演出,大家重新认识到文明戏的艺术价值,同时文明戏还创作了新剧目,朝阳通俗话剧团参加1959年2月戏剧会演演出的《三个母亲》得到了好评。大概缘于此,1959年《传统剧目汇编·通俗话剧》得以编辑出版。[24]《传统剧目汇编·通俗话剧》将文明戏老艺人记忆的文明戏剧本口述整理成文字剧本,一共7集,是文明戏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资料。

然而随后以“大跃进”为代表的社会背景带给通俗话剧很大影响,私营剧团解散或被国营剧团吸收。《传统剧目汇编·通俗话剧》仅内部出版,中国国内也知之者甚少(直到1988年王卫民编《中国早期话剧选》[25]收录了其中一部分剧本才为人所知)。

据《上海话剧志》[26]记载,1960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吸收了朝阳通俗话剧团,成立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方言话剧团,所以20世纪60年代文明戏以方言话剧的名称仍然进行了演出。1962、1963年《新民晚报》上有《珍珠塔》、《智斩安德海》等文明戏剧目的演出广告,上海人艺方言话剧团也参加了1963年12月开始的华东地区话剧会演并演出了《锻炼》。但此后,中国国内“收”得越来越紧,最终酿成“十年浩劫”。(www.xing528.com)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各地陆续恢复演出了各种剧种、剧目,却再也没有通俗话剧(方言话剧)的演出消息。上海人艺方言话剧团在“文革”期间成员分散,“文革”结束后没有进行重建。十年浩劫的冲击致使文明戏没有能够生存下来。

滑稽戏是与文明戏相关的剧种,现在还很活跃。滑稽戏是江南一带滑稽的说唱艺术和文明戏的闹剧部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结合在一起的产物。[27]滑稽戏里有文明戏因素,这是肯定的,但是滑稽戏形成过程很复杂,也不是经常演出文明戏传统剧目。滑稽戏的重要特点是加唱,虽然跟文明戏关系很近,但应该将其区分为其他剧种。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认为文明戏已经消亡了,在上海消亡的具体时间很可能是20世纪60年代“文革”之中或“文革”前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