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农村金融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内生动力不足也存在客观原因。同时,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环境建设同时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间接影响因素。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可持续。目前,传统大型银行都成立了普惠金融专营机构,负责普惠金融业务的营销推动和风险管控。由此,农业普惠金融风险更多地集中在涉农金融机构方面,制约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

(1)农村金融机构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

普惠金融业务是涉农金融机构服务触角延伸、获客的新场景,各商业银行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式加快建设步伐。然而一些现实存在的制约因素抑制了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首先,金融业务的普惠性与盈利性是难以实现双赢的,而普惠金融业务的成本问题是制约农村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原有的助农取款点仅需一个POS机,而升级为普惠金融服务站后,站点要进行统一装修和布局,还需要安装金融自助设备、防盗门、摄像头、点钞机保险柜等硬件设备和广告投入,除此之外,每年还要对设备进行运维等,这些成本会造成金融机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影响其参与普惠金融的积极性。其次,普惠金融重业务轻管理现象较为严重。从实际业务开展来看,普遍缺乏对经营者进行金融警示教育、业务操作和金融知识的培训,缺乏对普惠金融服务经营情况的了解和风险状况的全面评估。多数乡镇网点与电商的结合基本没有开展,“普惠金融+民生”等特色金融服务模式难以落实,普惠通APP和云闪付APP等金融产品推广困难。当然,农村金融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内生动力不足也存在客观原因。普惠金融业务开展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问题,但是,令人尴尬的是,由于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老年人大多没有金融需求。由于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基本不符合商业银行贷款条件,再加之交易量较小,普惠金融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2)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制约金融服务可得性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尤其是农村信用体系中还存在不足和问题,这也会阻碍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终端触手,金融基础设施能够最直接影响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现有的银行服务网点服务半径过大,尤其是西部一些县域金融机构部分网点平均服务面积几十平方千米,农民存取款一次要跑几十千米,成本高。尽管银行卡、ATM机的平均水平有显著提高,但是地域分布不平衡,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同时,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环境建设同时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间接影响因素。由于信用意识淡薄广泛存在,加之征信体系建设基础不足,导致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相对较高,多数农民被排除在信用体系之外,尤其是各地信用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在信息采集困难、缺乏金融知识的背景下,多数农村居民通过私下民间借贷进行资金的筹措。同时,仍存在金融参与程度低、金融维权意识不强等问题。综合来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一定的内生动力,而过度依赖有限的政策扶持。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可持续。(www.xing528.com)

(3)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不足

发展普惠金融,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必须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仍存在很大局限性,在贫困地区尤其如此。传统面对面的服务模式在农村贫困地区面临时间、空间条件制约,金融机构业务人员服务客户数量有限,加上单笔业务规模小、客户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管理都面临现实障碍。在需求侧,贫困户的财务信息缺乏,生产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也缺乏合格的抵押物以及担保人,同时,贫困户依赖的传统农业易受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普惠金融信贷风险防控的难点在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随着银行客户数量的增加,依靠人海战术获取信息、管控风险的传统模式步履维艰。目前,传统大型银行都成立了普惠金融专营机构,负责普惠金融业务的营销推动和风险管控。但在执行过程中,普惠金融的管理并未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而是分散在多个部门,在业务拓展、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部门风险偏好不一致、风险数据未充分共享、风险监测重叠与盲区并存等情况,风险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产业特性,使农户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农业信贷风险大、缺少抵押品一直是导致商业银行“畏贷”的症结所在。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制度流程、激励约束等方面存在不足,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由此,农业普惠金融风险更多地集中在涉农金融机构方面,制约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现阶段农村普惠金融服务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尚难以很好地满足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在贫困地区尤其如此。贫困地区普惠金融服务既存在覆盖率问题,基本金融服务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也存在质量提升需求,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便利性、信贷可获得性等关键指标有待进一步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