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国大典参与者及意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参与者及意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学生快速阅读第1~3自然段,想一想,圈一圈,参加开国大典的都有谁。

开国大典参与者及意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凌晓群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个语文要素在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中已经很好地体现,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感悟,进而内化。

纵观整个单元的课后习题,重点关注梳理课文的脉络,引导学生在梳理脉络之后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因此,在落实语文要素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对课文内容梳理的把握。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主要起着什么作用,也是学生需要感悟的一点,所以在教学时不能只是浮于寻找点面结合的表面,而应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体悟表达,让这样的方法更内化于心。

再者,如何设置教学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是教师所必须思考的。文本的教学从内容到表达再到情感,虽不一定要做到面面深入,却也缺一不可。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宾”等生字,会写“政府”“外宾”等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次国庆阅兵视频和开国大典的原视频。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其中两辆阅兵车的车牌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辆的车牌号包含数字2019,一辆的车牌号包含数字1949?

2.揭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有一场盛大的仪式,板书课题:开国大典。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人。

2.学生快速阅读第1~3自然段,想一想,圈一圈,参加开国大典的都有谁。梳理人物,并且读对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再度出示课文插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在写这张插图上的场面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关注第5~10自然段,教师引导,这是在写什么场面?板书:举行典礼(5~10)。

4.想一想,课文除了写了典礼,还写了哪些场面?照样子用简单的词汇概括出来,边读边试着自己梳理概括。

5.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思维导图。

(1)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快速区分几个场面的。关注表示时间的词:下午三点整、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完毕。

(2)学生自由表达,教师进行引导梳理,并板书:群众进场(4)、阅兵式(11~13)、群众游行(14~15)。

6.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思维导图说一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三、研读阅兵,体会点面

1.2019年我们看到了一次盛大的阅兵式,那么我们一起走进第11~13自然段,看一看1949年的阅兵式。

2.引导学生自读,并梳理概括阅兵式的过程。阅兵式分为:宣布开始——各方阵受阅——群众欢呼。

3.读一读描写各方阵的内容,说说自己对哪个方阵印象最深,为什么?

4.学生自由反馈,自由表达,抓住各方阵的特点。(板书:显特点)

5.教师引导:文章是怎么把这些方阵的内容连起来的?

关注“开头是……接着是……接着是……接着是……接着是……”,通过这样的连接词,体现了表达的有序。

6.学生朗读,感受每个方阵的特点。

7.回顾上节课: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们知道文章既关注了群体的描写,又关注了个体的描写,这叫作点面结合,作者在写阅兵式时有没有运用这种方法呢?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并批注。

8.学生反馈:在写每个方阵的时候,是“点”的描写;写阅兵整体情况的时候,是“面”的描写。

9.学生找出描写整体情况的句子,作批注,写感受,教师引导感受阅兵气势。

句子1: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句子2: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句子3: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句子4: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交流感受,互相补充。(www.xing528.com)

(2)班级交流:主要抓住“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感受部队的整齐划一,很有气势。

(3)从“抛上天去”“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感受群众的热情。

(4)教师总结,这样整体情况的描写,把当时的气势都写出来了,让我们很好地感受整体的气氛。(板书:烘气氛)

10.说一说作者这样点面结合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既能呈现当时气势,感受整体气氛,又能突出特点)

11.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受。

12.再读这些句子,感受阅兵的气势及当时的气氛。

四、自学字词,重点指导

1.学生关注字词,自学。

2.重点指导:“盏”“隆”。

3.自读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自己校对。根据情况,重点指导:“爆发”“肃静”。

2.回顾上节课所学,抓住相关的句子,感受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并通过场面描写的句子感受整体的气氛。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提出自主学习任务。

(1)自主学习“群众进场”“举行典礼”“群众游行”的内容,想一想这部分内容有没有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2)你从这些场面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圈圈画画,并批注。

(3)自学完之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2.交流“群众进场”部分,指名交流。

(1)交流这部分中“点”的描写和“面”的描写的内容,分享所获得的感受。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重点引导。

句子1:人们有的……有的……,有从老远的……五更天摸着黑……

(从各种群众的表现,抓住各种特点,感受群众的激动)

句子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从整体的气氛感受到群众的热烈)

3.交流“举行典礼”的部分,教师重点引导。

(1)交流发现这部分除了对毛主席“点”的描写,更多是对群众“面”的描写。

(2)重点交流句子。

句子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句子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句子3: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教师引导:“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是指什么?播放,学生听一听。

学生交流:“排山倒海”和几个“一齐”用夸张和反复写出群众的激动和气氛的热烈。

4.交流“群众游行”的部分,教师重点引导。

(1)交流整体情况描写的句子,感受氛围热烈。

(2)抓关键句交流: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朗读句子,想象画面)

三、学法回顾,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回顾本篇课文的学法,抓住关键场面进行点面结合写法的学习,从关键句中体悟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