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黎锦历史考析暨传承人调研手记-黎族五大方言区传承与差异

黎锦历史考析暨传承人调研手记-黎族五大方言区传承与差异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称呼,主要有“哈”“杞”“润”“赛”和“美孚”五个方言区。在黎族五大方言区的哈、杞、润、赛、美孚中,哈方言过去作“侾”。图7-20哈方言人纹筒裙2.杞方言特征杞方言区的人口总数居黎族人口的第二位,居住区域分布较为广泛。

黎锦历史考析暨传承人调研手记-黎族五大方言区传承与差异

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称呼,主要有“哈”“杞”“润”“赛”和“美孚”五个方言区。

黎族是秦汉时期南方百越的一个分支“骆越”的后代(有争议)。

黎族最早的称呼叫“里”,如《后汉书·南蛮传》就有“建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的记载。东汉以后,史籍中的“里”字多了人字旁,常常是“俚僚”“夷僚”等。三国吴人万震在《南州异物志》载:“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这项记载表明“里”字已转化为“俚”字,并对其分布做了明确叙述。

到了南朝时期,“俚”字作为族称,出现得更加频繁,而且一直沿用到唐末宋初,才逐渐转变为“黎”。

唐末刘恂著《岭表录异》有“儋、振夷黎,海畔采(紫贝)以为货”的记载。《新唐书·杜佑传》中也有“朱崖黎民三世保险不宾,佑讨平之”的记载。《新唐书》为宋人欧阳修等撰,故“黎”之称应以《岭表录异》所记载为最早。

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苏轼父子谪居海南时的诗文、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等著作均以“黎”字一词称海南的土著民族。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哈方言特征

在五大方言区中,哈方言区人口最多,黎锦纹饰图案的使用种类最为多样。在黎族五大方言区的哈、杞、润、赛、美孚中,哈方言过去作“侾”。但“侾”字过于生僻,意思不明确,故2001年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等单位在编写大型画册《黎族传统文化》时,决定以“哈”字替代之。并将原周边汉族对黎族内部带有歧视意味的称呼“四星”“三星”分别改成“罗活”“抱怀”。

哈方言在黎族五个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典籍中,哈方言有“遐”“霞”“夏”等名称。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乐东、陵水昌江、白沙四个黎族自治县和三亚、东方二市,其内部又有许多种自称。主要有“罗活”“抱怀”“哈应”三种称呼。“罗活”分布在乐东盆地及盆地边沿与哈方言其他类型杂居,少量还分布在东方、白沙等地,其他还有“抱由”“多港”“抱漫”“志强”“南唠”等自称,大多是以居住地(过去的峒)命名的。“抱怀”主要分散在望楼溪中游的千家镇永益村、福报村等地,在三亚、东方也有少量分布,人数较少,自称“抱怀”。“哈应”又作“哈炎”,在哈方言三个主要支系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黎族地区边缘地带的三亚、陵水、东方等地,与汉族相邻或杂居,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

哈方言区的黎族先民在纹饰图案的用色上,主要是以黑色、深蓝色为基本色调,给人以坚实与庄重之感。如在田野调查中,从李丽香女士所穿本方言区服饰可看出,纹饰使用较少,以深色为基本色调,用色彩鲜艳的布条对服饰边角进行装饰。哈方言区服饰中纹饰图案的基本组成纹样有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往往兼有自然纹饰和反映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祭祀崇拜等内容的纹饰图案(图7-20)。

哈方言区黎锦纹饰图案中的人形纹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特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活生动,色彩使用上也更为浓烈鲜艳,纹饰图案的造型上则在祖宗纹饰的基础上有较多的夸张变形,造型更为粗犷厚重。在上述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纹饰图案当中,牛耕图、舞蹈图、婚礼图等组合纹饰都较为出名。比如说在哈方言区黎女的筒裙上多出现黎族婚礼习俗中的送彩礼迎亲、贺喜以及拜堂、送亲等热闹壮观场面的黎锦纹饰图案,哈方言区的婚礼图黎锦纹饰描绘了新人和亲友们其乐融融的生动场景。婚礼场面中既有丰富的故事内容,在人物造型和构图形式上又有别具一格的独特效果。哈方言区的纹饰图案受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多,人们将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象生动的人物百态、造型别致的动植物纹饰,构成了一幅幅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民族风情纹饰图案(图7-21)。

图7-20 哈方言人纹筒裙

2.杞方言特征

杞方言区的人口总数居黎族人口的第二位,居住区域分布较为广泛。杞原作“岐”,主要分布在保亭、琼中、五指山。五指山地区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仍保留着合亩制度。1950年后合亩制以外其他地区男子全部改穿汉装。

杞方言区的黎锦纹饰图案相比其他区域而言不但种类较多也相对比较复杂。杞方言区的纹饰大多以人形纹作为图案的主要表现内容,与之相映衬的是表现自然界特征的太阳纹、月亮纹、云纹、星纹以及动物纹、植物纹等。纹饰色彩方面较其他方言区更为鲜艳,特别是红色与黄色纹样的搭配使用较为频繁。在杞方言区的纹饰造型中,将本民族历代传颂的“甘工鸟”“鹿回头”等民间神话故事经过巧妙的排列组合及一系列的艺术加工,提炼成简洁易懂的纹饰图案,并将其活灵活现地展示在黎锦纹饰图案中,以便将历史与民间故事代代相传、永久保留。还有一些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陆续吸收的汉字造型与宗教图案也吸收到黎锦纹饰中,经过艺术加工展现在黎锦上,这主要是因为杞方言与汉族等渐迁来此带来的文化相融合,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断改进并不断壮大本民族传统文化,是黎族人民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图7-22、图7-23)。

图7-21 哈方言星辰纹筒裙

图7-22 杞方言百人纹筒裙(www.xing528.com)

图7-23 杞方言雷电纹图腾

3.润方言特征

润方言过去又称“本地”黎,意思是“土著的黎族”,主要居住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东部,鹦哥岭以北的广大地区。1950年以前,男子结髻在脑后,下穿“犊鼻裤”,上衣已改汉装。妇女文面文身,上衣宽阔,为“贯首式”,筒裙极短。润方言擅长造型艺术,妇女的织花与绣花、男子的骨刻与木刻都十分精致美观。

润方言区的黎锦纹饰造型中,最受大家关注的是具有双面绣特征的“贯头服”。《汉书·地理志》记载:“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17]

这里的“贯头”就是指现在黎族妇女所穿的“贯头服”。它的制作工艺很特别,就是将两幅织绣好的黎锦合拢起来,再将上部的中间位置挖开一个倒三角形的缺口,人们在穿着时只需将头部穿过这个三角形的缺口,这里就变成了衣领。

润方言区纹饰图案也是以人形纹为主,但其中的代表性造型样式——大力神纹更为威猛霸气,显示了黎族群众对祖先文化的敬畏与理解。龙纹为主,衬以动植物和自然界的纹饰。织锦的人纹图案层次丰富、创意构思独特,用五个不同方位的人纹图案巧妙地组合成完美的主体人纹图案,龙纹象征着权威龙的传人(图7-24、图7-25)。

4.赛方言特征

图7-24 润方言的人骑马纹样

赛方言过去称“德透”黎,又称“加茂”黎,自称为“赛”。赛方言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交界的地区。男子已全部改穿汉装,妇女上衣类似传统的汉装,下穿长筒裙。尽管黎族内部在语言、习俗、服饰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但黎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其统一性是主要的,黎族内部虽有方言土语之区别,但互相之间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其中的赛方言与其他方言差别较大一些。至于文身、婚姻饮食、居住、宗教信仰等习俗则大同小异,基本相似。

图7-25 润方言衣裳中的人纹图腾

赛方言区妇女的上衣多为青、绿、粉等较为鲜艳的色彩,不同于其他方言区的深色色调,上衣纹饰图案较少,因此赛方言区的黎锦纹饰图案集中显示于妇女的上衣袖摆和筒裙的横向纹饰当中。此方言区黎锦服饰中的纹饰图案主要以人形纹和几何纹作为装饰纹饰,简洁明快,色彩也以红色、黄色、黑色等大的对比色搭配出现。赛方言区纹饰图案绚丽工整、做工精细,更为奇妙的是在方格花纹间嵌入了云母等自然发光的亮片作为装饰,不但增添了图案花饰的立体感也形成了简单组合当中丰富的层次感,具有本方言区黎锦纹饰图案的独特艺术特色(图7-26)。

图7-26 赛方言衣裳中的蛙纹图腾

5.美孚方言特征

“美孚”一词是其他方言的黎族,尤其是哈方言对其称呼的汉语译音,主要分布在昌化江下游两岸。美孚方言居住地一般有较宽广的平地与肥沃的水田。过去男子结髻在脑后,戴耳环,下穿左右各一块相掩的黑色短裙,上穿黑色开胸对襟无纽的短衣。上衣男女无分别。妇女用黑白相间的头巾缠头,下穿长及脚踝的长筒裙。

美孚方言区黎族织锦的纹饰特征比较柔和,图案主要是素色人形纹、大量出现的蛙纹、鸟纹和多样变化的曲线纹等,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色彩的简洁化处理手法,这和其他方言区就拉开了距离(图7-27)。扎染是美孚方言区织锦工艺中唯一出现的工艺样式。扎染图案因覆盖和遮挡的原因,在拆线后形成了原色与浸染色的层次变化,这两者相互渗透,共同形成深浅不一并且带有细微变化特点的纹饰样式,独具审美意味。美孚方言区妇女的服饰图案较多反映了黎族的世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较为简洁规整的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在其较为日常的服饰当中,各种纹饰图案多较为简单,色彩使用上以黑色居多;盛装时服饰图案上的色彩也很丰富(图7-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