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成果:揭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

研究成果:揭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就是今天中卫境内黄河岸边的神奇景象。前面我们提到康熙皇帝那首写黄沙古渡的《横城堡渡黄河》,同样是写黄沙古渡,在清代诗人王绥的眼中,呈现的却是西北大地沧桑悲壮、恢宏磅礴的苍凉之美。

研究成果:揭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

黄河多次改道不仅冲积形成了富饶美丽的宁夏平原,造就了塞北江南的鱼米之乡。与此同时,在地域面积仅有6.64万平方公里的宁夏,草原沙漠、戈壁、湿地、山地、峡谷、丘陵等地貌类型,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因而宁夏也被称为“中国地貌的微缩景观”。多样的地理地貌,使得黄河岸边的宁夏平原更多了几分神秘而辽阔的自然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就是今天中卫境内黄河岸边的神奇景象。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西军大破吐蕃,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商贸要道,唐明皇亲派新任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王维前往凉州宣慰,王维一行行至中卫境内的黄河岸边时,眼前壮美的秋色,让他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荒凉广阔的大漠之上,一道孤烟笔直挺立,浩浩的黄河之中,欲落的圆日随波荡漾。此情此景,被感染的王维心中满怀激情,他挥笔写下了千古绝唱《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5]王维是山水诗派诗人,也是文人画派的开山鼻祖。因此,他的诗中具有强烈而形象的画面感,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可谓锤炼至极,千古独绝,被后世文人吟唱不厌,王国维先生对此给出了“千古壮观”的四字评价,颇能概括王维的精神气度和胸襟气魄。这两句不仅写出了黄河的沧桑壮阔,也阐发了作者昂扬的豪迈之气,极为写意,却又十分传神。闭目吟诵,一幅壮阔的画卷缓缓展开,塞上的雄浑、壮美、苍凉浮现于眼前,可谓一幅壮丽的视觉奇观。诚如北宋诗人、画家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由于宁夏自古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因而历代诗人在此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其数量占到了宁夏现存古代诗词的半壁江山,这些诗词多以战争、思乡、民族融合等为题材。如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沈括的《凯歌五首》、明代王一鸣的《宁夏破贼歌》、姚粦的《原州夜哭》等,都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浓重的悲情意识,展现了西北边塞人民生活的悲壮之歌、豪壮之声。

尽管远不能穷举,但上述谈及的古代诗词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宁夏黄河人文景观,洋溢着文人墨客的诗情才思,承载着黄河儿女的悲喜歌哭。进入新时代,宁夏人民不负众望,肩负起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的时代重任,无论是对黄河文化精神的价值阐释,还是着力打造黄河金岸生态文化旅游带、推进黄河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我们都可以通过不断挖掘古代诗词的文化价值,并不断赋予古代诗词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让宁夏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1]王秀梅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15年,第126页。

[2]〔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2011年,第159页。

[3]马建军,冯海英:《黄河文化在宁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宁夏党校学报》,2020年第5期。

[4]《清高宗实录·卷281》,中华书局,1985年,第672页。

[5]隋炀帝时期尚书左丞、史志学家郎茂在《州郡图经》中首次提到了“塞北江南”,并附有介绍。因古人以上为北,故又称为“塞上江南”。

[6]参见《“塞上江南”古诗八首》,《水与中国》,2017年第11期。

[7]〔清〕张金城修,〔清〕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6页。(www.xing528.com)

[8]马建军,冯海英:《黄河文化在宁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宁夏党校学报》,2020年第5期。

[9]薛正昌:《宁夏平原历代屯田与水利开发研究》,《西夏研究》,2015年第3期。

[10]〔明〕胡汝砺修纂:《弘治宁夏新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253页。

[12]参见《“塞上江南”古诗八首》,《水与中国》,2017年第11期。

[13]〔清〕张金城修,〔清〕杨浣雨纂,胡玉冰,韩超校注:《乾隆宁夏府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616页。

[14]〔宋〕曾公亮:《武经总要》,湖南科技出版社,2017年,第716页。

[15]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第1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