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儿童天性:教育家建议幼儿教师

重视儿童天性:教育家建议幼儿教师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斯多惠,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为此,第斯多惠一方面指出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主张把儿童提到人类现代文化的高度,认为教育应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要求。由此观之,第斯多惠给幼儿教师的建议就是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

重视儿童天性:教育家建议幼儿教师

第斯多惠,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他一生中有许多著述,出版了《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教育年鉴》和20多种关于数学德语地理天文等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这些著作在其有生之年共印了120版,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向国外发行。第斯多惠在其代表性的教育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提出的和谐教育思想,向来为教育界所称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第斯多惠,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他一生中有许多著述,出版了《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教育年鉴》和20多种关于数学、德语、地理、天文等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这些著作在其有生之年共印了120版,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向国外发行。第斯多惠在其代表性的教育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提出的和谐教育思想,向来为教育界所称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第斯多惠,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他一生中有许多著述,出版了《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教育年鉴》和20多种关于数学、德语、地理、天文等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这些著作在其有生之年共印了120版,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向国外发行。第斯多惠在其代表性的教育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提出的和谐教育思想,向来为教育界所称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

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

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

第斯多惠主张“全人类教育”,而这一教育观点的基础是三个原则: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则。所谓自动,在他看来,“人的本身特质,就是人的自动。一切人的、自由的、独创的东西,都是从这个自动性出发”。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现自动,而自动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真善美的思想,也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自动的认识以真为目的,自动的感觉以美为目的,自动的意志以善为目的。所谓遵循自然,在他看来,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科学施教。为此,他号召教师仔细研究儿童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的特点;他将心理学看作“教育科学的基础”,把教育经验当作教育发展的源泉。所谓遵循文化,就是“在教育中必须注意一个人所出生或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要注意就其广义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习祖国的文化”。为此,第斯多惠一方面指出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主张把儿童提到人类现代文化的高度,认为教育应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要求。

由此观之,第斯多惠给幼儿教师的建议就是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为此,幼儿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就要遵循幼儿的本性,重视游戏教育;遵循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激励表扬;遵循幼儿的身体发展规律,科学安排体育活动;尊重幼儿生活的文化,将教育融入,以使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

1.遵循幼儿的本性,重视游戏教育

游戏教育模式十分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初步锻炼儿童的各种行为能力。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时,要注意遵循幼儿的本性,重视游戏教育。

(1)明确游戏教育的特点。

幼儿期游戏教育的特点,表现出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启发性、互动性和交流性。

趣味性是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即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此时期的幼儿,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等均在发展提升时期,因此,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就成为幼儿喜欢的、可以有效地配合并提高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

娱乐性是基于幼儿爱玩的天性,游戏教育可以轻松地激起幼儿的兴趣,使之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不断提升认知水平。

教育性和启发性体现在游戏教学中,在各种极具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游戏项目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心灵受到熏陶与感染,提升其观察力、感受力,激发其思考力与创新能力。

互动性与交流性是游戏化教育让幼儿亲身参与与体验,促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沟通交流,推动幼儿更加有效地接触社会关系,巩固自己的社会属性,懂得做人的道理,并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提升个人乃至整个群体素质和能力。

(2)清楚游戏教育的意义。

游戏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幼儿知识,锻炼发展幼儿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完整全面的情感与人格,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游戏教育顺遂了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开拓了较为广阔的游戏空间,保证幼儿天性不受压制,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游戏教育方式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因素的多样性,又让幼儿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世界,激发与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既是游戏的主体,也是情感的主体,当他们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情绪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时,游戏互动会对他们的情绪情感施加影响与制约,这对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相当有益,而且可以为将来的情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

游戏教育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习,并且在接触同伴的过程中逐渐扩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形成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好习惯,使幼儿的社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不断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遵循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激励表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许多东西,愉悦、满足、高兴。自然情感贮存越是充实,情绪就越高涨,行为也就越好,他才能感觉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这说明,激励表扬是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需要激励表扬如同植物需要水分一样,离开激励表扬,幼儿就不能生存。激励表扬之于幼儿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幼儿激励表扬。

(1)当幼儿取得进步时及时予以激励表扬。

幼儿在每天的游戏、玩耍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事情,有时做得好,有时做得差。一旦发现幼儿做得好的地方,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积极激励表扬,以此加深幼儿的印象,使之将这样的行为持续下去。

一个幼儿平时做事拖拉,丢三落四,喜欢自言自语,不愿意和小朋友交流。一次,教师发现该幼儿用橡皮泥做的小动物很形象,不但表扬了她,还鼓励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这名幼儿因此获得了自信,从此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流,说话的声音也大了。

(2)幼儿自卑时予以激励表扬。

幼儿一旦遭到挫折,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由此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及时予以激励表扬,肯定其中的闪光之处,让幼儿重塑自信心和努力的目标。

某幼儿聪明调皮、好动。一次,该幼儿在游戏中因为表现不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于是这名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情绪变得特别低落。老师发现后,在此后的几天中,及时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进步,幼儿慢慢变得自信快乐起来。

激励表扬之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如此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践行第斯多惠的建议,科学运用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教育策略,让幼儿获得信心和力量,健康快乐地成长。

3.遵循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科学安排活动

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在增强幼儿体质的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等,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教师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幼儿,还要注意在安排活动时,遵循幼儿身体发育特点。

比如,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恰当选择活动教学内容;依据幼儿年龄段和身体发展及需求的不同,确定相应的形式和方法;依据幼儿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游戏时注意角色设计的侧重点;依据幼儿的意识形态不同,确定活动的性质和开展的方法。

总之,幼儿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把握和分析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和特点,有的放矢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4.尊重幼儿的生活,将教育融入生活

重视幼儿的天性,要求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时,尊重幼儿的生活,将其与生活巧妙融合。因为学前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将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可以为幼儿的社会化打下基础,促进幼儿的社会化,提升幼儿的多项能力。

(1)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生活化。

幼儿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活动内容,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从幼儿与大自然的对话中产生活动内容。

某教师将蹦蹦床游戏和弹性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借助于晨间锻炼,组织幼儿玩蹦蹦床。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小A兴奋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发现,家里的床与幼儿园的蹦蹦床一样,可以把人弹起来,老师故意大声说:“小A家里也有蹦蹦床了!”由此引发幼儿的谈论,他们先后说自己家的大沙发、自己家的枕头……也是蹦蹦床。而幼儿小B则说自己家有一个可以弹起来的弹簧小人,跟幼儿园的蹦蹦床一样,里面装着一根弹簧。接着孩子们就围绕着“弹簧”开始了深入的研讨。

(2)教育过程要融入生活。

将教育过程融入生活,可以让教育变得亲切自然,避免说教的成分,而且利于幼儿接受,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知识,举一反三,促成幼儿知识的内化。为此,幼儿教师可以让生活走入幼儿的课堂,让课堂走进幼儿的生活。

某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水果沙拉”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将带来的水果按品种分类摆放,然后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状和不同味道,最后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尝水果沙拉。

在这一系列的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学习着生活的本领。

第斯多惠主张“全人类教育”,而这一教育观点的基础是三个原则: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则。所谓自动,在他看来,“人的本身特质,就是人的自动。一切人的、自由的、独创的东西,都是从这个自动性出发”。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现自动,而自动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真善美的思想,也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自动的认识以真为目的,自动的感觉以美为目的,自动的意志以善为目的。所谓遵循自然,在他看来,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科学施教。为此,他号召教师仔细研究儿童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的特点;他将心理学看作“教育科学的基础”,把教育经验当作教育发展的源泉。所谓遵循文化,就是“在教育中必须注意一个人所出生或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要注意就其广义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习祖国的文化”。为此,第斯多惠一方面指出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主张把儿童提到人类现代文化的高度,认为教育应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要求。

由此观之,第斯多惠给幼儿教师的建议就是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为此,幼儿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就要遵循幼儿的本性,重视游戏教育;遵循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激励表扬;遵循幼儿的身体发展规律,科学安排体育活动;尊重幼儿生活的文化,将教育融入,以使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

1.遵循幼儿的本性,重视游戏教育

游戏教育模式十分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初步锻炼儿童的各种行为能力。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时,要注意遵循幼儿的本性,重视游戏教育。

(1)明确游戏教育的特点。

幼儿期游戏教育的特点,表现出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启发性、互动性和交流性。

趣味性是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即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此时期的幼儿,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等均在发展提升时期,因此,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就成为幼儿喜欢的、可以有效地配合并提高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

娱乐性是基于幼儿爱玩的天性,游戏教育可以轻松地激起幼儿的兴趣,使之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不断提升认知水平。

教育性和启发性体现在游戏教学中,在各种极具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游戏项目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心灵受到熏陶与感染,提升其观察力、感受力,激发其思考力与创新能力。

互动性与交流性是游戏化教育让幼儿亲身参与与体验,促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沟通交流,推动幼儿更加有效地接触社会关系,巩固自己的社会属性,懂得做人的道理,并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提升个人乃至整个群体素质和能力。

(2)清楚游戏教育的意义。

游戏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幼儿知识,锻炼发展幼儿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完整全面的情感与人格,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游戏教育顺遂了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开拓了较为广阔的游戏空间,保证幼儿天性不受压制,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游戏教育方式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因素的多样性,又让幼儿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世界,激发与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既是游戏的主体,也是情感的主体,当他们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情绪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时,游戏互动会对他们的情绪情感施加影响与制约,这对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相当有益,而且可以为将来的情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

游戏教育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习,并且在接触同伴的过程中逐渐扩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形成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好习惯,使幼儿的社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不断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遵循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激励表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许多东西,愉悦、满足、高兴。自然情感贮存越是充实,情绪就越高涨,行为也就越好,他才能感觉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这说明,激励表扬是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需要激励表扬如同植物需要水分一样,离开激励表扬,幼儿就不能生存。激励表扬之于幼儿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幼儿激励表扬。(www.xing528.com)

(1)当幼儿取得进步时及时予以激励表扬。

幼儿在每天的游戏、玩耍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事情,有时做得好,有时做得差。一旦发现幼儿做得好的地方,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积极激励表扬,以此加深幼儿的印象,使之将这样的行为持续下去。

一个幼儿平时做事拖拉,丢三落四,喜欢自言自语,不愿意和小朋友交流。一次,教师发现该幼儿用橡皮泥做的小动物很形象,不但表扬了她,还鼓励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这名幼儿因此获得了自信,从此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流,说话的声音也大了。

(2)幼儿自卑时予以激励表扬。

幼儿一旦遭到挫折,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由此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及时予以激励表扬,肯定其中的闪光之处,让幼儿重塑自信心和努力的目标。

某幼儿聪明调皮、好动。一次,该幼儿在游戏中因为表现不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于是这名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情绪变得特别低落。老师发现后,在此后的几天中,及时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进步,幼儿慢慢变得自信快乐起来。

激励表扬之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如此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践行第斯多惠的建议,科学运用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教育策略,让幼儿获得信心和力量,健康快乐地成长。

3.遵循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科学安排活动

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在增强幼儿体质的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等,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教师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幼儿,还要注意在安排活动时,遵循幼儿身体发育特点。

比如,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恰当选择活动教学内容;依据幼儿年龄段和身体发展及需求的不同,确定相应的形式和方法;依据幼儿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游戏时注意角色设计的侧重点;依据幼儿的意识形态不同,确定活动的性质和开展的方法。

总之,幼儿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把握和分析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和特点,有的放矢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4.尊重幼儿的生活,将教育融入生活

重视幼儿的天性,要求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时,尊重幼儿的生活,将其与生活巧妙融合。因为学前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将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可以为幼儿的社会化打下基础,促进幼儿的社会化,提升幼儿的多项能力。

(1)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生活化。

幼儿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活动内容,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从幼儿与大自然的对话中产生活动内容。

某教师将蹦蹦床游戏和弹性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借助于晨间锻炼,组织幼儿玩蹦蹦床。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小A兴奋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发现,家里的床与幼儿园的蹦蹦床一样,可以把人弹起来,老师故意大声说:“小A家里也有蹦蹦床了!”由此引发幼儿的谈论,他们先后说自己家的大沙发、自己家的枕头……也是蹦蹦床。而幼儿小B则说自己家有一个可以弹起来的弹簧小人,跟幼儿园的蹦蹦床一样,里面装着一根弹簧。接着孩子们就围绕着“弹簧”开始了深入的研讨。

(2)教育过程要融入生活。

将教育过程融入生活,可以让教育变得亲切自然,避免说教的成分,而且利于幼儿接受,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知识,举一反三,促成幼儿知识的内化。为此,幼儿教师可以让生活走入幼儿的课堂,让课堂走进幼儿的生活。

某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水果沙拉”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将带来的水果按品种分类摆放,然后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状和不同味道,最后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尝水果沙拉。

在这一系列的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学习着生活的本领。

第斯多惠主张“全人类教育”,而这一教育观点的基础是三个原则: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则。所谓自动,在他看来,“人的本身特质,就是人的自动。一切人的、自由的、独创的东西,都是从这个自动性出发”。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现自动,而自动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真善美的思想,也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自动的认识以真为目的,自动的感觉以美为目的,自动的意志以善为目的。所谓遵循自然,在他看来,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科学施教。为此,他号召教师仔细研究儿童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的特点;他将心理学看作“教育科学的基础”,把教育经验当作教育发展的源泉。所谓遵循文化,就是“在教育中必须注意一个人所出生或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要注意就其广义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习祖国的文化”。为此,第斯多惠一方面指出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主张把儿童提到人类现代文化的高度,认为教育应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要求。

由此观之,第斯多惠给幼儿教师的建议就是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的天性。为此,幼儿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就要遵循幼儿的本性,重视游戏教育;遵循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激励表扬;遵循幼儿的身体发展规律,科学安排体育活动;尊重幼儿生活的文化,将教育融入,以使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

1.遵循幼儿的本性,重视游戏教育

游戏教育模式十分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初步锻炼儿童的各种行为能力。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时,要注意遵循幼儿的本性,重视游戏教育。

(1)明确游戏教育的特点。

幼儿期游戏教育的特点,表现出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启发性、互动性和交流性。

趣味性是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即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此时期的幼儿,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等均在发展提升时期,因此,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就成为幼儿喜欢的、可以有效地配合并提高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

娱乐性是基于幼儿爱玩的天性,游戏教育可以轻松地激起幼儿的兴趣,使之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不断提升认知水平。

教育性和启发性体现在游戏教学中,在各种极具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游戏项目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心灵受到熏陶与感染,提升其观察力、感受力,激发其思考力与创新能力。

互动性与交流性是游戏化教育让幼儿亲身参与与体验,促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沟通交流,推动幼儿更加有效地接触社会关系,巩固自己的社会属性,懂得做人的道理,并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提升个人乃至整个群体素质和能力。

(2)清楚游戏教育的意义。

游戏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幼儿知识,锻炼发展幼儿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完整全面的情感与人格,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游戏教育顺遂了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开拓了较为广阔的游戏空间,保证幼儿天性不受压制,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游戏教育方式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因素的多样性,又让幼儿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世界,激发与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既是游戏的主体,也是情感的主体,当他们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情绪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时,游戏互动会对他们的情绪情感施加影响与制约,这对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相当有益,而且可以为将来的情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

游戏教育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习,并且在接触同伴的过程中逐渐扩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形成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好习惯,使幼儿的社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不断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遵循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激励表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许多东西,愉悦、满足、高兴。自然情感贮存越是充实,情绪就越高涨,行为也就越好,他才能感觉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这说明,激励表扬是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需要激励表扬如同植物需要水分一样,离开激励表扬,幼儿就不能生存。激励表扬之于幼儿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幼儿激励表扬。

(1)当幼儿取得进步时及时予以激励表扬。

幼儿在每天的游戏、玩耍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事情,有时做得好,有时做得差。一旦发现幼儿做得好的地方,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积极激励表扬,以此加深幼儿的印象,使之将这样的行为持续下去。

一个幼儿平时做事拖拉,丢三落四,喜欢自言自语,不愿意和小朋友交流。一次,教师发现该幼儿用橡皮泥做的小动物很形象,不但表扬了她,还鼓励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这名幼儿因此获得了自信,从此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流,说话的声音也大了。

(2)幼儿自卑时予以激励表扬。

幼儿一旦遭到挫折,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由此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及时予以激励表扬,肯定其中的闪光之处,让幼儿重塑自信心和努力的目标。

某幼儿聪明调皮、好动。一次,该幼儿在游戏中因为表现不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于是这名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情绪变得特别低落。老师发现后,在此后的几天中,及时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进步,幼儿慢慢变得自信快乐起来。

激励表扬之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如此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践行第斯多惠的建议,科学运用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教育策略,让幼儿获得信心和力量,健康快乐地成长。

3.遵循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科学安排活动

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在增强幼儿体质的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等,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教师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幼儿,还要注意在安排活动时,遵循幼儿身体发育特点。

比如,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恰当选择活动教学内容;依据幼儿年龄段和身体发展及需求的不同,确定相应的形式和方法;依据幼儿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游戏时注意角色设计的侧重点;依据幼儿的意识形态不同,确定活动的性质和开展的方法。

总之,幼儿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把握和分析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和特点,有的放矢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4.尊重幼儿的生活,将教育融入生活

重视幼儿的天性,要求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时,尊重幼儿的生活,将其与生活巧妙融合。因为学前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将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可以为幼儿的社会化打下基础,促进幼儿的社会化,提升幼儿的多项能力。

(1)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生活化。

幼儿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活动内容,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从幼儿与大自然的对话中产生活动内容。

某教师将蹦蹦床游戏和弹性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借助于晨间锻炼,组织幼儿玩蹦蹦床。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小A兴奋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发现,家里的床与幼儿园的蹦蹦床一样,可以把人弹起来,老师故意大声说:“小A家里也有蹦蹦床了!”由此引发幼儿的谈论,他们先后说自己家的大沙发、自己家的枕头……也是蹦蹦床。而幼儿小B则说自己家有一个可以弹起来的弹簧小人,跟幼儿园的蹦蹦床一样,里面装着一根弹簧。接着孩子们就围绕着“弹簧”开始了深入的研讨。

(2)教育过程要融入生活。

将教育过程融入生活,可以让教育变得亲切自然,避免说教的成分,而且利于幼儿接受,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知识,举一反三,促成幼儿知识的内化。为此,幼儿教师可以让生活走入幼儿的课堂,让课堂走进幼儿的生活。

某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水果沙拉”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将带来的水果按品种分类摆放,然后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状和不同味道,最后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尝水果沙拉。

在这一系列的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学习着生活的本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