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起新的知识观,《课标》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与很强的实践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向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以及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者转变。《课标》进一步指出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指出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主要的职业舞台,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韩愈在《师说》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也成了传统教育中对教师教学角色的经典描述,它深刻地指出了传统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教学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起新的知识观,《课标》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与很强的实践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向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以及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者转变。

(一)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者

《课标》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又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该理念位于四条基本理念之首。

语文素养,是指平时对语文长久的训练积累与涵养。传统语文知识被狭义地理解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强调语文知识的训练。但是,从语文的本质来看,语文是超知识的,或者说是非知识的。语文更多地以直觉的形式呈现,以知情意统一的特点引起人们的注意。语文涉及知识,但语文不能被看作是一个知识系统,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语文素养。对于语文实践来说,语文知识既不是建构语文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而只是辅助条件。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标》进一步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做出了具体的解释:“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一解说中,语文素养包括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情感、能力以及言语主体的品德修养、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个性人格等系统的完整的结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其根本目的之一是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服务的。学生对语言的情感与意志是言语活动的动力源泉,语言能力是完成言语任务的基础,主体基于个体独特的品德修养、智力水平、审美情趣、人格个性之上的具体感悟和思维水平是完成言语任务的前提。伴随着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转变,语文教师的角色也由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向语文素养的培养者转变,教师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和发展。

(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者(www.xing528.com)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课标》在归纳语文教育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母语课程历来是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中世纪把文法、逻辑和修辞作为必修的“三艺”,当代人一般认为人文学科包括文学、政治学、史学、伦理学语言学艺术等。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范文,就是接触范文中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感情,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陶冶人、教育人,使学生在心理、观念、情感和行为方面受到培养和教育,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最终目的是使人能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人的言语实践的内容就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听、说、读、写的方式方法也和人的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关系。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经历、水平、个性特点不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独特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自觉地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者。

(三)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标》进一步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皮特·科德从现代语言教学的角度论证了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指出:“传统认为,语言是一个‘语言的’语言学概念。它很少关注‘适合性’这一概念,也不考虑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的反映方式。而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重视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因此,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使学生了解语境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课标》进一步指出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指出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形成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