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游戏和故事作用,教育家建议给幼师

重视游戏和故事作用,教育家建议给幼师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管是游戏还是讲故事,最好是为将来事业做准备,其中大部分应为对他们以后要认真从事的事业的模仿。亚里士多德上述学前教育理论提示幼儿教师,游戏和故事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游戏和故事的选择,要立足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正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体现。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对游戏的热爱会令其主动遵守游戏规则。

重视游戏和故事作用,教育家建议给幼师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知识渊博且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继柏拉图之后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他以较为现实的态度和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教育问题,将古代西方教育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知识渊博且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继柏拉图之后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他以较为现实的态度和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教育问题,将古代西方教育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知识渊博且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继柏拉图之后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他以较为现实的态度和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教育问题,将古代西方教育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5岁以前,孩子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应保护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长,要经得起适当的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还应对幼儿讲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岁时,孩子应到国家办的学校里接受专门的系统的教育,一直到14岁为止。这个时期主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应对其实施合谐的教育。

5岁以前,孩子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应保护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长,要经得起适当的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还应对幼儿讲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岁时,孩子应到国家办的学校里接受专门的系统的教育,一直到14岁为止。这个时期主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应对其实施合谐的教育。

5岁以前,孩子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应保护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长,要经得起适当的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还应对幼儿讲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岁时,孩子应到国家办的学校里接受专门的系统的教育,一直到14岁为止。这个时期主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应对其实施合谐的教育。

3—6岁的幼儿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不应该进行课业学习或劳作,而应该进行充足的活动,以免肢体不灵。他认为这可以用许多方法获得,游戏就是这些方法中的一种,但游戏不应是鄙俗的,易使人疲倦的或无大丈夫气的。至于儿童啼哭,则不必禁止,因为啼哭时能扩张肺部,有助于躯体的发育。5岁前儿童听故事也是件喜闻乐见的事,但故事内容应由负责教育工作的官员做出精心的选择。不管是游戏还是讲故事,最好是为将来事业做准备,其中大部分应为对他们以后要认真从事的事业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上述学前教育理论提示幼儿教师,游戏和故事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游戏和故事的选择,要立足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幼儿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因此,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以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基础。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游戏,因此,运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其中,角色游戏让幼儿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学会沟通、合作和相处;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感受不同角色的所思所想,学会换位思考,处理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学会体谅、帮助他人。如在一次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红红在去超市的路上摔了一跤,坐在地上哭。幼儿佳佳看见了跑过来,掏出手帕为她擦去眼泪,并且说:“我上次在公园也摔了一跤,我也哭了。一会就不疼了。”佳佳还扶着红红去“医院”挂号看病。在佳佳的帮助下,红红很快破涕为笑,又继续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幼儿初步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其良好道德品质的萌芽已出现。当然,幼儿教师要运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游戏中场景的创设。

相比于成年人,幼儿的情绪更加外露、更加明显,更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抓住幼儿情绪的这一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运用游戏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广受儿童喜欢的玩具、鲜艳的游戏标识等创设游戏场景,让幼儿保持心情愉悦,鼓励幼儿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热情地投入角色游戏中,进而在角色的扮演中获得积极的情绪影响,培养良好的品行。

(2)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引导。

幼儿期思维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懂得关心别人和互助交往,他们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形成谦让和包容的品格

比如,当幼儿在相互交往或游戏中发生争执和冲突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和控制情绪,进而获得最初的道德认识,还要引导幼儿学会用这些认识去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学会考虑他人的愿望和要求,谦让、包容他人,控制自己,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小A和小B为争抢一块积木发生了冲突,小A用积木打小B,小B用手抓小A,此时教师告诉幼儿,同一个建筑可以有不同的形状,还引导幼儿思考,如果一定要搭同一个形状,应该怎么办?结果幼儿小A表示可以两个人一起搭,小B也马上赞同,表示两个人一起可以搭一个“大大的”。老师肯定了两个幼儿的想法,两个幼儿愉快地开始合作搭建大房子。

这正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体现。

(3)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对游戏的热爱会令其主动遵守游戏规则。因此,教师在游戏开始前,要与幼儿进行简单的对话,提出游戏中不同角色的行为要求,尤其要强调不同角色的优良行为品质,从而让幼儿明确游戏的规则的同时,形成基本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比如,教师在幼儿扮演“娃娃家”的游戏前,就要通过谈话让幼儿明白,“妈妈”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不能与其争抢玩具,而“孩子”不能和妈妈争吵,而要尊重妈妈,爱护妈妈。

2.借故事影响幼儿,促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幼儿教育中,故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前阶段的幼儿,不但喜欢听故事,也会看画面,且能根据画面大致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甚至可以自己阅读故事,理解故事中的文字和画面,能模仿故事中的语言和行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因此,故事自然成为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不过,教师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培养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要精选故事,明确指向高尚品德。

在幼儿教育中,如果想要借故事对幼儿实施良好品德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对故事严格把关,尤其是小班幼儿,为他们选择故事时,更要注意选择蕴含良好品德的故事。

比如,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选择《花木兰的故事》绘本,让幼儿从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等情节中,理解“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等良好品德,将爱国、报国、孝敬的种子埋入幼儿的心中。

(2)将听与演结合起来。

对于幼儿而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是无法直接感知的,教师直白地告诉幼儿,也不一定能产生较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听与演结合起来,让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强化记忆,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比如,在小班幼儿阅读《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的故事中,让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幼儿在角色扮演中,通过情节体验,培养了勇敢的品质和助人的品行。

3—6岁的幼儿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不应该进行课业学习或劳作,而应该进行充足的活动,以免肢体不灵。他认为这可以用许多方法获得,游戏就是这些方法中的一种,但游戏不应是鄙俗的,易使人疲倦的或无大丈夫气的。至于儿童啼哭,则不必禁止,因为啼哭时能扩张肺部,有助于躯体的发育。5岁前儿童听故事也是件喜闻乐见的事,但故事内容应由负责教育工作的官员做出精心的选择。不管是游戏还是讲故事,最好是为将来事业做准备,其中大部分应为对他们以后要认真从事的事业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上述学前教育理论提示幼儿教师,游戏和故事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游戏和故事的选择,要立足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幼儿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因此,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以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基础。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游戏,因此,运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其中,角色游戏让幼儿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学会沟通、合作和相处;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感受不同角色的所思所想,学会换位思考,处理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学会体谅、帮助他人。如在一次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红红在去超市的路上摔了一跤,坐在地上哭。幼儿佳佳看见了跑过来,掏出手帕为她擦去眼泪,并且说:“我上次在公园也摔了一跤,我也哭了。一会就不疼了。”佳佳还扶着红红去“医院”挂号看病。在佳佳的帮助下,红红很快破涕为笑,又继续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幼儿初步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其良好道德品质的萌芽已出现。当然,幼儿教师要运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游戏中场景的创设。

相比于成年人,幼儿的情绪更加外露、更加明显,更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抓住幼儿情绪的这一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运用游戏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广受儿童喜欢的玩具、鲜艳的游戏标识等创设游戏场景,让幼儿保持心情愉悦,鼓励幼儿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热情地投入角色游戏中,进而在角色的扮演中获得积极的情绪影响,培养良好的品行。

(2)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引导。

幼儿期思维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懂得关心别人和互助交往,他们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形成谦让和包容的品格。

比如,当幼儿在相互交往或游戏中发生争执和冲突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和控制情绪,进而获得最初的道德认识,还要引导幼儿学会用这些认识去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学会考虑他人的愿望和要求,谦让、包容他人,控制自己,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相处。(www.xing528.com)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小A和小B为争抢一块积木发生了冲突,小A用积木打小B,小B用手抓小A,此时教师告诉幼儿,同一个建筑可以有不同的形状,还引导幼儿思考,如果一定要搭同一个形状,应该怎么办?结果幼儿小A表示可以两个人一起搭,小B也马上赞同,表示两个人一起可以搭一个“大大的”。老师肯定了两个幼儿的想法,两个幼儿愉快地开始合作搭建大房子。

这正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体现。

(3)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对游戏的热爱会令其主动遵守游戏规则。因此,教师在游戏开始前,要与幼儿进行简单的对话,提出游戏中不同角色的行为要求,尤其要强调不同角色的优良行为品质,从而让幼儿明确游戏的规则的同时,形成基本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比如,教师在幼儿扮演“娃娃家”的游戏前,就要通过谈话让幼儿明白,“妈妈”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不能与其争抢玩具,而“孩子”不能和妈妈争吵,而要尊重妈妈,爱护妈妈。

2.借故事影响幼儿,促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幼儿教育中,故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前阶段的幼儿,不但喜欢听故事,也会看画面,且能根据画面大致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甚至可以自己阅读故事,理解故事中的文字和画面,能模仿故事中的语言和行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因此,故事自然成为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不过,教师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培养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要精选故事,明确指向高尚品德。

在幼儿教育中,如果想要借故事对幼儿实施良好品德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对故事严格把关,尤其是小班幼儿,为他们选择故事时,更要注意选择蕴含良好品德的故事。

比如,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选择《花木兰的故事》绘本,让幼儿从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等情节中,理解“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等良好品德,将爱国、报国、孝敬的种子埋入幼儿的心中。

(2)将听与演结合起来。

对于幼儿而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是无法直接感知的,教师直白地告诉幼儿,也不一定能产生较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听与演结合起来,让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强化记忆,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比如,在小班幼儿阅读《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的故事中,让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幼儿在角色扮演中,通过情节体验,培养了勇敢的品质和助人的品行。

3—6岁的幼儿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不应该进行课业学习或劳作,而应该进行充足的活动,以免肢体不灵。他认为这可以用许多方法获得,游戏就是这些方法中的一种,但游戏不应是鄙俗的,易使人疲倦的或无大丈夫气的。至于儿童啼哭,则不必禁止,因为啼哭时能扩张肺部,有助于躯体的发育。5岁前儿童听故事也是件喜闻乐见的事,但故事内容应由负责教育工作的官员做出精心的选择。不管是游戏还是讲故事,最好是为将来事业做准备,其中大部分应为对他们以后要认真从事的事业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上述学前教育理论提示幼儿教师,游戏和故事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游戏和故事的选择,要立足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幼儿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因此,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以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基础。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游戏,因此,运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其中,角色游戏让幼儿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学会沟通、合作和相处;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感受不同角色的所思所想,学会换位思考,处理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学会体谅、帮助他人。如在一次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红红在去超市的路上摔了一跤,坐在地上哭。幼儿佳佳看见了跑过来,掏出手帕为她擦去眼泪,并且说:“我上次在公园也摔了一跤,我也哭了。一会就不疼了。”佳佳还扶着红红去“医院”挂号看病。在佳佳的帮助下,红红很快破涕为笑,又继续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幼儿初步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其良好道德品质的萌芽已出现。当然,幼儿教师要运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游戏中场景的创设。

相比于成年人,幼儿的情绪更加外露、更加明显,更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抓住幼儿情绪的这一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运用游戏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广受儿童喜欢的玩具、鲜艳的游戏标识等创设游戏场景,让幼儿保持心情愉悦,鼓励幼儿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热情地投入角色游戏中,进而在角色的扮演中获得积极的情绪影响,培养良好的品行。

(2)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引导。

幼儿期思维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懂得关心别人和互助交往,他们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形成谦让和包容的品格。

比如,当幼儿在相互交往或游戏中发生争执和冲突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和控制情绪,进而获得最初的道德认识,还要引导幼儿学会用这些认识去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学会考虑他人的愿望和要求,谦让、包容他人,控制自己,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小A和小B为争抢一块积木发生了冲突,小A用积木打小B,小B用手抓小A,此时教师告诉幼儿,同一个建筑可以有不同的形状,还引导幼儿思考,如果一定要搭同一个形状,应该怎么办?结果幼儿小A表示可以两个人一起搭,小B也马上赞同,表示两个人一起可以搭一个“大大的”。老师肯定了两个幼儿的想法,两个幼儿愉快地开始合作搭建大房子。

这正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体现。

(3)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对游戏的热爱会令其主动遵守游戏规则。因此,教师在游戏开始前,要与幼儿进行简单的对话,提出游戏中不同角色的行为要求,尤其要强调不同角色的优良行为品质,从而让幼儿明确游戏的规则的同时,形成基本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比如,教师在幼儿扮演“娃娃家”的游戏前,就要通过谈话让幼儿明白,“妈妈”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不能与其争抢玩具,而“孩子”不能和妈妈争吵,而要尊重妈妈,爱护妈妈。

2.借故事影响幼儿,促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幼儿教育中,故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前阶段的幼儿,不但喜欢听故事,也会看画面,且能根据画面大致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甚至可以自己阅读故事,理解故事中的文字和画面,能模仿故事中的语言和行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因此,故事自然成为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不过,教师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培养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要精选故事,明确指向高尚品德。

在幼儿教育中,如果想要借故事对幼儿实施良好品德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对故事严格把关,尤其是小班幼儿,为他们选择故事时,更要注意选择蕴含良好品德的故事。

比如,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选择《花木兰的故事》绘本,让幼儿从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等情节中,理解“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等良好品德,将爱国、报国、孝敬的种子埋入幼儿的心中。

(2)将听与演结合起来。

对于幼儿而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是无法直接感知的,教师直白地告诉幼儿,也不一定能产生较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听与演结合起来,让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强化记忆,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比如,在小班幼儿阅读《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的故事中,让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幼儿在角色扮演中,通过情节体验,培养了勇敢的品质和助人的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